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日记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北方妇儿  作者:介末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隐居日记》讲述了两个年轻的都市白领双双离开北京,定居在一座海滨小城,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梦想变成了现实。
  他们原本是怀着“普罗旺斯”般的情怀,打算只写诗情画意;但那斑驳的现实却不允许他、她闭上眼睛,一些幻想迅速触礁沉没,但另一些感悟则如流云般飞过时光的天宇,让他们从此现实人生有了较为切实的认识。慢生活的实质是让心灵懂得欣赏时间,享受爱,享受自己当下的一切,温暖家人让爱升华,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最真的自己,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想与现代年轻人分享的,有非常积极正面的意义。
  该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时间顺序编排的图片,另一部分则以文字描述我遭遇的人物、事件与情感。前者用来表现自然生灵之神奇,后者用来体现人生滞涩的甜和美。
  没人能在流沙上修筑城堡。
  两个人的恬淡生活也许不过是疾风劲浪里随时可以覆没的一叶扁舟,但它真实可感,也激荡人生。

作者简介

  介末曾是《世界》杂志编辑总监,难负生活之重,同从事电视编导的男友双双离开北京,在一个海滨城市定居,二人皆是知性白领,走过很多国家,在隐居的日子里读书写作,积累下大量人生感悟,便对隐居进行了反思,文章在各大专栏刊出,好评如潮。离开其实是未走,人最重是读懂自己的心,闹市与面朝大海各有境界。这才是能切实帮助都市年轻人的文章,因此集结成书。

书籍目录

前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两年前,我和爱人双双离开北京,定居在一座海滨小城,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side A
第一部分,人间烟火
1.逃跑之前 逃跑之前我住CBD,China Beijing
Dabeiyao,中国北京大北窑。我和T把所有银行卡里的钱凑在一起,算了算,够去一个海边城市,什么也不干地过上两到三年—具体时间视通货膨胀情况而定。是时候了,开始另一种生活。我想。
2.在路上出了城,车立刻少了,路立刻宽了,天立刻高了,眼睛的焦距突然拉开了,俩眼角仿佛一下就裂了,能看见三百六十度的世界;世界,整个世界的密度都降低了,四面八方全是地平线,地低了,人高了,终于能直起腰来喘口气儿了。
3.病 我很疑惑,生病是不是因为舍不得走呢?因为这一点儿美而舍不得走,还是因为那以为能抛弃,但已经在身上生了根的正常生活?
4.八卦阵比起乡村来,城市生活的好处就在于此:一般来说,只有你妨碍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关注你。你可以把这叫做自由,当然也可以叫做淡漠。只要关上门,别人的世界永远是别人的世界。
5.夜生活下雨了,路面如暗流般又黑又长,路灯淡橘色的光团悬浮在这幽深的暗流之上,楼房投下水淋淋的长影子,群山一样,打开窗子能闻到风雨味儿,以及树上叶子萧索的淡淡辛辣味儿,风很凉,路上更没了行人。这寂静无人的黑色的空城令我非常愉快。
6.蜗居记楼下有人弹钢琴,圆熟的音符,叮叮咚咚,一串一串地滴落在无边的夜里,带着月光一圈圈朝远处扩展,站在露台上如同站在甲板上—夜航,孤帆远影,神思荡漾。轻巧缥缈的琴声,在这样无边际的背景中响起,透过那样湿而广的夜色传来,既不欢喜也不忧伤,只是某种莫名的感喟。
第二部分 列传
1.保安的烦恼现实里程宇也有乐趣,乐趣的来源之一是和楼下的女保安打打闹闹。女保安们抢了他的帽子,一个扔给另一个,笑得叽叽嘎嘎,如同正做着世上最有趣的游戏。程宇也不去追帽子,只是岿然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肩上披着呢子制服大衣,像电影里的国民党军官一般沉着下令道:“拿回来!听见没有?不看看谁的帽子就敢扔?”
