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南方周末》 页数:285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说吧,莫言》均以访谈文章构成:陈安娜、龙应台、刘再复,名家
眼中的莫言;管谟贤、管贻兰,亲人眼中的莫言;《南方周末》、《环球 名人坊》、《文艺报》,记者对话莫言;孙郁、张悦然、葛亮、马丁·瓦
尔泽,同行对话莫言。自述和对话,不同时代人的不同思考,展现的不仅 是作家的个性魅力,或是其文学作品的价值,更多的是将思考落脚于思想
的高度。一个好的作家,除了具有道德良知,亦应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思想 者。 读过黄灿主编的《说吧,莫言》就会发现,仅仅知道《红高粱》还不
能完全读懂莫言,仅仅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并不能完全代表莫言。
作者简介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
书籍目录
诺贝尔时间
莫言说
问莫言
亲人眼里的莫言
莫言的强项就是他的故事
——专访莫言小说瑞典语译者陈安娜
龙应台、刘再复说莫言
莫言其人
莫言是怎样炼成的
莫言的国
莫言: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
人生故乡与文学
我写农村是一种命定
——莫言访谈录
记忆被一种声音激活
——莫言谈《檀香刑》的写作
《生死疲劳》和中国古典文学
《蛙》的虚构和姑姑的真实故事
对话录
鲁迅对我的影响
——莫言孙郁对话录
“55后”对话“80后”
——张悦然对话莫言
作家写故乡,是一种命定的东西
——莫言、葛亮对谈
莫言对话瓦尔泽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莫言和哥哥得到消息后,准备回乡打官司,后被父亲制止:“人死不能复生,宁叫一家冷,不叫两家寒。”莫言以此为基础,写了《天堂蒜薹之歌》,把惨死的管贻寿留在了小说中。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莫言在写《天堂蒜薹之歌》时,伪造了这段名人名言。 《蛙》里的原型、管贻兰沾了“文化”的光。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父亲政治上被划为“地主”,加上儿子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去了台湾。有段时间,她和父亲的日子非常难过,在村里人面前抬不起头。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生育法的培训。当时有文化的人不多,管贻兰从小开药方,认识字,被当时的县卫生局局长选中,成为新法接生培训班的首批学员。 此前,当地的接生婆都是用“土法”:把马路上的尘土垫在孕妇身下,用带铁锈的剪刀剪掉婴儿的脐带,然后用破布、棉花来包扎,造成了大量的婴儿患破伤风死亡。新法接生首先就是对婴儿脐带进行消毒,再用纱布包裹好,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管贻兰慢慢把土法接生那批接生婆们给淘汰掉了。 从18岁开始一直干到70岁,管贻兰接下来的孩子差不多有两万个。在农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管贻兰在当地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走到哪里像瘟神一样谁见了都骂,夜里不敢一个人出门,走路有人从背后用砖头砸。”莫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管贻兰回忆起往事,“当时的政策是“两个正好,三个多点”。农村人都想要男孩,一个原因是当时都是靠人力劳动,不像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中国人口这么多,不搞计划生育,一年高密就能生出一个乡镇。原来一个村200多户,一年就能生600多个孩子。地里的粮食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后来乡亲们也理解了计划生育政策,儿女无所谓,都要两个孩子。” 莫言大哥家两个儿子,二哥家一男一女;莫言姐姐连续生了三个女儿,第四胎生了个一男一女的双胞胎;莫言妻子杜芹兰怀上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户口还在农村。按政策讲,他第一个孩子是女儿,间隔几年后可以再要一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