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管家琪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跟小朋友谈作文的书,但是跟其他谈作文的书不同。它谈得很深入,却能让小朋友看得懂。……
文学的题材来自生活,小孩子的作文也不例外。小孩子的作文内容来自小孩子的生活经验。作者在这本书里,随时提醒小朋友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经验,收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不愁没有东西写。这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谈作文的书很多,但是容易落入俗套。作者在这本书里,引用的故事都不是那些老故事,出现的比喻也都不是那些老比喻。这种避免“陈陈相因”的精神,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二。
作文的理论,难免有些抽象,如果有实例出来做佐证,小读者就会读得更透彻。作者手边旁例丰富,要有就有。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三。
作者简介
管家琪,1960年出生于台北市,祖籍江苏盐城。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民生报》记者。是台湾青少年文学界第一个建立个人网站的作家;网上读者达17万人。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德文及日文。从事专职写作,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已创作、翻译、改写图书近300册。台湾金鼎奖、法兰克福书展最佳童书、慕尼黑青少年图书馆典藏图书、香港书展百大好书奖等奖项及荣誉获得者。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深入浅出谈作文
【自 序】
不同领域的技巧是可以相通的
第一章 文字的声音(一)
——对话的妙用
第二章 文字的声音(二)
——“音效”的妙用
第三章 转 折
——千万不要虎头蛇尾
第四章 注重画面感
——如何使文章流畅、自然且充实
第五章 善用比喻
——妙笔生花的技巧
第六章 如何写“人”
——让人物栩栩如生的秘诀
第七章 如何写“物”
——借“物”寓“情”的秘诀
第八章 如何写“事”
—— 让事情更精彩的秘诀
章节摘录
第一章文字的声音(一) ——对话的妙用 一篇文章,虽然是由平面的文字所组成,却可以奇妙地发出声音。怎么样让文字发出声音呢?最明显的例子当然就是——安排对话。我们先来看同一篇童话的两种版本。 【原创版】 从现在开始 文 /管家琪 (取材自《复制瞌睡羊》,民生报社) 做了太久的“万兽之王”,狮王觉得好累,不想做 了,想找一个接替的人,就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 “从现在开始,大家轮流做‘万兽之王’,”他随手一指:“就从猫头鹰开始吧,每个人先做一个礼拜,我再来看看谁最合适。” 长久以来,猫头鹰一直觉得受到大家的冷落,现在居然可以做“万兽之王”,他觉得好神气,马上下令:“从现在开始,大家都要日夜颠倒,跟我一样做夜猫子!” “什么!”大家全傻眼了,但是,又不能不服从“万兽之王”的命令,只好各自想办法努力熬夜。一个礼拜下来,除了蝙蝠那些本来就是属于“夜行动物”的伙伴非常习惯以外,其他原本到了晚上就要睡觉的朋友可就惨了,一个个叫苦连天,睡眠不足,眼眶发黑,几乎都成了“熊猫”。 第二个礼拜,轮到袋鼠做“万兽之王”。他很激动的说:“上礼拜猫头鹰把我们整得好惨,我要报复!从现在开始,我规定大家都要用跳的走路!” “哇!”接下来的这个礼拜,大伙儿都在苦练跳高。 第三个礼拜,河马又要报复袋鼠,规定大家没事就得泡在水里,泡得大家的皮肤都皱巴巴的,好像都成了犀牛的亲戚。 第四个礼拜,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规定从现在开始,大家都得住在树上,都得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 幸好,小猴子只说:“我规定——从现在开始,每 个人都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过日子。”“吔!”大伙儿纷纷欢呼。噩梦终于结束了。就冲着这一句,狮王笑咪咪的说:“不用再往下轮了, 我郑重宣布,小猴子是最适合当‘万兽之王’的人!” 【改写版】 从现在开始 取材自《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本文根据管家琪作品改写)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 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除了在篇幅上,改写版比原创版要短一些,情节也省略了一些之外,两个版本的对话颇不相同。 应该说,原创版的对话比较口语、比较活泼吧,譬如猫头鹰说:“从现在开始,大家都要日夜颠倒,跟我一样做夜猫子!” 原创版的对话也比较能反应说话者当时的情绪,譬如袋鼠“很激动的说:‘上礼拜猫头鹰把我们整得好惨,我要报复!从现在开始,我规定大家都要用跳的走路!’” 可是这一个段落在改写版中就变成袋鼠“激动的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我觉得,改写版这样的安排,使故事在无形之中变得比较平淡。