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时代文艺 作者:毕飞宇 页数:307 字数:37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不断呈现出大量新的质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它与传统文学血肉相连,尽管它与新时期其他各阶段的文学有扯不断的精神关联,尽管它仍处在打开自己.的过程中。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它正在嬗变为一种具有新质的文学段落。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只要看一看这部《中国小说排行榜十年榜上榜》里的作品,细加寻味,就不难得出新的看法。 《中国小说排行榜十年榜上榜》是在中国小说学会十年来历次排行榜中,选择每年上榜的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前三名,组成其庞大阵容的。中国小说学会每年的“中国小说排行榜”评选是审慎的,一切从文本出发,只对文本负责。它有一系列的“不考虑”:不考虑作家的名气,不考虑刊物的名气,不考虑作家的性别,年龄,身份,所在地区,更不考虑评委与作家之间的人际关系,尽最大可能把非文学因素排除在外。这是一个没有奖金的排行榜,只是一种承认,一种荣誉,一种评价。但作家们却相当认可。金钱并不能证明一切。写作者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才情和创造力的竞争。作为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研究小说的民间社团——中国小说学会明确提出了学术性,专业性,民间性的自我定位,提出了历史内涵,人性深度,创新精神这样三点作为衡文的标准。多年下来,应该说它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得到小说家们的首肯,特别是在海外华人写作圈中赢得了相当的信任。这部书是在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的,它的艺术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 在这部书里,通过大量作品,我们应该看到,新世纪社会人文背景和读者的需求,自然地滋生出了对新文学精神和样式的诉求。就纯文学而言,大的主题和审美精神正在发生着微妙衍变,而新的审美生长点也正在出现。 首先,释放现代性乡愁和从文化想象的角度重新透视乡村史,成为新世纪十年文学在乡土叙事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新世纪文学是在现当代文学的庞大背景下延伸的,它不可能完全脱开传统的表现对象和一贯的视点。自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农民与乡村向来是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数千年农耕文化传统是其稳固而深厚的审美资源,这一点无须多言,还在继续。在城市化的滚滚浪潮中,现在许多作家虽仍然立足乡土,守望乡土,不过表现的重心明显变化了。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乡土叙述主要以现实主义手法,以政治文化的尖锐而深切的反思来作为突破口;如果说,90年代的乡土叙述主要以文化化的视角重新观照家族故事和宗法传统;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叙述,就更侧重对日益解体中的传统乡土的现代性乡愁的抒发,更关注农民的灵魂状态,文化人格,更关注他们在急遽变革的大时代中道德伦理的震荡和精神的分裂,从而把表现重心放到中国农民在现代转型中的精神冲突和价值归依上了。而其表现手法,大都具有与政治经济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淡化写实性,突出写意性,突出文化想象的特点。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亚乡土叙事”的崛起。这成为新世纪表现城市生活的一大景观。也许这是人们始料所不及的。我们曾预言,新世纪文学最大的变化在于文学重心的转移:“都市”正在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对农业文明传统深固的中国社会来说,都市化、市场化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不但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而且也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文明状态,这将直接移动文学的主题,估计一个都市文学的创作高潮、即将来临——现在看来,这个结论说早了,没有看到这种转化的复杂性。由于中国缺乏都市文学的深厚传统,我们预期中的“纯都市文学”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文本,倒是亚乡土文学占据了都市文学的主要空间。