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杜鹏程 著,李天舒 改编 页数:158
内容概要
本书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保卫延安》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给予了真实、正面的描写。
作者简介
杜鹏程(1921~1991),陕西韩城人。1938年赴延安,1947年在西北野战军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51年以后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延安
第二章 蟠龙镇
第三章 陇东高原
第四章 大沙漠
第五章 长城线上
第六章 沙家店
第七章 九里山
第八章 天罗地网
章节摘录
一九四七年三月开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有些战士抓起把雪往口里填;有些战士把崖边上的小冰凌锥用刺刀敲下来,放在嘴里吮着。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咔嚓嚓响。因为他们晚间是在雪地里过夜的。 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他们,像各战场的人民战士一样。从人民解放战争开头到如今,没日没夜地奋战了八个来月。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旅长陈兴允骑马从山口里驰出来,跳下马,把马交给身后的通讯员。他向前走了几步,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握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湍急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和张培站在一起,看来满有意思。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个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这么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彩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气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四百三十万兵力和经济优势,把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的一百二十万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根本不放在眼里。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 可是,我解放区军民,挺起胸膛,英勇而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八个多月,为了使自己保持主动地位,我们放弃了不少地方和一百多座城市。可是,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从三月份起,放弃了“ 全面进攻”,只好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什么“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我们西北哩。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用在第一线的军队就二十几万。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咸榆公路及其以东地区,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可天盖地地扑来了! 陈旅长望着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毛主席!”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打退敌人的进攻!”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分别召开干部会议、党员会议、军人大会,进行战斗动员。 在一个连队前面,连长周大勇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延安,那是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住了十几年的地方呀……革命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是咯,要随时向战士们说明,我们到陕甘宁边区作战的意义。”他低头沉思,有些激愤。“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全纵队的人马渡过黄河,由东朝西,直向延安方向进军。敌人飞机顺着窄狭的山沟扫射、轰炸,想阻止我军前进。战士们在敌人飞机扫射的时候卧倒,飞机转过去的时候又爬起来走。卧下去、爬起来……他们就这样行进,一直到天黑,才算平静下来。 战士们经过通夜急行军,三月十八日路过延川县境,这里离延安一百八十里,可是满眼都是战争景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转运公粮。老汉和妇女们在坚壁东西。路岔上、村口边,儿童们在放哨。一队一队的自卫军东来西往。 “敌人又要在这里杀人放火了!”第_连连长周大勇心里充满激愤。 陕甘宁边区这片山地,东西七八百里,南北八九百里,可是大城小镇,沟沟渠渠,周大勇差不多都到过。当他还只有一支步枪高的时候,他就随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陕北。往后,红军改编成第八路军,他像很多红军战士一样,哭着把缀有红五星的帽子裹在包袱里,从陕北开到抗日前线。以后十年内,他跟他的很多战友,几次回到陕北、延安,又几次从陕北、延安出发去远征苦战。 三月十九日,太阳刚爬上东山头,部队就进到延安正东百十里的大川里。川道里尘土滚滚,拥挤着撤退中的人、车辆、毛驴和耕牛。 突然,前边吹起防空号,霎时间,各个连队的司号员都吹起号来。凄厉而激昂的号声,使人心里打颤敌人三架战斗机顺大川上来,连圈子都没有绕,就顺着川道向人群中俯冲扫射。小孩妇女、头发白花花的老母亲,都跟部队挤在一块;飞机俯冲声、扫射声、女人们尖锐的喊声、孩子们的哭声……指挥员们在高喊:“散开,散开!”怎么能散开呢…… 一个妇女手一扬,躺在血水中。她怀中正在吃奶的孩子被远远地摔在路边。周大勇不顾飞机扫射,从路上扑过去把那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用胸脯护着孩子。其实,那孩子早就咽了气! 离周大勇五六步远的地方,有一摊血水,血水中放看一个小书包。血水周围有一些散乱的小学课本的页子,还有些书页子挂在路边的枯草上,有些随风飘飞在空中! 田地里到处是被打坏的车子、农具、家具,还有些衣服、被子、棉花,正在吐火冒烟。路边的蒿草燃烧后,变成一堆堆黑色灰烬。 周大勇,这位在生活中经历过一切打熬的人,这位在战火中走过几万里的人,眼里闪着泪花子。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在绞痛,每一个细胞都在割裂! 三月十九日晌午,部队穿过延安正东八十里的甘谷驿小镇。 ……
编辑推荐
《开学第一课·红色经典:保卫延安》以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延安保卫战为背景,通过我军战士机智勇敢的战斗,描绘了一幅壮阔雄浑的革命历史画卷,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历史乐观主义的激情。小说结构宏伟开阔,情节波澜起伏,气势磅礴,曾被称为“革命史诗的一部初稿”。《开学第一课·红色经典:保卫延安》不仅塑造了革命英雄人物突出的形象,而且为我国当代文学史开创了描写我军高级将领的先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