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保护文集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志华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丈物建筑保护理论虽然生成于欧洲,但是有根本的普遍意义,因为它是科学。但是,科学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并不排斥特殊性,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建筑有它的特殊性,欧洲各国建筑也有它们的特殊性。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有我们的特殊困难,欧洲的也有。特殊性并非中国建筑所独有,不研究事物的特殊性,会变成僵硬的教条主义者,给工作带来损失,但过于强调特殊性而超越理论的普遍原则,我们会失去方向,失去基本的是非标准,那损失就太大了。    在这本书里反复强调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的基础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作者经过20年的田野工作,了解我们国家的实际。我们这个民族,整体上说,自古以来就少一点科学精神和历史责任心而有太多的功利主义,自古以来就不习惯进行理论的思考而满足于实用主义,这是我们在许多方面落后于欧洲的主要原因。当今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有成绩,那是因为我们毕竟还有一些具有科学精神和世界眼光的干将。但也有不少失误和损失,那就是由于也有一些人回避困难而企图“取巧”、“简便”、“差不离就行”,不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更糟的就是只醉心于求利。这也是一种“实际”,所以必须多讲基础理论,多讲历史责任心和科学精神。    但这本书里的文字也确实有脱离实际、准确地说回避实际的地方,那便是对当今最感到束手无策的体制性问题和某些人的素质问题,恍兮惚兮,谈得很少,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简介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现已退休)。1929年生于浙江,195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留校任教,曾经讲授“外国古代建筑史”、“文物建筑保护”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等,译著有《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等。近二十年来,他率领清华大学建筑系乡土建筑组,从事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出版了许多专著,如《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楠溪江中上游乡土建筑》《碛口》《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

书籍目录

小引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理念和方法论的形成我国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保护的先驱保护文物建筑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作为历史的见证是文物建筑的基本价值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文物建筑保护的方法论原则文物建筑保护是一门专业谁都没有资格说古建筑可拆五十年后论是非哀北京从北京古城的保护所想到的留一方遗址废墟浅议如何对待圆明园遗址关于孟端胡同45号院的拆毁中国乡土建筑的世界意义抢救乡土建筑的优秀遗产乡土建筑保护十议乡土建筑保护论纲关于楠溪江古村落的保护古迹·环境·人文澳门行记费尔顿先生附录一: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附录二:文物建筑保护科学发展过程的历史资料

章节摘录

  我国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保护的先驱  每天上下班,都路过一幢红砖的平房。平房早就很破旧了,当年整齐的绿篱已经一点没有,曾经花木扶疏的小院里,搭了几间破烂的棚子。平房西边的河沟填上了新土,不久,这里将要造起新楼来。也许,再不久,那幢平房就要拆除,在它的基址上也要盖高楼了。因此,我经过平房时,总有一丝惆怅,这幢平房有我充满了感激之情的记忆。当我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青年的时候,曾经在这儿受到亲切的接待,听到热烈的鼓励。就是那次接待和鼓励,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万一这幢平房消失,我的记忆将失去实在的见证,我的感激之情将失去实在的依托。  个人的记忆是不足道的。但是,民族的记忆不能没有实在的见证,民族的感情不能没有实在的依托。这种记忆和感情,同样牵连着民族的命运。对这种见证和依托的需要,就是文物建筑保护的根据。在那幢将要消失的平房里,当年住着的,正是现代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先驱,梁思成先生。  1948年深冬,就在这幢平房里,解放军的干部请梁先生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京城的文化古迹,以防攻城的时候毁掉。那天梁先生的惊愕、欣喜和感激,我是想像不出来的。他把整整一生的心血都洒在这些文化古迹上了,此刻,成千上万的枪口、炮筒、炸药包正对着北京城,他的心里本来有多少深沉的忧虑呀!  这件事其实并非偶然。梁先生早在抗日战争后期,就曾经编过一个全国文物古迹的名单,托人送了一份给周恩来同志,他想必还记得梁先生。  但是,天下大定之后,梁先生的欣喜却很快化成了忧虑。当初解放军曾经准备付出代价来保护的古迹,似乎变得不很值得珍惜了,甚至开了控诉三座门“‘血债”的群众会。轮到梁先生真正为这些古迹付出代价了,他终于说出了一个热爱祖国文化的学者“无比痛苦”的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物建筑保护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此书是陈志华先生,多年研究建筑文物保护的学术文集,是学术研究与身体力行保护中国古建筑与村落建筑的总结之作,值得认真拜读。
  •   内容比较杂,主要是南方建筑保护的成果~如果不是为了写论文,不推荐大家买这本书,很无聊,很枯燥的内容~
  •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赞一个!
  •   很容易看懂,不深奥。很好的书
  •   值得专业学者和研究者阅读和收藏
  •   观念上有些不切实际,有史学史研究价值
  •     看完《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我又从图书馆借到了陈志华的《文物建筑保护文集》,感觉陈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态度更加偏执了,为什么这么说?
      
