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印度)戴博诃利 页数:294 字数:171000 译者:许地山
Tag标签:无
前言
戴博诃利(Lal Behari Day)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Tales of Bengal)出版于一八八三年,是东印度民间故事的小集子。著者的自序中说他在一个小村里,每夜听村里最擅于说故事的女人讲故事。人家叫她做三菩的母亲。著者从小时便听了许多,可是多半都忘记了。这集子是因为他朋友的请求而采集的。他从一个孟加拉女人那里听得了不少,这集子的大部分就是从她所说的记下来。集中还有两段是从一个老婆罗门人那里听来的;三段是从一个理发匠那里听来的;两段是从著者的仆人那里听来的;还有几段是另一位婆罗门人为他讲的。著者听了不少别的故事,他以为都是同一故事的另样讲法,所以没有采集进来。这集子只有二十二段故事,据著者说,很可以代表孟加拉村中的老婆子历来对孩子们所讲的故事。正统的孟加拉讲故事的村婆子,到讲完一段故事以后,必要念一段小歌。歌词是:“我的故事说到这里算完了,那提耶也枯萎了。那提耶呵,你为什么枯萎呢?你的牛为什么要我用草来喂它?牛呵,你为什么要人喂?你的牧者为什么不看护我?牧者呵,你为什么不去看牛?你的儿媳妇为什么不把米给我?儿媳妇呵,你为什么不给米呢?我的孩子为什么哭呢?孩子呵,你为什么哭呢?蚂蚁为什么要咬我呢?蚂蚁呵,你为什么要咬人呢?喀!喀!喀!”为什么每讲完一段必要念这一段,我们不知道,即如歌中词句的关系和意义也很难解释。著者以为这也许是说故事的在说完之后,故意念出这一段无意义的言词,为的是使听的孩子们感到一点兴趣。这译本是依一九一二年麦美伦公司的本子译的。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的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的词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翻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二十二段故事的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Folk-Lore)的研究很有兴趣,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流入的,多译些印度的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的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民俗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重要的研究材料。凡未有文字,或有文字而不甚通行的民族,他们的理智的奋勉大体有四种是从嘴里说出来的。这四种便是故事、歌谣、格言(谚语)和谜语。这些都是人类对于民间故事的推理、记忆、想象等,最早的奋勉,所以不能把它们忽略掉。故事是从往代传说下来的。一件事情,经十个人说过,在古时候就可以变成一段故事,所以说“十口为古”。故事便是“古”,讲故事便是“讲古”,故事的体例,最普遍的便是起首必要说,“从前有……(什么什么)”,或“古时……(怎样怎样)”。如果把古事分起类来,大体可以分为神话、传说、野乘三种。神话(Myths)是“解释的故事”,就是说无论故事的内容多么离奇难信,说的和听的人对于它们都没有深切的信仰,不过用来说明宇宙、生死等等现象,人兽、男女等等分别,礼仪、风俗等等源流而已。传说(Legends)是“叙述的故事”,它并不一定要解释一种事物的由来,只要叙述某种事物的经过。无论它的内容怎样,说的和听的对于它都信为实事,如关于一个民族的移植、某城的建设、某战争的情形,都是属于这一类。它与神话还有显然不同之处,就是前者的主人多半不是人类,后者每为历史的人物。自然,传说中的历史的人物,不必是真正历史,所说某时代有某人,也许在那时代并没有那人,或者那人的生时,远在所说时代的前后也可以附会上去。凡传说都是说明某个大人物或英雄曾经做过的事迹,我们可以约略分它为两类,一类是英雄故事(Hero-Tales),一类是英雄行传(Sagas)。英雄故事只说某时代有一个英雄怎样出世,对于他或她所做的事并无详细的记载。英雄行传就不然,它的内容是细述一个英雄一生的事业和品性。那位英雄或者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说的人将许多功绩和伟业加在他身上。