2.东方凡·高也许是被他对着大海痛哭那场戏打动?还是,因为我没想到自己竟然也走上了相似的路,满怀好奇和不安,渴望看看那个世界的人能活成什么样?看看一个人心无旁骛地修炼了这么久有没有什么结果?这条路虚无而寂寞,相知者少,围观者多,说内心没有焦虑和恐惧—那是强作镇静。
3.渔民和船渔民们似乎用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船,与这种工具紧密相连的是如礁石般裸露严酷的生活,程式化的礼貌在这种生活里没有分量,观光客式的无知更完全无须敷衍。
第三部分 生老病死
1.一个婚礼
“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2.老坐在一群老头老太太中间,我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局促感总能降到最低。他们也一样不以为意,絮絮不止地谈论着自己的身体、收入、时代,仿佛我这个人不存在。
3.老无所依
“这Q市,工资是非洲水平,消费是美国水平。再过些年退休,上的保险都是最低保障。不自己想办法赚点儿,还不穷死?”他熟练地陈述着,又加一句,“以后买啥打电话找我啊。”
4.往生 原来死亡就是冷,即便只是旁观,被轻轻蹭到一下,也从心里冷出一股旋风,全身不由自主地哆嗦。
5.生死海边散步,有时看见漂来的白菊花、苹果、香蕉、烧过的纸灰、砸碎了的绿玻璃酒瓶子,有时也看见一个人坐在海边面水痛哭,边哭边数落,一边抡圆了胳膊往海里扔点心—相信那边能收到。有时,也见一电微波炉大小的黑紫色沉重木头盒子被冲上岸,里头空无一物。
side B
第四部分 纯情绪
和爱人一起逃离都市,我们决定任性一次,实现那向往已久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复一日,我们透过镜头,采集风云四季。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人间烟火  逃跑之前  逃跑之前我住CBD,China Beijing Dabeiyao,中国北京大北窑。 据说这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商务区;据说混这片儿的都是精英,房地产广告上写着斗大的字—“只为影响世界的人”;据说这儿遍地都是机会,捡都捡不完;据说这儿的房价永升不降,今年两万,明年六万,什么都不干,光躺床上睡一年觉,资产也翻番;据说这儿最能代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高楼林立,要赶超纽约、曼哈顿;据说这儿是数一数二的繁华富贵之地、时尚潮流之乡—太诱人了!不然我不能乐呵呵地在里头住上两年—好不容易挤进去的。 双向六车道大马路和双向六车道大马路,一个巨型十字路口就从我家楼下向东西南北铺开,顺着十字路口延伸出去的还有一座接一座的玻璃大楼,一家接一家的大小店铺:饭馆儿、服装店、肯德基、超市、洗车房、发廊、宠物商店、银行、医院、美术馆、电影院、书店、培训中心。卖烧饼的,卖煎饼的,卖烤白薯的,烤羊肉串儿的,摆摊儿卖水果的,卖假名牌包儿的,追着人特神秘地说“仓库里偷出来的SK-II(日本护肤品品牌)”或者“安利”的,蹲过街天桥上卖袜子手套塑料发卡的,城管一来,“呼啦”一声,作鸟兽散—有中国特色的核心商务区。 嚯,天天下馆子吧,天天逛服装店吧,天天夜生活—看演出、看电影、赴饭局、挤地铁、堵车吧。想扮演文艺女青年也容易,做个清教徒式发型,穿条重金买下的纯棉布长裙子,地铁口买把花儿,抱着进“光合作用”书店,净找不靠谱的书看—必须注意看书姿态,要有美感;也看电影、泡咖啡馆儿、逛美术馆,去什么地方就得有什么地方的扮相儿,不然觉得自己突兀没自信—物质极大丰富了,捎带着也能兼顾精神。 