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上)

出版时间:1987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译者:张振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金钟鸣《丛书总序》、《序》,林如斯《关于》,正文:上卷道家的女儿、中卷庭院悲剧、下卷秋之歌,梅中泉《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华烟云(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林语堂想把《红楼梦》译成英文,因故没有译成,于是照着《红楼梦》的结构写了部《京华烟云》。因何故不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红楼梦》早已超过了小说的范畴,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化隔阂。《京华烟云》原著是英文,中文的翻译不是他自己,读译本总感觉缺少林语堂文字间那种灵气。《京华烟云》的电视剧有赵雅芝版和赵薇版,都没看过,因为为了电视剧本身的好看,铁定了有琼瑶剧的味道。我在想琼瑶在写作之前一定看过1939年就出版的《京华烟云》吧。
       读书少写感,写感必有感。自然,读过《京华烟云》的人都绕不过对姚木兰这个形象的思考,这位“奇女子”是林语堂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的象征(他自己说的)。这种作家对自己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偏爱现象,是文学的通病,也不能算是“病”吧,算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寄托。有些甚至有些过了,比如金庸的张无忌韦小宝令狐冲之流,明显的过于男权主义了。当理想与现实在一个人物身上完美表现时,往往作者喜欢往悲剧上写,比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路遥的田晓霞,托尔斯泰的安娜。第一次读到这些人物的死亡,那种惋惜和悲痛,无语言表。后来再读,发现悲剧是如此自然。还好林语堂没有这个偏好,他在写一个悲剧的时代,没有给姚木兰一个悲剧的命运安排。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既有封建女性的知书达理,道德纲常,又有新女性自由的意识,开放的思想。“妙想家”这个词真的是在确切不过了。说起来,我最喜欢姚木兰的一点,竟然是她的游园玩水,大概是我也有这样的向往吧。
       这本书和《红楼梦》有多大联系,我没有感觉到,但还是说说《红楼梦》。《红楼梦》在我看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写的那些女性。自古而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比较弱势的,在古典文学中,大都是莺歌燕舞之辈,在当时那个年代,曹公能把女性这样写,写的如此可爱,这是了不得的。至于那些红学家提出的各种高谈阔论,有多少是曹公之本意,就不得而知了。《红》是反封建的,这不是它文学地位高的理由。如果我现在写一本书,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估计不但发表不了,估计还会闹一个叛国罪。倘若是发表了,几百年后,后人会不会说,我有先进的意识,前卫的思想。我还会为此骄傲吗?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抱怨社会而已,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没有完美的社会制度,顾及各个阶层的人。所以,为了避免像《西游记》一样被禁,最好就是“贾雨村甄士隐”这般处理,这样的结果是硬生生整出一门学问,各种高新离奇的论断出来了,争来争去。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从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园林文化,诗歌辞赋,认知了一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象。曹公还有那样的心机,映射这个,映射那个?阅历少,见识短,我看《红楼梦》,也只能看到这里。
       林语堂估计和胡适一样,因为没有依附于共产党,在文学史的地位被有意淡化了。中国现在的作家大概分为几类,一类贾平凹莫言代表的乡土文学,一类郭敬明蒋方舟代表的青春派。而我最喜欢读的却是余秋雨代表的充满文史气息的文字。可能是偏爱文史吧,《明朝那些事》这种轻松幽默的文风我也喜欢读。一个工科生,读这些为了什么?不得知。应该读什么书?不得晓。但是,语言的魅力,文字的想象,又何须用一个兴趣来解释呢?
       京华烟云,一场人生大梦罢了。
  •     这本小说就这样看完了,大大的给个赞!!
      真希望再长点,看更多木兰,荪亚,莫愁,立夫等人的故事…… 读完别的小说,我往常能毫不犹豫的说出我喜欢小说里的谁,又讨厌小说里的谁。《京华烟云》,我能清楚的说出讨厌谁,但不能说出喜欢谁,似乎又谁也没有特别喜欢。
      一
      对于木兰来说,也许比起荪亚,她更爱立夫。但如果结婚过日子,立夫不一定比荪亚更会让木兰幸福。阿非和红玉相互爱慕,但多愁善感久病卧床的红玉不一定能让阿非与她的婚姻幸福。也许,爱情和结婚过日子本身就是两回事,互相爱慕彼此的两个人也许并不适合在一起过日子。俩个人如果都有激进好强的性格,即使彼此爱慕,也许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因为两个人的争斗而减少幸福感,或是因为一个人推着另一个人往前走而让另一个人受到伤害。
       婚姻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和人生的跳板,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在寻找终生伴侣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还要考虑两个人之间的性格,能力。两个性格互补的人,也许有更大可能相互搀扶,走过未来几十年的风雨人生路。
       爱上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就像红玉,即使付出了感情,或许也未必幸福。其实很为她惋惜……多么有才气的女子,为何那样薄命!
      二
       荪亚对官场的矛盾与故事前后的变化也引起了我许多的思考。 荪亚老实憨厚,曾经亲口说他不会奉承人,也不想做官。荪亚说:“在北京等差事的人真是成千上万的,都是一无所长,所以只好找官做。”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想到了现在的国考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考公务员?!难道他们真的有一颗单纯的为人民服务的心么?那只是因为,念了那么多年书,考了那么多场试,我们似乎除了念书考试,几乎已经什么都不会了!我们只能去干考上以后干什么都会有别人告诉你并且还能养活自己的事儿,呵呵,只有公务员了。不过换句话说,当公务员起码比在家啃老好。
       荪亚还说:“我以前每天坐在办公室,闲谈,看报,喝茶,在几件公事上签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家都是这种态度……”100多年了,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的公务员又有什么变化呢?不只是公务员,其实很多人,每天看起来都很忙,但我们到底忙了什么?
       当木兰打算经商,之前问荪亚你喜欢干什么的时候,荪亚的回答让我感觉一阵悲哀。他说“直截了当来说,我受的教育是为了做官,现在我不肯做官了,所以别的都不能做。”但仔细一想,现在的我们,似乎比荪亚更悲哀。我们受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虽然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先做人,后做事。但我们从学校教育李学到的似乎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和技巧。起码20岁前我们受的教育,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考试。除此之外,似乎再无他用。虽然那些教育让我们掌握了知识,但知识只有和智慧配合起来才能是力量。在那12年的教育中,智慧似乎并不是社会教育的重点。虽然大学是掌握技能,要确定我们将来干什么。但大学基本是自由发展了,学不学看你自己。
       荪亚开始生活富足,“什么都不能做”,最后却“有很多业务要照顾”,这和他听从木兰的建议,开始做古玩店的生意有密切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完成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勇于迈出那第一步,就有可能迎来事情更好地发展。
       最后,为被电视剧毁掉的荪亚默哀……
      三
       牛家的衰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男人不好,毁的是自己;女人不好,毁的是一个家。在妈祖婆的“帮助”下,牛思道得到了“牛财神”的“美誉”;牛怀瑜纳莺莺(妓女)为妾,并且和吴将军共妻(莺莺),贩卖鸦片,给日本人当汉奸;牛东瑜恐吓老师,随便玩弄女子,还要在尼姑庵闹事,最后被正法;素云和莺莺交往,贩卖鸦片被称为“白面儿皇后”,与日本人合作。其实素云还是很可惜的,虽然良心未泯,以死赎罪。但她如果出生在姚家或是曾家,可能不会走到那一步。
      四
       抗日战争爆发,阿通要去从军的时候,荪亚和木兰尽力劝说,希望他放弃,因为他是他们唯一的儿子。荪亚说:“再有征兵制度的国家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征召独子……”忽然就觉得,将来如果有条件,我要生两个孩子……别的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
      五
       但书中还有不懂之处。即木兰为阿通取的名字,那首诗什么意思。望高人指教!
  •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为此书写的书评中有言道:“小说给人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我深以为然。这本书错综复杂的主题、哲学与情感,恰可与真实的人生相比拟,也可算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的影像。但一本小说要如何包括无涯的人生?再宏伟的作品,也不过记录一些个人生命的章节段落,人类历史的片刻瞬间。但事情往往是这样,对人生最深刻的领悟,就迸发于莫可名状的某些瞬间,像木兰在泰山顶上,于“无穷时间中的一刹那”,窥见“十全十美的至理”——因为在时间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之中,个人、民族、人类,以及自然万物,一切都互相联结,融汇为一体。
      
