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志刚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成为历史的主人 今年夏天,我们的新杂志《全球商业经典》问世,能够在这个新平台上和志刚成为同事,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同为传媒人,志刚这几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当下中国活跃的企业家群体的采访和记叙之中,《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便是这项工作的一个成果。 是的,这一代企业家也到了“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梳理、再现”的时候了。这是一本试图对这个群体进行历史记录与观察的书,它记录了这个时代一些领先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从小处说,他们的品格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大处说,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大时代紧密相关。 记录当下企业家群体也许并不是一件新工作,但志刚的写作还是呈现出许多特有的丰富。成为同事之前,我和志刚有过一次长谈,自然也谈到他的写作,谈到对自己的超越。应该说志刚是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他在和企业家群体深入交流采访和后来的写作过程中逐渐隐约感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从对人物成长经历的记录到对人性的体悟,从对他们创业历程细节的探究,到对大环境影响的关切,最后找到并建立企业家个人命运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成与败、喜与忧——透过企业人物折射历史的烙印。事实上,黄怒波、朱新礼、陈年等人的写作已经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与呼应。 志刚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深入精致,精于对企业家朋友内心世界的把握。看得出,他自己也在写作中逐渐缩短着与企业家的距离,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志刚用的是什么招数,让这个骄傲的群体,不再只说客套话,而是娓娓道来成长辛酸。我想志刚待人的诚恳与质朴一定是重要的原因。 但志刚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拉开一点距离,找到企业领袖成长历史的内在逻辑;他希望能把对这个群体的写作,从真实、生动、深入发展到纵横捭阖,更有穿透力和沧桑感。那天谈话,我们提到了史景迁,提到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平衡、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如何互相映照,彼此锤炼,共成画卷,完成从微观人物写作到历史写作的跨越。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没有办法脱离既往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成长和变化的大背景。中国的商业写作也如此——这种大背景无疑具有某种特殊性——也许“中国模式”是一个有争议的表述,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企业家的生长与发展环境还是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点。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实用和经验的结果,往往就是路径依赖,而并非模式——理论的创新,是的,这三十年我们其实还没有什么理论创新,至少在商业领域。所谓“中国特殊性”的基本特点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充分尊重一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同时寻求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但是“如果我们把一些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经验当成永恒并进行神化,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阻碍发展”。 显然,中国既往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符合普世经济学原理,是顺应了市场化、全球化基本原则和大趋势的自然结果。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大体上符合“明晰产权、扩大市场化、促进对外开放”的经典后发国家特点。但另一方面,中国也的确结合自身国情进行了探索。中国做了什么特殊的事情?历史是不是就此不会“终结”?中国人的道路哪怕只对中国人自己好使,也不错。毕竟,13亿人生活幸福而有尊严也是大好事情,不一定非要别人学习之,复制之。所谓“中国模式”更大的意义是,人类有没有可能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和“莱茵模式”之外,有其他的创新。这个事情要等到中国和中国的企业真正经历一个现代化的全周期之后才能更加清晰。 企业领袖与企业的历史,正如美国企业史家钱德勒的创造性工作,使我们知道构成美国历史的不仅有南北战争、林肯与罗斯福,还有卡耐基、IBM。