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 作者:叶兆言 页数:230 字数:190000
前言
1923年7月,冰心老人的散文名篇《寄小读者》诞生,此文既是冰心老人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冰心老人也由此成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本书系正是借“寄小读者”这个光彩夺目的题目,再冠以“名家”二字,组合成“名家寄小读者”,以打造出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青少年文学书系。我们出版此书系,旨在把当代优秀的名家作品推荐给少年读者们。 我们所选择的这些知名作家或学者,其作品在华语区域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知识渊博、生活阅历丰富,作品扎实且题材广泛,不仅为普通读者所喜爱,有些作品也被收录于中小学生语文课本或课外辅导书,因此被“小读者”及老师和家长们所熟知和喜爱。我们知道,这样的作家作品,往往有着独到的思想火花和人生体悟,能提供给读者更加广泛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这也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的魅力所在。 虽然这些作家在小读者眼中都是当之无愧的“名家”,但是在我们为小读者选取的作品中却没有名家师长的道理说教,也没有高深、晦涩的学问经,有的只是对小读者的殷殷寄语,以平等的身份与小读者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 每个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追梦者,对人生和未来有着无数的美丽憧憬,而文字,无疑是最能扇动他们幻想翅膀的有力之风。如果没有文学的构织,那么孩子们的梦境无疑是苍白而乏味的。 世纪老人冰心一生都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小读者们的知心朋友。她曾写过“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诗句,这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出版人,小读者们的需求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 希望这套“名家寄小读者”书系能成为小读者们的好伙伴。
内容概要
本书系正是借“寄小读者 ”这个光彩夺目的题目,再冠以“名家”二字,组合成“名家寄小读者”
,以打造出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青少年文学书系。我们出版此书系,旨在把当代优秀的名家作品推荐给少年读者们。
《名家寄小读者》所选择的这些知名作家或学者,其作品在华语区域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知识渊博、生活阅历丰富,作品扎实且题材广泛,不仅为普通读者所喜爱,有些作品也被收录于中小学生语文课本或课外辅导书,因此被“小读者”及老师和家长们所熟知和喜爱。《父亲的话题——叶兆言寄小读者》为其中之一,读叶兆言的散文,有一种恬淡自然、信手拈来的感觉。不管是闲话文化名人,还是追怀亲朋好友,都显得坦诚真挚,散发出平和恬淡的气息,又不知不觉间流淌出浓烈的感情。
作者简介
叶兆言,江苏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历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后羿》等;中篇小说集《夜泊秦淮》、《去影》、《路边的月亮》、《最后一班难民车》、《爱情规则》等;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青散文》、《杂花生树》等,另有《叶兆言文集》(七卷本)、《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以及各种选本。中篇小说《追月楼》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江苏文学艺术奖等。
书籍目录
出版缘起
看书·品读
沉默的大多数
流年碎影
论书绝句
野兽之美
文明的历史脚步
新华字典
悠悠长水
剑河倒影
二十世纪的书
纪德文集
唐诗三百首汇评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
拥抱似水年华
书鱼知小
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
霍乱时期的爱情
难得有闲
名与身随
宝像引起的话题
玩半导体收音机
难得有闲
想读书
家学渊源
学日语
学英语
把钟拨快些
等剃头
自行车的前思后想
电视的话题
过年
记忆的岁月,心头的人
文学少年
文学青年
纪念
父亲的话题
人,诗,音乐
红沙发
徐老师
陈瘦竹先生
不肖子弟
纪念一个明友
我写的几个旧派人物
长征,众所周知的故事
总统的自诩
总统的自诩
拿什么吓唬孩子
语文和我们的关系
少年心事当拿云
新概念的作文大赛
清华的分数线
三十年的书生活
金华的双龙洞
不喜欢屈原的理由
皇帝跑哪去了
三次中学讲课记忆
爸爸,我们去哪儿
文学有什么用
革命性的灰烬
童子军的回忆之一
童子军的回忆之二
童子军的回忆之三
寻找潘德明