每个高档小区都大铁门紧闭,刷卡入内,旁立一尊保安,进去找个朋友必须通过门卫手里的步话机确认。出了小区,站在广场一样宽阔的大街上,阳光刺眼,马路反着白光,汽车钢板反着白光,玻璃大楼反着白光。没有树,整座城市,满街来来往往的人和车,却不知道为什么荒凉得跟世纪坛前的石条台阶似的。 无数店铺的空调“嗡嗡”吐着热气,走过去的时候得闪一下,小心被灼伤;无数汽车排气管“噗噗”地吐着热气,热气从赤地千里的水泥马路上硬邦邦地向天空反射。眼前的楼、车、灯、人、影像和声音都像水中倒影一样扭曲着,拐着弯儿—在蒸腾的热气里。 天空是个盖儿,铝的,旧的,没刷干净般的灰白色,扣在头顶上,热气全被笼在里头,一点儿没浪费;行人全是包子,掉进一个硕大无朋的蒸笼,闷、热、出汗。赶紧跑到空调房子里凉快一会儿,冷气跟冰山似的撞得人全身疼,不能多待,五分钟就僵了,停尸房要是这温度,死人也得冻醒。还得赶紧出来晒会儿太阳。三番五次,冰火两重天。 冬天满街刮黄土,好不容易下点儿雪,又会被来来往往的汽车压得满街灰色泥浆。高楼阴影里的积雪一冬不化,变成冰溜子,新皮靴踩上去立即摔一手脚倒置。 肯定少不了堵车。甭管下雨、下雪、上下班高峰、过年、过节、周末、外宾来访、领导人出行,马路全跟停车场似的。一片车尾红灯闪烁的海洋。 一片呜哩哇啦的汽车喇叭声。 一溜儿街边绿化带,掏枪撒尿的—女司机在车里弓着腰收缩着膀胱,不敢看,怕引起自己生理反应,守不住最后的防线,一边儿咬嘴唇一边儿感叹做男人真好。 有先见之明的人在车里预备好“脉动”空瓶子,不为别的,图个口儿大;豪放的备一自行车雨披,咬牙做旁若无人状下车往马路边儿一蹲,须臾就能看见一线细流从雨披下头蜿蜒流出,算是勉强保持了最低限度的人类尊严。有人建议北京车辆必须进行强制改装:座椅一掀就是马桶。 赶上节假日,普天同庆吃饭送礼,从白天堵到晚上,从晚上堵到凌晨。满街巨大的钢蛋儿反射着迷乱的灯光,四面八方都是霓虹灯。电影院外头大厦墙上嵌着巨型液晶屏幕,里头山崩海啸、英雄美女,炸弹命中的一座座高楼依次坍塌,迸溅出满屏青灰色的灰尘烟雾,爆炸的钝响回荡在城市上空。 车里的人全在按喇叭,在打电话,在说“堵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你们先吃”,在涂口红,在忍小便,在张望探头,在张着嘴后仰着睡觉,在表情呆滞地听音乐,在吃东西,在骂街。 远处一座高楼外立面全部做成了液晶屏,一格一格的色彩不断在楼体上组合成各种锯齿形状:海豚、椰子树、红灯笼,最后总是定格成一硕大的礼花,绽放在城市混沌的夜空。 视线向上,向上,笑渐不闻,声渐消,紫红色的天,建筑物在地平线上沉淀成的黑影,黑色的海洋上满漂着车灯,远处绽放着紫红色的电子礼花。 乘地铁,跑着乘。在地铁站门口不能愣神儿,上下班高峰在进站口停滞一分钟能被人撞六十多次。人人飞快,上了电梯还在跑,一步仨台阶。群众都在集体竞走,不能停,一停,鞋准被踩掉。人人神情严肃,人人都赶着去拯救地球,快快快,迟到一秒钟人类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车厢不叫车厢,叫高效人体运输罐儿,里头人常被挤成瑜伽姿势。照样看报纸,照样打游戏,照样拿着手机看电影,照样听音乐,百无聊赖的人还可以看车厢里的电视广告,看不见电视广告的还能透过车窗看隧道里新型的动画片式广告,一女艺人正往锅里撒味精—“某某某鸡精,主妇好帮手”,利用的是图像在视网膜上的暂留,下了车眼前晃的还是红字—都可以理解,都是催眠,每天上下班挤两个小时,不给自己催眠,日子也委实不好过。 眼睛不是最忙的,鼻子才是。烟味儿、香水味儿、头油味儿、汗味儿、暧昧的生理分泌物味儿、发胶味儿、呢子大衣味儿、樟脑丸味儿、口香糖味儿、没嚼口香糖的味儿、皮革味儿、脚味儿、口红味儿、煎饼果子味儿、葱味儿,最能压倒一切的是包子味儿—韭菜鸡蛋馅儿的。