当然,改写版一定也有其专业上的考虑,比方说,篇幅有限啦,或是担心原创版中所用的一些词,小二的小朋友不能理解,所以必须换一个词啦,譬如改写版中猫头鹰所说的话,就不用“夜猫子”这个词,而以解释性的“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来代替。 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对话,感觉真的大不相同。 在安排对话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要的时候才安排。 就好像我们看漫画,大部分的漫画(譬如《小叮当》),都是以“画”为主,用“图画”来说故事,文字比较少,对白更是相当简洁,而且都是有必要出现才出现。 当然,也有些漫画家,譬如日本漫画家手塚治虫(就是《怪医黑杰克》《原子小金刚》《宝马王子》《森林大帝》等书的作者)作品中的文字比较多,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把文字放在“主述”和“说明”的位置,是一种协助、辅佐画面的功能(这可能是因为手塚治虫的作品,内容往往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复杂,人物的内心戏也比较多,光凭画面实在不易完整表达的缘故),但他在安排对话时,仍是尽可能的简短,而且也都是在有必要出现时才出现。 * * *什么时候才是“必要的时候”呢?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这是吴春晓小朋友所写的《给妈妈的幸福》(取材自《扬子晚报》)。 今天,吴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脚。 晚上,我走向妈妈,搂着她,凑近她耳朵边,轻轻地说:“老妈,我给你洗脚。”妈妈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愣了半天才说:“谢谢你,不用了。”我说:“不行,这是老师给的任务。”妈妈这才点头同意。 我觉得吴春晓小朋友在这里安排的对话就是必要的,能够把当时的气氛既生动又传神地呈现出来。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如果是这么写: 晚上,我走向妈妈,搂着她,凑近她耳朵边,轻轻地告诉她,说要帮她洗脚,妈妈很惊讶,愣了半天说不用了,可是我很坚持,跟她说这是老师给的任务,妈妈这才点头同意。 感觉上是不是就平淡得多? 如果是这么写: 晚上,我跟妈妈说要帮她洗脚,妈妈起初不肯,一直说不用,后来听我说这是学校功课,才只好同意。 是不是就更没味道了?再看一篇钱玉锋小朋友所写的《一只鸡腿》(取材自《扬子晚报》)。 今天中午,吃饭时,爷爷煮了几只鸡腿给我和弟弟吃。我们每人有三只,我刚吃完了大半碗饭,还剩下一 只鸡腿,我正想挟上去,可发现爷爷只吃一些蔬菜和一些吃过的剩菜,我心里不禁凉了半截。平时爷爷非常关心我们,省吃俭用,而且,爷爷每天都要给人家送化肥,送了这家,还要送那家,非常忙。他一早起来总要煮粥给我们吃。我想到这里,这只鸡腿好像变得非常沉重,鸡腿好像也在责备我:“真没孝心!真没孝心!”我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在第二段(太长了,需要调整分段),小作者思绪纷飞,想到了爷爷的辛苦,爷爷对自己的好,气氛是温馨而又感性的,而且有一种“一层一层往高潮推”的感觉,可是没一会儿,却忽然冒出“鸡腿好像也在责备我:‘真没孝心!真没孝心!’”,感觉实在有点儿卡通和搞笑,把前面塑造出来的温馨、感性的气氛都破坏了,这样的对白就是不必要的。 所谓“不必要”,其实也就是“不恰当”。小朋友千万不要误会,并不是说只有人和人之间才能安排对话,才能有对白,人物和动物、植物,乃至一切无生命的东西之间,当然可以有语言上的交流,因为这就是“拟人化”的技巧(“拟人化”也是一种很基本、很常用的技巧),问题是用的时机对不对,合适不合适。 我们再看一篇徐郅纯小朋友所写的《我和小树交朋友》(取材自《扬子晚报》)。 ……下课时,我经常来到它身边,看到它那嫩绿的叶子,我疲劳的眼睛顿时舒服极了。有一次课外活动时,我想与小树聊天,坐在它的旁边,彷佛听到它对我说:“谢谢你认养我,我长大了一定会吐出更多新鲜的空气,好让你们呼吸,让你们健康成长。” 听了这番话,我站起身抚摸着小树,小树动了动枝条,似乎在向我微笑,这棵小树真乖,我一定要给它浇水、施肥,把它养大。我还想,要是我毕业了,离开了小树,谁来照顾它呢?小树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别管我,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会好好长大的。” ……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一共安排了小树“说”两次话,有两句对白,大体上都还算恰当,至少整篇文章的风格和气氛还挺连贯;不过,小树第二次所说的话“别管我……”可以安排得更好些。比方说,既然这是一棵种在校园里、由同学们所认养的小树,如果让小树说:“你放心,有爱心的小朋友是很多的,你毕业了,还是会有别的小朋友来照顾我呀!”是不是就比“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会好好长大的。”要有人情味些? 接下来再看一篇臧安琪小朋友所写的《“二心”课代表》(所谓“二心”是指虚心加耐心)(取材自《扬子晚报》)。 