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 作者:胡平 页数:407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下的年代,颇有些“搞怪”,一个沧桑悠远却又饱经忧患与劫难的民族,现在最有影响的文化消费,不是莎士比亚戏剧、雨果与托尔斯泰小说那般的史诗与悲剧式作品;广为自觉的文化顸礼,亦不是诸子百家与民国年代诸多大师们高山仰止的身影。一幕幕引起大众文化狂欢的是——诸多电视频道里各种版本的“非诚勿扰”,“快男超女”,“达人秀”,以及随时世衍变、野草般冒出来的各色网络俚语与手机段子,还有各种顶级“小品”,造型炫目的浩歌劲舞。不惜巨资营造出的一个个流光溢彩、天上人间的盛世气象…… 倘若是前者,还能让我感觉当下社会的诸多脉象,对于后者,我则很难如吃饱了的鸽子一样,纵情兴奋于当代“文化英雄”与时尚潮人们精心拼贴出的宏丽、欢乐之中。相反,老夫常作大不恭地想:倘若这拼贴出的宏丽与欢乐,能麻木掉历史深处仍在纠结的痛楚,湮没去当下油锅炒豆子一样进射开来的矛盾与困惑,并能征服世界的话,那么,全球恐怕都得进入小品年代了…… 毋庸讳言,在最直观的层面,更多的国人还会感觉到当下同时又是个“拆迁年代”。 举国上下,从煌煌大都到偏远县城,几乎无一不在剧烈的拆迁、大兴土木之中:亮化绿化工程,青水蓝天工程,沿街“平改坡”工程,旧城区改造工程,中央商务区工程,地铁工程,高铁工程,过江隧道工程……据说,当今世界上的建筑机械有6成在中国引擎轰鸣,大展雄风。 物质层面,恨不得天天有着奥运会开幕式般的热闹与风光,却无法在精神层面给民众指引方向。1980年代那种锐不可当的改革气势,激情燃烧的理想i义精神。几近消磨殆尽,一度活力四射的中国社会,纷争与抵牾越来越多。可谓怨恚塞于下,歌舞漫于上。 因此,我对历史,尤其是那些与我们——俗称“老三届”这代人的命运十指连心的历史,总是沦肌浃髓,难以释怀。为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颇为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定位于一种渐行渐远于文坛江湖的“游走”状态——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时下鲜活的社会现实间游走;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的前沿学理与本人的历史经验、现实感受问游走;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与芸芸众生的悲欢哀乐间游走。企图以可感可触的文字,让一些可能仍在中国社会进程中表现复杂、微妙、敏感和不容置疑的问题,有更多的人知晓它,思索它。 于是,随着我的“游走”,便有了这部时空颇为开阔、内容涉及几代中国人生存方式与生命体验的文选的整体面貌—— 第一卷:《世界大串联》 本卷主体为《世界大串联》、《移民美国》,主要内容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及这批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体验。1988年,《世界大串联》获得全国108家刊物共同举办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本卷另有《秋天的变奏》、《你的秘密并不秘密》两篇章,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颇为躁动的中年男女们的婚姻、家庭风景。 第二卷:《百年误读:二十世纪中国之侧影》 本卷辑内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南方大山间的小小苏联——“苏维埃运动”侧影》等9篇历史纪实性作品,看后读者大概会有这样的印象:对于中国而言,1978年,决非一般里程碑的意义,它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未经宣布却实际长期存在的战争状态,从此——人性与人道的全面苏醒,常识与常态的不可扭曲,在这块土地上便是不可阻挡的了。 第三卷:《千年沉重》 本卷一为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思考地域文化、知识分子命运及社会现象的大文化散文《千年》,二为《今日曾经的驿站》,可谓是上文的进一步发掘。三《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以书信的形式,凸现了从民国走来的那代知识分子别具一格的精神谱系与人格力量。四《莫忘沉重》,则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安之若素于“游走”状态的心路写照。 第四卷:《中国的眸子》 本卷的主体是《中国的眸子》: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李九莲,1968年因在给男友的信中剖露对“文革”的不满而招来杀身之祸。八十年代初,在胡耀邦亲自关照下获平反。李九莲,现与林昭、遇罗克、张志新等人一样,被誉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 本文1992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 第五卷:《乱世丽人》 本卷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原南京军区歌舞团舞蹈演员张宁卷入林立果“选妃”闹剧的来龙去脉。 二、《芥末沧桑》,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首都北京的几位青年女子的遭际。 