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学系列丛书(套装共4册)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李志敏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李志敏  页数:615  

前言

唐宋散文处于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承先启后、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在它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说理散文,都以其言之有物的厚实和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为后世散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与诗歌并峰的一种文体。而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高峰。明初朱右就曾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选编为《八先生文集》,但这一选本早已不传。明代中叶,茅坤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由此而有了唐宋八大家之说。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的自觉一方面使文学从学术中分离出来,使文学自身的价值得到凸现和认同,文学成为个人抒情写意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形成了过于重视文辞、追逐新丽的华美文风。这种华丽空疏的骈体文风一直是唐初近百年文风的主流。到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力矫文坛之弊,提出文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提出了文道统一,“文以明道”;强调“惟陈言之务去”,反对因袭模仿;重文气,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精神状态决定作品的气势风格,气盛才会言宣。从这一理论出发,韩愈的散文创作实践无论是说理议论还是记事状物,抑或抒情言志等,都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和磅礴雄伟、自由奔放的气势;柳宗元把寓言发展成为独立、完整、形象的文学样式,其山水游记对自然的幽深洞察、精微刻画更是达到了“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美学高度。    经过韩愈、柳宗元的努力,散文革新终于形成巨大的声势,散体文取代骈体而占据文坛,韩愈也因此而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两宋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发展,但无论是从散文作家的阵容、大家的辈出,还是从文体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方面,宋代散文都超过了唐代。    在宋代散文六大家中,欧阳修是散文革新中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将韩愈的“不平则鸣”发展为“穷而后工”,并强调文学应发挥怨刺作用,要加强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文风上,欧阳修主张‘!取其自然,各由其性”,注意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作家的个性特点。在他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的感召下,宋初重道轻文和沿袭晚唐骈体文风的两种偏向得到了修正,一种平易自然、畅达明快、简洁洗练的散文风格得以确立,从而在韩文的雄肆古奥、柳文的峻切简古的文风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明末艾南英说:“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这是对宋代散文之贡献、地位的公正评价。而苏轼更是以其才情丰赡、文采风流而著称。其散文波澜叠出,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物赋形,因事而论,情、景、事、理浑然一体,布局构思不拘一格,内容丰富而逸趣横生,风格从容自如而活泼有致,文体宜散则散,宜骈则骈,骈散结合,不愧为两宋散文成就最高者。而苏洵也以其纵横恣肆、简劲质朴,苏辙以其疏荡酣畅、境界高旷,王安石以其精悍严密、说理透彻,曾巩以其章法严密、婉柔跌宕的个性化的风格对宋代散文革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内容概要

  《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超值典藏版)(套装共4册)》唐宋散文处于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承先启后、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在它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说理散文,都以其言之有物的厚实和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为后世散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与诗歌并峰的一种文体。而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高峰。明初朱右就曾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选编为《八先生文集》,但这一选本早已不传。明代中叶,茅坤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由此而有了唐宋八大家之说。李志敏主编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超值典藏版)(套装共4册)》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注解,并做了精要的鉴赏,可读性很强。

