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唐)温庭筠 等著,崔建林 注译 页数:303
内容概要
词是中华文学的瑰宝,婉约词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而不露的方法表现情绪。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形式、含蓄的美学意境,为我国词坛添了无限的光彩。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吟唱的新体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内容以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致而独树一帜,在情绪上对诗文形成了鲜明的补充。代表的词派作家有温庭筠、李清照、柳永、周邦彦等等。这些词人们用他们高超的文学素养和音律天赋。将精练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凝练到一起,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从而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正所谓,“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词,被人们在花丛间、金樽前、明月下随悦耳的旋律吟唱而出,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这些词句融柔媚婉转于长短句中,它们华彩纷呈,百卉竞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世代传诵,历久不衰。相信您也一定会从中领略到传统诗词不朽的艺术魅力。
书籍目录
前言
卷一 敦煌曲子词
虞美人二首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望江南?莫攀我
望江南?天上月
卷二 唐?五代词
李隆基
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王建
调笑令?团扇
自居易
忆江南?江南好
刘禹锡
忆江南?春去也
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
梦江南?梳洗罢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韦庄
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思帝乡?春日游
女冠子?四月十七
女冠子?昨夜夜半
和凝
江城子?竹里风生月上门
李璟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
望江南?多少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一斛珠?晓妆初过
清平乐?别来春半
捣练子?深院静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殉
南乡子?乘彩舫
浣溪沙?访旧伤离欲断魂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
冯延巳
鹊踏枝?谁道闲情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谒金门?风乍起
清平乐?雨晴烟晚
虞美人?春风拂拂横秋水
长命女?春日宴
……
卷三 北宋·南宋词
卷四 金·元·明·清词
章节摘录
虞美人两首 其一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①满楼台,香和红艳②一堆堆③。又被美人和枝折④。坠金钗⑤。 其二 金钗钗上缀芳菲⑥,海棠花一枝。刚被⑦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⑧落,污奴⑨衣。 ①香榭:榭是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一般为木结构,又称为台榭。“香榭满楼台”是“香满榭楼台”一句的颠倒,求其语气的舒顺,便于展开自由的咏唱,体现出了民间词不刻板的特性。所以,这里的“香榭”指的是海棠花开后的香气飘满整个楼榭。②红艳:指海棠花。③一堆堆:民间俗词,即一簇簇,说明春意之浓。④和枝折:即连枝折花。⑤坠金钗:指掉落了头髻上的金钗。⑥缀芳菲:“缀”,点缀,装饰;“芳菲”指海棠花。⑦刚被:偏被,偏教,硬是。⑧深深:犹“纷纷”。红蕊:即“黄蕊”,指淡黄色的花粉。⑨奴:古时妇女自称。 本词歌咏美人折海棠花时的趣事。上片,描写和枝折花的情景;下片,描写“污奴衣”的经过。 上片“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写海棠花,首句“绽”与“开”并不重复,“绽”指裂开一道缝,东风吹裂了蓓蕾,催开了海棠,“绽”后连着“开”,表现海棠花开放的过程。次句,榭与楼台是两种不同的古建筑,榭是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香榭满楼台”是“香满榭楼台”的颠倒,求其语气的舒顺,展开自由的咏唱,表现出民间词不刻板的特性。这两句明是写花,实则刻画美人生活的环境,台榭楼宇、花园院落,分明是民间百姓向往的理想境界,用环境美来烘托少女之美。三句,继续写海棠花。海棠花素以浓艳著称,“香和红艳一堆堆”,“红艳”是唐代形容花色艳丽的最恰当的词,也是诗人们最爱选用的形容词,“一堆堆”,是民间俗词,即一簇簇,又说明春意是这样的浓,此句又烘托出美人生活的环境之春意盎然。总之,前三句写出花的香艳、生活环境的香艳和春意浓郁,也暗喻即将呼之欲出的美人的香艳和她美妙的青春。下句转入写美人,先写美人连枝折花,陡然一转,爆出三个绝妙的字“坠金钗”,就此煞住。这是传神之笔。因美人连枝折花,需要用力,不觉掉落了头髻上的金钗,这一细节带动了整个上片词,增添了无限的春意,使折花人的青春和神情体态都跃然纸上,这偶然的趣事增添了诗的兴味,使人觉得金钗非坠不可,不坠便不足以调动上片词中的美景。诗有诗眼,词也有词眼。此三字就是词眼,有此三字,全词皆活。抓住这种生活中偶然的传神细节是不易的,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浩如烟海的历代名著,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著述为中华民族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国学集萃丛书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您了解国学典籍的最佳选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