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入门

出版时间:1997-01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刘启友  
Tag标签:无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脏腑学说
第一节 脏腑
一、脏腑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神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
二、经络的应用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病因
一、六淫
二、疫疠
三、七情
四、饮食劳逸
五、外伤及虫兽所伤
六、痰饮、瘀血
第三节 病机
一、邪正斗争
二、阴阳失调
三、升降出入
第六章 诊 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全身情况
二、望局部情况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痛
四、问睡眠
五、问饮食口味
六、问二便
七、问月经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八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腋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二篇 中药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历代主要本草概况
三、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成就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归经
四、有毒与无毒
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规则和方法
一、配伍
二、禁忌
三、用量和用法
第四节 中药的鉴定
一、基原鉴定
二、性状鉴定
三、显微鉴定
四、理化鉴定
第五节 中药中的植物学知识
一、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
二、种子植物的生态和形态
第二章 解表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第二节 润下药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第四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六节 清虚热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祛风湿药
第八章 温里药
第九章 芳香开窍药
第十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一章 安神药
第十二章 理气药
第十三章 理血药
第十四章 消导药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化痰药
第二节 止咳平喘药
第十六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第二节 补阳药
第三节 补血药
第四节 补阴药
第十七章 收敛药
第十八章 驱虫药
第十九章 外用药
第三篇 方剂学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二、治法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一、组成原则
二、组成变化
第二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第二节 辛凉解表
第三节 扶正祛邪
第三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第二节 温下
第三节 润下
第四节 逐水
第四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第二节 调和肝脾
第三节 调和肠胃
第五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第二节 清营凉血
第三节 清热解毒
第四节 清脏腑热
第五节 清热祛暑
第六节 清虚热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第二节 回阳救逆
第三节 温经散寒
第七章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
第二节 补血
第三节 气血双补
第四节 补阴
第五节 补阳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
第二节 涩精止遗
第三节 涩汤固脱
第四节 固崩止带
第九章 安神剂
第一节 重镇安神
第二节 滋养安神
第十章 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
第二节 降气
第十一章 理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第二节 止血
第十二章 祛湿剂
第一节 芳香化湿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第三节 利水渗湿
第四节 温化水湿
第五节 祛风胜湿
一、外观检查
二、重量差异限度检查
三、硬度检查
四、崩解时限检查
五、含量测定
第六节 片剂的包装与贮藏
一、片剂的包装
二、片剂的贮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药入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