大清重臣李鸿章(上下)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安徽文艺  作者:裴章传  页数:10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合肥出了个李鸿章。爱国?报国?误国?卖国?一个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四朝元老: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耕读之家。此人自幼善读诗书,少时文名渐盛,科举之路畅通无阻,未几便取得功名。他创办淮军,首开洋务,组建海军,历骋欧美,几十年肩扛大清半壁江山,叱咤风云,创造出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个第一。然而,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衰败年代,长期沉浮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落后与先进激烈博斗的漩涡之中。他在生前和死后,引发人们议论,千秋笑骂,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时至今日,仍有千千万万个后人为他悲,也为他喜,不断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这位始终摆脱不了历史阴影的复杂人物,到底在晚清政坛上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尤其在今天,他一生荣辱仍然会带给我们许许多多新的思考。对于这位非凡人物的功过是非,早已不宜以“卖国贼”来定性。他所处的时代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而他却是一位“执烛炬以炫耀者”,少年科举,壮年从戎,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李鸿章实在有太多的辉煌,也有不尽的为难和孤愤!溢美是不该的,而因义愤甚至是偏见任意贬损这位晚清重臣,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作者简介

裴章传,男,1953年11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72年入伍,1985年转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合肥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徐悲鸿基金会副理事兼秘书长,安徽文达学院客座教授,享受特殊津贴。裴章传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先后出版《四魔现行记》、《叶卡特琳娜女皇》、《洪秀全》、《李鸿章》、《刘铭传》、《洪贵仁传》等长篇小说800多万字,其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获奖30余次。

书籍目录

引子  财神生日第一章  鱼跃龙门第二章  龙足一踏第三章  乱世英雄第四章  买马招兵第五章  痛失家园第六章  投靠无门第七章  湘军师爷第八章  祁门内讧第九章  重返曾门第十章  顺水人情第十一章  编练淮军第十二章  升任苏抚第十三章  羽翼初丰第十四章  血洗姑苏第十五章  钩心斗角第十六章  按兵不动第十七章  天京死战第十八章  美梦泡影第十九章  兔死狐悲第二十章  剿捻入阁第二十一章  禁城骑马第二十二章  移督直隶第二十三章  创办海军第二十四章  替罪羔羊第二十五章  祸起朝鲜第二十六章  喋血黄海第二十七章  疯狂辽东第二十八章  北洋挽歌第二十九章  屈约遗恨第三十章  衔命西行尾声  人生尽头后记

