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志华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丈物建筑保护理论虽然生成于欧洲,但是有根本的普遍意义,因为它是科学。但是,科学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并不排斥特殊性,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建筑有它的特殊性,欧洲各国建筑也有它们的特殊性。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有我们的特殊困难,欧洲的也有。特殊性并非中国建筑所独有,不研究事物的特殊性,会变成僵硬的教条主义者,给工作带来损失,但过于强调特殊性而超越理论的普遍原则,我们会失去方向,失去基本的是非标准,那损失就太大了。 在这本书里反复强调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的基础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作者经过20年的田野工作,了解我们国家的实际。我们这个民族,整体上说,自古以来就少一点科学精神和历史责任心而有太多的功利主义,自古以来就不习惯进行理论的思考而满足于实用主义,这是我们在许多方面落后于欧洲的主要原因。当今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有成绩,那是因为我们毕竟还有一些具有科学精神和世界眼光的干将。但也有不少失误和损失,那就是由于也有一些人回避困难而企图“取巧”、“简便”、“差不离就行”,不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更糟的就是只醉心于求利。这也是一种“实际”,所以必须多讲基础理论,多讲历史责任心和科学精神。 但这本书里的文字也确实有脱离实际、准确地说回避实际的地方,那便是对当今最感到束手无策的体制性问题和某些人的素质问题,恍兮惚兮,谈得很少,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简介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现已退休)。1929年生于浙江,195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留校任教,曾经讲授“外国古代建筑史”、“文物建筑保护”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等,译著有《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等。近二十年来,他率领清华大学建筑系乡土建筑组,从事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出版了许多专著,如《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楠溪江中上游乡土建筑》《碛口》《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
书籍目录
小引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理念和方法论的形成我国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保护的先驱保护文物建筑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作为历史的见证是文物建筑的基本价值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文物建筑保护的方法论原则文物建筑保护是一门专业谁都没有资格说古建筑可拆五十年后论是非哀北京从北京古城的保护所想到的留一方遗址废墟浅议如何对待圆明园遗址关于孟端胡同45号院的拆毁中国乡土建筑的世界意义抢救乡土建筑的优秀遗产乡土建筑保护十议乡土建筑保护论纲关于楠溪江古村落的保护古迹·环境·人文澳门行记费尔顿先生附录一: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附录二:文物建筑保护科学发展过程的历史资料
章节摘录
我国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保护的先驱 每天上下班,都路过一幢红砖的平房。平房早就很破旧了,当年整齐的绿篱已经一点没有,曾经花木扶疏的小院里,搭了几间破烂的棚子。平房西边的河沟填上了新土,不久,这里将要造起新楼来。也许,再不久,那幢平房就要拆除,在它的基址上也要盖高楼了。因此,我经过平房时,总有一丝惆怅,这幢平房有我充满了感激之情的记忆。当我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青年的时候,曾经在这儿受到亲切的接待,听到热烈的鼓励。就是那次接待和鼓励,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万一这幢平房消失,我的记忆将失去实在的见证,我的感激之情将失去实在的依托。 个人的记忆是不足道的。但是,民族的记忆不能没有实在的见证,民族的感情不能没有实在的依托。这种记忆和感情,同样牵连着民族的命运。对这种见证和依托的需要,就是文物建筑保护的根据。在那幢将要消失的平房里,当年住着的,正是现代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先驱,梁思成先生。 1948年深冬,就在这幢平房里,解放军的干部请梁先生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京城的文化古迹,以防攻城的时候毁掉。那天梁先生的惊愕、欣喜和感激,我是想像不出来的。他把整整一生的心血都洒在这些文化古迹上了,此刻,成千上万的枪口、炮筒、炸药包正对着北京城,他的心里本来有多少深沉的忧虑呀! 这件事其实并非偶然。梁先生早在抗日战争后期,就曾经编过一个全国文物古迹的名单,托人送了一份给周恩来同志,他想必还记得梁先生。 但是,天下大定之后,梁先生的欣喜却很快化成了忧虑。当初解放军曾经准备付出代价来保护的古迹,似乎变得不很值得珍惜了,甚至开了控诉三座门“‘血债”的群众会。轮到梁先生真正为这些古迹付出代价了,他终于说出了一个热爱祖国文化的学者“无比痛苦”的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