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闾丘露薇 页数:256 字数:20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看七年后的自己当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提出要再版“行走中的玫瑰”的时候,有点点犹豫,因为毕竟那是七年前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肯定会有一定的变化。其实有的时候想到这本书, 我惊讶于自己当年的坦率,因为,里面的内容,过于的私人化了。但是很快,我又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提议说,不如这样,每一个标题后面,我加上一点现在的想法,因为我很想看看,现在的自己,到底又有了怎样的不同。于是,我只是从网上找来书的那些标题,没有去重看里面的文字,因为这件事情,我要等到我写完之后,才会去做。终于,写完了。写的很艰难,原本因为这些话题,写起来应该很随手拈来的,我甚至有点不明白自己,居然会起这样大的一个个标题,而当时居然会觉得自己可以驾驭这些。也许正是因为,无知者无畏,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比较,哪来成长?而比较总是回看的那一刻,做好此时此刻,也就足够,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点乐趣。七年的时间,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社会里面。因为这些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一个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于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和我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过去,我把自己的机遇,会更多的归功于个人的努力,但是现在,我明白,更大程度,得益于这个社会和时代,就好像我在过去一直所说的,我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记者,在于我选择的媒体,凤凰卫视所提供的平台,而凤凰卫视的发展,得益于这个社会给媒体的空间,以及人们对于资讯的渴望。因为得到的多,所以,更有责任回报这个社会。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算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是我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种方式。2011.11.30在离开北京的飞机上
内容概要
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闻名的女记者闾丘露薇,这次安静下来,她不再评论时事,没有报道新闻,而是以一颗素心面对自己,向读者敞开,分享着或许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一系列人生命题,诸如梦想、机遇、爱情、职业、压力、风险、困难、品位、名利等等。本书中,她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朴素、低调、敏锐、善感,带着积淀下的沉稳与厚重,和对人生的沉思。更难得的是,本书的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通过这些文字,她在邀请读者和她一起思考,一起学习,逐渐获得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著作有《我已出发》《不分东西》《利比亚战地日记》。
书籍目录
序 看七年后的自己
1、 关于标签
七年之前
新年一开始,出席一个颁奖仪式,舞台上播出的是自己在巴格达时候拍下的片子,看着屏幕里面的自己,好象在看着一个我不认识的陌生人。
七年之后
在过去七年,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就会在那里。
2、 关于负资产
七年之前
我是一个负资产,已经好多年了,而且根据目前对于香港经济的表现来看,我的房子在可预见的这些年里面,不可能有一个质的突破。
七年之后
现在的我,早已经脱离了负资产的行业,得益于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批先富起来的人带着大把的现金来到香港,带旺香港零售业的同时,也把房地产带旺了起来。
3、 关于大学
七年之前
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
七年之后
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
4、 关于情感
七年之前
很多时候,我的心会觉得孤独。越是人多的时候,站在人群当中,越是觉得自己看不清楚。这颗孤独的心,在等待着一个同样相信爱情存在的人的到来。
七年之后
只要自己爱的纯粹,不在乎时间长短,也不在乎厮守或者离开。不会哀怨被谁其欺骗或者抛弃,因为爱情的感觉,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5、 关于爱情
七年之前
在我的大学毕业纪念册上,我的一名同班同学对我说,要先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爱别人。当时我真的不懂。
七年之后
真正爱过之后,才明白,原来那些感觉,无法用言语表达,而且,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讲出来了,就好像连自己唯一还可以留下的东西,都留不住了。
6、 关于婚姻
七年之前
我会鼓励我的孩子多拍拖,不希望她一拍拖就急着要结婚。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和怎样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样她的婚姻才能够更加长久和稳定一些。
七年之后
我一直记得家人对我说的这样一句话:“脑子留在公司,心留在家里。”很多时候,婚姻出现问题,不是两个人不爱,而是两个人的心,有一个,或者都没有放在家里面。
7、 关于选择
七年之前
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
七年之后
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
8、 关于生存
七年之前
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
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七年之后
在这段日子里面,我也体验到了,很多时候为了生存,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里面的人和事情。
9、 关于困难
七年之前
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在去阿富汗之前,要假设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想怎样去解决。
