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

出版时间:1998-02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小波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书籍目录

辑一 唐人故事
1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2 红线盗盒
3 红拂夜奔
4.夜行记
5.舅舅情人
辑二 似水柔情
1 地久天长
2 南瓜豆腐
3 夜里两点钟
4.茫茫黑夜漫游
5.似水柔情
辑三 东宫・西宫
1 东宫・西宫(电影剧本)
2 东宫・西宫(话剧剧本)
3 樱桃红
编后记/艾晓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久天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可是第一次看的时候是10年前了吧,那时候觉得王小波挺好玩儿的,他是少数我看了作者照片还很喜欢的作家,我很怕知道作者长什么样子的,我担心我会因为他的样子而影响我对他作品纯粹的评价。我愿意知道他们故事一样的人生,很在意他们的出生和死亡,特别喜欢在出生年月后面是一个小扛扛,说明他们还活着,和我一样呼吸着不那么蓝的空气,会看着高高在上的白云莫名怅惘。我还喜欢知道他们结婚了并有了孩子,这样我就放心了,他们该有的都有了,应该还算幸福。
      
      10年后再读,喜欢的地方还是喜欢,不太喜欢的地方也开始寻味了,苦涩的地方更苦涩了。
      我特别想相信王小波的故事就是他的人生,从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想这样固执地相信下去。他那愚蠢的智慧无人能比,他那尖酸的善良无人能比,他那蒙尘的阳光无人能比,他把春天的花插在冬天里。就算现在网上尽上王小波式的语言,他说过的话也是无人能比。
      