尽管中国企业家在中国的地位仍有几分尴尬——一会儿是人们敬仰的财富英雄,一会儿又是社会不公的替罪羊。“日渐活跃的商业力量只拥有狭小的表演空间,表演者仍没有积累足够的表演技巧,中国企业家欲言又止的性格使他们无法释放自己的全部能力。”但我相信,这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一定会和历史共同作出正确的选择。 史景迁说过:“历史的一项功用,乃在于提醒世人,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能够不可思议到何种程度……历史的另一项效用还在于,它得显示,人们在面对极端匪夷所思的情形时,其反应是何等实际……” 若干年后,人们回顾既往三十余年中国这个被称做企业家的群体,会不会从诸如《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这类书中,在历史风烟里了解往事的真相,让已经过去的沉睡在史料背后的人物从时光隧道中返回,成为活生生的历史的主人? 何力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出品人、总编辑
内容概要
本书记录了这个时代一些领先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他们当中有地产界的风云人物黄怒波、任志强、潘石屹,互联网领域的先锋人物张朝阳、古永锵,电子商务领域风生水起的陈年、王兴,实业界的元老柳传志,青年导师天使投资人李开复,以及从农村来做着农业梦的朱新礼。
这些人所在的领域不同,成长的背景也很不相同。黄怒波、潘石屹、陈年是穷孩子出身,儿时备尝艰辛,任志强、柳传志来自红色家族,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李开复、古永锵、张朝阳有海归背景,能在东西方间自由游走,王兴是家境优越的富二代,朱新礼是来自农村的致富能手。这些人身上有着各自强烈的时代印记。
同时,这些人的共同点又很多,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有敏锐的眼光,都能摸准时代的脉搏。看领先时代的人如何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是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这些商业领袖的成功虽然不能复制,但是他们的人生却值得我们分享体味。
作者简介
李志刚,1975年生,曾在《南方都市报》、《南方体育》、《体育画报》中文版、《东方企业家》等媒体作记者,现为《全球商业经典》杂志总主笔。
邮箱:next1066@vip.sina.com
微博:http://weibo.com/jizhelizhigang
书籍目录
序
黄怒波|残忍还是美好
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该集团主要做房地产和旅游地产,曾开发了“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宏村。同时,黄怒波是一位诗人,笔名“骆英”,还是一位登山家。2011年4月13日,他踏上北极极点,成为世界第十四个、中国第八个完成“7+2”挑战的探险家。
01 冰岛“岛主”
02 父亲受冤自杀
03 悲惨世界里的西北狼
04 命运的转折点
05 人性的复苏
06 打造宏村,一举成名
07 中坤的“独裁者”
08 自由的诗人
09 孤独的登山者
潘石屹|平凡的世界
SOHO中国董事长,创造了工作与居所合二为一的“SOHO”模式,建筑风格前卫大胆。通过高超的营销艺术,SOHO中国的楼盘屡创销售纪录。潘石屹本人是最乐于面对公众的房地产商之一,擅长通过媒体与网络平台打造自己的公众人物形象。
01 百亿富翁与猪
02 苦难的少年时代
03 下海经商
04 海南淘金
05 天生精明的“潘老财”
06 没有被贪婪破坏的智慧
07 吃干净的饭
08 家贫出孝子
09 和气生财
10 海龟与土鳖
11 衣锦还乡
任志强|傲慢的好人
上市公司华远地产董事长,出身于红色家庭,关注政府有关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他热衷发表评论,屡出“房子是给富人盖的”、“买不起房就该回农村”惊人之言,被公众与媒体称做“任大炮”。
01 享受被扔鞋的“总统待遇”
02 傲慢的任志强
03 卷入时代洪流的“红二代”004争强好胜的拧巴本色
05 “任大炮”
06 柔软的心
07 实话实说的倔头
08 忠诚的少数派
09 断裂的经济逻辑
李开复|从台北到北京
中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高管,先后在苹果、微软、Google任职,现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CEO。出于个人兴趣,李开复注重中国青少年的教育,被称做中国大学生的“精神导师”。
01 开始新的闯荡
02 在台北的外省人
03 忠孝传家
04 Follow My Heart
05 “中国专家”遭遇中美文化冲突
06 做所有人都欢迎的事
07 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08 创业影响中国
柳传志|船长
联想控股董事长,在中国企业史上,柳传志留下最具有价值的一笔——他是少有的成功解决了接班人问题的企业家,是少有的成功解决股权激励问题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家。
01 不打无准备的仗
02 “联想就是我的命根子”
03 做一个正直的人
04 以身作则
05 不做改革的牺牲品
06 产业报国的终极梦想
07 不服老的船长
陈年|归去来
凡客诚品创始人兼CEO,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喜欢文学,做过记者、编辑,后在卓越网负责图书事业部,进入互联网行业,其创办的凡客诚品是近年表现最为火暴的B2C(商家对客户)电子商务网站。
01 门外汉做服装
02 时尚大爆炸
03 野心勃勃的少年
04 西方名牌的反叛者
05 人民时尚背后的平民情怀
06 谁把韩寒用得最好?
