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

出版时间:1997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常立,车振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时代文艺出版社所出版的“巨匠丛书”之精装版。书号可能是不实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绝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对这位流亡作家别人说的最多的是他那本《洛丽塔》,尤其是狗*时尚杂志。它们完全曲解了这本书,把洛丽塔定位成一个时尚女女,上帝。甚至在图书馆有个陌生同学问我,作者是法国的吗,呃。
      开始我是冲着书名去的,没想到作者讲述的故事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其实,我非常喜欢,我恨不得说,哈,怎么和我写作的时候那么像。应该说这是一部后现代小说,虽然纳博科夫非常反感将他归为什么什么,从序言就看出来了,在其他小说中也明说暗说过。也许更像元小说,,元小说是什么小说,不知道的可以查百度。就像现在很多畅销小说这些东西,都是学西方的,也参杂了元小说的痕迹,不过他们学的很笨拙,如果你想看点什么又好玩又不至于低级的东西,推荐你看纳博科夫的,绝对不会失望。
      之前潦草地浏览了一下别人的评论,有傻逼居然宣称它用了两个月才看完,你说它傻不傻。又有人指责朱世达翻译的垃圾,害我还提心吊胆惋惜不已,因为我发现图书馆就这个版本。说实话,译林的很多翻译版本真的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的。不过,看完后我并不觉得翻译不好,它大概还没见识到刘某某翻译的《无名的裘德》,那才翻译的幼稚呢。
      在小说中,作者不断的戏仿,揶揄,搞怪,逗得我哈哈大笑,还有断断续续的时态,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作者的思维丢下来了,需要翻回去把他那天马行空的笔调接连起来。对这些真的佩服他们,运用的如此自然不留痕迹,不知道我还需要多久才能学会。如果你是一位傻逼,如果你是一位严肃的傻逼,如果你是一头猪,你可能不喜欢。
      说半天一直在围着它的形式转。后现代小说就是这样的,形式最重要。我他妈又伤感了,如果在我更年轻的时候,能有今天的视野,就不会如克尔凯郭尔说的那样,绝望地不想成为自己,就不会像生活上的最无成就者卡夫卡老兄一样,被异化了。不过,木已成舟,伤感还是他妈的徒然的。
      呃,我还没吃早餐,先走了,88
      
  •     
      作者:刘春新
      
      
      
      纳博科夫偏好“作为一门艺术的犯罪,以及纸牌游戏的骗局”①,并以此来隐喻文本,模拟作品的创作过程。在《绝望》中,他通过代理人(叙述者)赫尔曼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实施了后来被他的另一位代理人亨伯特·亨伯特②发扬光大的一种策略:一桩罪案即是一件艺术品,完美罪恶的天才是不被大众所承认的,也不能使他们梦想和奇想③。
      
      赫尔曼谋杀了一个跟他相像的人——流浪汉费力克斯,企图骗取一笔巨额人寿保险。结局让他“绝望”(或者用眼下时髦的话说,晕倒):警察和世人谁都不觉得他和费力克斯有什么相像之处,他被当成了一个老套小说的拙劣的模仿者和笑话。警察们不知道,他的执迷来自他对时间的感知:他从流浪汉身上看到了自己自由快乐的过去,并向往起“那能从事写作和享受纯洁的安乐的遥远的寓所”;他杀死了作为商人的赫尔曼(让费力克斯穿上赫尔曼的衣服),开始了流浪汉赫尔曼(以费力克斯的名义)的生涯。赫尔曼装着不知道,他与费力克斯的相像(个体生命的时间游戏)只是他个人的现实(在纳博科夫看来,任何现实都是个人的,一个可永恒观察的、基本客观的普遍为人所知的日常现实是静态的,出自低能儿的杜撰④),如同他与其妻的表兄、画家阿达里昂为他所画的画像的相像是阿达里昂的现实一样。他拒斥他人的现实,企图让世人接受他自己创造的生命形式。他不仅耍弄愚钝的警察,其自白还逗弄弗洛伊德的信徒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迷信的读者,将他对流浪汉费力克斯镜子般的认同,以及由此而来的犯罪,看作“错觉”和“双重人格”的效应。
      