旁边一男士打一饱嗝儿,我就知道他早饭吃的是羊肉大葱包子还是韭菜合子。 哪哪都是人。买票排长队。一老太太非仗着自己岁数大,拿着老年证加塞儿,后头小姑娘不让,两边儿打起来,小姑娘的男友一拳打死了老太太的老伴儿。 有人昏倒在站台上,有人被挤落地铁坑道—也有一说是自杀。 三个人以上的饭局得提前两个月约,到日子还有人打电话说:“今儿加班去不了了。”约晚上六点见面,八点能到齐就算靠谱儿,不靠谱的理由颠扑不破:堵车。 吃完出来一看下大雨,路上等着打车的人比出租车还多。好不容易挤上一公交车,站一路,下车一脚踩水坑里,高跟凉鞋当潜水艇用,蹚着水哗啦哗啦地一路走回家去,回家脱鞋一看,脚趾头上被磨出大血口子。不心疼脚,心疼鞋—被血染脏了一块,刚买了没穿几次呢,算是废了。 购物狂。真的狂。不花钱觉得浑身不自在。非得听POS(销售终端)机轧轧地打出账单来,知道钱又没了,从头到脚惊出一身冷汗来,才算是爽了—不然干吗呢,天天起早贪黑点灯熬油地上班?不能亏待了自己! 休息日不想出门,去最近的公园绿地也得开车、挤公交、坐地铁,想起堵车就犯心绞痛。 不梳不洗在家蒙头大睡—补妆不如补觉实在,打电话叫一堆垃圾食品,高油高盐,最减压。 跟朋友约着看演出,最开始跟乡下孩子进城似的,兴奋!晚上七点半的演出,五点半就得从家出来先去停车场占一车位,不然光找停车位,就得半个钟头。 感谢互联网,不喜欢咀嚼市面上精神豆渣的人终于能给自己找点儿人类的食粮,从此宅了。 脑袋从屏幕上抬起来,只有从卧室的窗子看出去才能找到一片空地休息疲惫不堪的眼睛:全是深深浅浅的绿,两排大钻天杨树,无数的喇叭花铺一地,两三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空地上长满荒草,错落着几棵树干有圆桌儿那么粗的大树,树冠呈茂盛的球形,远看如西兰花般青翠秀丽,有人在树上用旧轮胎做了个秋千。角落里立着个红砖楼,没窗户没门,晚上黑着,只有几个窗洞散发微光—CBD里的伊甸园? 后来我们天天早晨跑伊甸园里打太极拳,里头的人神色狐疑。一聊我们才知道他们都是传说中的钉子户,就因为他们这片原来的工厂大院儿迟迟盖不起高楼,断水断电、寒来暑往、威逼利诱坚持两年多了。钉子户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无意中成了环保员。 再后来伊甸园也安大铁门了,门口也站保安了,一有人靠近就横眉立目—我理解为紧张—扯高了嗓子问:“干吗的?找谁?离远点儿,这儿不让进。”怕是钉子户的外援?怕走漏风声给政府惹麻烦? 早晨一部推土机进场了,之后又是一部。钉子大概被起了,伊甸园铲平了,最后一片有点儿营养的风景眼看着就要变成好几幢二三十层的水泥楼了。 在这儿,人说了不算,钱说了算。 “我希望从窗户看出去是一片海。”我说,“一出门不是大马路停车场,是海滩,有树有草,天天去晒太阳洗海澡。” 真有必要非在这儿忍着吗?咱们的志愿是当忍者吗?忍者神龟? 好好看看这儿,就是一成人嘉年华,就是游乐厅,就是大富翁游戏,就是声光电,就是拉斯维加斯轮盘赌。 我不玩儿了,退场了,觉得没劲脑袋疼,一天忙活二十四小时也填不满宇宙的空虚,大口呼吸大声说笑都不好使,空气和生活一样没营养—允许吧?小白鼠跑滚笼够胡萝卜—跑不动了,不跑了,萝卜我也不要了,允许吧?绞肉机速度越来越快,榨汁机马力越来越强—不乐意被粉碎被榨干,不愿意当螺丝钉,允许吧? 我又揿按钮自毁了。 老这样。 生活一进入固定轨道我就按自毁按钮,都成习惯了。 我也别给自己脸上贴金。 我承认我不够结实,身材不够标准,跑得不够快,跳得不够高,不够“爱拼”不想赢,我承认我不是狮子,不信狼图腾,不喜欢刺刀见红—丢人吗? 我和T把所有银行卡里的钱凑在一起,算了算,够去一个海边城市,什么也不干地过上两到三年—具体时间视通货膨胀情况而定。 