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比较世界文学史纲》编委会 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东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套装上中下卷)》为套装三卷,在这三卷本的《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中,力图表达出我们对从古到今世界文学史总体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并体现出世界文学史总体研究与比较文学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世界文学的纵向演进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学的横向交流、横向联系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中的四个核心概念,即民族文学、地域文学、东西方文学、世界文学。并以四个概念所形成的平行递进关系,构成世界比较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是作为北师大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文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写出的一部新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书籍目录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东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上卷》目录:缘起比较世界文学史纲·绪论上卷导论:各民族文学的起源与区域文学的形成第一编 神话、史诗与各民族文学的起源第1章 神话的产生和各民族文学的起源第一节 神话产生的条件与神话的功能一、神话产生的条件与背景二、神话的性质和功能第二节 世界五大原始神话系统一、两河流域神话二、埃及神话三、印度神话四、希腊神话五、华夏神话六、各民族神话的关联与比较第2章 史诗与民族文学的整合第一节 史诗的形成、特性与分布一、史诗形成的条件、特色与功能二、史诗在世界上的分布状况第二节 世界经典史诗的特征与影响一、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二、希腊两大史诗三、印度两大史诗四、经典史诗的民族特征及其影响第二编 古典文学的形成及文学的区域性第1章 汉文学的影响力与东亚文学区域的形成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中国文学区域的形成一、在比较文学中看汉文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国文化的辐射力与汉文学区域的形成第二节 日本文学一、和歌与《万叶集》二、散文文学与《源氏物语》三、谣曲、狂言与戏剧家世阿弥四、中国影响与民族特点第2章 印度古典文学及印度文学区域的形成第一节 印度文学的独特传统一、文学无“史”及其原因二、“神本主义”与泛宗教化三、相对主义与保守主义四、审美之“味”第二节 古典梵剧一、梵剧的形成及特点二、梵剧的典范:迦梨陀娑的剧作第三节 印度古典文学的影响力一、对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及印度文学区域的形成二、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第3章 三大文化体系的错综交叉与中东古典文学第一节 三大民族文化特点及文学上的借鉴与互补一、犹太文化、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二、三大文学体系及其特征第二节 犹太文化、犹太文学与《圣经》一、《圣经》及圣经文学的特点二、圣经文学的传播第三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文学一、阿拉伯伊斯兰诗歌二、故事文学《一千零一夜》第四节 波斯文化与文学一、波斯古典诗歌及其七大诗人二、波斯古典诗歌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第4章 欧洲文学区域第一节 希腊古典文学的形成一、抒情诗和寓言故事的出现二、希腊的黄金时代和戏剧的兴起三、希腊的古典诗学四、希腊古典文学的特点及其在欧洲文学区域中的意义和影响第二节 罗马文学的兴起一、罗马文明的出现及早期罗马文学二、罗马文学的成熟期和黄金时代的文学三、后期罗马文学及早期基督教第三节 中世纪欧洲文学一、黑暗时期:基督教文化与日耳曼文化的融合二、教会文学三、骑士文学四、市民文学与民间文学五、欧洲文学区域与其他文学区域之比较六、但丁及其《神曲》:中世纪文学的终结七、中世纪东西方文学之比较后记《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东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中卷》目录:导论:东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第三编 西方文学:向近代化迈进(约15世:纪)第1章 文艺复兴第一节 西方文学近代化的发端一、文艺复兴及其历史背景二、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与历史意义三、人文主义第二节 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起一、意大利文学与薄伽丘二、法国文学与拉伯雷三、西班牙文学与基万提斯四、英国文学与莎士比亚五、欧洲主要国家人文主义文学的比较……《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东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下卷》目录:导论:世界文学的相互趋近与多元共生第五编20世纪前半期世界文学的相互趋近第1章 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与相互影响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传播一、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三、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第二节 象征主义文学一、象征主义在法国的形成及其发展二、前期象征主义与波德莱尔、韩波、魏尔伦、马拉美三、后期象征主义与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四、象征主义文学在世界各国第三节 未来主义文学与超现实主义文学……
章节摘录
1.吠陀教神话吠陀教是印度人最早的宗教。公元前1500年之际,雅利安人从波斯侵入了印度的西北部,定居于般加布一带。雅利安人从亚洲中部极为干旱的地带来到植被丰茂、雨水充足的印度。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深深地印入了雅利安人的眼睛里,他们为大自然奇伟的景象所感动和赞叹。于是大自然现象成为他们讴歌的对象,同时也就把自然现象加以神化,自然崇拜成为了吠陀教神话的核心内容。吠陀教的经典《吠陀本集》之中大多是歌颂自然现象的赞美诗。《吠陀本集》由四部组成:《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吠陀之意为知识,梨俱之意是诗节,娑摩是歌曲之意,夜柔是祭祀或祭祀用语之意,阿闼婆是拜火祭司之意。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知道它们的用途各有不同。吠陀教的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前者只需要用一堆火,后者要用三堆火,是王公贵族、富绅财主所用的。天启祭要由专门的祭司来进行,劝请者吟诵的是《梨俱吠陀》,咏歌者所唱的《娑摩吠陀》,行祭者所念诵的是《夜柔吠陀》,还有监督者要监督整个仪式的过程,如有差失便要及时纠正。《吠陀本集》四部中最为重要的是《梨俱吠陀》。神话内容最为丰富的是《梨俱吠陀》。《梨俱吠陀》中的自然神赞美歌,是吠陀教的奠基部分。《梨俱吠陀》由十卷构成,这一经典不是短期内编成的,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形成过程。由于形成过程漫长,对自然神的赞美歌缺乏统一性。随着时间的发展,神话变异也是必然现象。初期的神多是自然神,后期则出现了抽象的神,也出现了具有哲学意味的创造神。吠陀教虽然是多神教,但吠陀教的神总体来说并不杂乱无章。
后记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从策划、撰稿,再到出版,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时光流转了三年,许多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江西教育出版社的周榕芳先生、姚敏建女士对本书的重视和支持是一以贯之的。正是在他们的感召和鼓励下,我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不参与教科书编写的习惯,与本学科的同事们一道,完成了一件不无意义的工作。由于“史纲”上、中、下三卷字数逾百万,经编委会和教研室讨论,我们决定采取主编分卷负责制,为的是明确主编的具体的学术责任。同时,因编撰者们对全书框架体系、编写原则进行了多次讨论,达成了共识,故全书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作为上卷的负责人之一,在此将本卷编撰人员及分工情况交待如下:本卷的基本框架体系由王向远设计。全书“绪论”和本卷“导论”,由王向远执笔。第一编各章和第二编第一、二、三章由张哲俊执笔,第二编第四章由高建为执笔。王向远对本卷书稿做了统稿与修改。陈言、于奎战、袁惠、王玉玲、周冰心协助统稿。访问学者陈春香、张莉、买卖提·吐尔孙、进修教师冷和平及2000级有关博士生、硕士生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课题的工作。特作说明如上。
编辑推荐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东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套装上中下卷)》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