学者虽然这样分,但英雄故事和英雄行传的分别到底是不甚明了的。术语上的“野乘”是用德文的“M-rchen”:“它包括童话(Nursery-Tales)、神仙故事(Fairy-Tales)及民间故事或野语(Folk-Tales)三种。”它与英雄故事及英雄行传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点,它不像传说那么认真,故事的主人常是没有名字的,说者只说“从前有一个人……(怎样怎样)”或“往时有一个王……(如此如彼)”,对于那个人、那个王的名字可以不必提起;第二点,它是不记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的;第三点,它的内容是有一定的格式和计划的,人一听了头一两段,几乎就可以知道结局是怎样的。传说中的故事,必有人名、时间、地点,并且没有一定的体例,事情到什么光景就说到什么光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故事,学者分它们为认真说与游戏说两大类,神话和传说属于前一类,野语是属于后一类的。在下级文化的民族中,就不这样看,他们以神话和传说为神圣,为一族生活的历史源流,有时禁止说故事的人随意叙说。所以在他们当中,凡认真说的故事都是神圣的故事,甚至有时只在冠礼时长老为成年人述说,外人或常人是不容听见的。至于他们在打猎或耕作以后在村中对妇孺说的故事只为娱乐,不必视为神圣,所以相对于神圣的故事而言,我们可以名它做庸俗的故事。庸俗的故事,即是野语,在文化的各时期都可以产生出来。它虽然是为娱乐而说,可是那率直的内容很有历史的价值存在。我们从它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思想和习惯。它是一段一段的人间社会史。研究民间故事的分布和类别,在社会人类学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因为那些故事的内容与体例不但是受过环境的陶冶,并且带着很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各民族中,有些专会说解释的故事,有些专会说训诫或道德的故事,有些专会说神异的故事,彼此一经接触,便很容易互相传说,互相采用,用各族的环境和情形来修改那些外来的故事,使成为己有。民族间的接触不必尽采用彼此的风俗习惯,可是彼此的野乘很容易受同化。野乘常比神话和传说短,并且注重道德的教训,常寓一种训诫,所以这类故事常缩短为寓言(Fables)。寓言常以兽类的品性抽象地说明人类的道德关系,其中每含有滑稽成分,使听者发噱。为方便起见,学者另分野乘为禽语(Beast-Tales)、谐语(Drolls)、集语(Cumulative Tales)及喻言(Apologues)四种。在禽语中的主人是会说人话的禽兽。这种故事多见于初期的文化民族中。在各民族的禽兽中,所选的主人、禽兽各有不同,大抵是与当地当时的生活环境多有接触的动物。初人并没有觉得动物种类的不同,所以在故事中,象也可以同家鼠说话,公鸡可以请狐狸来做宾客,诸如此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识别力还不很强。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这种禽语很可以看出初民理智活动的表现方法。谐语是以诙谐为主的。故事的内容每以愚人为主人,述说他们的可笑行为。集语的内容和别的故事一样,不同的只在体例。它常在叙述一段故事将达到极盛点的时候,必要复述全段的故事一遍再往下说。喻言都是道德的故事,借譬喻来说明一条道理的,所以它与格言很相近。喻言与寓言有点不同。前者多注重道德的教训,后者多注重真理的发明。在低级文化的民族中常引这种喻言为法律上的事例,在法庭上可以引来判断案件。野乘的种类大体是如此,今为明了起见,特把前此所述的列出一个表来。我们有了这个表,便知道这本书所载的故事是属于哪一类的。禽语的例如《豺媒》,谐语如《二窃贼》,喻言如《三王子》、《阿芙蓉》等是。孟加拉民间故事的体例,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它们有禽语、谐语、集语、喻言四种成分,不过很不单纯,不容易类别出来。故事的主人多半是王、王子和婆罗门人。从内容方面说,每是王、王子,或婆罗门人遇见罗刹或其他鬼灵,或在罗刹国把一个王女救出来,多半是因结婚关系而生种种悲欢离合的事。做坏事的人常要被活埋掉。