七年之后
至少记得,有的困难,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那就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
10、 关于机会
七年之前
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七年之后
所以,说到机会,时代很重要。看到别人的成功,不要忽略了时代的因素。在二十年代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在跨国公司担任重要职位,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没有了。
11、 关于自信
七年之前
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
七年之后
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的专注,没有顾虑。
12、 关于压力
七年之前
到网站和网友聊天,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如何面对工作压力。我想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第二就是要学会提高工作效率。
七年之后
这就需要一点技巧,平衡的技巧,让压力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因为太大,很容易让人变得焦虑,反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太小,我自己的个人经验,很容易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
13、 关于变化
七年之前
我从事的是一份时时刻刻面对变化的工作。基本上,不知道第二天要做什么事情,会遇到怎样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飞到哪个地方。
七年之后
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喜欢变化的人,希望按照既定的规则,按部就班的去做事情,因为这样的话,让我能够掌控进度还有时间。但是世事难料,所以我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
14、 关于女人
七年之前
很多人看到我会说,闾丘,你真的是依靠自己干出来的。就在我为了这句话感到欣慰的时候,很多人马上第二句话就会说,你还好吗,一个人。
七年之后
当然,现在的中国也是一样,在利比亚采访的,中国女记者很多,但是大家不再关心这个话题,观众的关注点,同样也已经转移到新闻本身。
15、 关于品味
七年之前
每个人的生活品味不同,我觉得不能够简单地判断品味的高低。关键是,这种品味是不是真正地适合自己,是不是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和满足。说到品味,让我想起了”情趣”两个字。
七年之后
这些年的消费经验让自己明白一个道理,买一大堆当时时髦流行的东西,比不上一次过花钱买一件做工精良,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因为流行总是在不断的改变,速度越来越快,而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即便不同的年份,总是能够在不同的潮流里面屹立不倒。
16、 关于付出
七年之前
英文里面,付出的对应是sacrifice,而这个词语大部分的时候被我们翻译成为牺牲。我想没有矛盾,付出也意味着牺牲,牺牲个人的时间,或者金钱,或者青春,或者是人们原本可以享受和拥有的一些东西。
七年之后
从内心出发,才能够不计较付出,也许,我们很多的道德标本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后来,被社会认为的量化了,给与了他们并不需要的荣誉。
17、 关于快乐
七年之前
2003年,到了伊拉克,这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战争,看到了炮火下的巴格达。但是我看到的,依然是认真生活着的人们。
七年之后
回看自己,这些年总是处在一种幸福的状态,因为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幸福来自于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外人的判断。
18、 关于学习
七年之前
工作之后每个人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我的经验是多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因为有了比较才会有进步,如果老是自己和自己比较的话,判断能力会大大下降。
七年之后
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会嫌太晚,而且自己主动要求的学习,才会产生对自己有帮助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再于是否拿到一个文凭或者学位,而在于能不能帮助自己在工作,做人这些问题上获得进步。
19、 关于运气
七年之前
十年的时间里面,因为工作的关系到了世界各地,我想我真的算是幸运,即使到了别人眼中非常危险的地方,我老是能够遇到好人,没有遇到坏人,至少没有发生被人抢劫,或者偷去东西的事情。
七年之后
我是一个运气不错的人,如果自己晚出生十年二十年,或许我要为自己的父母是否能够支付大学学费而发愁,很有可能根本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因为父母无法支付昂贵的名校费用,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机会下,我遇不到好的老师。
20、 关于缘分
七年之前
很多的时候,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一些事情就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机缘还没有到。
七年之后
相信缘份,有一个好处,不会那样的执着,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因为懂得,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许多事情,甚至自己未来到底会在哪个城市生活,其实也未必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计划比不上变化,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镇定和淡定。
21、 关于做人
七年之前
很多学生朋友让我给他们写一句话,第一个跳入我的脑海的,就是“先做人,后做事”。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的隽语,但我真的相信,一个人只有先把人做好,才能够做好一件事情。
七年之后
我总是会告诉别人,记者,是一个需要坚守底线的职业,其实做人也是一样。生活中,很多的小事情就是一个个的考验,比如升值加薪的时候,是不是去玩办公室政治,在自己对手背后捅上一刀?争取机会,到底是走正大光明的程序,还是选择台底交易?