07 深谙中共党史的企业家
08 未来的考验
古永锵|第一的逻辑
优酷CEO,自2006年推出视频网站优酷以来,三年时间成为视频行业老大。优酷能够后来者居上,主要原因在于古永锵本人的战略眼光、其搭建的优秀团队以及团队超强的执行力。
01 互联网新贵的诞生
02 资本高手
03 媒体情结
04 理性的赌徒
05 优势不只是资本
06 版权风波
张朝阳|惑
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中国互联网拓荒者之一,搜狐以做新闻门户起家,实行多元化经营,在门户、游戏、视频等领域均有建树。张朝阳有深重的媒体情结,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情怀的熏陶,关注公共事务。
01 2010年夏季的反思
02 互联网的拓荒者
03 上一次再造:回归技术驱动
04 信仰:媒体情怀与儒家精神
05 搜狐的好人文化
06 再造搜狐
07 张朝阳的焦虑
王兴|富二代创业记
美团网CEO,曾创办了校内网、饭否网,每次创业均踩准互联网新一波浪潮。
01 创业者的典型样本
02 “富二代”的创业启蒙
03 资金链断了
04 服务器停了
05 这次有戏了
06 他为什么总是第一个?
朱新礼|农业梦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公司董事长。这位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他的命运与国家“三农”政策紧密相连。
01 命运的巨变
02 “创业就是战斗英雄”
03 “卖果难”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04 “十年后谁种地?”
05 儒家文化与乡土情怀
06 大农业的梦
后记
致谢
章节摘录
命运的转折点尽管生活困苦,但在同学眼里,黄怒波是个极爱干净的人。他总穿着一套洗得泛白的黄色军装,戴着黄帽子、背着黄书包——这是他父亲留下的军装。虽然总穿着这么一套黄军装,但他的同桌和丽丽从不觉得他家困难,因为黄怒波很干净,从小都不是脏兮兮的孩子,不像有些男生,凑近就闻到难闻的气味——虽然黄怒波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成猪狗不如的人过活。少年时期,潘石屹需要为五分钱烦恼。在他的心里,钱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那时候,钱都是一分、两分、一角、两角的,一元就是很大的数字。对潘石屹来说,钱第一就是能看病、买药。自潘石屹有记忆起,当地一直是合作医疗,无论中药还是西药,所有的药都标价五分钱。为了给潘石屹母亲看病,就得凑够五分钱。五分钱,足以缓解病痛、延续母亲的生命。当潘石屹离家读书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他希望他下次回家,能看到母亲坐起来,坐在床上等他。这是他最大的幸福。有一次潘石屹见任志强问:最近和别人吵架了吗?任志强想了想说:还没吵。潘又说:吵架就是你的生活方式,不吵架,你这日子跟没过似的,难受。潘石屹说,任志强和人吵架后反而很高兴。他最激烈的一次吵架就是几年前和时任建设部部长的汪光焘吵架。吵完架以后,两个人都高兴得不得了。任志强下来后说:这回终于把老汪给骂了。汪光焘出去后跟人说:这回把他们叫过来臭骂了一顿。我问李开复,他的创业如果出现最坏的结果怎么办?他说:“也许创新工场的回报不怎么样,只保住了本金,但我们也帮中国培养了几千个人才。他们当中总有一批人未来会成为中国富豪或IT精英,也许在他们手里会诞生中国的下一个腾讯或百度。我无法预测是谁,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得到过我们的投资,但我们一定会有这种荣誉感,因为可以看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和成功。”现在联想的年轻人很难见到柳传志着急的模样。经过大风大浪后,如今的柳传志沉稳老练,不动声色。联想老人张祖祥还记得,1989年香港联想大亏,柳传志急急忙忙坐飞机赶到香港,立即召开会议。他瞪着通红的眼睛,对香港的合作伙伴说:“这是国家的财产,把你们全家的资产、全家性命都拿到公司来。我这次是腰里别着手榴弹来的,如果公司垮了,我会绑着你们一块儿跳楼!”