      我认为的好看的作品在于他能指引迷茫的我走出自己。
      
      王小波说过,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愚蠢。
  •     “HERE I STAND”是一本马丁•路德的传记的题目。中文版译名为《这是我的立场》,但我宁愿把它译作“我就站在这儿”,这句话能表达一种带点儿傲岸,带点儿不屑,但又不失真诚的姿态,可以用来描述我心目中的王小波。
       看着那张被广泛使用的照片——王小波很随便地站着,抄着双手,歪着头,愁眉苦脸地看着照片外的世界和人们,我也老是忍不住要“用一种本体论的口吻”问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要干什么?尽管有些西方文论家或仿西方文论家一再告诫我们,作品一旦完成,作家就已“死亡”,您只管欣赏作品就完了。可是对一位使人心怀敬仰的作家,我还是禁不住好奇。《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部分地满足了这种好奇。
       对于大多数虔诚地追随文学刊物和文学评论的读者来说,王小波一直在他们的视野之外。文坛对王小波保持沉默的原因,我猜开头是因为看不懂,后来是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对现时文学观念的冲击,绝不亚于当年东洋留学生郁达夫的《沉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王小波出手时已经太成熟了,虽然一看就知道是反规范的东西,但要找个地方下口并不容易。深得当代文评三昧的评论家当然不会像吴小如先生那样轻率地表明道德义愤,于是只好聪明地沉默了。
       这对王小波的潜在喜爱者和研究者是一种灾难。他们不仅无法早一点看到王小波的小说,也无法跟随王小波在文学上的成长,了解王小波的创作历程。在是个写字儿的就能出《文集》的时代,对于这样一位思想远远走在了众人前面的作家,我们的了解却少得可怜,这不公平。感谢这两本书的编者李银河和艾晓明,她们冒着与为卡夫卡出版遗稿的布洛德一样的道德风险,使王小波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更清晰了一点儿,又清晰了一点儿。
       看过王小波的早期作品,我的想法有二:(一)王小波的文学气质在很早的时候就反映了出来,那就是在消解、反讽之中寓示生命的理想追求,坚持“以乐景写哀”的手法。《绿毛水怪》这样一个充满纯美回忆的故事,他偏要设置一个叙事者和倾听者对立的局面,老王和老陈的争论乃至打斗,建立了王小波日后小说的一种基本结构:追求有趣者和无趣者的对抗。在王小波的小说世界中,无趣者总是握有权力,绝不容许“想入非非”的存在,他们善于将美好的理想改造成枯燥得让人窒息的现实,再用许多美丽的语词去掩饰现实。王小波在《歌仙》、《唐人故事》中对历史传说的反讽,是他以后在《青铜时代》中大规模地改写官定历史进行的练习。(二)王小波对这个荒唐世界的思考和反击也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绿毛水怪》中的老陈就还没能学会在嘲笑中拆解无趣者的压迫,在极端荒谬感中完成对权势的反抗,只好以拳头来表达愤怒。《变形记》、《这是真的》让荒诞场面快速终结让人看到了王小波在思想推进时的某种不自信,毕竟他是独自在黑暗中摸索,还会时时受到现实的牵绊,还会时时让读者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体会一种“跪着造反”的悲哀。
       进入“时代三部曲”后,王小波就完全站起来了,而且是满不在乎地站着,他终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无趣者在对趣味的压制越来越厉害,《黑铁时代》让禁锢达到了恐怖的地步,而且这种恐怖的表现是稳固的、制度化的,现实世界里各种隐形的压迫在这里显形化了。王小波设置一个身处“大学四年级”,也即是将要被投入黑铁公寓成为被压迫者的叙述者是有深意的。我们没能看到《黑铁时代》的结局,但我可以猜想一下:世界依然在黑暗里沉沦,沉沦,直到完全没有光明的最黑最暗的深渊,但是在黑暗的压迫到达巅峰时,它也遭遇了自身的彻底失败——追寻智慧和知识的道路仍在继续,地狱里仍然传出嘲讽的笑声。
       这种对黑暗的反击,是建立在对光明的绝望上的。因为唯其如此,思想者才能坚定地面对黑暗,用稳健的双手举起自己的投枪。我甚至能在王小波的作品里,听到鲁迅声音遥远的回响:“你的反抗,是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的反抗,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已。”
       这样一位思想者,以前长期被人们忽略,以后也同样将被许多人错过。正如王小波的《樱桃红》、《最灿烂的阳光》这样的反讽作品永远不会得到给予原作那样的欢呼。思想者是时代的乌鸦,尽管他就站在这儿,却没多少人听得见他的声音。也许要到某一天,黑铁时代在世上重现,人们才会重新发现王小波的价值,过去、现在和未来,王小波们与时代之间,都将重演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可笑场面:
       “珍妮就那么躺着,半天才望着我,说:‘该死,阿甘,我这辈子你都到哪儿去了?’
       ‘我在旁边,’我说。”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99/3/16)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样的力量可以维持地久天长?我觉着王小波肯定会说:去他娘的地久天长,老子腰疼!…分隔线…凑字数…多少字数才够,…非得和娘们似的墨迹半天,服了,这都什么破设置,非得搞个一千字作文才能评论是不是?写读后感呢?
  •      从小到大,只有过一部电影,把我看哭了,他叫《妈妈,再爱我一次》,记得那个时候还是个小学生,和一群婶婶在一起看,每到动情处,不由得泪满眼眶,和婶婶们一起为男主角的悲惨命运伤心痛哭。
       从小到大,只有一部小说,把我看哭了,他叫《天长地久》,不同的是,这次我已经20多岁。
       中午,边看着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边看着王小波的《天长地久》,起初,为三个人的插队生活感到惋惜,大批知识分子,把他们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农村,献给了土地,被毫无文化的土包子压迫者,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这段 特别的经历,才给了他们不断创作的源泉吧,多少大家都是从这里面走出来的,多少大作也都是从这里面生出来的。磨练,最能考验一个人,也最能提炼朋友之间的友谊,他们三人,因为教导员的刁难,升华出了复杂的情感,似爱情,似友情,更似亲情,三人彼此纯洁的相爱着,一起劳作,一起读书,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恶作剧……悲剧的价值总是比喜剧得价值高一点,这也许是很多人都愿意写悲剧的原因吧,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则,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生离死别的痛。小红,走了,依依不舍的走了,带着无限的遗憾,无限的爱恋独自一个踏上了每个人最终都过会走的那条路。看到此,我泪满眼眶,为小红惋惜,为小王,大成伤心,为这段情感痛惜……
       美丽总是很短暂,痛苦却是那么的长久
  •     看王小波的书是在大二,平时很少接触到他,偶然有一次在一个博客里看到有提到他,就在网上搜了他的资料,后来学校外面的书店有卖他的全集,就买了一套全集(十本)回来,先看的是《红佛夜奔》和《寻找无双》直感叹他的思维,跳跃,按着自己的构想,改了写,写了改。后来又看了两本杂文《我的精神家园》和《思维的乐趣》实在是非常的好看,简直爱不释手,那些下乡的日子和他的那些事。
      后来接着看到了天长地久,这篇还是跟普通的叙事一样的结构,简单的人物,纯真的感情,但是却被深深的感动了,尤其是最后的部分,写大许回来,推开门,夕阳把他的影子拉的长长的,后来随着时间的冲淡,两人也各奔东西,平淡无奇的结尾,真实的结尾,看着却那么震撼!
  •     友情还是爱情,甭管什么情,只要是有,就都不容易。我刚上高中的时候,我们一学长说男女生相处不容易,校长说了,男生女生之间的距离不应该超过八十厘米,旁边一姑娘问我什么表情,我想我哪有什么表情,脑子立马码出一行字我×你妈!说什么为了好好学习提高及格率,这全是笑话,还高等达标学府,我似乎明白每次毕业典礼之后为什么会有大幅涂鸦的存在。基本每个班级里面都会有躁动分子,什么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的就是男女生交往这码子事,这下你说保持距离,哪还有效率?
  •      “似水柔情,佳期如梦”。当我们的性别没有任何区分的时候,大概任何人都能接受这些描写爱情的诗词用在同性恋者的身上。
      在看《似水柔情》之前,我先分别看了电影和话剧的剧本《东宫.西宫》。当第三遍翻开故事开端的时候,已经能够背出基本的情节。一开始,我不明白许多暗喻的意义,但王小波让我接触到几种游离在社会道德底线之间的群体。
      