22、 关于遗忘
七年之前
作为一个记者,我习惯忘记以前做过的事情,我觉得做记者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有一种归零的心态。这样,才能够集中精神去做下一件事情。
七年之后
而身为父母的我们这一代,享受了原本属于父辈的东西,我们是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也因为这样,我的孩子,成为了移民第一代。而他们之后的故事,应该就会在他们出生的这个地方,延续下去。
23、 关于公平
七年之前
如何让人公平对待自己,首先需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值得给予机会的人。
七年之后
也因为这样,每次我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总是会告诉对方,这正是让我继续这个职业的动力,如果有一天,可以眼见的不公,越来越少,或者可以透过一种固定的途径得到解决,那么,我会很高兴的看到,找不到继续下去的理由了。
24、 关于名利
七年之前
在名利场,最容易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诱惑太多,当你得到了一些之后,会有更好的让你看得到,却摸不着,于是逼着自己不停地向前走着。
七年之后
对于我来说,保持底线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名利,首先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有独立的生活,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只有这样独立,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才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25、关于年轻
七年之前
很多人觉得,青春是最宝贵的,我倒觉得,每一个时段都是宝贵的,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于生活的体验不同。
七年之后
现在,回首自己那些年轻的岁月,别人眼中自己曾经经历的酸甜苦辣,原来一点也想不起来。留下的,是自己年轻的,毫无畏惧的笑脸,在那里,看着现在的自己。
26、关于健康
七年之前
年轻的时候,健康从来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也没有想过是不是需要减肥,即使是运动,也是因为自己喜欢。
七年之后
人到中年,忽然发现,熬一次通宵,花一个星期也补不回来,记忆大不如前,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够依靠自己的记忆,于是需要随身准备一本记事本。
27、关于敬业
七年之前
每个行业需要懂得的东西不同,但是本质却是一样,那就是做得好,必须具备专业技能。
要专业,是需要花很多的功夫的。
七年之后
只要我们在每个行业,都设定一个专业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因为专业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还会节省出更多时间。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关于选择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我想也不想的回答:自由就是让人有选择,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在选择的过程。 当然,很多地方,很多人并没有选择的机会。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算是幸运的,因为还能够选择,到底是留在上海,在外资企业工作,还是到深圳,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一种从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生活。 当然,我的那些同学中,不少也有选择:留在上海,可能工作是自己不满意的,回到家乡,工作机会不错,但是心有不甘,毕竟读大学,就是希望能够从小地方走到大地方。也有看上去好像没有选择的,目标就是找一份工作,机会却只有一个,容不得自己说要还是不要。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有的同学放弃了这个看上去没有选择的机会,现在却是发展的相当不错的,也算是对他当年做出的选择的一种回报。 当自己在深圳已经站稳了脚跟,又可以选择,到底是留在深圳,还是到香港,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依然充满了未知,因为如果当初留在上海,或者之后留在深圳,自己甚至可以预见自己发展的轨迹:升职,或者跳槽去一家待遇更好,机会更多,自己更喜欢的外资企业,然后或者可以出国进修,总之,在一条专业人士的道路上慢慢发展,人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我选择到香港,如果没有这个决定,我不可能进入媒体这个行业,也就没有了今天的自己。 如何做选择?我的经验,是要看如何能够契合自己所长,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我想要看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想要让自己的生活,不是局限在一个城市,我想要持续不断的学习,真是因为这些,当选择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可以很快做出抉择,而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所有的这些选择,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有了现在这样的生活。 最近,我身边很多年轻的同行,选择放下手中的工作,要去国外进修,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因为如果不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不下决心去更广阔的天地看看的话,是无法出现另外的可能的。 正如每一年,面对那些来自内地到香港读书的研究生,我的学生们,我总是告诉他们,他们的选择,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收获,毕竟,在一个不同体系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就已经是一种体验,更不要说在一个不同制度下的社会中生活一段时间,或多或少,会有不同以往的感受,所有的这些,会对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或多或少产生一点冲击。 