后记
我一生的事业 “所有伟大作品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芒”,这是我前几年看普利策获奖作品集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这几年做的商业报道,更侧重于“商业中的人”,注重用人性来阐述商业。 这本书收录了2009年4月到2011年8月我在《东方企业家》发表的主要文章。那么多企业家,我为什么采访的是这些人?我选择企业家的标准:首先是价值观要对,其次才是企业的规模。 2009年3月,《东方企业家》主编魏寒枫问我有无兴趣做商业报道,此前,我们分别在《南方体育》《体育画报》共事多年。这样,我到了《东方企业家》,开始财经领域的采访写作。 这些文章有个特点,偏重于对采访对象的家庭、经历和个性的挖掘,我觉得,人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家庭教育、经历对他的人生必然有很大影响,这导致他的性格形成,并影响到他的公司。 要说最难的一次报道,我可能要说这一系列报道的最先创作的那一篇——张朝阳那篇《惑》。现在看来,那不是一篇好的报道,但对我的商业报道生涯以及当时的《东方企业家》都是一个好的开端。我是2009年4月到“东企”,在20天内要拿出张朝阳的封面报道来。5月是《东方企业家》改版第一期,非常重要。与公关打交道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偶然听说张朝阳要去爬山,于是和摄影师直奔四川雪宝顶,在大本营那里拦住了张朝阳。当时有人不让我们上山。我特意穿上2005年和张朝阳一起去西藏启孜峰的搜狗美女野兽登山队的服装,才唤醒他的记忆。Charles本人是相当随便和善的。他同意了我们跟着上山。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我和摄影师邸晋军在海拔4200米的大本营待了四天,每天吃干牛肉和巧克力,喝果珍度日。记得下山后给家人打第一个电话时,眼泪都出来了。后来我多次采访张朝阳,我想和这次上山有很大关系。 第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文章应该是潘石屹的《平凡的世界》,从采访到写作整整两个月。2009年8月月初联系采访时,我给许洋(时任SOHO中国副总裁)发了个短信“我要做一篇潘石屹这几年最好的文章”,我不知道当时的底气从何而来,反正我是这样说了。我去了海口,花了三天时间,找到当年潘石屹挖到一桶金的九都别墅,之后我又去潘的老家甘肃天水市潘集寨,获得了一些素材。当我获得这些外围素材后,再采访潘石屹时,我看到了他吃惊的目光。我能采访到潘石屹父亲潘诗麟先生,我想和这些功课有很大关系。后来,我成了潘老先生的棋友,他的象棋水平和我差不多,虽是73岁的老人,但反应很快,令我这个做了七八年棋牌采访的记者还有点招架不住。在潘家,我发现潘诗麟的父亲、爷爷的照片都还在,这是清末民国初年的照片,这薄薄一沓照片背后,是一个家族在风雨飘摇的百年历史里如何保存自我的故事。最近半年多,因工作太忙,我很少去潘家了。 从人性来说,我挖掘最深的应该是黄怒波,一方面他的命运是如此跌宕起伏。另一方面,我跟随他从北京到安徽宏村,再到他的家乡银川,后来又一起到西藏,有半个月左右的贴身采访,获得了很多故事和细节。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2010年3月在银川,黄怒波给他的父母扫墓,我也去了。他父母坟旁是他的同班同学,1975年知青下乡时因煤气中毒去世,黄怒波前几年才发现。他放了一束鲜花在他同学墓前,并捡起几块砖头放到同学坟头,当时他的神情很黯然,他抹了一把眼泪,望着远方的贺兰山呆呆地说:我的同学已经躺在地下三十多年了,我能活到现在已经很知足了。这段细节描写成了文章的结尾,契合了文章的主题: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悲剧。应该说,黄怒波是我进入对方内心最深的一位企业家。 反响最大的文章应该是2010年6月写的任志强的《傲慢与偏见》,主要原因是热点人物、独家专访。这篇文章从最初联系到采访写作完有半年时间,我几乎每周都给任志强秘书刘雪松打电话。采访任志强本人前,我到任志强知青时代待过的延安宝塔区郭庄去了一趟,找到他当年住过的羊圈。我在郭庄的村长那里找到了前知青、现国防大学少将毕京京的电话。我告诉毕京京我去过郭庄,这让他很感动,又帮我介绍了任志强同学、海口海关前关长赵晓航,毕京京是这么介绍我的:这位记者去过我们庄。这几位知青、同学或朋友,与任志强一起长大,是关键的采访对象,因为他们,我能够还原任志强的少年时代,理顺了他的成长脉络,以及他一贯的思维逻辑。 2009年6月我第一次接触李开复,当时,难度非常大,因为谷歌事件。经多方努力,采访完李开复后。我又开始外围采访,有两个突破,一是我了解到李开复姐姐李开敏是心理学专家,通过国际长途,找到台湾大学教育处,教育处小姐说李老师是兼职的,放假了,找不到。我不死心,再找,总算问到李开敏的邮箱,我给她发邮件,两天后,奇迹居然出现了,李开敏回邮件了,这样完成了李开复姐姐的采访,获得别人不可能获得的材料。二是,我联系四川农业大学,打了二十几个电话,找到李开复堂兄李开钊(退休了,所以难度非常大,已经找到退休部门的电话,但办公室小姐就是不告诉我李开钊的联系方式,这让我快崩溃了,幸好后来在其他科室问到)。后来我又去了一趟四川,通过调查得知,李开复父亲是黄埔六期(和罗瑞卿大将是同学)的学员,李开复本人都不知道此事(李开复是幺儿,父亲52岁才生下他)。 后来,我采访潘石屹父亲潘诗麟,得知潘石屹的爷爷也是黄埔六期的,2009年11月26日,华企峰会,潘石屹和李开复都参加了,我将他们两人拉到一起,介绍他们的祖辈有这层关系。曾经引起媒体的很大兴趣,李开复当晚在微博发了此事。 从李开钊处我了解到李天民(李开复父亲)的故事和细节时,很感动。