不是清心寡欲,不是没考虑过前景,走会怎么样?不知道。如果不走呢?枯萎。肉体上听命于安全感,精神上却经常出轨。 能丢掉的都不是必需品。 是时候了,开始另一种生活。我想。  在路上  没敢走太远,收拾东西投奔Q市,道儿近,搬家成本低。 搬家那天舍弃了四分之三的物件,剩下的四分之一塞满了捷达车内的每一个缝隙,全楼在家的邻居恨不得都出来看,看我们是怎么把那么多东西塞进一辆看似再没一丝空隙可塞的车厢,变魔术似的。 我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双腿放进一个木脚盆里,怀中抱着盏台灯,头顶探出半盆常春藤的叶子,从叶子中间看到马路边巨大的广告墙:“只为影响世界的人”。墙后面是巨大的工地,工地上戳着几栋灰色的烂尾大厦,喧闹的工地终于安静下来,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影响世界的人”太少了? 后视镜里的北京,铝色天空底下一大片铅灰色的不规则沉淀物,和它嗡嗡嘤嘤的声音一起,越来越小,笼罩在铅灰渣滓上的灰红色烟雾一直升到半空。 红尘。 一座城市的幕布在我背后拉上了,空缺很快会被填满,城市从不在意人们来来往往。城市是桶撒出来的糨糊,向四面八方摊开,所到之处,不留一丝空白。 路迎面扑来,两边灰蒙蒙的杨树和地平线形成了个巨大的“×”,焦点无限远,那是我们要去的方向。 出了城,车立刻少了,路立刻宽了,天立刻高了,眼睛的焦距突然拉开了,俩眼角仿佛一下就裂了,能看见三百六十度的世界;世界,整个世界的密度都降低了,四面八方全是地平线,地低了,人高了,终于能直起腰来喘口气儿了。 路两边是蒙着灰尘的钻天杨枝干,再远是苍黄的冀中平原—深深浅浅的烟叶子颜色,宽广,干涩,沉,苦。长蛇形的河流萎缩了,填不满广阔的河道,大片裸露的河滩铺着鹅卵石。风景在车窗里飞速后退,倒片子似的,倒着跑过去一片昏黄的泥房子,一片插着白碑的坟头,一群脏成灰色的羊,一片炸裂了的山头,一座采石场,一片结冻的鱼塘,一片冒着黑烟的厂房,一片刷着广告的墙,无边的空着的庄稼地;然后又一片红砖房子,一片坟头,一群灰羊,一座采石场,一片鱼塘,一片厂房,无边的空白的庄稼地;然后还是一片灰黄的砖平房,一片坟,一群羊,采石场,鱼塘,黄种人秃头似的庄稼地…… 春节刚过,北方还被魇在灰扑扑的梦里没醒。 一阵风吹过来,舔了下嘴唇,嘴唇裂着血口子,蒙着尘土,又干又苦。 我们的眼睛渐渐没焦点了,脸上表情也收了,麻了,木了。路不停地起伏延伸,粗了又细了。话渐渐少了,渐渐没了,我们不停变换着姿势,腰膝酸软,也没挡住昏昏欲睡。 T打开车里的音箱。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一颗心了无牵挂……”  世界“轰”的一下子醒了。 硬是让这小低嗓子给喊醒了。 我的全身都麻,像被过了电似的,电火花刺啦刺啦乱窜;心脏上装的全是电门,一碰一激灵;脑子里的墙全崩塌了,头顶四面全是星空,脚下八方都是地平线,一抬眼从宇宙这边儿看那边儿去了,畅通无阻;挤满杂物的车厢变成一蔚蓝游泳池,温的,没边儿;人突然之间就被泡大了,被灌醉了,软了,飘了,涨了,动不了了,但比醒着的时候清醒一万倍。倒退着的土房子、灰羊、干涸的河道、树、地平线,全活了,全有了温度,全充满意义。  我和T眼泪汪汪地对视—要不是这小低嗓子,差点儿都想不起来这离乡背井到底是为什么了。 我摇下车窗,风突然之间从烂熟变成了生鲜,氧气味儿,无数天蓝色的细胞在里面雀跃不已。世界由一张旧照片被翻了新,黄底色褪下去,一团团灌木的间隙里露出了一条蓝灰色闪着金光的窄边儿,窄边儿渐渐变宽,一片洪波涌起。一片蓝,平如刀裁,铺到画面的三分之一,却在视网膜上延伸到无限广大。