       有人喜欢虐待,有人喜欢被虐,但他们都爱着对方。
       就像阿兰所说,贱是天生的。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越贱。于是,阿兰渴望自己被凌辱、被摧残。这成了他表达自己希望被爱的唯一方式。在他写的历史小说中,那位女贼也同样享受着被衙役的枷锁虐待。这种SM的关系,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奴性思想的悲哀,一种变态的意识。但我们无法否认,它或深或浅地存在于每位恋人的感情之中。在爱中,平等地对话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每对情侣总会在心理上隐约有高低贵贱之分。
       更何况,小波想说的并不止于此。正如李银河所说:“在他对变态的性的叙述中,性有时是隐喻的,影射现实中的权力关系——在这一点上它进入了福柯关于权力的论域。”在社会中,往往存在着这么一种关系。我们习惯了对很多东西“逆来顺受”,习惯了在被迫的事情面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小说中的小史,作为警察,代表的是权威和秩序,他能够坐着听故事;阿兰,作为非主流的人群,只能默默地蹲着,一边承认自己同性恋一边被小史骂“你丫真贱”。这是悲哀无可否认,但没有人为之改变,因为大家早已习惯了被虐而又不察觉。
      
       关于同性恋的讨论,在我看来,大概是小说想表达的重点。认识同性恋之前,我们都会有一种刻板印象。看到男性,脑里冒出的词语是阳刚、勇敢,女性则是温柔、体贴。因此,大家不愿意看到,甚至像小史一样憎恶同性恋。但,其实三百多年前的昆剧《怜香伴》就已经唱出了一段女同美好大结局的故事。古代对同性恋是很包容的,怎么到了现代反而退步了,同性恋变成了“流氓犯罪”“社会丑恶”呢?
       我不愿称他们为弱势群体,因为他们除了性取向,本来就和我们无异。小波和银河当年对男同开展了科学的社会调查和访谈,证明了这不是一种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如水向低处流,鸟在天上飞一样普通的事情,不应该被放大和被挑剔。
       歧视源于恐惧。
       就像小史公安局里的同事一样,他们错将男同等同于艾滋病患者。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是可笑的。当性知识普及率不足够时,他们害怕自己也会成为艾滋病一员,于是对男同嗤之以鼻。社会价值观的倾倒反而让同性恋者也悲观地把自己当做被社会否定的一员。
       很佩服Ken仔的勇气。这位香港出柜第一人,当他走在铜锣湾街头获得大家拥抱的时候,当他走到镜头面前,登上报纸的时候,我知道,这艰难的一步终于有人会迈出。而当我看到他说出“站出来,说真话,打好人生这场仗”的自豪的表情时,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和小波所作出对于自由的努力。自由的世界应该是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不了解的时候,都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否认只会令自己观点更加狭隘,倾向危险的一边,而看到这些仅仅是我们广阔天空中的一丁点。
      