三、《美丽与悲怆——浦熙修与她的年代》,此文2009年12月获“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并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49——2009报告文学选》。 第六卷:《一百个理由》 本卷全方位关注中国与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彼此文化的相通性如此强烈、而差异性又如此鲜明的两个国家。 中国能找到100个理由谴责日本,中国更能找到100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 作者深深以为: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 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 本书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HD5年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之一。 第七卷:《情报日本》 本卷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国人所忽略的一个强烈特征:以情报立命,视情报为岛国生存、拓展的第一要义;正是因为情报战的出色运用,近代以来的日本人,才给世界炮制了一次次令人震惊的可怕灾难。 《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名列第三,并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 需加说明的是,在今日看来,早期作品中必有多处,或认知难免旁支浅陋,或人事已成明日黄花,但它们已构成我大半生写作的历史,以及我已涉猎的众多历史场景——留下前者,是如同一头孤狼的我,攀行在汉语高原上深深浅浅的思想足印;而保留后者,则因为时间的长河总会淘洗出足够的史实,并浮现其全部的意义。 打心眼里感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北京人文出版中心主任张明两位先生及责任编辑文欢女士。正是他们深切的人文情怀,历史意识,以及对本人写作生涯的长期关注与理解,才得以此次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也许耐心看过这部文集,在“闲坐话玄宗”之余,读者多半会有沉重之感,难免扼腕唏嘘。看看当下排山倒海般的“天天都是好日子”的种种闲适、娱乐的写作,老夫亦愈来愈觉得自己是野狐禅,屡屡起意决绝掷笔,遁去“山林”罢了。可这时,我总会想起上世纪初一位俄罗斯诗人在漫天风雪中所吟诵的句子—— 我不能不爱脚下的这块土地, 我不能不恨脚下的这块土地。 2011年8月,“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十天
内容概要
本书翔实地阐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情报活动,同时也对其正史野史里所涉及的人物进行了重新解读。目的是为能让读者了解:无论在一百多年前,还是在今天,日本对于西部大陆的认识,远远甚于我们对这个蕞尔岛国的了解……这一切都源自于日本对于情报战的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情报战,无处不涉及的情报收集,使得日本人总能在出人意料的时间或地点,以某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制造出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他们是对周遭环境丝毫大意不得、丝毫自傲不得,就是夜里睡觉也须睁开一只眼睛盯着的群体。
作者简介
胡平,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颇为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定位于一种“游走”状态。
已出版著作30余种,约600万字。其中,《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在人的另一片世界》、《子午线上的大鸟》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中国作家》杂志报告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报告文学首奖等多次。近年来,《一百个理由》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5年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之一。《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名列第三,并获第四届徐迟文学奖。
书籍目录
开篇 的话忧患,一种思维方式
1 当西邻大谈“崛起”之时
2 求知欲,索取欲
3 日本四年,英国八百年
4 想不“崛起”都难
第一章 日本情报战的源流
5 孙子,忍者及阴阳师
6 从丰臣秀吉到德川幕府
7 明治时代的情报活动
第二章 像水浸染一样席卷中国
8 不怀好意的窥探
9 “日本志士的梁山泊”
10 东亚同文书院
11 残碑无声,却叩人心弦
第三章 赶到阿穆尔河的那一边
12 陆军省的妥协
13 “明石机关”
14 “青木机关”
15 处处有“阿菊”
16 海军出动了
第四章 高粱根上的百脚蜈蚣
17 “早晨八点钟的男子”
18 “东方劳伦斯”
19 从口袋滚出几个炒栗子
20 留奇柯夫的震荡
第五章 最有力的掠夺者却出身贫贱
21 “国中之国”
22 陆军中野学校
23 登户研究所
24 “帝力于我何有哉?”