章节摘录

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初冬的时候。李鸿章在自己的行营里下达了总攻无锡的命令。淮军参加围攻无锡的提督、总兵、副将等二、三品的大员、将领,不下十名之多。总指挥当然是李鸿章,而现场作战的具体指挥权却在仅为四品衔知州的李鹤章手里。攻下苏州后,他就有一个打算,让胞弟李鹤章兼管着营务处总办。但又怕人议论,一时只放在心里。前阵子抽空去了一趟安庆,与恩师曾国藩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之后,李鸿章从曾国藩对待胞弟曾国荃的百般庇护上受到了启发,觉得无须遮遮盖盖了,胞弟就是胞弟,用起来放心。故,他从安庆一回无锡,就把淮军营务处的实权交到了李鹤章手中。既然是主攻无锡,又兼管营务处,照例是在前线代统帅节制各路人马了。而李鸿章当着刘铭传的面,一再声明:李鹤章所统之军归刘铭传节制。李鹤章由于手握营务处大权,又从全局上节制于刘铭传。因此,刘铭传把李鸿章要他节制李鹤章的话只当做一种客气话来对待了,并不在意。何况,刘铭传所统领的大军也非主攻无锡,而是负责截断常州至无锡之间的通道,断其一切外援。照李鸿章的话说:“你这个任务比李鹤章主攻无锡还重要得多!”刘铭传暗自苦笑了一声,领命去了。按照部署,郭松林围无锡南门,张树声围东门,周盛波围北门,李鹤章总负责。李鸿章这一次是别出心裁:对无锡只围三面,而故意留下西门不围,以作长毛们的退路。这叫做网开一面。真是读书人用兵,不悖于古。李鹤章大惑不解,请胞兄解惑。李鸿章笑道:“如果不是一面网开,必要作困兽之斗。像围攻金陵那样,从最初开始,到如今的曾国荃,已围攻达近两年了。如此经年累月不下,把一座城池困得死死的,固然长毛们大伤元气,但百姓也遭殃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久围无锡,还有别的事急着要干。此次志在攻城夺地,不在全歼长毛。给长毛们留下一条出城之路,可诱使其早早撤离。你懂吗?”还有一条潜在的原因,李鸿章对谁也不会说,除他以外,别人也无法体悟。这就是:攻打金陵已经为时不远。李鸿章虽明知恩师曾国藩已在计划中将李鸿章的淮军拒之门外,不让淮军因此分功。但从心里讲,李鸿章仍不死心。从苏州一城,他已饱尝了甜头。洪秀全在金陵经营将近十年了,金陵城的油水那还了得?这近十年的各地战场上所得,不都让长毛们集中到金陵的老窝里去了吗?如若不让淮军进入金陵,将会令李鸿章后悔一辈子的!况且,这份功劳也实在显赫,全归曾国藩兄弟二人了,李鸿章也心中不甘。所以,李鸿章的计划是:一定要赶在曾国藩对金陵城发起总攻之前,全面收复江苏一带,把淮军放在金陵的大门口,使之成为“闲军”,让曾国藩看,让朝廷的两宫太后看:我李鸿章已无事可做了,你们能让我闲着吗?至于故意留下西面让长毛军逃奔,或许等于放虎出笼。但李鸿章也有打算:除了让刘铭传扼守堰桥以外,他还在无锡通往西北的江阴、西南的宜兴等地布置了重兵,以此防止长毛们出城以后向别处逃窜。尤其是防止他们向苏州、常熟一带逃窜,确保已收复的城池万无一失。至于他们向常州、向金陵一带逃窜,逃就逃了吧!李鸿章在心中是巴不得他们能逃进金陵城去,给金陵城的洪秀全带去一线生机,增加曾国荃攻城的难度。你攻不下来了,怎么好把我几万淮军放在一边闲着呢?说不定到时候会请我出兵。那时,我淮军就会名正言顺地冲进金陵城,扫荡天王府,占得应有的一份收获。而且,你曾国藩兄弟俩还要因此担我一个人情哩!驻守无锡的太平军将领是父子二人,即潮王黄子隆,儿子黄德懋。这父子二人共率兵勇约三万人,加上已溃退到城中的李秀成援兵,总计约五万人马。人数虽然不少,但士气已经大大衰落,粮草弹药奇缺,一旦总攻,很快会兵败如山倒的。李秀成和呤唎率城外残兵败将从西城退守无锡。李秀成想以自己亲自入城督战来鼓舞将士。但他前脚进城,屁股后面就响起了大炮,数炮齐鸣,三面城墙上下尘土飞扬,硝烟滚滚。淮军从南、东、北三面轰城,加上水师黄翼升、李朝斌等登陆助战,不过是一天一夜的工夫,太平军就支撑不住了。这是十一月初二,黄子隆率领所部五六千将士,先欲从北门出城,被周盛波一阵枪炮猛射,缩回城里了。他怕西门外有伏兵,眼看着淮军在西门无防,但也不敢贸然出城。直到走投无路时,才试着从西门涌出。李鹤章、郭松林此时在南门,命兵勇爬上城头,斩关开锁,放大队人马人城。郭松林一进无锡城,就领着兵勇们大喊大叫着要找李秀成。一时间,“活捉李秀成”的口号声在城里喊成了一片,震天动地。李鹤章见到处找不到李秀成,便派小队私下里分头去向百姓打听,也毫无结果。他与郭松林一商量:直冲潮王府,不料竟生擒了黄子隆的儿子黄德懋。接着,李鹤章便带领兵勇搜索库房,部下士卒,无不腰缠累累。城内大多数将士已经投降,城外却仍在大战。黄子隆为副将周寿昌所擒。李秀成则突围西去,又一次逃脱了李鸿章的追剿。整个无锡城约五万太平军,只有三分之一跟随李秀成逃到常州去了,其余全被杀死。黄子隆父子也同所有被俘将士一样,人头落地,命归黄泉了。被杀降兵降将总计约六千人左右。这一仗是淮军独立作战,硬拼硬杀取胜的。有此一胜,李鸿章心情痛快,便不再怕洋人的纷纷谴责或直接告到奕诉的总理衙门去了。当晚,无锡城中的潮王府便收拾出来了,一切打扫干净,请李鸿章住了进去。全军欢天喜地,大摆酒宴。李鸿章却没有更多的时间泡在酒桌上。他仅象征性地向各路将领敬了三杯酒以后,便匆匆回到了房间。他要做的一件紧要事是:连夜草拟给朝廷的奏折。少许几杯酒使李鸿章文思泉涌。他落笔生花,铺张扬厉地大叙无锡一仗的战功,列名请奖。奏折中叙述李鹤章之功独多,而在请奖时则写道:“臣弟分应效力,不敢便邀奖叙。”至于刘铭传、郭松林、周盛波等,李鸿章为他们加上了“血性忠勇,冲锋陷阵,所向无敌,为各贼所深惮”的上好评语。他最后又改口说:这些悍将“官职较大,请旨优加奖赏”。

