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卡夫卡的爱情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虹影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卡夫卡一生好像没有碰过女人,或是说,没有女人有勇气爱上他。我现在的勇气,晚了一个世纪,卡夫卡现在已是个符号。这个符号怎样影响别人,不知道,但对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印记。经过他常去的酒吧,我看见他忧郁的脸,似乎望着窗外的沉思。我带了一枝红玫瑰,阳光下我的身影覆盖左右的台阶,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歪斜,一步步走到这儿。他看见了我,不安起来。我也不安,进去,或是离开,我的脚在原地徘徊。“你手里这枝红玫瑰,就是如何呼吸的证明。”他说。  不错,一个世纪了,玫瑰还盛开着,通道不是奇迹?  于是我写下一封封信,但愿不过分,但愿你有耐心看完这些象形文字。

作者简介

虹影,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曾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新诗奖、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三部长篇被译成18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出版。 被中国媒体评为2000年十大人气作家之一;2001年评为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1997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代表作有长篇《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女儿》、《上海王》、《女子有行》、诗集《鱼教会鱼歌唱》等。

书籍目录

辑壹:回忆之灰给亲爱的你当你和我两人都不在世上时危险年龄相遇爱情像胡萝卜十三岁C'est La Vie苍白少年长夜追述地铁站台一夜酒人忘掉一个人,最好就是忘掉这个人使用的语言仅仅是为了爱辑贰:在日落时,你是镜子孤独父亲,你的魂在哪里飘游?一个女人在——家在何方?两块大洋姐姐,姐姐在童年的水里故乡,不是一个地名注视父亲爱一个人辑叁:春满日辑肆:开满金银花的角落辑伍:为什么我不能沉默

章节摘录

书摘她的手比丝绸还软还轻地环绕我:我要使你幸福、快活,像你天性一样无忧无虑,爱人、爱自由。你凝视天空,天空就飞满会唱歌的鸟;你凝视河流,河流就游满会跳舞的鱼;你凝视人,人就会无缘无故地追随你。    我和她隔着只有时间和水才能穿过的距离,她说她不愿看见我的眼睛再被忧郁的阴影、悲哀弥漫。她要我记住,永远记住,我是她在现实与想象中,最让她动心又情愿用一切去换取的人。    她对我说,她从未对其他人说过这类话,她不会将她的胸怀让另一个女人或男人躺于其中。对我之外的人,如果能够,她就是冷酷。她从没有像对我这样对待过别人。    那一夜,时光格外慷慨无私,流逝得异常缓慢。到后半夜,她平躺着,握着我的手,讲述了曾有过的一段恋情,一个舞蹈导演和她的故事。她记得她和他的每封信,她一段段背给我听。她说这些信耗尽了她年轻的生命。后来他娶了一个美国医生。结婚前,他跪在她面前请求她:    我不要星条旗、密西西比河、导弹、宇宙飞船、月球,在我们之间永远也不存在这类东西。    留下我吧。留下我。我情愿回到我们在郊外的家,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平淡但幸福的生活。    我爱你,唯有你,才是我这一辈子甘心情愿相守的人。    她什么话也没有说。既然已经上路了,就绝不要有一丝缠绵的回首。可她的心里却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梦而已。    他走了,从此音讯杳无。    她躺在我身边,一动不动,只有声音在空气里游动。他才智过人。性格刚烈不羁,为了梦想会不惜一切去获取。他太了解自己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和其他一些疾病,他清楚在奋斗的过程中一个有钱的美国医生对他的价值和作用。她侧身看着我,半天之后说.你不像他。我本不想对你说,可我还是忍不住,你属于另一类人,与寂寞、孤独做伴的作家,不随时应世,对功名和荣华富贵看得很淡。你甚至不愿意抛头露面。你太傲气了,这不好,这会使你每时每刻都受到伤害;你太真实了,以至于你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幽灵,是一阵不可捉摸的风,一团解不开的云,一个握不住的影子,一个支离破碎的梦中之梦,瞬间便消隐了。    我多么厌恶你的名字。她说,这名字就是表明一种不存在的意思。    我爱这个名字。我坚持道,露出笑容。    但我却早已融化在她的气息、声音和像丝绸那么细的皮肤、像火焰燃烧的血液里了。这个夜晚,这个黎明,我没有我的过去,我的将来,只有我的现在,快乐、平静、毫无羞愧。    P18-19