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家庭条件,个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等,最重要的,我不知道这些年轻人们,他们各自到底最需要的,是怎样的生活。 其实很简单,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了解,想清楚这一刻,到底想要什麽,那末这些年轻人,自然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决定了。事实上,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 关于压力 我是一个喜欢工作上有点压力的人。 比如,距离专栏的截稿日记不远了,或者是,直播马上要开始了,因为我总是在有点点压力的状态下,会表现的相对更好一些。我说不上原因,或许是因为压力触发了我潜在的爆发力吧。 很多人问我,如何应对工作上的压力的,在我看来,除了去哪里出差,做怎样类型的节目,截稿时间这样的事情,是我没有办法控制,只能够去满足和适应之外,其他的压力,都是来自于内心。 这就需要一点技巧,平衡的技巧,让压力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因为太大,很容易让人变得焦虑,反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太小,我自己的个人经验,很容易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 曾经有一次,上了飞机才想起来,忘记了一些必须的日用品,这是因为拿着行李就走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在毫无压力之下,居然就跳过了应该仔细检查一遍行装,以防有所遗漏的步骤,很多习惯,如果没有一点点压力,要保持,其实还是有点难度,毕竟人,总是喜欢偷点懒。 工作的时候,我会让自己从头到尾处于压力之下的状态,也就是说,很专注,神经也是紧绷的,但是只要一完成手头的事情,马上可以找到放松的方法。 其实很简单。 出差在外,在酒店大堂终于赶完了稿子,或者在等待直播的间隙,喝一杯咖啡,也可以看看窗外,甚至可以偷听一下周边的对话,自己玩玩猜测哪些陌生人身份,或者正在发生怎样的故事的游戏;出门在外,完成一天的采访,一个人去熟悉的餐厅,享受一顿美食,或者就是打开电视,看看那些无聊八卦的节目,打发时间。 我一直觉得,如果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还会影响周边合作的同伴。我的同事曾经很害怕和我搭档工作,因为我总是要求对方用和我一样的工作速度。不过,这些年,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可以对自己有要求,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别人,因为大家的能力不同,甚至对于手头的工作的看法不同,获得的回报也不相同,给别人增加压力,那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当然,当同伴没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批评那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 需要有点压力,才会让自己尝试出现一点改变,比如进修,学习。当然,学习的方法很多,阅读就是持久有效的一种。阅读也需要一点压力,才能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能够发自内心当然最好,当然,有身边人的督促,更是锦上添花,这一点我很幸运,因为每次看到身边的人,利用各种空隙的时间,在那里看书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一点压力。 当然,日常生活,还是不要给自己压力的好。如何做到?在我看来很简单,那就是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较。 人比人,气死人,就是因为给自己的压力太大。 关于变化 我是一个没有太长远计划的人,因为总是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当然,我同时是一个做事情非常有计划,准确的说,会有一些短期计划的人,因为对我来说,一旦决定,就一定要动手去做,因为只要拖延一下,那末可能自己有失去了做的动力和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做的最好时机可能就过了,变化出现了,这个时候,手头的计划,已经不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喜欢变化的人,希望按照既定的规则,按部就班的去做事情,因为这样的话,让我能够掌控进度还有时间。但是世事难料,所以我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我想,还是因为经验以及积累,才能做到,处惊不变。 有的变化来的很突然,需要自己马上调整心态,并且决定如何面对,但是更多的时候,变化是在慢慢进行着的,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是突然停下来,回头看自己的时候,发现原来已经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原本很随和,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的自己,越来越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孤独,特别是在一群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没有办法产生参与其中的感觉,看着周遭的面孔,觉得和自己隔的好远,想有逃离的感觉。 不再喜欢热闹的聚会,更不要说应酬,只喜欢几个人畅快的聊天,甚至就是自己一个人呆上一会儿,因为时间对自己变得珍贵起来,觉得人生如此短暂,应该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对。 这些年,坐在一起见面的朋友越来越少,但是同时,没有见面,透过文字见面的朋友又在越来越多,特别是躲在键盘后面,敲打着文字的时候,从来都没感觉过孤独,反而觉得,生活圈子变得丰富起来。 