      我当然敬重这个可爱的老头,但我对于他推崇的意大利派(也是主流派)的保护理念有不同看法,当然有可能某一天我认识更深了,会改变这些态度,但我就是想现在说说,也不怕被嘲笑,任何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陈极力推崇意大利派保护理念,把历史上留下来的建筑定义为文物建筑,过分抬高了它的历史价值,为了保护这个“石头写成的史书”,不惜让时间凝固,要求古建筑始终维持原生态,从个别精品建筑,扩展到周围城区,环境乃至生活在里面的人,都要极力保护下来,不惜让旧城区维持落后的生活条件,陈在国内搞乡土建筑保护,也是这个思路,对乡土建筑的改造和拆毁,痛心疾首,大加抨击。
      
      陈说这种保护理论是一种科学,是普世的,对此我不认同。
      
      我认为这是两个问题,首先,保护还是不保护,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其次,怎么保护,这才是一个科学问题,保护的技术不足或者不正确,的确会损害文物,必须讲科学。
      
      对于第一个问题,既然是价值判断,那就必须遵守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规律,不可能不分轻重,一律保护,都当宝贝。就像历史书不会事无巨细的记载一切发生过的事实那样,建筑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其历史价值也是有大小的,尤其是那些乡土建筑,档次低,做工差,数量多,其价值自然就低,被人轻视,被轻率的拆毁,这很正常,就像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一样,数量很大,不值钱,不能因为它是汉唐时代的就都当宝贝供着,因为你保护它,也需要投入资源,这就必然需要价值的权衡,文物也分一级二级,也分国家级,省级,地级,这都说明了历史价值的大小不同。
      
      目前这些乡土建筑的价值还不足以与新建的建筑形成明显的差距,它必须少到一定程度,其珍贵性才能显现,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陈出的那几本乡土建筑的书,发行量不大,也就是明证。人不会去研究每一粒沙子,尽管它们有亿万年的历史,只有当地球上的沙子少到只剩一把,人们才会把它们像陨石那样收藏起来。这但当然很残酷,可这是价值规律,没办法。
      
      陈志华还有一个偏执,就是认为建筑的历史价值高于审美价值和功能价值,他认为历史价值更普遍更恒久,因此我们就发现,在意大利的很多旧城区,街道狭窄,空气污浊,卫生差,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很恶劣,人口大量外流,罗马旧城区面积很大,但居住人口只有10万,威尼斯水城,40%的房子无人居住,很多底层建筑被浸泡,无法居住,这都是忽视建筑的功能价值的恶果。
      
      建筑的审美价值也是主观的,它和历史价值一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尤其是审美,那些伟大的建筑当初建造的时候就是追求美的,追求辉煌灿烂的,意大利学派一味的从历史价值出发,反对修复残缺的部分,我不认同,我认为完整性对于审美是很重要的,巴黎圣母院在大革命时代被严重破坏,后来被修复完整了,我觉得就很好,在我看来,它的审美价值,作为巴黎的象征,比残缺不全来保留那段历史的证据更重要。故宫的建福宫花园和中正殿就被重建了,我觉得这就很好,紫禁城从此完整了,皇家园林的艺术不在停留在档案纸片上,而是活生生摸得到了。假古董不等于没价值,德国二战被炸平了,现在重建的古建筑到处都是,也很好的讲述了历史,总比遍地废墟保留着强。
      
      还有宗教价值,比如罗马城外的圣保罗大教堂,城内的圣彼得大教堂、大圣母玛利亚教堂、圣约翰大教堂,作为天主教四大甲级宗座圣殿,他们在招徕信徒,弘扬教义的意义远大于它们作为一个文物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所以他们后来因为追求更华丽的外表,或者因为火灾等原因加以改造,都换成了巴洛克式,毁掉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的样子,从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上是极大破坏,但这并没有引起大众,尤其是信徒们的反感,反而觉得更漂亮了,这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其宗教价值高于历史价值所致。
      
      中国也是一样,很多古建筑因为信徒出资重建,再建庙宇,重塑金身,历史建筑都当然无存了,剩下的大都是明清建筑,这也是人们对宗教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权衡不同所致,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对错之分,价值观不一样而已。
      
      古董、艺术不是无价的,它们也有泡沫,九十年代日本人买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现代派艺术品,一年就花费了50亿美元,如今这50亿贬值到14亿,这就是过分炒作,不分轻重的恶果。意大利派的人甚至说“一切建筑都是文物”,50年前的建筑全部登记造册,不许轻易改动,这就是陷入了一种宗教似的痴迷了。许多被保护的历史遗迹,比如一块石头也要用绿地围起来,根本无人关注,毫无旅游价值。总有人瞧不起旅游,认为以旅游的多少来评判建筑的历史价值是庸俗的,说什么保护他们不是为钱。其实这是假清高的表现。
      
      历史价值的大小与人们的关注程度成正比,它不是绝对存在的量,他们研究保护的学术成果要靠国家出钱才能出版,而且很少有人翻阅,他还一个劲强调自己的研究是有价值的,这明明是干着意义不大的事情却拒绝承认的反应。
      
      所以意大利派这种极端的保护理念,是有条件的,不是可以随便推行到世界任何地方的,这个条件就是国家和人民必须富裕到一定程度,才会从喝茶解渴发展到讲究茶道的地步,而且这也与意大利人好古的嗜好有关,如果中国人要像意大利人那么保护古建筑,改变的恐怕不止是腰包,而且还有传统价值观和喜好了。
      
      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是“事实判断”的真理,对于“价值判断”的真理,要想一意孤行,那只能靠专制,梁思成保护北京的想法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少数人的价值判断,除非他当独裁者,否则没可能实行,但他真的成了独裁者,中国就一定好吗?独裁者不一定都干坏事,也不一定都干好事啊。他要在北京外另建新城,来保护旧城,那还不如干脆迁都好了,涿州廊坊都可以嘛,但北京作为帝都的政治意义是新城或者廊坊涿州能代替的吗?所以保护不保护还是价值判断的分歧啊,这跟科学不科学,普世不普世有什么关系呢。
  •     作者为较早系统介绍西方保护理论的学者,发表的文章在当时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一些保护理论的解释和看法,也难免时代的误解。
  •   道德往往掌握在抵不过利益和权力。
  •   有记忆那就是好的
  •   去读《城记》吧,这种震撼即使流泪也是值得的。
  •   想求教关于误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