“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心脏被撑开了,大得如同眼前的海,冰凉清新的海水飞沫随着一阵阵轰鸣溅起来—心潮汹涌。 我是在海边儿长大的,早已不是第一次看海了,难得的长情,每次看海都这么激动。这次见着就不走了,大海啊,故乡,这次是返乡。 我们没停车,迎面来的,向后退的,一路全是海。 下巴颏儿顶在摇低的车窗上,披散的头发中间拂动的都是海。 T跟着音乐用小低嗓子一起哼哼,风把音符扯碎了扔了一天一地— “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  病  冷。 我找了件军大衣裹上,还是冷。 现在已经将近四月,温度计的红线依然固执地留守在零度的位置。小时候虽然在Q市生活,我却已经忘了这儿的春天来得究竟有多晚。 现在,Q市用它凛冽的海风提醒了我,狙击我们的到来。 也是个城市,不过小。 从前Q市人这么形容自己的城市:“一条街一座楼,一个公园一只猴儿。”从前柏油窄马路下过雨之后呈现清新的黛色,闪闪发光;夏天的傍晚,洗完澡骑着自行车出门,街上空空荡荡,带着海味儿的空气把衣服鼓成一张帆。五层以上的建筑极其罕见,街道尽头停留着巨大的落日,探照灯似的把一条街都打成金色。海边儿沙地上长满了槐树和喇叭花,一块巨大的礁石上竖立着白色灯塔。 现在的视野里出现了双向六车道的水泥马路,新车在黄线之间穿梭来去,楼群林立—像所有其他城市一样,Q市也在膨胀。 在市中心的大街上闻不到海味儿,汽油味儿倒是分外熟悉,没有海蓝和天青,没有波浪形曲线;第一眼就看见了水泥灰和尘土黄,全是不可转弯的直线条儿。 高迪说神的世界里没有直线,所以他的建筑世界里也没有。可惜只有一个高迪,所以大多数城市都建造得像鞋盒儿套鞋盒儿。 冬春交替之际,北方的所有城市几乎都如同正在更换羽毛的鸟:灰暗,落拓。所有建筑和街道似乎都是由灰尘组建的,深深浅浅的灰黄颜色;裸露着的土地、板油、水泥、旧砖房,是一块块没有遮蔽的秃斑。城里,人多的地方邋遢,人少的地方萧条,令人一见之下,顿时万念俱灰。 大包小包往一座旧楼洞里搬,楼道里积满灰尘,贴满小广告—“开锁”“办证”“疏通管道”,红的黑的蓝的印刷体电话号码。我们的锅碗瓢盆摊了一地。我和T撅着屁股,轮流搬地下的整理箱和蛇皮袋,顺道用脚踢着轻便些的纸箱子,还要留出一只眼睛照顾着堆在外头的东西。刚下完一场小雪,没清扫过的地方都是黑泥,我们小心翼翼地不让物件掉在地上,还是噼里啪啦掉下了一摞书。人们进进出出,好奇而戒备地上下打量着我们。 不怎么体面。 不是衣锦还乡。 我们去搬家公司询问过异地搬家的价钱。但T认为:假如自己能干一件事,还交给了别人,尤其是有偿的,那么就可以断定,这种举动不仅奢侈,而且愚蠢。 T不太热衷于赚钱,因此更不热衷于花钱。他的生活真谛就仨字:自己扛。 小个儿,短四肢,脖子青筋暴起,腰好,眼睛锃亮,扛得动。 我的表现也不错,一直坚持到有床可以栽倒的时候才一头栽倒,然后开始发烧。 记得我走的时候,看见北京二环边儿有的桃花都开了,一树一树,像舞台上的背景,城市好像醒了,终于展现了一点儿美感。 我很疑惑,生病是不是因为舍不得走呢?因为这一点儿美而舍不得走,还是因为那以为能抛弃,但已经在身上生了根的正常生活? 我们的这片住宅区与海之间隔着巨大的码头,以及向码头运输煤炭和其他货物的铁道。楼层太低,看不见海,虽然离它不远。房东大爷做了个木板,提醒我们睡觉时用它卡住推拉窗。“这样结实,”他推推窗子,纹丝不动,“小偷进不来。”可这是三楼。“六楼刚进过贼。”他说。据说楼上女人半夜看到一个黑影站在床边,急切地张嘴大叫:“㏄℃‰°>∮∽≈∏£♂¤#¥%*¥+!”据说事后她自己也不好意思,直乐道:“怎么突然间就不会说人话了呢?” 灯光幽暗,老式吸顶灯,四壁暗淡,窗帘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款式:大红花撒在蓝黄条底子上,闪烁着化纤特有的光泽,黄流苏褪了色变成旧白,钉在“W”形帷幔上,有的地方开了线,旧穗子耷拉着。