1990年,李天民从台湾回四川,他最爱的母亲已经去世30年,他在成都文殊院给母亲做法事,81岁的老人在地上长跪一个多小时不肯起来。2009年9月,我到四川采访时,曾专门到成都文殊院徘徊了半个小时,我能体会到一个孝子无法尽孝道时内心是何等的悲痛。 我采访过古永锵三次,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理性和执行力,他像钟表一样精准,我第一次采访他是2009年12月,他说将于次日下午三点在机场打电话给我,时间为半小时。次日下午三点整,电话果然打来,三点半,准时结束,他要登机了。后来我陆续采访了其他几家视频网站,发现优酷的执行力是最强的,这和古永锵有绝对的联系。 采访陈年时,我总共找到了42个采访对象,其中36人受访,6人拒绝。采访素材共打印了232张A4纸,30万字。因为主题开始有些模糊,初稿并不太好。好在采访量很大、素材很多,我及时调整了方向,才成了现在这篇文章。 陈年之后,我慢慢有所体会,采访之前尽量确定好主题。提炼一句话来定下报道的主题,所有的采访、写作、故事、逻辑都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华盛顿邮报》潘公凯采访程益中时,前后八九小时。据程益中告诉我,在采访前,潘公凯就定下了主题和文章构架。采访是补充细节、填充内容。这话我之前半懂不懂,也是最近领悟的。《报人程益中》与欧逸文写胡舒立的《禁区》这两篇文章我都反复阅读,研究。胡舒立这篇文章我觉得最牛的地方就是提炼了“胡舒立游走禁区的自由”的主题。就我个人的体验,如果没有想好主题的话,文章就不好采访,甚至写作。 因此写王兴时,我定下了“一个互联网天才在中国遭遇的尴尬”的主题,无论采访还是写作,都很流畅,集中精力围绕这个主题在做。最近我在《全球商业经典》写的一篇文章,主题是“一位全球化浪潮里的IT精英如何拉近中国制造与海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主题明确,采访和写作都会省不少力。 当然,主题先行的前提是主题的逻辑得是正确的,如果是错的或出现偏差,得及时调整,不能勉强。主题先行必须对采访对象有准确的判断,这得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调查的基础上。我采访一个企业家之前,一般会买相关的两三本书来看。比如任志强,我就买了有关任志强的《任我评说》《地产狂人任志强》,还有房地产书籍;为了写潘石屹,我不仅买了潘石屹的相关书籍,并且还买了冯仑的《野蛮生长》。《野蛮生长》这本书里,有一段话讲到冯仑和潘石屹曾经以为西安就是他们的梦想天堂。我采访潘石屹的时候,讲到激动之处的潘石屹伸手虚指远处:“天水往东,翻过秦岭,就是八百里秦川。”那是天水人向往的富裕地区。 朱新礼是我在《东方企业家》的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个新的尝试,如何在大视野、大产业背景下写一个人、一家公司。 这些文章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家庭教育对企业家的影响,比如柳传志、潘石屹、李开复、任志强、朱新礼、王兴等,大都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少年时期从福建逃到台湾的台达电董事长郑崇华跟人说,如果没去台湾,可能现在还是个乡下老头,李开复则告诉我:“如果我家没去台湾,我认为凭着我们家的教育和影响,我依然能成功。”即使陈年,从小没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他的聪明才智依然来自父母,他的父母都在20世纪60年代考上北京大学。 迄今为止,我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文章是三年前发表于《读库》的《暴力棋王》,这肯定和我20年的围棋爱好有关系。我知道自己现在还有不少缺陷,我为此请教过《读库》创始人老六(张立宪)先生,他是国内最好的编辑,十年前他是我在《南方体育》做编辑时的专栏作家。老六给了我三条非常中肯的意见:一是视野需要放大,二是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要适当,三是结构的逻辑性还需要加强。今年七月,我的工作发生变动,老六的这三点意见也是我考虑的原因之一。 我今年36岁了,在中国,这个年龄还在一线的记者已经非常少见,他们要么走上媒体管理层,要么改行了。但在美国,一个职业记者的黄金时间才刚刚开始。对我来说,我的采访写作也才刚刚开始,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将永远做一个采访写作者,直到我再也写不动为止。当下的中国是个选题的宝库,我将用一生去寻找。 李志刚 2011年8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志刚善于捕捉人物身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也愿意为一篇文章作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志刚采访过我三次,文章一次比一次细致。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还从海量资料里找到我父亲上过黄埔军校的证据。父亲52岁才有的我,所以我并不知此事。2010年底,我大姐从美国回台湾,和我确认了此段历史。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志刚是一个读人心灵的人,不带任何先见的眼光接触他的受访者,具有优良的传记作者的素质。