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是“黑金刚”,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几乎每学期都是全班第一。有同学夸他是十全十美,我并不同意。“不可能!再好的人也是有他的缺点的。”其实,他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会粗心。他身为数学课代表…… 我觉得那句“不可能!再好的人也是有他的缺点的。”出现在文章中,就完全没必要。何况这句话到底是小作者和同学之间的对话,还是小作者自说自话,也不清楚。小作者其实大可这么写: 有同学夸他是十全十美的。我并不同意,因为再好的人也是有缺点的…… 你看,把那句对白拿掉,丝毫不影响文意,对于文章风格的连贯性,反而还更好些。 我们再来看一篇吴竹君小朋友所写的《我给老妈当翻译》(取材自《扬子晚报》)。 ……最近,老妈又开始自学起英语来,而我就成了她最倒霉的家庭老师。 某日我正在看影片,老妈捧了本书进来,指着没有汉语翻译的一句英文“I don’ t know.” 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不知道。”老妈大怒:“送你上了那么多年学,你怎么什么都 不知道?”我委屈地说:“不是!就是‘我不知道’嘛!”老妈暴怒:“还嘴硬!”老妈:“你再给我说说这个‘I know.’是什么意 思,你该知道了吧?”我说:“是‘我知道’。”老妈:“知道就快说。”我说:“就是‘我知道’。” 老妈生气了,说:“就会那么丁点东西还在妈妈面前摆起谱来了,不懂不要装懂!我再问你最后一个,你给我好好解释一下‘I know, but I don’ t want to tellyou!’是什么意思?” 我如实照翻:“我知道,但是我不想告诉你。” 结果,老妈瞪大了眼睛,说:“你真是太过分了,不问你了。” …… 这篇文章,差不多有一半的篇幅都是对话,可是小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因阴差阳错而产生的误会和幽默感,似乎唯有用对话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最精彩,所以,这些对话虽然乍看好像稍嫌冗长,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客观且必要的存在”。 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在举例说明之后,小作者还很幽默地写道: 人们常说学习是痛苦的历程,这我是相信的。不过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老妈学英语,最后痛苦的人却总是我呢?老妈学英语的热情日益高涨,而我的苦难就日益加深……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们都会忍下住莞尔一笑;而之所以能够笑得出来,就是前面那一大段对话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呀! 再来欣赏一篇类似的例子。 【例文】 我教奶奶学英语 文 /徐超 (取材自《小学生原生态作文》,远方出版社) 一提起奶奶学英语,我们全家都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记得有一次,一位外国小伙子到我们瑞安来游玩,想要买支笔,便四处张望找文具店,正好路过奶奶开的文具店,就走了进去,“我要买pen.”。 奶奶听不懂,以为是要买盆,便对他说:“这里没有盆。”这位青年直摇头,“No, no.”奶奶还是听不懂,着急地说:“我这里哪会有牛!” 正在奶奶为难之际,我刚好放学路过这里,于是告诉奶奶说:“奶奶,他要买一支笔。”奶奶这才明白,随手拿一支钢笔给了那位小伙子,外国小伙子感激地说:“Yes , yes. Thankyou!” 晚上吃饭时,我将这件事告诉全家,全家人都笑得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妈妈连嘴里的饭都喷了出来,爸爸笑得差点儿从椅子上摔下来,爷爷笑得连眼泪都流下来了。一阵大笑之后,爷爷提议由我来教奶奶学英语。 这样每天放学之前,我都要准备好教学的内容,奶奶也提前关店。每次,奶奶都学得很认真,我教一句她学一句;我教一个单词,她就学一个单词,还不时地问一问。 我说:“请跟我读book,book.”。 “不渴不渴,什么意思?”奶奶问道。 我说:“book就是书,懂了吗?”“懂了一点。”奶奶说。我又随手从旁边拿起一个苹果,说: “apple, apple!”奶奶以为我要吃苹果,就问:“矮婆,矮婆,又是 什么意思?”我笑着说:“apple是指我手里的苹果。”“哎呀,太烦了,我不学了。”奶奶不耐烦了。我鼓励奶奶说:“奶奶,学好英语有许多好处。现 在中国已经加入了WTO,我们温州已经成了开放城市,外地的游客都要到温州来,再说温州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外地游客来了说不定还向您问路呢!” 奶奶听了我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学了起来,而且比以前学得更认真。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奶奶一见到我就说:“(下楼)Hello.(好阿油)How areyou?”我一听,感到非常惊奇——奶奶终于能用温州瑞安的英语跟我说上几句了。我又叫又跳,高兴得不得了。 奶奶也开心地笑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趣味盎然,全是仰赖对话,如果没有对话,恐怕就很难达到那样令人发噱的效果。 