这也是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所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亚乡土叙事”?由于现代转型社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于是新世纪文学中一大批作品的笔触伸向了城.市。这类作品根子和魂灵虽在乡村,但主战场却移到了城市,描写了乡下人进城过程中的灵魂漂浮状态,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必然经历的精神变迁。与传统的乡土叙事相比,在亚乡土文学中,乡土已不再是美丽的家园,也不是荒蛮的所在,而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变得空壳化了。亚乡土叙事中的农民已经由被动地驱入城市变为主动地奔赴城市,由生计的压迫变为追逐城市的繁华梦,由焦虑地漂泊变为努力融入城市文化;谁也没有办法抵御现代化浪潮的席卷,离开乡村的年轻人再也不愿回去,不但身体不愿意回去,精神也不愿意回去。城市是当代中国价值冲突交汇的场所,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两种文化的冲撞,产生了强烈的错位感、异化感、无家可归感。现在中国实力派作家里大约60%的人都在写这类东西,尤其是在中短篇小说和诗歌领域。 当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世纪的“文学都市”也正在逐渐形成中。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化、现代化,写“都市”’的作品多起来了,成为大势所趋,其特点是,既不同于茅盾式的”阶级都市”,也不同于沈从文式的”文明病都市”,又不同于老舍式的“文化都市”,更不是周而复式的“思想改造都市”,它主要表现为物质化、欲望化、日常化、实利化的“世俗都市”。文学场景由之发生巨大的转换。如果留心,将会发现,填充在这些都市空间里的文学,除了80后、90后的青春书写,还有对女性和知识分子的书写占了一定分量。 目前最大量的还是以官场小说为主打的城市文学的欲望化叙述。官场小说的流行或“泛滥”,成为一个重要现象,基本占据了大众阅读的重要位置。一方面,要看到,这是社会现实和心理的反映,也是反腐倡廉的社会需求在刺激官场小说的生长;但官场小说的创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作品成为升官秘笈、厚黑宝典或腐败花样的展览会,有些热销书倾向于对官场的窥视和陶醉,满足于娱乐、消遣、暴露,只有指认能力,没有精神批判能力,更缺乏充沛的正气。如果说有一些作品写得比较好些,那是把官场作为平台,写了人性,写了日常,写了文化。现在官场小说实际上成了最大的“类型化”。这种势头不利于文学表现广阔多样的有机联系的当代生活。英国文论家伊格尔顿曾非常强调政治视角的重要性,他说“文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应该“召回政治视角”。这是很有见地的。在我看来,由于故意地回避和淡化政治,已经损伤了我们文学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感染力。但文学所讲的政治伦理,政治文化,应是一个大的概念,政治小说不仅会涉及社会深层结构问题,还会涉及政治文明和文化心理结构,深触人的灵魂世界和时代的精神课题。我一直觉得,当下中国文学还缺少优秀的政治小说。 在这部书中,有不少中短篇小说,很难作出题材的划分,但它们是优秀的,深刻的,因为它们都没有离开如何发现人,认识人,关心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事实上决定着新世纪文学的质地和前途。我们常说,人的发现曾是20世纪贯穿至今的一个重要的不断深化的精神课题。现当代有过三次人的发现,五四发现了个体的、或者说个人主义的人;30~40年代发现了阶级的人,或被压迫求解放的人;七八十年代重新发现了被专制异化的人,重新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全局的思想史进程。而现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高科技化,网络化发展到了如此的地步,我们是否又面临一个人的再发现的问题?新世纪文学中一部分作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深化,那就是更注重于“人的日常发现”。新世纪的“人”既不同于1980年代的“理性”的人,也不同1990年代新写实的“原生态”的人,或“欲望化”的人,而是“自常”化了的人。依我看,近些年来,一些作品更加注重“个体的、世俗的、存在的”的人,并以“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作为“灵魂重铸”的内在前提和基础。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新世纪文学有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新的焦虑点,那就是围绕对人及其处境的新思索,关注精神生态,关注文学如何穿越欲望话语的时尚,着力从家族、历史,地域、乡土,政治文化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对民族灵魂状态进行多方位的探究与考察,力图寻求民族灵魂的新的生长点。新世纪文学应有丰富的题材资源和写作可能性。 我希望广大读者能带着更为广阔的眼光,更为超脱的理念,更为自由的心灵,来欣赏《中国小说排行榜十年榜上榜》中的中、短篇小说佳作。 2010年8月