书籍目录

前言    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原鬼进学解获麟解师说杂说四首子产不毁乡校颂伯夷颂张中丞传后叙读苟读墨子送穷文守戒对禹问感二鸟赋并序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论佛骨表潮州刺史谢上表论捕贼行赏表讳辩复仇状争臣论上考功崔虞部书与孟尚书书应科目时与人书答元侍御书与鄂州柳中丞书与孟东野书与李翱书与崔群书与卫中行书答李翊书答尉迟生书赠崔复州序送幽州李端公序送殷员外序送杨少尹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送董邵南序送廖道士序送王秀才序送浮屠文畅师序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高闲上人序圬者王承福传荆潭唱和诗序与于襄阳书新修滕王阁记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蓝田县丞厅壁记燕喜亭记画记毛颖传南海神庙碑与陈给事书送郑尚书序送许郢州序送石处土序送区册序平淮西碑祭鳄鱼文乌氏庙碑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祭田横墓文柳子厚墓志铭祭柳子厚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封建论时令论上时令论下晋文公问守原议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辩辩晏子春秋天说观八骏图说捕蛇者说寄许京兆孟容书与杨京兆凭书与萧翰林俛书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与杨诲之第二书与友人论为文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复杜温夫书答贡士沈起书杨评事文集后序愚溪诗序送薛存义序送徐从事北游序送李渭赴京师序序饮序棋馆驿使壁记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兴州江运记游黄溪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锶潭记钴锶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州东亭记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鹘说说车赠杨诲之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贺进土王参元失火书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永州铁炉步志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吊屈原文吊乐毅文三戒并序谤誉对贺者愚溪对段太尉逸事状箕子碑祭吕衡州温文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桑怿传朋党论诗话纵囚论本论贾谊不至公卿论夷陵县至喜堂记画舫斋记王彦章画像记吉州学记相州昼锦堂记李秀才东园亭记樊侯庙灾记戕竹记养鱼记偃虹堤记孙子后序笔说试笔秋声赋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真州东园记浮槎山水记有美堂记岘山亭记伐树记梅圣俞诗集序苏氏文集序送杨真序廖氏文集序送徐无党南归序与高司谏书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答祖择之书释秘演诗集序与乐秀才第一书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请耕禁地札子《宦者传》论《一行传》序泷冈阡表祭资政范公文祭石曼卿文    苏洵审势心术六国项籍高祖御将任相重远广士申法《易》论《乐》论《诗》论史论(上)管仲论明论上皇帝书(节选)上韩枢密书上富丞相书上文丞相书上田枢密书上余青州书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上王长安书上张侍郎第一书上张侍郎第二书上韩丞相论山陵书苏氏族谱引苏氏族谱亭记张益州画像记彭州圆觉禅院记木假山记老翁井铭仲兄字文甫说议修礼书状    曾巩唐论邪正辨论习说言号令辨说官说宫洪渥传礼阁新仪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南齐书目录序范贯之奏议集序赠黎安二生序寄欧阳舍人书思政堂记厄台记读贾谊传列女传目录序先大夫集后序王深父文集序王子直文集序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齐州杂诗序送江任序送李材叔知柳州序送王希序王无咎字序送蔡元振序与王介甫第二书秃秃记醒心亭记墨池记菜园院佛殿记学舍记齐州北水门记襄州宜城县长渠记道山亭记    王安石伯夷子贡性情勇惠仁智兴贤委任知人风俗同学一首别子固读孟尝君传读江南录答李资深书答司马谏议书答曾公立书答曾子固书上欧阳永叔书四与刘原父书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桂州新城记太平州新学记芝阁记太古原教原过取材推命对使医伤仲永信州兴造记余姚县海塘记通州海门兴利记鄞县经游记游褒禅山记慈溪县学记扬州龙兴讲院记石门亭记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大中祥符观新修九曜阁记周礼义序老杜诗后集序灵谷诗序石仲卿字序送陈升之序张刑部诗序    苏轼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思治论正统论诸葛亮论续欧阳子朋党论策略决壅蔽晁君成诗集叙范文正公文集叙六一居士集叙上王兵部书秋阳赋后杞菊赋并叙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清风阁记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墨妙亭记墨宝堂记超然台记醉白堂记屈到嗜芰论平王论隐公论论商鞅始皇论无沮善教战守倡勇敢上梅直讲书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司马温公行状书韩魏公黄州诗后日喻李氏山房藏书记宝绘堂记眉山远景楼记雪堂记三槐堂铭庄子祠堂记放鹤亭记思堂记游桓山记灵壁张氏园亭记黄州安国寺记石钟山记李太白碑阴记众妙堂记苏廷评行状刚说稼说书孟德传后书六一居士传后书吴道子画后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辙六国论三国论唐论臣事民政上枢密韩太尉书刑赏忠厚之至论东轩记答黄庭坚书武昌九曲亭记吴氏浩然堂记黄州快哉亭记洛阳李氏园池诗记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藏书室记待月轩记齐州闵子祠堂记超然台赋墨竹赋卜居赋(并引)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为兄轼下狱上书丐者赵生传巢谷传古今家诫叙元祐会计录叙乞罢左右仆射蔡确、韩缜状乞诛窜吕惠卿状上高县学记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六孙名字说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章节摘录

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①为仁,孑孑②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③,黄老④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人于墨;不入于老,则人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人者主之,出者奴之;人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日“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⑤,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①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②,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③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孑L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鉴赏】    《原道》是典型的明道传教之文,但读来毫不枯燥烦琐,单调乏味,而是让人感到它有一种宏大的气势和力量。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浩然之气。    P2-4

编辑推荐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洶、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李志敏主编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共4册超值典藏版)》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注解,并做了精要的鉴赏,可读性很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套装共4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