在这二十二段故事中,除了《二窃贼》及《阿芙蓉》以外,多半的结局是团圆的,美满的。在这本故事里有许多段是讲罗刹的。罗刹与药叉或夜叉有点不同。夜叉(Yaksa)是一种半神的灵体,住在空中,不常伤害人畜。罗刹(Rakshasa)男声作罗刹娑,女声作罗叉私(Rakshasi)。“罗刹”此言“暴恶”,“可畏”,“伤害者”,“能瞰鬼”等。佛教的译家将这名字与夜叉相混,但在印度文学中这两种鬼怪的性质显有不同的地方。罗刹本是古代印度的土人,有些书籍载他们是,黑身,赤发,绿眼的种族。在印度亚利安人初入印度的时候,这种人盘踞着南方的森林使北印度与德干(Deccan)隔绝。他们是印度亚利安人的劲敌,所以在《吠陀》里说他们是地行鬼,是人类的仇家。《摩诃婆罗多》书中说他们的性质是凶恶的,他们的身体呈黄褐色,具有坚利的牙齿,常染血污。他们的头发是一团一团组起来的。他们的腿很长,有五只脚。他们的指头都是向后长的。他们的咽喉作蓝色,腹部很大,声音凶恶,容易发怒,喜欢挂铃铛在身上。他们最注重的事情便是求食。平常他们所吃的东西是人家打过喷嚏不能再吃的食物,有虫或虫咬过的东西,人所遗下来的东西,和被眼泪渗染过的东西。他们一受胎,当天就可以生产。他们可以随意改变他们的形状。他们在早晨最有力量,在破晓及黄昏时最能施行他们的欺骗伎俩。在民间故事中,罗刹常变形为人类及其他生物。他们的呼吸如风。身手可以伸长到十由旬(约八十英里,参看本书《骨原》)。他们从嗅觉知道一个地方有没有人类。平常的人不能杀他们,如果把他们的头砍掉,从脖子上立刻可以再长一个出来。他们的国土常是很丰裕的,地点常在海洋的对岸。这大概是因为锡兰岛往时也被看为罗刹所住的缘故。罗刹女也和罗刹男一样喜欢吃人。她常化成美丽的少女在路边迷惑人,有时占据城市强迫官民献人畜为她的食品。她们有时与人类结婚,生子和人一样。今日的印度人,信罗刹是住在树上的,如果人在夜间经过树下冲犯了他们就要得呕吐及不消化的病。他们最贪食,常迷惑行人。如果人在吃东西的时候,灯火忽然灭了,这时的食物每为罗刹抢去,所以得赶快用手把吃的遮住。人如遇见他们,时常被他们吃掉,幸亏他们是很愚拙的,如尊称他们为“叔叔”或“姑母”等,他们就很喜欢,现出亲切的行为,不加伤害。印度现在还有些人信恶性的异教徒死后会变罗刹。在孟加拉地方,这类的罗刹名叫“曼多”(Māmdo),大概是从阿拉伯语“曼督”(Mamdūh),意为“崇敬”、“超越”,而来。这本故事常说到天马(Pakshiraj),依原文当译为“鸟王”。这种马是有翅膀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它在地上走得非常快,一日之中可以跑几万里。印度的民间故事常说到王和婆罗门人。但他们的“王”并不都是统治者,凡拥有土地的富户也可以被称为王或罗阇,所以《豺媒》里的织匠也可以因富有而自称为王。王所领的地段只限于他所属所知道的,因此,印度古代许多王都不是真正的国王,“王”不过是一个徽号而已。此外还有许多事实从野乘学的观点看来是很有趣味的。所以这书的译述多偏重于学术方面,至于译语的增减和文辞修饰只求达意,工拙在所不计。许地山十七年六月六日 海甸朗润园赠与爱读故事的芝子
内容概要
《新月王子:孟加拉民间故事集》是戴博诃利创作的东印度民间故事的小集子,现分为上下两册出版,本册共收录了《三王子》、《二窃贼》、《鬼夫》、《荒林乞士》、《鬼妻》、《鬼友》、《绿珠》、《红宝石》、《豺媒》、《新月王子》、《鬼役》、《骨原》、《秃妻》这13篇原作精华。本书由民国时期公认为最有灵性的作家许地山翻译而成,他的文字富有哲理,诗意盎然,堪称中国最纯美的文字。译文后附有完整的英文原文,读者可以感受印度著名作家戴博诃利的语言魅力。
书中的插图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出版黄金时代的插画大师沃里克?戈布尔于1912年绘制,他的插图精致活泼,想象诡奇,唯美艳丽,富于南亚的异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戴博诃利(Lal Behari
Day),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个穷苦家庭,在亚历山大?达夫神父的加尔各答苏格兰教会学校受教育期间正式皈依基督教。1867年任西孟加拉邦贝汉布尔大学校长,从1877年起,他成为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董事。1872年至1888年期间,任加尔各答大学胡格利学院的英语、心理学、伦理学教授。他还主编有孟加拉语月刊杂志,同时还主编《印度改革者》(1861)、《星期五评论》(1866)和《孟加拉杂志》(1872)这三份英语杂志。他还经常用孟加拉语进行专栏写作,并为《加尔各答评论》和《印度爱国者》撰写文章。他的代表作品是用英文创作的《孟加拉农村生活》(1874)和《孟加拉民间故事》(1883),这两本书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影响非常深远。
