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刘锋 著 页数:135
前言
“少年红色经典”丛书初版于二○○四年,是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启动的一项图书建设工程。 丛书初为二十册,分“文学故事”和“英雄故事”两个系列。主要收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最具影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和相关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英雄,不管是艺术形象还是生活原型,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崇拜和追慕的偶像。 丛书受到社会关注和读者欢迎,出版当年即入选中宣部等九部委“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推荐书目,多次列入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图书选题,入选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政府采购书目,成为许多地区农村书屋和各种读书活动的首选图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此,我们将丛书规模扩展为四大系列四十册。新近和读者见面的“时代楷模”系列,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感动中国人物;在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还将推出“革命先驱”系列,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风采。 丛书增订出版之际,适逢“双百”评选活动蓬勃开展。学习宣传英雄楷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幸福成长的少年读者了解历史、亲近英雄、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谨将此丛书献给伟大祖国六十华诞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九十诞辰。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二○○九年九月
内容概要
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他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的调动,张秉贵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把简单的商业服务操作升华到艺术境界。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服务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
书籍目录
广场上的铜像苦难的童年德昌厚学徒初站柜台兵荒马乱的日子加入工会成为百货大楼的一员新的追求“两块桃酥”事件榜样的力量“一抓准”和“一口清”“一团火”精神“北京第九景”与日本同行交流“我是来取经的”张秉贵的柜台服务艺术生命之火最后的燃烧“一团火”精神永存
章节摘录
张秉贵出生的1918年,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世界和中国都在经历巨大的变化。 这一年,爆发于1914年的8月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清朝的皇帝也结束了自1644年入关以来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1916年6月6日,仅仅当了八十三天总统的袁世凯,在一片反对声中绝望地死去,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被称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五四运动,也在孕育之中。 这些看起来非常遥远的事情,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连年的战争,国家的贫瘠使得很多人生活没有保障,政局的动荡更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贫困的家庭越来越多。 张秉贵就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贫困家庭,家在永定门外的东铁匠营。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三个孩子,他父亲是一个售货员,每月只有六块钱的工资,而这点钱要养活一家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张秉贵稍大一点,就开始为家里做事,帮大人减轻家庭负担。七岁时,他就出去捡柴、挖野菜。八岁时,他就常常出去“打执事”。 “打执事”是中国北方婚丧嫁娶仪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婚嫁打执事的,指在花轿前分两行列队,成双行走的人。丧事打执事的,举着旗、锣、伞、扇、肃敬回避牌等,在灵前列队行进。打执事的大多是十几岁失学的儿童,打一次执事,可挣几吊钱补贴家用。 有一次,张秉贵去给人家“打执事”,因为起得早,顾不上吃饭,母亲就给他装了一块贴饼子。张秉贵怕赶不上,一溜小跑赶路。等休息时,别人都在吃东西,张秉贵却怎么也找不见自己的贴饼子。他想来想去,认为很可能是赶路的时候掉了,自己没有感觉到,没办法,只能饿着。 别人见张秉贵没有东西吃,想分给他点儿,他却说“早上吃过饭了”。他从小就是个要强的孩子,知道别人的食物也不充足,来干这活儿的人,都是穷人。 没有吃东西,他就挨着饿硬挺,执事结束后,张秉贵赶紧往家跑。一进村,就看到妈妈在门前等他。 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却是充满温馨的,不论他出去多久,回来的时候,母亲总在门前等候他。他不知道母亲等候了多久,见到母亲,那些受过的委屈、吃过的苦,仿佛都烟消云散了。他加快步子,跑到母亲身边。 妈妈见到跑过来的秉贵,心痛地说:“怏一整天了,你只吃了一个饼子,又走了那么远的路,饿了吧?” 张秉贵小声说:“饼子丢了。”说完,他把刚挣下的钱如数交给了妈妈。妈妈听到这话,就知道秉贵连一块饼子也没有吃到,看看还在呼呼喘气的秉贵,再看看手里的钱,她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母亲边擦眼泪,边抱了一堆柴禾,给儿子做饭。 十岁那年,他和三哥到天津一家地毯作坊当学徒。那里条件艰苦,他们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实在没办法,只能侧着身子睡。炕上的臭虫很多,他们随手一抹就是一摊血。 一个十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干活来养活自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儿不假。 张秉贵学的是绕毛线,每天不停地绕,使他的手被磨得很粗糙,几根手指上都被勒出了深深的口子,直流血,没办法,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继续绕。即便是这样卖力,他也没能干下去。因为秉贵年龄太小,绕的毛线总不达标,被作坊老板撵出了作坊。 不久,通过关系,他又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织布厂当学徒。 稍稍长大了一点的张秉贵,表现出了他心灵手巧的一面,尤其是技术活儿,一点就透。他很快就学会了织布,看起来他似乎有了一个不错的前途,可是一场大火又使他的生活没有了着落。张秉贵不但再次失业,连他的行李也被大火烧成了灰烬。 两次找工作,除了经历了两次失业,张秉贵的身上还留下挨打的血印和疤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少年红色经典”丛书共二十册,分“文学故事”和“英雄故事”两个系列。前者为原创的文学作品,后者多为纪实的人物传记。丛书主要选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最具影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和相关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少年红色经典:张秉贵》为丛书的其中一册,主要讲述了张秉贵的故事。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他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的调动,张秉贵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把简单的商业服务操作升华到艺术境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