       小说里阿兰这样说:当你想爱的时候,你就是男的,当你想承受爱的时候,你就是女的。没有比这更不重要的事情了。
       似水柔情的爱,本来就不分性别。
      
  •     生命水龙头,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只有一份感情的慢慢流淌才不至于我们的生命去结出那寒冷的冰。就算好多年以后小红的名字虽然慢慢的排到了油盐酱醋后面,但却在我们的心中却有了她一个无法入侵的位置,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红。我却还在寻找他
  •     大人们都很坏,还很复杂。
      
      大人们总在背后议论小孩,哪个不乖哪个听话。乖的就给戴上几道杠,不乖的就拉出去站着示众,还要对坐着的那群说:不要像他们那样!
      
      小时候,有点白痴,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无非就是回答她提出的问题,美其名曰不要看参考书,会影响独立思考,可是大人们都是按着参考书来评定对错的。信誓旦旦说:如果发现谁看参考书,就叫家长。我们稚气未脱,诚惶诚恐的将参考书藏在家中的厨子里,生怕被发现。后来毕业才知道,又怎么会被发现呢?除非她来我们家扫荡。除非她神经激荡才回来。
      
      要是早点知道王小波的聪慧和伎俩,我多想机警的活着,死皮赖脸地让自己爽一些。神醉魂消!可是我童年的积习是吧母亲给我的零用钱原封不动的还给她。
      
      高尔基不是流氓,他和列宁是朋友!
      
      稍微有点与众不同,就要被扼杀!
      
      读完《绿毛水怪》我很想知道海洋里是否真的有他们存在?
      读完《地久天长》我眼角湿润了。真正的情感正跟着小红一起远去。她是那么的纯洁,她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年轻……
      她不害怕死亡,但是如此害怕脑中的瘤子,因为医生会打开她的头颅,摸到她思考用的大脑,那是她表达感情的地方,她怕她不能爱了,变傻了,让小王和大许不认识了……
  •      小波依旧暧昧的无可救药,即使是同性恋也像孩子般的爱着,现实好像大人们的高声呵斥,虽然能打扰却不能破坏两个孩子过家家般的游戏 。
       小警察读着阿兰给他寄的书,心里的爱情就如河水决堤般溢出。
       小波对于同性恋有特别的关注,在他大部分的杂文里都能窥见一斑,而他的妻子李银河女士更是研究社会学的,正如他写给她的情诗,她是他向永恒开战的军旗。
      
       小警察与阿兰最终没能成为小警察和他的小女朋友。
       但是他们已经倾心相爱。
       地久天长
  •     小波这篇文章给我特别大的震撼
      那个小女贼能给他的绿色的爱
      无论和什么感情比起来都那么不同
      那是渗入心肺的森森绿色
      微弱却绵长 随着骨髓进入血脉
      
      
  •     文/黄大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文章时他应该还活在人世间,记得那篇文章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时关于他本人的资料很少,所以除了对文章的印象外其余的就都不了解了。后来在南京买到了他的最早出版的那本散文集,名字记不清了,好像是思维的什么什么。再一次读了一遍他的东西就有了新的感觉。之后不久传来他因心脏病而离世的消息。
      
      王小波被誉为文坛外的高手,他是学理工的,做着似乎和文学不搭边的工作,但是他却写出了很多非常有思想深度文笔流畅有着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并且数次获奖。他早期写的东西(知青时吧)和后来的黄金三部曲风格迥异,起初我有些看不习惯后来写的小说,觉得语言叙事风格跳跃性太大,无法专心致志的读下去。那部时代三部曲我买了很久了直到最近才认真的读过。在他的妻子没有大张旗鼓地整理他的作品给他出专辑时,他的很多小说我都是在一些文学期刊上找到的,包括他早期的《绿毛水怪》《地久天长》《红线盗盒》。
      
      我尤其喜欢他的《绿毛水怪》、《地久天长》,虽然都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但是看了后让我直想流泪。
      