内容概要
所选文章针对性强,从不同的视角,零距离解读一个可触可摸的文学中国,针对青少年读者,加强哲理、励志、感恩、感知、常识等方面的内容,但又注重文学性,在强调好看的同时,讲究文字之美,修辞之美。 上榜作品既有名家得意之作,也有实力新秀的妙文佳制。一榜在手,精品皆有,主打名家,但又不唯“名”是取。
书籍目录
序:新世纪的文学阅读青衣追上来啦拯救父亲上海女人清源寺援军奔跑的火光唱歌玉米湖道日 子遍地白花附录
章节摘录
乔炳璋参加这次宴会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宴会都进行到一半了,他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烟厂的老板。乔炳璋是一个傲慢的人,而烟厂的老板更傲慢,所以他们的眼睛几乎没有好好对视过。后来有人问“乔团长”,这些年还上不上台了?炳璋摇了摇头,大伙儿才知道“乔团长”原来就是剧团里著名的老生乔炳璋,八十年代初期红过好一阵子的,半导体里头一天到晚都是他的唱腔。大伙儿就向他敬酒,开玩笑说,现在的演员脸蛋比名字出名,名字比嗓子出名,乔团长没赶上。乔团长很好听地笑了笑。这时候对面的胖大个子冲着乔炳璋说话了,说:“你们剧团有个叫筱燕秋的吧?”又高又胖的烟厂老板担心乔炳璋不知道筱燕秋,补充说:“一九七九年在《奔月》中演过嫦娥的。”乔炳璋放下酒杯,闭上眼睛,缓慢地抬起眼皮,说:“有的。”老板不傲慢了,他把乔炳璋身边的客人哄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坐到乔炳璋的身边,右手搭到乔炳璋的肩膀上,说:“都快二十年了,怎么没她的动静?”乔炳璋一脸的矜持,解释说:“这些年戏剧不景气,筱燕秋女士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烟厂老板一听这话直着腰杆子反问说:“什么景气?你说说什么景气?关键是钱。”老板向乔炳璋送出他的大下巴,莫名其妙地颁布了他的命令,说:“让她唱。”乔炳璋的脸上带上了狐疑的颜色,试探性地说:“听老板的意思,老板想为我们搭台喽?”老板的脸上重又傲慢了,他一傲慢脸上就挂上了伟人的神情。老板说:“让她唱。”乔炳璋对小姐招招手,让她给自己换上白酒。炳璋捏着酒杯站起身,说:“老板可是开玩笑?”老板不仅傲慢,还严肃,一严肃就像做报告。老板说:“我们厂没别的,钱还有几个。——你可不要以为我们光会赚钱,光会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也要建设精神文明。干了。”老板没有起立,乔炳璋却弓着腰站起来了。他用酒杯的沿口往老板酒杯的腰部撞了一下,仰起了脖子,酒到杯干。乔炳璋激动了。人一激动就顾不上自己的低三下四。乔炳璋连声说:“今天撞上菩萨了,撞上菩萨了。” 《奔月》是剧团身上的一块疤。其实《奔月》的剧本早在一九五八年就写成了,是上级领导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交代给剧团的。他们打算在一年之后把《奔月》送到北京,献给共和国十周岁的生日。可是,公演之前一位将军看了内部演出,显得很不高兴。他说:“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女青年为什么要往月球上跑?”这句话把剧团领导的眼睛都说绿了,浑身竖起了鸡皮疙瘩。《奔月》当即下马。 严格地说,后来的《奔月》是被筱燕秋唱红的,当然,《奔月》反过来又照亮了筱燕秋。戏运带动人运,人运带动戏运,戏台本来就是这么回事。不过这已经是一九七九年的事了。一九七九年的筱燕秋年方十九,正是剧团上下一致看好的新秀。十九岁的燕秋天生就是一个古典的怨妇,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对着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隐隐,就是此恨悠悠。说起来十五岁那年筱燕秋还在《红灯记》中客串过一次李铁梅的,她高举着红灯站立在李奶奶的身边,没有一点铮铮铁骨:没有一点“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霹雳杀气,反倒秋风秋雨愁煞人了。气得团长冲着导演大骂,谁把这个狐狸精弄来了!? 但到了一九七九年,《奔月》第二次上马了。试妆的时候筱燕秋的第一声导板就赢来了全场肃静。重新回到剧团的老团长远远地打量着筱燕秋,嘟哝说:“这孩子,黄连投进了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
编辑推荐
从2000年至2010年,连续10年——中国小说学会权威评选。 所推出的年度上榜小说,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全面反映了该年度小说的创作状况和高度,在读者中已形成广泛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