后记

这些年陆续写了一些长篇,如《叶卡特琳娜女皇》、《洪秀全》、《四魔现行记》、《洪仁贵传》、《刘铭传》、《李鸿章》等,加上全国各地报刊已刊发的小东西,总文字量超过800万字。其中的绝大多数文字,都还是我在企业工作时偷偷摸摸写成的。说“偷偷摸摸”,因为那些年我的主业是抓经营、抓管理,写小说是“不务正业”,只能是在听报告、出差和下班以后干。所以,几百万字的东西虽然是出版了,但正如鲁迅自嘲的那样:“我只是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乎他的用处的东西。”2002年底来到专业作家岗位上以后,原本想可以名正言顺地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了,不料几个小头衔往肩膀上一搁,数不清的会议、活动和行政事务缠身,反而写不成书了。于是只好利用零碎时间对自己出过的书作一些圈圈点点的修改,希望有机会重新出版,使这些书变得像模像样一点。这期间有省外的多家出版社在我的《李鸿章》脱销后,多次跟我联系过,有些已经进入照排阶段。但我有一个心愿:盼望能有一本自己的皖版图书。正好在省里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我与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裴善明先生坐在了一起。交谈中我说出了我的想法,善明先生与我一拍即合,决定立即组织人马进行操作。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感谢一编部岑杰主任和秦雯同志;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朋友。我还要特别感谢裴善明总编辑,他在看了《李鸿章》的书稿后,决定亲自担任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令我不能不为之动容。为一本书当责任编辑,据了解在他当总编辑的许多年里是不多的事。他为这本书付出很多,从封面设计到内文照排,从宣传策划到市场推广,他都一一过问,并提出了一些令我感动的主张。我在想,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能与写作者坦诚相见,为他觉得好的作品竭力推导,自然会深得写作者的珍惜与尊重。好的出版社、出色的编辑、茁壮成长并壮大的熠熠生辉的写作者们,各自贡献出力量,这才成就了中国新时期以来蓬勃发展的文学事业。《大清重臣李鸿章》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没打算要写《后记》,但出版社希望我写几句。从当专业作家以来,我为别的文友们著书立说写过不少《序言》,但为自己的书写这类文字,对于我还是第一次。因为我不知道谈什么。是谈自己写作的甘苦,还是谈我笔下人物的不凡人生?若要谈,绝非是区区几段文字所能尽述的。也经常有人问我:你写这么长的文字很辛苦吧?李鸿章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说实话,这些问题我都不知怎么回答。若硬要我回答,我只好说:我喜欢写他,李鸿章是我极为感兴趣的一位晚清重臣。我是通过写他而认识了这么一个人,知道了他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我写李鸿章因为感兴趣而没觉得苦;我不是通过自己的百万文字去展现李鸿章,而是通过写他认识了他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我的小说独立于我,是我的作品引领我走进了陌生的时代。我写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我从不设定应该写哪些人,我也并不是只写自己熟悉的人。只是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写。我不知道这种指导思想下的写作好不好,反正我一直这样。因为我感到:这样写东西,乐多苦少。我的笔下认识的人越多,认识的世界越大,自己的世界便丰富了。孔夫子云,人有三大美德:仁慈、智慧和勇敢。《大清重臣李鸿章》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我把李鸿章定位在一个“真”、一个“善”上。我不会刻意地贬损这位合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我也不会超越历史事实去褒扬拔高他。展开的是一幅晚清历史的长卷,他和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是这幅长卷上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人。今天的人们通过那段历史、那群人物的故事,或许能受到一些启发。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为后记。裴章传 2008年9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祝贺《大清重臣李鸿章》出版。  ——王蒙(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合肥约举重天下,铸华章昭灼启后人。  ——完趣海瑞(著名作家,合肥文联主席)《大清重臣李鸿章》的出版,有助于解读19世纪末的时代风云。  ——张大成(作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读懂了《大清童臣李鸿章》,就读懂了晚清那段历史。  ——胡正言(著名作家,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祝贺《大清重臣李鸿章》问世。  ——余之(著名作家,上海《文汇报》副主编)

编辑推荐

  《大清重臣李鸿章(上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力艺术地再现那段历史、那个人物,使一百年前的往事走至您的眼前,多层次、多侧面地带着您重新审视一下李鸿章那奇幻般的生涯。少年科举,壮年从戎,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代重臣李鸿章的传奇一生。赐我荣宠者太后也!断我名声者太后也!他在生前死后,引发人们议论,千秋笑骂,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清重臣李鸿章(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从152页又退到133页还接不上
  •   看过了这本书,同意上面那位仁兄说的,通书缺乏精彩之笔,个人觉得把曾、李的关系描述得太利益化。李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中能做那个结果已经相当不错,魄力、胆气、开拓和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对李来说非常不易。看过曾、李、张子洞等的传记小说,应该来说,没有他们中国会更加落后,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孙中山等的出现(要出现,可能会推迟很多年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们的,与时俱进在他们那个年代太不易。这个本书通书人物无个性,该详的地方不详,个人感觉无一个重点,能说明李的什么呢,我推荐去看看“李鸿章发迹史”,那本书比这本书要精彩10倍了。
  •   对李鸿章必须客观看待是非功过
  •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语言流畅,描写也很生动,作为一部大部头的书,能让我坚持读完,就说明这部书还是有相当价值的,当然要是与唐浩明经典名著《曾国藩》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关键是像《曾国藩》那样的小说又有几部呢?
  •   印刷有重复的页而且漏了很多页。
  •   李鸿章的描写不生动 历史事件叙述的不详细 比如天津教案 老李怎么操作的没写特别是对曾国藩的描写很不到位 总之 作者作为安徽人 并没有把同为安徽人的老李写好 对本书很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