章节摘录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情况会怎么样,还真有些说不清楚。如果不是报纸上爆炒,也许我都不可能成为他的读者。我们似乎还有些相似之处,都喜欢写,主要是写小说,偶尔也弄些随笔。在他逝世以前,我和他几乎是两个亳不相干的人。他的作品我读得不多,偶尔看过几篇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随笔,觉得不错,也没想到把其他的作品拿来细读。他的死,使自己的书籍转眼之间畅销,而我也不能免俗地把他的作品都找来了,洋洋洒洒几大本,有的读了一遍,有的读了好几遍。 我喜欢王小波,暗自惭隗为什么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成为他的读者。我感谢那些在他死后爆炒他的作品的人,炒不一定都是坏事,如果没有他们,王小波不仅白写了,而且是白死了。岁末年初,我一直在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想流眼泪。有些文章实在太好,好得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夸它。我已经四十出头,心上已经开始长老茧了,要想让我激动也真不容易。王小波的小说有许多话可以说,但是在这篇短文中,我只能说一说这本《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很厚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书,一共三十五万字,定价是27块钱,第一版就印了三万本。能畅销的书未必就是好书,好的作品也未必就能畅销。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可以拍案叫绝的好书。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充满了思想的书。思想这个词,在今天似乎已经有些生锈。思想正在过时,正在变得不重要,如今时髦的词是文化,仿佛麻将中的百搭,什么都可以毫不相干地连缀在一起,吃喝拉撒睡,挨得上挨不上,都可以莫名其妙文化一番,于是说一个人有文化,就成了骂人的话。我老是情不自禁地瞎想,文化好端端的,如何便像失贞的女人一样,破罐子破摔,转眼之间就彻底地堕落了。文化正变得越来越不要脸。大家都还能记得童话“皇帝的新衣”,那些盛赞皇帝新衣的人,就是今天很多文化人的可悲写照。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不习惯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些人永远跟着别人胡诌,睁着眼睛说瞎话,像大观园中的刘姥姥一样,喋喋不休让人生厌。 越来越多的文化人,获得了文化的头衔,却失去了思想。有些话不让说,可以不说,可以选择沉默。沉默不是什么坏事,沉默不等于停止思想。思想者的用心,也许是让腆着大肚子的皇帝,光着屁股出洋相,让那些昧着良心的大臣们,小丑似的继续乱拍马屁。思想者既用不着像幼儿园的教师一样,告诉孩子们,说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也用不着恍然大晤,跑去申请发现了皇帝赤身裸体秘密的专利。沉默是思想者的秘密武器,是精神原子弹,不鸣则已,一旦爆炸,那就是大事情。 流年碎影 《流年碎影》是张中行老先生的自传,厚厚的一本,断断续续地看,看了十几天才看完。这是一本让人感到亲切的书,第一版就印了三万册,和明星的传记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能印这么多,已经是奇迹。 我喜欢张中行已经有十几年。不止一位朋友向我表示过异议,他们有些不明白,我为什么喜欢这么一位爱说教的老先生。我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他是在说教,朋友们说:他当然是在说教,唠唠叨叨,说一些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我不想和人争,朋友的看法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我最早看张中行的作品是《负暄琐话》。这本书印得极少,大约是两三干本,市面上当时并不多见。我手头的一本,是张先生送给我祖父的,很快转到我父亲手里,然后无意中又成了我的猎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于谈掌故的书,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此外,我喜欢周作人,是真的喜欢,听到别人攻击他,心里就有些不太高兴。我一直在想,中国的散文,周氏兄弟之外,应该还有些好的,譬如丰子恺,我读过一些他在1972年时写的散文,这些散文极棒,是一个老人的绝唱,可惜生不逢时,能见到的人并不太多。后来终于有机会出版了,淹没在他过去的著作中,人们也就不太会去想文章背景。 张中行老人应该算是文坛新秀。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出书走红,却是这些年的事。他最耐读的书是《负暄琐话》、《负暄续话》和《负暄三话》。要想了解他一生的故事,莫过于读他的这本取名《流年碎影》的自传。如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张中行就是《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在没有接触他的作品前,很多人脑海里首先会有的印象,是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的于是之。于是之是位了不起的好演员,他塑造的反面人物形象,比女作家杨沫笔下负心落后而且顽固的书呆子更入木三分。 作为一个过来人,张中行老人屡屡喜欢提到“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曾经红极一时的女作家杨沫已经过世,《青春之歌》书店仍然在卖,然而今天的读者,怕是再也不会有我们小时候读这本书时的激动。张中行和杨沫的故事,有一个很浪漫的开始,却有一个十分沉重的结尾。用张中行老人的话说,两人的“思想感情都距离太远”,一个走的是信的路,始终是坚信;一个走的疑的路,忍不住就要怀疑,道不同,不相为谋,由合而分,自然在情理之中。《流年碎影》记录了一个老人的一生,从疑开始,结束的可能是信,反过来,从信开始,很可能是以疑为终。 ……
编辑推荐
亲朋好友对叶兆言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他们指引作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所以,在《父亲的话题——叶兆言寄小读者》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这些亲朋好友的怀念之情,正是这些亲朋好友和其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作者从幼时就进行了大量阅读,为其走上文学道路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读叶兆言的散文,有一种恬淡自然、信手拈来的感觉。不管是闲话文化名人,还是追怀亲朋好友,都显得坦诚真挚,散发出平和恬淡的气息,又不知不觉间流淌出浓烈的感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