跟志刚交谈后,受访者往往都会成为他的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希望当今的媒体界多出一些像志刚这样的资深人士,用手中的笔勾画出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群体形象,尤其是描绘他们的成败得失、生生死死,为后人勾画出一个利益多元化时代的浮世绘。 ——黄怒波 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 不同于过去关于我的报道,志刚的文章写父亲对我的影响,写童年对我现在的影响,这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过去。社会上总是问,中国的根在哪里?我想,中国的根就在家庭教育里,正直、善良、诚信等美好品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里延续下来,我们也应以身作则,传给下一代。 ——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一个群体浮躁的时代,志刚是个能静下心来观察、思考的资深媒体人。他的这部作品不是这个时代应景、随喜的小品,其行文沉静、思辨,直指人心,勾勒出这个时代极富色彩感、画面感的商界人物群像。 ——古永锵 优酷CEO 李志刚是我见过的记者中,最关注细节的人。他采访之后所作的背景调查,更是惊人。看过他的作品后,我往往会想起当年做记者的时候,和志刚比,我觉得自己太粗糙浮躁了。志刚的口音很重,乍一见,会觉得他很糊涂很着急,我想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大智若愚吧。 ——陈年 凡客诚品董事长兼CEO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做企业如此,做媒体也如此。志刚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的媒体人。 ——王兴 美团网CEO
编辑推荐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是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得到了书中企业家高度认可,他们中的很多人欣然作序推荐的传记。《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记录当下企业家群体,看领先时代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与读者分享商业领袖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披露不同领域商业领袖背后共有的成功基因。
名人推荐
志刚善于捕捉人物身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也愿意为一篇文章作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志刚采访过我三次,文章一次比一次细致。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还从海量资料里找到我父亲上过黄埔军校的证据。父亲52岁才有的我,所以我并不知此事。2010年底,我大姐从美国回台湾,和我确认了此段历史。——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志刚是一个读人心灵的人,不带任何先见的眼光接触他的受访者,具有优良的传记作者的素质。跟志刚交谈后,受访者往往都会成为他的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希望当今的媒体界多出一些像志刚这样的资深人士,用手中的笔勾画出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群体形象,尤其是描绘他们的成败得失、生生死死,为后人勾画出一个利益多元化时代的浮世绘。——黄怒波 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 不同于过去关于我的报道,志刚的文章写父亲对我的影响,写童年对我现在的影响,这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过去。社会上总是问,中国的根在哪里?我想,中国的根就在家庭教育里,正直、善良、诚信等美好品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里延续下来,我们也应以身作则,传给下一代。——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一个群体浮躁的时代,志刚是个能静下心来观察、思考的资深媒体人。他的这部作品不是这个时代应景、随喜的小品,其行文沉静、思辨,直指人心,勾勒出这个时代极富色彩感、画面感的商界人物群像。——古永锵 优酷CEO 李志刚是我见过的记者中,最关注细节的人。他采访之后所作的背景调查,更是惊人。看过他的作品后,我往往会想起当年做记者的时候,和志刚比,我觉得自己太粗糙浮躁了。志刚的口音很重,乍一见,会觉得他很糊涂很着急,我想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大智若愚吧。——陈年 凡客诚品董事长兼CEO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做企业如此,做媒体也如此。志刚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的媒体人。——王兴 美团网CEO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