25 “帝国之花”考
25 邻家大叔,邻家兄弟
第六章 睡觉也须睁开一只眼睛
27 戴了白手套的海军
28 初战美利坚
29 “东风,雨……”
30 误差在百分之二十以内
第七章 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情报战
第八章 “判断力”的丧失
第九章 一把新剑正凛凛出炉
第十章 一场无形的战争
第十一章 并非题外话
尾声 不愿是熊
主要参考书(篇、馆)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其中,最要紧的是丰岛海战前几天,石川顺利地从刘处获得了援朝清军的有关情报。日本大本营获悉后,赶紧调整了兵力部署,7月23日,派出联合舰队司令、海军中将伊东右亨率舰队从佐世保出发,驶向朝鲜海岸,进入临战状态。25日,丰岛海面发生清军运兵船遭日本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等舰伏击的悲惨事件,清军千余人全部丧生,护送的北洋舰队的“广乙”舰被毁,“操江”舰被掳。与日本人来往密切的汪开甲,引起了天津城守营千总任如升的注意。找一借口将其押上,经一番拷问,汪开甲很快供出了石川伍一。任如升即上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已觉东窗事发的石川伍一,当晚由洋行悄悄转移去刘树芬家,本想打狗也得看主,盛宣怀怎么也不会去动李鸿章的亲外甥。岂料政商两界统吃的盛大人,坊间一直传其不清不楚,可他反起他人的腐败来异常坚决,够得上时下的一句流行话:“不管其地位有多高,后台有多硬。”次日,刘树芬即被一直监视他的天津衙门一并抓获。这是清政府破获的第一起间谍案,同年9月20日,石川伍一被押赴刑场,“按公法用洋枪击毙”。刘树芬则“绑赴市曹”处决。由于有了这个案例,清政府各级官员对日本情报战才开始有所重视。清廷电令各地:“倭人狡诈,是其惯技,所有沿海沿江及内地各省倭人足迹能到之地,均应一体访缉,以重防务”,并破获了几起大案。1894年10月24日拂晓,日军的庞大舰队,悄悄接近了中国辽东的庄河花园口。一艘军舰上放下舢板,上面有6个中国人打扮、背着行李的人。他们都是从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毕业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间谍。此前,金州副都统所属驻皮子窝清军,在通往金州必经之地的碧流河渡口已设岗盘查行人,凡渡河者,必须出示守军头领荣安签发的红色通行证。6名间谍中,钟崎三郎登陆后行至渡口,因无证当即被擒。山崎羔三郎趁日落黄昏之际,避开渡口,从别处偷渡碧流河潜入皮子窝,找了一个小客栈住了一夜,次日一早即外出打探。
后记
继2007年1月出版《一百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香港三联书店)一书之后,这是并非日本问题专业研究者的我,关于日本的第二本书。比起第一本书,本书写得颇为辛劳,连头带尾3年,真有些惨淡经营、、勉为其难的意思,但近些年来沉溺于“盛世”弦歌中的中国人需要有这样一本书的念头,一直支撑着我。 在本书里,我努力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中国人所忽略的一个强烈特征:以情报立命,视情报为岛国生存、拓展的第一要义;较系统翔实地阐述了明治维新至今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情报活动,及其正史野史里所涉及人物的再解读。倘若读毕本书,读者将会和我一起警醒:当下不少中国人的“盛世”情结,其实只是拒绝饱经忧患的历史与现实,也拒绝人类普世价值正浩浩荡荡的世界,大抵关起门来自己恭喜自己发财;并且喟叹:无论100多年前,还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对于西部大陆的认识,远远甚于我们对这个蕞尔岛国的了解,我将深感欣慰。 在本书的酝酿与采写过程中,先后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阳继波先生,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资深编辑褚赣生先生,旅日华人作家林小玎女士及其先生手冢胜男先生,旅日华人张军女士等的大力协助与问暖嘘寒。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祝新刚先生、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陈翠玲女士一直关注并鼓励着本书的写作。特别要说明的是,通过电子邮件及面晤,林小玎女士回答和解析了我不少问题与疑惑,尤其她煞费苦心地为我找到了影佐祯昭、田中隆吉、吉川猛夫、后藤新平等人以及陆军中野学校的相关照片,以我的视界,这些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对美情报战中的重要人物,虽在国内有关书籍和文章中略有提及,但他们的照片在国内还没有发现。 我所在的南昌大学去年刚研究生毕业留校的潘博小姐,则在资料整理、图片编辑、有关文字翻译上,为我提供了诸多方便。 借本书出版之机,谨向以上诸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于2008年戊子春节
编辑推荐
《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第三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