曾经面对镜头,可以滔滔不绝,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会觉得,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了。特别是做了一场直播连线节目之后,自己会有迅速被掏空的感觉。当自己看的东西越多,积累的知识越多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曾经的浅薄。 尤其是喜欢上文字表达之后,会发现用口头语言的讲述,无法让自己感到满意,因为比不上文字的逻辑完整和严谨,也终于明白,为什麽在哈佛的时候,报纸记者是那样的受人尊敬,毕竟,电视需要更多的及时反应,和落笔的文字相比,再怎样都缺少了思考的时间,尤其是直播。 记者是一个不断向外倾倒自己所有的职业,如果没有平时刻意的透过学习来填充自己,总一天会把自己掏空的。 而掏空的后果,就是面对变化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去做点什麽,如果这样,就算自己为自己制定了再完美的计划,或者对于未来带着怎样的预期,当变化到来的时候,自己就会变得异常被动。 我自己非常清楚,之所以会出名,或者引起别人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战争报道应该是男人的工作。其实从这样的反应,正好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世界各地都一样,只不过女性的地位改善,情况好和差的分别。 关于女人 我还记得2001年去过阿富汗之后,我的一个美国的朋友说,你现在是中国的CHRISTINE AMARPOURL了。这是cnn的一名女记者,因为采访了第一次海湾战争出名,当然,和我一样,电视这样的平台起了关键的作用。 那是九十年代初期,当我在2001年去阿富汗的时候,美国的女同行已经数不过来了,而在美国社会,人们不再关心记者的性别,而只是关心记者的工作。当然,现在的中国也是一样,在利比亚采访的,中国女记者很多,但是大家不再关心这个话题,观众的关注点,同样也已经转移到新闻本身。 这是女性地位的一种进步,至少在职业发展方面,人们不再用一种固有的思维,认为女性是不适合从事某些工作的。也因为这样,每次别人强调我的身份在工作中的作用的时候,我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有点沮丧,因为这些人,依然意识不到,决定一个记者好坏的,从来都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因为专业精神和能力。 对于女性的尊重,不在于女性一定要做男性一样的事情,而是女性要有和男性一样选择的权利。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女性羡慕男性,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男性能够享受的权利远远超过了女性,这让他们在社会中的个人成长,有更多的机会,正是因为不平等,才会有女权运动。 我很喜欢四十年代那些充满了旧上海风情的女性画报,不是因为那些烫着短发,穿着紧身旗袍,露出小腿的女性妖娆,而是背后的时代和故事。这些画报中的女主角,很多是大家闺秀,她们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思潮,开始大胆追求女性的权利,那个时候,穿着打扮的自由,就是一个开始。 而在五十年代,美国的海报上,充斥了金发美女,电视广告都是在营造这样一种价值观,如何做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那个时候正是美国麦卡锡反共产主义的高潮时期,对于女性来说,在这个已经开始禁锢市思维的时代,生活的选择变得更少。如果看过Richard Yates的精典小说,Revolutionary Road,就会明白,那个时代,不单单是女性,在表面平静光鲜的生活中窒息的无法自拔,对于男性,那种缺乏选择的日子,同样让人度日如年。 也许,有点不同,就是女性往往更加勇敢和果断,不计较后果。这不是缺点,很多时候,这是推动道德进步的一种力量。 也许是女性,面对痛苦,会有更敏锐的感受,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于是,当一个时代处于危险的边缘的时候,总是会有女性站出来大声呼喊,她们可以没有宏大的理想,她们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但是她们选择说出来。 在中国,就有着一个个这样的名字,让无数的男性,为之汗颜。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七年的时间,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社会里面。因为这些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一个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 于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我和我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过去,我把自己的机遇,会更多的归功于个人的努力,但是现在,我明白,更大程度,得益于这个社会和时代,就好像我在过去一直所说的,我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记者,在于我选择的媒体,凤凰卫视所提供的平台,而凤凰卫视的发展,得益于这个社会给媒体的空间,以及人们对于资讯的渴望。 因为得到的多,所以,更有责任回报这个社会。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算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是我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种方式。 ——闾丘露薇
编辑推荐
《行走中的玫瑰》是中国最具公共知识分子气质的著名女记者闾丘露薇入行17年来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回望成长,回归自己,谈梦想、爱情、压力、风险、名利等等,她用一颗素心与自己坦诚相遇;十几年来,她一直在进步、成熟、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你呢?书中宁静沉练的文字,迷人的思考,如邻家姐姐般的亲切温暖,启发不断;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一直努力成为一个热爱思考的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宽容的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