编辑推荐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本书的作者追随这位上世纪的著名文学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足迹,用浪漫的文字叙述了作者游历国外的人生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与卡夫卡的爱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她说:不错,一个世纪2了,玫瑰还盛开着,难道不是一个奇迹?
      ——于是我写下一封封信,但愿不过分,但愿你有耐心看完这些象形文字。
      
      终于读完《我与卡夫卡的爱情》。合上书的刹那,感到深刻的悲哀和沮丧。
      不知道是受书中最后一篇的影响,还是我的心情这几天本来就比较低落的缘故。
      
      ——有人说,我怀念18岁以后的流浪时光,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我不同寻常的质地:一无所有,奇迹与危险并存;北上南下,与地下诗人,作家,画家们“扎堆儿”,体味着外面世界带来的每一次奇迹“邂逅”巧合和惊喜,但谁又知道此中我的厌恶?
      ——有人说,我说过男性朋友可以抛弃,男人很少能走进我的心;而女人不同,女人的心一旦打开,就很容易建立牢固的友谊。女朋友不可抛弃,但谁了解我对此的绝望?
      
      我没有想到在这本书最后一页看到这些话。仿佛通过她看到我心底的失望。
      已经是很久以前了,我不再渴盼倾诉和理解,我自己就可以消化掉心中的一切。
      我可以一个人开心,不要和人分享;也可以一个人悲伤,一个人化解。
      只要别人能够容忍我,不横加指责和干涉就够了。
      
      ——她瞧瞧我,仿佛第一眼看我时那么惊诧,怀着一种偏离正轨的沉醉。
      
      ——既然已经上路了,就绝不要有一丝缠绵的回首。
      
      这些话,让我想到:再见时还是最初的感觉。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一句更加适合与爱情的境界。但是那绝对没有可能。
      对于友谊,如果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还是越陈越好的。犹如佳酿。
      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一旦变质,就迅速离去。
      
      ——你属于另一类人,与寂寞,孤独做伴的作家,不随时应世,对功名和荣华富贵看得很淡。
      ——你太傲气了,这不好,这会使你每时每刻都受到伤害;你太真实了,以至于你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幽灵,是一阵不可琢磨的风,一团解不开的云,一个握不住的影子,一个支离破碎的梦中之梦,瞬间便消隐了。
      
      这不是我喜欢的表达,但是真的很准确地抓到了她的特质。
      像她所说,我的名字是红狐。
      
      ——我会享受回忆少年的忧伤,而放弃重遇他的快乐。
      
      这句话反复再读的时候,不觉笑了起来。
      很多人,希望在某个人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记。我觉得很无聊很无谓。
      因为曾经我以为永远也不会淡忘的记忆,后来都在不觉中随风而逝。不落痕迹。
      记忆是没有什么力量的。我向来不要记忆和现实发生冲突。因为记忆中往往遗落了一些实现不了的愿望,一些挫败的感觉。
      曾经,我以为在永远也得不到的状态中我才能永远爱着一个人,但是后来我觉得就是永远也不能得到,我也不能永远爱着谁。只有他给我现在,我才能够感受到他,才能够相应的付出。
      我觉得自己已经变为一个现实的人。不会再用一些虚幻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内心。
      在以前,我会因此觉得失落,可是现在,没有了那种感觉。我在现实中能够很好的平衡自己。
      那些曾经留在记忆中的美丽,最好不要试图相逢。没有任何好处,只能摧毁,让自己陷入失落,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幻象而已。
      到头来,就连记忆也弄丢。没有什么好处。记忆就是记忆,聪明一点就不要人为地制造相逢的机会。
      
      ——你们搞科学的人就想把什么都搞清楚,我们搞文学的就想把什么都搞模糊,越模糊越美。
      ——其实她习惯逗弄异性同性,这个世界有什么可以让人忘掉国家加给个人的灾难,唯有做爱。
      
      所有艺术的东西,也许都在与模糊。雾里看花才叫美。
      文字营造的世界,毒品驱使的感受,还有身体交融的消魂,说白了都是一样的效果。
      或许只是境界不太相同。就看你要的到底是哪一种了。只要恢复清醒之后你还能够找回自己,以平常心面对一切。
      