许地山,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民俗宗教史学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代表作品有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命命鸟》、《换巢鸾凤》、《缀网劳蛛》、《春桃》、《危巢坠简》、《铁鱼底腮》;散文集《空山灵雨》、《许地山选集》;童话《萤灯》;论著《印度文学》、《国粹与国学》;宗教书《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册);译作有《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月歌》、《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沃里克·戈布尔(Warwick
Goble),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插图画家之一,早年为报纸绘制插画,后来致力于为世界著名的科幻神话和童话民间故事绘制插画,代表作有《世界大战》、《君士坦丁堡》、《英格兰的大教堂》、《水孩子》、《日本童话绘本》、《五日谈故事集》、《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神话传说》、《印度圣人传奇》和《金银岛》等传世的插画经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三王子
第二章 二窃贼
第三章 鬼 夫
第四章 荒林乞士
第五章 鬼 妻
第六章 鬼 友
第七章 绿 珠
第八章 红宝石
第九章 豺 媒
第十章 新月王子
第十一章 鬼 役
第十二章 骨 原
第十三章 秃 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老金匠听了,也觉得他儿子的性命非常危险,但他并不露出惊惶的样子。他们商量着要把女人送到密林中去,或者在那里可以使野兽把她吃掉。金匠的儿子于是来到妻子面前,对她说:“我的爱妻,你早晨不必多煮饭了,你只熬一点粥和烙一块饼就够了。我要带你回家去看你父母,因为有人来报信说他们急着要看你。”女人听见丈夫要送她回娘家,就非常喜悦。她快快把早饭预备出来,夫妇俩匆忙吃完早饭就启程了。 他们要经过一个稠密的树林。丈夫想着到那里的时候便把妻子留下,容野兽来把她吃掉。可是当他们到林中的时候,妻子听见一条蛇在树边发出嘘声。她懂得蛇的意思是说:“过路的人,你如果能把那边小洞里一只叫着的青蛙捉来给我吃,我便很感谢你。在那洞里满藏着许多珠宝,你可以拿去。你得珠宝,我吃青蛙。”妇人听见,立即进前去把青蛙拖出来,拿小树枝来掏那小洞。她丈夫在一边看见她忽然跑到树下那边,心里想着他的罗刹妻子要伤害他,他现出很惊惶的状态。妇人回头对他说:“丈夫呀,来吧。你把这些珠宝拿起来,带回家去吧。”丈夫听见她的话,心里还在怀疑,不晓得要怎样对付。他颤抖着进前去,果然很惊讶地看见一大堆的珠宝。他们把宝贝捡起来,可是总捡不完,只能尽量将它们放在口袋里。 丈夫到那时,心里很诧异他妻子有特别的聪明,就问她用什么方法知道那里有珠宝。她说她自小就懂得一切禽兽所说的话,她昨晚上听见豺的话,到河边去,得着一颗很大的金钢钻。方才所得,乃是蛇告诉的。丈夫这才明白他妻子是个好人,于他将来的幸福,增益很多,于是把舍弃她的念头打消了。他看时光已经不早,就对妻子说:“我的爱妻,时候已经不早了,我们不能在黄昏前赶得到你娘家,如果我们不赶紧走,恐怕就要被野兽吃掉了。我想我们还是赶回家去吧。”
编辑推荐
《新月王子:孟加拉民间故事集》是印度作家戴博诃利于1833年创作的东印度民间故事的集子,许地山翻译为《孟加拉民间故事》。南亚民间故事神话色彩饱满,异域风情浓郁,情节精巧,想象诡奇,风格独特,别具一格。《新月王子:孟加拉民间故事集》出版后,百年来译为多种文字,影响深远,享誉世界。许地山是民国时期公认的最有灵性的作家,他对《新月王子:孟加拉民间故事集》的翻译,被季羡林评价为”对印度文学传入中国有开创之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