      木兰一生里有三个这样的瞬间。第一个是在中秋夜宴之后,在陶然半醉之中,感到生平从所未有的“自我个人的独立存在”。在这一刻对自我的发现,对个体生命的认知,或许才真正触发了她对立夫的爱,同时也成为她一生自在风流的源泉。这是她发现了“我”。第二个是在泰山无字碑前,永恒而无情的石头的生命昭示着永恒而无情的自然秩序,她“凛然畏惧”,感到前所未有的凄凉沉静。在这游离于浮世之外的一刻,于人的短暂渺小的生命之外她看到无限的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可谓超越了“我”。第三个是全书末尾,他们汇入西迁的人的洪流之中时,她感到自己与整个民族融为一体——个人的有限的生命在民族的以至人类的生命之中,永远延续流传。这是她从“无我”回归到“大我”。
      
      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富于哲学意味,这本书还是没能给我一场大梦,又或是无涯的人生的感觉。
      
      此外不得不说我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并得无数读者厚爱的木兰感到失望,因为她在各种方面的不彻底。她的思想新旧混杂,当然那可以归因于时代。她自由率性,但在婚约面前对自己的幸福不曾有丝毫的争取,只是归之于命运妥协接受,并且这是在她有一个那么开明的父亲的前提下。她感情丰富充满热情,但又满足于没有爱情的婚姻,对荪亚的出轨甚至可以说是坦然欣然。本来可以不必这样。木兰之精神,荪亚不能理解;立夫之理想,莫愁不能认同。在精神上,只有木兰与立夫可以相配,本来他们可以成为灵魂的伴侣。但她就这么毫无缘故地放弃了,有时让人觉得这不过是作者刻意为之,大概只是为了证明“灵魂的伴侣”本就是这世间稀有的事物,而这世间最多的,是缺憾。
      
      与之相比,曼娘旧得纯粹,可能反倒更加动人。她与平亚相爱的那一段,含蓄平淡到了极点,里头却能有种惊心动魄的力量,某些现代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都尤为不及。
      
  •     近期心浮气躁,两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半年多,时至今日才读完,从前听说赵薇演过这部电视剧,塑造了木兰娴静,却又坚强的人物形象,可能是由于我只看了书籍的缘故吧,觉得人物跃然纸上,木兰少女时期机灵独立,婚后主持家中大小事务,平静悠然,半生优雅度过,后半部描写中国近代战争,真让人不敢直视,每每想起战争使亲人分离,就觉得惨不忍睹,有什么比失去家庭更痛苦呢,可能就只有失去国家,看着同胞流离失所了。本害怕征战杀戮的我,在看到黛云,阿通,陈三,甚至是素云面对战争、敌人无所畏惧时,那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不是用生死可以表达的。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刻,恐怕每个人都会拿起枪为自己信仰而战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