      ——对我来说,幸福不是奇迹,它是很普通的东西,每个人都恩能够遇到它,但它喜欢开玩笑,你以为是幸福的时候,它其实不是;你以为不是幸福的时候,它却是幸福。
      
      很久了一直以来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幸福。
      那不是谁想要就能够得到的东西。但是,只要有想要的愿望,就一定能够。
      如鱼饮水。只要你愿意。不要总是爬到山顶回望的时候,才看到自己的小屋原来已经沐浴在美丽的月光之中。
      那些遥远的,可能原本就不属于你。即使找到了,也不会感到幸福。
      可是,谁都以为幸福在远方,在彼岸。非得要失落了才愿意相信。
      
      ——我说,你说服不了我,我不会留下来,除非出现奇迹,而奇迹往往是弱者制胜的幻像。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有奇迹感的人。
      后来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消失了。当我发现的时候,不免非常的惊讶。
      可是那时候我已经不再感到失落了。因为我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不需要再用奇迹来制胜。
      但是看到这样的说法还是不免心惊。因为曾经是那么的向往。
      
      ——他说女人在没认识时是天使,认识之后便是魔鬼。
      
      如果女人只是天使的话,未免太过单调了。如果只是魔鬼,那就太危险。
      还是天使和魔鬼交织的灵魂,更有诱惑力。那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面目。
      
      ——我们同情地看着成天需要斗争的生活,才明白今日生活之美好;
      ——但是我们潜意识里,情况正相反:我们倾慕地看成天需要斗争的生活,才明白今日生活之无聊。
      
      其实所有的事情到头来都会陷入悖论。
      用围城来解释就行了。也可以那样来安慰自己。那样就不会奢望了。
      
      ——等一切都黑下来,我就坐在你身边,我说,轻轻地说;你听着;你听着,静静地听着。真的,一样的黑,与不同的人一起看,就完全不同。
      ——无论我寻找怎样一支笔来回忆她,都是徒劳的。十字架竖立在夕阳下,,能构成一种风景,却构不成我与她之间的遐想。她提供我在这儿叙述的位置,如同我提供她被瞻望的位置,这便是奇迹。
      ——我不怕恶,狠毒,我不怕无情,冷酷,仇恨,我对着父亲的画像说,我只怕感动,柔情,温暖和爱。一触及这些东西,她身上的刚针,瞬刻间便变为娇嫩湿润的绿草。空气新鲜,风儿歌唱,窗棂一个接一个映在夜晚,装饰着梦。
      ——她深深地呼口气,一定会有个人,懂得她,和她想的一样。可那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么?
      ——我存在于世上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家,而是为了寻找一个书房,孤独地创造文学。
      
      她并不是一个特别快乐的人,或者说不快乐可是她不去夸大不快乐的情绪,也不要求别人理解,不倾诉,她自己就够了。
      因为她有文字,但她并不以文字为出口。她写,不是倾诉,而是表达。倾诉是要求理解与回应的,表达不是。仅仅是在表达而已。
      
      而那些读她文字的人,如果喜欢,能够体会,就能找到想要的。
      可以感到共鸣,感到被理解的欣喜。如果不喜欢,就不要继续读下去。
      她不会在乎。玫瑰还盛开着。她就是一个奇迹。
      
      
      
      附:
      读虹影的《我与卡夫卡的爱情》。
      那些文字,有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我就是喜欢沉浸在那种氛围里。
      要了解她的背景,才能真的读懂,接近理解。
      那些文字很多都是抽离了故事情节,只剩下情绪的表述。
      不完全是意识流。但是我觉得应该把《饥饿的女儿》复读一下再来读这本书更好。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
      她说到一个女作家,写了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和苦难。
      她怎么也想不起来作家的名字。我漫不经心地说出虹影的名字,她很吃惊地说就是她。
      
      如果中国作家中有人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非虹影莫束属。
      她的文字太有生命和力量。也是西方读者能够接受和领会的风格。不会太有距离感。
      还有就是,她的文字会让翻译有兴趣翻译得很好,有更多机会被世界认识。
      她本身就是墙外开花墙外红的。在国内似乎从来都没有得过什么奖吧。
      
