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9 出版社:江西教育 作者:樊洪业 页数:155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科学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而是西方科学传播的结果。因此,溯源寻踪,要先从科学传播入手。从科学出版、科学教育到科学组织,寸累尺进,次第发展为一种社会事业。在这长长的历史链条中,最先编织出某些重要“环节”的人,往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即便是在科学家队伍形成之后,科学的发展,仍然需要教育事业的深厚基础,需要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因此应该说,科学,是“社会”的科学。科学的旧踪,也首先存在于社会之中。这是《科学旧踪》选材的视角之一。 由于持久的漠视,以及不可否认的专业性障碍,20世纪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依然是个盲区。基于此,介绍若干研究机构、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就作为《科学旧踪》选材的第二个视角。
书籍目录
前言从“格致”到“科学”“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罗振玉十年《农学报》蔡翰林与严校长辫子充作圆规用“以日为师”与新词引入旧瓶装新酒的“进士”詹天佑说“做官”那“詹”不是这一“詹”亚泉——先觉者的名字与悲歌梁启超译介科学史青年鲁迅写科普伍连德“主席”国际学术会议革命党人与“科学”马相伯的一张画饼李石曾与豆腐公司李国钦首创“钨”字李仪祉修渠“惠”民章鸿钊的石、史、诗丁文江考察西南行录取庚款留美学生的金榜“稽勋生”与“甄别生”的聚合从《科学》到《青年》汉字“横行”第一刊早年《科学》的拮据桑格夫人与杨步伟张謇的眼光“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侯德榜的“红三角”“科学破产”与“为科学作战”“开路小工”胡明复毛泽东读过的汉译《科学大纲》编辑部的故事:发现华罗庚一枝独秀生物所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走出国门的第一个科学代表团“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裴文中手中的“接力棒”日本庚款的别样企图蔡元培筹建中央研究院余郎风韵留紫台李四光的“名”物理学家旁骛写剧本竺可桢“拾级上天枢”南蔡北李分道时竭庐老人李书华北京动物园之旁的“陆谟克堂”选举院长起风波中国历史上的首批“院士”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关于“民权”,在中国近代史上各家有不同的理解。任鸿隽、杨杏佛是孙中山的追随者,这里的“民权”相当于“民主”。关于“学术思想”,他们说“欧入学术门类亦众矣,而吾人独有取于科学”。《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8个月后,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这时,辛亥革命已过去了将近四个年头,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却要做皇帝梦,大多数国民对此麻木不仁。陈独秀从社会进化的观点出发,号召有为青年以崭新的面貌与旧世界决裂,并提出了辨明新旧标准的“六义”,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论述最后一项时,他提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并写道: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丰之有两轮焉。这里的“人权”,指每人“各有自主之权”,也相当于“民主”。当我们把这段话与前述的《科学》杂志发刊词那段话加以对照时,即可发现,两者都以西方强国为参照,都强调民主与科学并重,一个喻为“平行线”,一个喻为“舟车之有两轮”。从形式到内容,都像是翻版文字。陈独秀本人并没有留下文字说明他受《科学》的启发,但可从几个方面作出分析。第一,陈独秀幼习举业,18岁赴乡试,落第而还,此后就放弃了科举道路。1898年他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接受了一些新知识、新思想,为时数月即离去。后来曾四次东渡日本,学习时间都不长,据他本人说“在日本留学,法律、政治、文学都学过,没有毕业”。从总的情况来看,未见他学习自然科学的记载。创办《青年》杂志之前,未见他有述及科学的文章。
编辑推荐
《科学旧踪》是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