第二章文字的声音(二) ——“音效”的妙用 除了对话,“文字的声音”还可以用来表现“音效”。 “当当当!”下课了,同学们都一窝蜂地挤出教室…… “啪!”鸡蛋掉到了地上。“哎呀,我们的鸡蛋碎了。”我禁不住大叫一声…… “叮咚!”门铃响了,我很纳闷,这么晚了,还会有谁来呢?…… “哈哈哈哈!”我刚放学回家,才刚走到我们家楼下,就听到小阿姨夸张的笑声,那是小阿姨的招牌笑声,我马上就知道,小阿姨来了…… “咿喔!咿喔!”三更半夜听到警车或救护车呼啸而过的声音,真是令人心惊肉跳……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小朋友作文中常见的写法,那些 “当当当! ”“啪! ”“叮咚! ”“哈哈哈哈!”“咿喔!咿喔!”就是“音效”。 适时穿插一点音效,使读者在阅读平面的文字时仿佛听到了声音,确实能使文章显得比较生动。不过,如何安排音效,在什么地方安排音效,还是应该费心琢磨,不要公式化。 比方说:“‘当当当!’下课了”(也有的小朋友是写“‘丁零零!’下课了”)这种写法就似乎有点儿太普通、太泛滥了,这样一来,读者虽然眼睛看着,读到了这几个字,脑袋中却不易随之产生“音效”。 要怎么样才能让平面的文字制造“音效”?怎么样让读者明明是看着平面文字,却能“听”到“音效”? 技巧之一,就是要处理得细腻些。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是赵小璇小朋友所写的《桂林亲历记》(取材自《扬子晚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桂林有许多壮乡人,他们喜欢在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对歌,你唱一句,我唱一句。歌声飘过山谷,飘过河流,在山中回荡着,水面上有渔民吃力地划着小竹筏,竹筏的竹竿上有一只鸬鹚,它还是渔民们的捕鱼工具呢!…… 想想看,如果在这里能够穿插几句歌词,而不仅仅只是说“你唱一句,我唱一句。歌声飘过山谷,飘过河流,在山中回荡着”,文中所提到的“歌声”是不是就会更具体些? 也许小朋友会说,可是如果听不懂、听不清他们在唱些什么,该怎么办呀?其实这个并不难,因为我们可以去问、去查呀! 作家们在写作的时候,很少是桌面空空、就只有一叠稿纸或一台电脑,然后就清清爽爽地坐在那里写作的,作家们的桌面往往会堆放着很多书籍、资料和笔记本。所以,大概普天之下的作家都不喜欢别人来替他整理书桌,因为,只要一经别人好心地整理,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就全乱啦,要用的时候就找不到啦,那可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文章要生动,要有细腻的感觉,“细节”是很重要的,而这些“细节”,尽管我们一时不清楚、不确定,也是可以靠着勤快查找来加以补充的。 举一个例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就会忍不住鼻头酸酸的,从前和同学们每天一起学习、一起欢笑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当我听到《送别》这首歌,就会忍不住鼻头酸酸的,从前和同学们每天一起学习、一起欢笑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小朋友不妨比较一下,是不是稍微提几句歌词,“音效”会比较好?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一写到有人唱歌或一写听到了什么曲子,就非要带上几句歌词不可(那又是另一种僵化的公式了),总之,小朋友只要能体会认识到文字可以制造“音效”,在制造音效时多花些心思就好了。 文字还可以控制音量呢。我们在看漫画时,如果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大大的“轰”,马上就可以感受到它的音量,可是如果是在文章中,我们很可能就得这样写 — —“听到巨大的轰隆声 ……”。也就是说,必须加一点形容词,加一点描述,让细节饱满些,感觉才会比较具体、比较细腻。 又比方说,同样是笑,窃笑、微笑、傻笑、哧哧地笑、大笑、狂笑、爆笑……请大家感觉一下,尽管都是平面的文字,但它们的“音效“(包括音量和笑的方式)是不是很不一样? 至于什么时候该用“微笑”,什么时候该用“大笑”……这当然得跟着画面、跟着剧情走,不可能千 篇一律,就好像音效师也都是根据影片来配合适当的音效,都是有讲究,不是随便乱配的。画面上如果是一个人蹑手蹑脚地推开房门,就应该配上“吱呀”声,而不是“砰”的一声。 能够配合画面,甚至能带出画面的音效,才是高明的“音效”。只要处理细腻,文字可以做到这一点。 ……
编辑推荐
“怎样写好作文”是让很多孩子和家长头疼的事情,管家琪作为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对孩子的心理了若指掌,对作文的技巧更是熟稔有余。两者的完美结合让她写下了《跟小叮当学作文》三部曲。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举例多,真正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教孩子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写作题材,如何运用技巧把生活转化为文字艺术,是不可多得的作文指导妙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