      从第一本《阿难》开始,我买了她所有的书。还有几本没有认真读完。
      这个女人,我不但喜欢她的文字,还喜欢她这个人,她的行为方式,她的生活方式。
      喜欢静夜里读书的感觉。实在是一种享受啊。
      
      觉得不能随便给别人推荐虹影的书。
      她的文字,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许会很讨厌的。
      其实喜欢谁的书并不能说明品位高低与思想深浅,只是欣赏的风格不同罢了。
      读哲学的人不一定就高深,或许根本就不懂,不过附庸风雅而已。
      或者只是单纯地喜欢沉浸在那种不断思索质疑的气氛中罢了。
      而迷恋武侠和言情的人,也许对生活有着独到深刻的了解和见地也不一定。
      说到底,不过是不同的人对这一种文字和那一种文字的不同喜好而已。
      
      虹影的小说,就表达方式来说,《饥饿的女儿》和《上海王》是比较常规的方式。
      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的。想读她的书的人可以从这两本开始。
      不过我觉得如果我读的第一本是《饥饿的女儿》的话,可能不会觉得她很特别了。
      太过纪实,相比其他小说显得平实。我不是不喜欢平实,而是觉得不能特别代表她的风格。
      其他小说的,多是比较不同一般的写法。比如《阿难》《英国情人》。
      喜欢不喜欢虹影文字的人,一定都会有兴趣阅读《英国情人》。因为激情澎湃。
      
      还有《女子有行》,很特别。我喜欢那个英文名字Far Goes the Girl。
      但是小说内容是超现实的,读的时候让人不知所至,不知今昔何昔的迷茫。
      没有读完。很怕那种空茫感。也不喜欢超现实的东西。
      
      也许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故事的人吧,特别偏爱一些作家的散文。
      比如张爱玲,陈丹燕,阿城,还有虹影的散文都让我非常迷恋。
      觉得虹影散文的表达方式不是谁都能接受的。可能文字比较隐晦吧。
      更偏爱的是前几年读过的《虹影打伞》。特别能够反映她对生命,感情,文学的看法。
      
      《我与卡夫卡的爱情》,读得相当慢。
      非常喜欢这种笔记体的文字。但是有点厌烦她文中第二人称的写法。
      有些文章看了半天才明白过来,她说的“你”是一个男人,“她”很可能是她自己。
      在阅读过程中,一下子就会忘了这一点,而陷入感觉的混乱。
      我觉得用第二人称写文章,比较粘腻和暧昧,感情夹缠不清,欲断难断的不舍。
      人们对于那些深爱过已经分离了,但是还忘不掉的人,往往用第二人称来回忆。
      我喜欢当断就断,不要拖泥带水。所以一直不喜欢第二人称。遇到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厌烦起来。
      有时候刚好读到一篇第三人称的,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完了。下一篇又变成“你”了。
      
      这本书像一些人的日记一样,似乎只写感受,略去了事件。
      即使记事也是当事人和知情者才能够明了的那种隐晦。
      似乎讲述了一系列的感情经历。
      可以认为流浪在不同的人的感情里,也可以认为始终面对的只有一个人。
      像书的副标题所透漏的——我的人生笔记。
      
      这几天的阅读,使我迫切地想要找出《饥饿的女儿》重温一下。
      寻找那些已经忘却了的她的成长经历。从中找出一些线索,以便理解表达中略去的东西。
      
      我不喜欢太过现实的文字,但也抗拒超现实的东西。比如科幻。
      我更喜欢那个已经过去了的时代,那些被人遗忘了的往事。
      喜欢现实中的超然。那些行走在现实中,不逃避,在思索,保有自己思想和灵魂的东西。
      空灵却不空虚,超脱却不浮夸。就是那样的一颗赤子之心。
      
      我曾经说虹影受过李碧华的影响——现在彻底收回——李碧华根本就没有能力影响虹影。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们的文字中都有着鬼气。但那种表达完全不同。风格没有丝毫相似。
      李碧华小说写的是昔日的灵魂,跨越时空抵达现在。虹影是现在的灵魂超越时空抵达未来。
      即使她们写一样的事情也是不同的表达。完全没有关系。
      
      这本书虽然人称让我不耐烦,但是还是喜欢的。
      里面有很多只属于虹影的东西。她是到老都不会失去灵气的女人。
  •   冷调,细碎的文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