      在《绿毛水怪》里,“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同学,可能因为两个人都是那种很个性的人就走到了一起成了好朋友,两个人一起攒钱然后去买小人书看,直到都长大了从朦朦胧胧的友谊到情感初开。故事的结局是小说最感人的地方,我无意在海边遇到了已经变成绿毛水怪的她,并答应她第二天早晨再来海边变成海怪和她私守一生,结果我回去就病倒了发了三天的高烧,等我再来到海边时,没有见到她只看到了她写在海滩上的一行字……
      
      《地久天长》是发生在知青生活中的事,我不想详细的介绍了,希望感兴趣的人找来书自己去看吧。
      
      我有一段时间把王小波的书又翻出来大致的看了一遍,尤其那本《青铜时代》,写的还蛮有意思的,我发现我已经变得非常喜欢他的那种信马游缰的叙事风格了。
      
      《绿毛水怪》的结局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一个原因。王小波早期的小说的结局很悲剧,《地久天长》也是,那么好的女孩子得了脑瘤。
      
      《天涯》杂志曾刊登过王小波写给夫人李银河的情书,可能是因为私人信件,写的特别不拘一格,写的特别好,我看了后首先觉得很惊异,然后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王小波就像他自己写的那只特例独行的猪一样,也非常特例独行,这也是我比较喜欢他的作品的一个原因。
      
      他的杂文写的也非常好,很有想法的。他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觉得北京除了又脏又乱外,完全是纽约之类的城市的翻版。他说,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所以他的城市都是那种现代的高楼大厦。但是北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走在北京的街头,几乎看不到多少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这和我的感觉一样,中国的现在的城市建设其实就是在毁坏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每天几乎都可以在新闻上看到这些类似的报道,某某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院被拆了,某某古迹遭到毁坏却无钱维修等等,我到过国内的一些城市,从市容上来看几乎千篇一律的特点,我想早晚晚有一天我们走在国内所有的城市的街道上,会发现彼此没什么区别。
      至今我还记得讲美术史时,老师讲起北京为了修二环拆了古城墙时那痛心疾首的样子。
      
  •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和周围的人彼此相爱,舍不得分开,希望一直就这样,永远永远在一起,不是爱情,只是想大家在一起。
      
       假如小红没有死,是不是故事最终会落入俗套,破坏了最初的那份纯美?
      
       我们都在慢慢长大,即便再努力的伸出手挽留,也知道迟早会有人离开。对我们所爱的人,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些心理上的缓和,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谁是谁的地久天长,只有那样单纯爱着的王小波,是不是也害怕美好在生活中消逝,所以给小红安排了一个最最完美的转身。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们会不会,依然牵着我的手?
  •   《红佛夜奔》&《黄金时代》是其代表;
    他最好看的当属杂文;
    其他的也行。
  •   嘻嘻,其实他最得意的是他的小说~
  •   我总觉得,用MP4不如书捧在手
  •   我现在更喜欢用iRead软件来读书了,你也试试去。
  •   嘿嘿,是这样地,莫办法啊,我们当大人应该知道不要这样了吧
  •   《绿毛水怪》应该算是他比较温和&温情的小说了,我这种悲观的人还是想看到不太悲伤的结尾。最终是遗憾,但是却悲而不伤。
  •   《绿毛水怪》《地久天长》是爱情故事么?
  •   都是爱情故事
  •   当然不是了。绿毛水怪涉及爱情,不完全是爱情。地久天长那就更不是了,小说哪有那么狭隘?
  •   不知道是爱情还是友情,总之,让我落泪
  •   我没看过《地久天长》,但我知道我不会害怕,也不会伤感。
    拐过一个弯,又开始了新的旅程,我会珍惜那份回忆,但不会让时间为我的回忆而停留。
  •   谁也不会是谁的地久天长,让我们坚强起来,直面悲伤。
  •   也许,这真的是最好的结局。虽然是那么让人伤感,让人落泪。
  •   让人幸福的一本书
  •   死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愿小波在天堂能找到他有趣而单纯的世界
  •   地久天长实在是太伤感了,纯真的感情,美好的年华。。。
  •   “假如小红没有死,是不是故事最终会落入俗套,破坏了最初的那份纯美?”
    悲剧让我们珍惜“地久天长”,虽然这并不存在。
  •   大学的时候看哭了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