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中国

出版时间:1998-04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军宁,杨东平,赵汀阳,蔡皖东,盛 洪,汪丁丁,苏 力,秦 晖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特别邀请了8位有代表性的著名青年学者分别从各自思想领域表达了他们在建设新一代中国的思想学术时所思考的部分重要问题和各自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我们相信这些观点将使人感觉耳目一新,并且将促进中国思想界的独立思考。   这些学者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思路和思想风格也不同,但他们都试图建设一种有着明显的现代中国特色的新思想,而且是面对着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问题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所表达的现实感和原创性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中国现代化的独立思想的方向和道路。   这些学者的努力对于发展充分成熟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来说也许仍然是探索性的,但达到这一点显然已经非常不易。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虽然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但一直是处于“西学”重压下的思考,基本上是屈服于西方观念的思考,或者是对西方思想的盲目无力的逆反思考,即使说多少有些创造性思想的话,也是非常有限而且是局部问题上的创见,尤其是往往缺乏现实感,远远谈不上有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的原创性。   《学问中国》的作者们所表达的观念不仅有着明显的原创性,而且具有与西方思想家的观念同等的思想现代化水平,这多少意味着中国思想界正在由现代化的“西方话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话语”。   所以,我们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的。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有著作《美学和未来美学》、《走出哲学危机》、《论可能生活》、《思想之剑》等。

书籍目录

一  智慧复兴的中国机会\赵汀阳一、我们在等什么二、从知识眼光到创作眼光三、结语二  市场经济与有限政府\刘军宁一、财产权与经济自由二、公隐私开与私隐公开三、实物名分与权利自由四、聪明的人与聪明的制度五、无限政府与治乱循环六、限政的理由与限政的方式七、选拔社会到选举社会三  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盛洪一、经济学是什么?二、作为科学和超越科学的经济学三、中国与经济学四、中国的过渡经济与中国的过渡经济理论五、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背景六、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七、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对中国的市场化道路的解释八、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九、争论与批评十、会有一个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吗?四  涉及市场交换行为的三种道德立场\汪丁丁一、解题二、“均衡”的涵义三、“交換”的涵义四、演进道德五、结语五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苏力一、现代法治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二、凹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三、中国法治的前景六  中国进入教育世纪\杨东平一、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二、教育的边缘化状态三、传统教育的复活与强化四、教育的非人文化倾向五、大学精神的式微

章节摘录

   尽管这个世界现在似乎使我们感到特别不满,但既定的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就像不能悔棋一样。人们往往抱怨过去伟大的智慧被丢掉了(这一点多少是夸大其词的,因为那些真正有用的智慧一直都在使用,被抛弃的恐怕是已经没有用的观念),却不去思考需要增加什么新的智慧。我们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所以需要渐智慧。显然,过去的“精神家园”是由于敌不过现代生活方式和需要才丧失的,当然也就不可能靠那些已经被打倒的东西来拯救什么。恰恰是从海德格尔式或现代儒家之类的过于深沉的呼声里,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和哲学已经多么软弱贫乏和陈旧。   智慧不再是活生生的了。过去的哲学和智慧属于过去的生活,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它即使是“家园”,那也是不够我们住的,即使是“财富”,那也是不够我们花的。当然也有一些有着“解构”精神的批评家,他们很清楚传统哲学没劲了,他们要求对各种事情进行重新解释、理解和批判,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其中有一种华而不实的气氛。解构和后现代给予我们的可以说是“无智慧的自由”,而不是自由的智慧。思想虽然好像自由了,可是智慧也没有了。事情很显然,解构和创造必须是不分先后的同一个过程,假如没有比较充分的创造性眼光,批判的眼光就是靠不住的,如果没有开出一条新的道路,光把原来的道路给破坏了,那我们往哪里走呢?只不过停留在一条被破坏的道路上,而且还是那么一条老路。问题不在我们不做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什么。我们虽然知道总需要些什么新的东西,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我们确实需要的。   这是一个缺乏智慧的年代。   没有智慧是危险的,而没有新的智慧就等于没有智慧。很显然,人类生活的发展比思想方面的发展快得多,到今天,思想已经跟不上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已经对付不了技术和知识所提出的或造成的问题。我们像得了强迫症一样说出各种对行动没有意义的言论。当思想和行动不再有关,思想就成了仅仅由(by)话语产生的话语、关于(of)话语的话语和为了(for)话语的话语。这样的话语是没有智慧的。   一、我们在等什么?   1.奇怪的问题和无话可说   我们首先关心的是中国的思想状况。   这个世纪中国一直不得不在处理一个有些特别的哲学问题,即中西文化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无疑是“特别的”,它本来不应该是哲学问题而应该只是一个文化交往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搞得越来越复杂,已经深深触及文化思想的灵魂,这样就很像是个哲学问题了。当然这个问题毕竟是个假装的哲学问题(类似的假装的哲学问题比比皆是),但为了不被这些假装的问题所误导,确实需要对这种问题进行分析。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西方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不可能回避的文化环境。许多人以为中西文化之间的事情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这种基本感觉就是错误的。西方文化涌进中国后已经在许多方面甚至在基本思想方式上改变了我们的感觉和思想。我们不仅在思考现实问题时甚至在理解解释中国自己的传统时也往往使用西方格式和思路。现在我们说起中国文化的特点时往往就好像是西方人在说中国文化的特点,虽然是我们在说话,但其实是西方话语(通过我们的嘴)在说话。很显然,我们用来描述中国文化的格式和框架以及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是西化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中要西,而是我们是否知道我们的文化的真相是什么样的一一当我们的文化已经按照西方文化的理解方式被“改写”了一遍?进一步说,我们是否还有着一种纯粹的中国文化,哪怕是纯粹的某个部分?当然,我们的生活习惯或者说民俗应该说还是很中国的,不过民俗并不决定一种文化的实力,民俗是我们在思考现实困难时必须重视的,但它毕竟不是文化的先进部分。   西化的“改写”是处处可见的,例如中国哲学也被划分为存在论、知识论、政治社会哲学之类;社会历史被描述为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者东方专制社会之类,等等,还有,把儒家思想也当成了“教”(其实连佛教都很不合乎西方的宗教概念),事实上儒家思想只不过是一种曾经代表着国家的政治一伦理精神的主流意识形态,就像西方的民主观念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一样。假如像儒家思想这么人世的观念都算是宗教,那随便什么观念都可以算是宗教性的了。诸如此类。结果搞得我们不知道我们到底有什么和缺什么、什么好什么坏。反正有什么没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都是按照西方话语来说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问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