      在赫尔曼的眼里,柯南道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罪犯只是些跳梁小丑,因为他们把重点放在行动和随后的排除痕迹上,不懂得“一个细节一行字必须是从前面所有的事情中合乎逻辑地导出”——而这正是艺术的本质⑤。他戏仿他们以营造骗局,暗中运作的却是时间魔法。
      
      
        
      注释:
      
      ①、③、⑤见《绝望》第七章。
        
      ②亨伯特·亨伯特,纳博科夫作品《洛丽塔》的主人公,叙述者。
      
      ④见《固执己见》。
      
      
      
      转自:刘春新BLOG(http://blog.sina.com.cn/liuchunxin)
      
  •     近日读完了纳博科夫的《绝望》。
      主人公赫尔曼,德国人,在布拉格推销巧克力的商人。
      精明的纳博科夫把他塑造成一个冷漠、自私、残忍的靠谋害别人(一个跟他长相想像的流浪汉菲利普)性命来诈骗保险金的男人。一个充满了分裂式妄想和躁郁性格的热爱嘲讽的主人公。延续了纳博科夫一贯的主人公性格。只不过这次的赫尔曼更加地存在主义,更加地虚无与绝望。文字延续了纳博科夫的擅长风格,他的小说里总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洞悉万物的嘲讽口气,刻薄而精确。
      
      在我读过的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黑暗中的笑声》、《斩首之邀》、《绝望》中,《绝望》无疑是他最反小说化的实验形式。处处充满无聊的主人公的无意识跳跃,繁琐的日常生活场景、器具、细节描述。当然,还有纳博科夫时常跳出来的作家主观叙述、点评,这种故意暴露自己创作思路的技法实在是极端反小说的。因为传统小说提倡把作者隐藏起来,并且用大量诗化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尤为描述)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在《绝望》中,纳博科夫极力避免的正是这样一种传统小说/经典小说的禁锢,并且处处洋溢着对学院式技巧的嘲讽与不屑。
      
      阅读《绝望》像一次艰难的戈壁旅行。正因它如此地破碎、简单、无聊、不相关,如此地不像小说,带给人的冲击也无疑是难以言传的,甚至无可理解的。大多数时候,你会感觉自己在和一个满口胡话脾气暴躁的奇怪的中年男人结伴,让旅程索然无味,绝望阴郁。但是当进行到旅行尾声的时候,面对赫尔曼对逃脱现实法律制裁的想象,并且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庸俗的好莱坞警匪片主人公的时候,你会突然间觉得生机盎然,柳暗花明,并且恍然大悟,自己再一次上钩了,再次被善于游戏的精明的纳博科夫戏弄了,嘲笑了一把。并且,他也机智而无意地地把后来真根据小说拍成电影的导演法斯宾德也顺便嘲讽了一把。
      摘录一下小说最后一段的文字:
      “法国人!这仅仅是一场演练而已。挡住这些警察。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马上就会从这楼里冲出来。他是一个主犯,他必须逃亡。请你们别让他们逮住他。这是整个情节中的一个情节。法国的群众!我希望你们能他从门口到汽车之间留出一条道儿来。把那车里的驾驶员赶走!启动汽车!挡住那些警察,把他们击倒,坐在他们身上——我们对为此付钱的。这是一家德国公司,所以请原谅我的法语。Les preneurs vues(法语,目击者),我的技师和武装顾问已经在你们中间。Attention!(法语,请注意)我想要干脆利落地逃亡。就是这样。谢谢你们。我现在就出来了。”
      
      《绝望》是极具现代风格的,即使纳博科夫是在1932创作的旧作。在近日读来,你当然可以用各种后现代时髦的标签来给它上色: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黑色幽默的,解构主义的,意识流的。但是,鉴于纳博科夫对学院派擅长“流派”分析的评论家的反感,还是谨慎地而尊重他个人意愿地仅选择“存在主义”来概括。
      “让我在补充一句,以往万一,研究文学“流派”的专家们这次应该聪明地避免随意给我加上‘德国印象派影响’,我不懂德文,从没有读过印象派作家的作品——不管他们是谁。另一方面,我懂法文,如果有人把我的赫尔曼称为‘存在主义之父’,我将会兴趣盎然。”
      
      ————纳博科夫《绝望》自序
      
  •   “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
  •   不少后现代小说确实是形式大于内容,这本书倒是绝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