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者:沈从文 原著,李晨 绘画  页数:169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系《语文新课标•名著阅读书系》之《边城》分册。本书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全面呈现名著原貌。从宏观阅读和微观阅读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将作品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篇目。精读主要设置了:人物关系表  将作品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以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精彩语段  主要将作品中最为精彩的描写语段收录与此。书路导航  主要将作者的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主要概述、主人公等呈现给同学们,使大家在进入作品阅读前,对作品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导读  生动的语言,趣味的问题,引领你进入本章(节)的快乐阅读。旁注旁批  对文中的重点或经典的语段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点评,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曾桁  体现了对典型人物、典型语言、典型心理描写及创作手法的鉴赏。相关评介  主要将历代文学大师和评论家对作者风格、主人性格等的相关评价客观的收录在这里,帮助同学们拓展知识。思考题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小说文体的写作特点出发而设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内容概要

本集所刊,主要是我2006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的新作:组画《转折》和《在太行山上》。作为过程展示,也收录了我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主要历史画作品。    我以长征题材为主的历史画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975年一1982年,即“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初期。    主要作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75年-1976年;    《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年-1976年;    《长征之路》1980年;    《铁流》1982年。    前两幅是在对长征的仰慕热情和当时政治敏感情况下所作,后两幅处在探索之中,因不甚满意,没有继续。    第二阶段:1994年-2000年。    主要作品:《遵义会议》1994年-1997年;    1997年一2000年应各地博物馆之邀,创作了以下七幅历史画:    《决战千里》1997年,平津战役纪念馆;    《千里一线》1997年,总后勤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在草地》1997年,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沙家店之役》1998年,彭德怀纪念馆;    《长征中的电报员》1998年,邮电博物馆;    《陈云在共产国际》1999年,陈云纪念馆;    《八七会议》200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遵义会议》的创作是在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创作完成后进行的,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自2000年起,我不再接受各博物馆历史画的邀请,原因是我需要自由状态下的创作,此外也深感功力之不足,因而开始了五六年之久的写生和以风景、风俗画为主的自修学习。    第三阶段:2006年起。    组画《转折》由三幅画组成:《湘江之战》(300cm×300cm),《遵义会议》(300cm×600cm),《娄山关大捷》(300cm×300cm)。此外还包括一组会议代表的木刻肖像。这是我在2006年-2007年完成的。    2007年-2008年创作的《在太行山上》(320cm×300cm),属于多年酝酿,插空完成的。    从大的计划而言,长征组画将继续进行下去。    不少人问我,为什么会时隔十年又重画(《遵义会议》呢?    其实,一个画家一辈子能画出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好画,已足矣。一个值得画,作者又对之深有感情和研究的题材,反复推敲,很正常。国内外许多历史经典作品的创作都不止一遍,我个人能力有限,但认真的态度还是学得到的。    1997年初,我为国家博物馆完成了油画《遵义会议》,此时,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希望我能为他们再画《遵义会议》。当时我一点新的想法都没有,还沉浸在原有的创作之中,因为国家博物馆不允许原大复制,故只能以略缩的比例复制了一幅,用时整半年。

作者简介

沈尧伊,1943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桦插图工作室。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现为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1992年

书籍目录

红色经典之组画《转折》(2007-2008)  组画《转折》    《湘江之战》    《遵义会议》    《娄山关大捷》  《遵义会议》局部及草图红色经典之组画《出席遵义会议的代表》(木刻肖像)  毛泽东(四幅)、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伍修权红色经典《转折》组画之《湘江之战》、《娄山关大捷》  《湘江之战》  《娄山关大捷》  局部及草图红色经典之组画《遵义会议》(1994-1997)  油画《遵义会议》  油画《遵义会议》局部及草图红色经典之《在太行山上》(2007-2008)  《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局部及草图红色经典之部分历史画作品(20世纪70年代-90年代)  《而今迈步从头越》1975年-1976年  《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年-1976年  《长征之路》1980年  《铁流》1982年  《千里一线》1997年  《沙家店之役》1998年  《八七会议》2000年

章节摘录

插图: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斑鼓弹月琴唱曲了。另外一些人家,又有猜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唦——的声音。河面已濛濛陇陇,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一起回家。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一个水手说:“金亭,你听你那婊子陪川东庄客喝酒唱曲子,我赌个手指,说这是她的声音!”另一个水手就说:“她陪他们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先前那一个又说:“身体让别人玩着,心还想着你;你有什么凭据?”另一个说:“我有凭据。”于是这水手吹着唿哨,作出一个古怪的记号,一会儿,楼上歌声便停止了,两个水手皆笑了。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不很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忽儿。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的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那人方注意到翠翠。

后记

在经历了早期学习用笔阶段及1928—1929年间向成熟期的过度,至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期。本卷所收1931—1936年间发表的25个短篇及两部中篇小说,均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期作品。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沈从文自己选编的《从文小说习作选》,可视作他对自己十年创作的一次阶段性的检阅。在该选集的代序中,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请你试从我的作品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分子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如何具体显明反映在作品里。①这段文字,是可以作为沈从文小说创作中人生构图的纲领来读的。确实,通过都市社会与乡村世界的对立与互参,寄托沈从文的爱憎好恶及其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思考,成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总体走向。对都市人生,沈从文成熟期小说创作延续着早期创作即已开始的暴露与讽刺立场。这基于他对都市病态人生的感知。这人生病态产生的根源,则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被遮蔽与失落。收入本卷的《自杀》《八骏图》诸篇以及收入《萧萧》卷中的《绅士的太太》《烟斗》《有学问的人》,收入《长河》卷的《大小阮》《王谢子弟》等,组连成都市上流社会的生态图。也有试图超拔泥淖的挣扎。《都市一妇人》《如蕤》诸篇,与收入《萧萧》卷的《一个女剧员的生活》,可视为同一母题的姐妹篇。极力摆脱上流社会病态生存圈,试图向一种新的生存模式攀援,是这几篇小说主人公共有的行为模式。然而,这新的究竟是什么?它能否给主人公们提供一种理想的人生归宿?这依然是一个谜。摆在主人公们面前的,依然是人生的未了路。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世界呈现的,则是迥异于都市人生的另一种人生景观。《月下小景》是《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一类类民间传说小说的延续,是一种对原始生命形态的“假设和有条件的推论”①。以此寄托作者对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式的神往。《阿黑小史》具有同样的创作意图。虽然,故事发生时间已经是现代,然而,作者却赋予小说以超越现代时空的预设,从而活脱出一幅人与自然谐振的两性关系图。《扇陀》《爱欲》《慷慨的王子》诸篇,选自《月下小景》集。这个集子所收,是沈从文从佛经故事取材,或加以铺排,或予以重构的小说。从题材角度看,似乎不在乡村世界范围内。但从作者以《月下小景》为这组小说的序篇看,这组小说与作者类民间传说的小说存在着创作主题的一致性,即对美与善的肯定与张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读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采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只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蓝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京报副刊》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但流于表面化;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则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隽永的部分。    1943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

编辑推荐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宫.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巅峰之作,香港《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第二名,翻译巨匠杨宪益、戴乃迭中西合壁之传世译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边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连环画新的形式
  •   不错的大开本连环画
  •   好好好,精品
  •   沈从文的边城
  •   名著名家
  •   绘画很精细
  •   另类的连环画风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