T忙着在厨房洗洗涮涮,我躺在床上万般无聊,给朋友发短信:“这小城真是燕赵苦寒之地,我裹着大棉袄,连春天的影子都瞥不着。” 朋友回:“北京正在下雨,苦寒苦堵,真是苦主聚集之地。” 我笑得直咳嗽,回她:“每堵车一次,就坚定一次离京决心。” 真的,堵车足以消灭我对一座城市所有的好感。 现在,外面终于安静下来,再也听不到汽车不耐烦的鸣叫声。世界突然空旷了,像搬到旷野上。我松了口气,也没有觉得不习惯。 很多年前我从海边的小城市跑出去,世界各地走,转了一大圈,好像又回到了原地。 但当时如果不出去,不看看世界的繁华,恐怕死都不会甘心。 日子看上去像个环,但只有自己心里知道这个环没有封口,它就像一根电话线—一个又一个不封闭的连续环形,组成螺旋式前进的生命长度。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写给身陷都市,心向海天的你。  ——介末  介末是个非常真实的人,敢于面对生活,也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隐居日记》诞生于她离开都市的愿望,同时也给所有怀揣“逃离梦”的北上广都市动物们,提供了一面参详的镜子——没有人能在流沙上建立城堡。  ——沙敏

编辑推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心里渴望这样的生活。  舒缓,清新,慢吞吞。  可是现实中的人却无法真正享受生活。  名誉、抱负、责任、义务和压力,  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架在现实的位置上不能动弹。  2009年,出版了《裸婚》之后荣誉正盛的介末和她的爱人,  两个高级白领,双双辞去了令人艳羡的工作,  放下一切,去了海滨小城,过起了真正的隐居生活,  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变成了现实。  晨曦日落,人间烟火,四季更替,  至这本书出版,三年过去了,  在这三年里,介末用她独特的视角观察北京所代表的大城市,  也记录隐居小城的点滴光阴。  对于无数怀抱着“逃离梦”的人来说,  介末的隐居生活也许不是一种示例,但却是一面镜子,  它映射了我们焦灼而迷茫的内心,和对生活的真实思考,  它也许会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观,  究竟怎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内心里想要追求的?  面朝大海之后,是否真的能够春暖花开?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身陷都市,心向海天的人的书,  愿你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真正属于你的方向。  《隐居日记》图文并茂,采用AB版独特的阅读形式,A版为文字描述,记录了介末的观感和思索;B版图文结合,所有图片均为介末亲自拍摄采集,囊括了四季更替,也展露了许多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看不到的、正在消失的,或被我们渐渐遗忘的自然细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隐居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6条)

 
 

  •   “劈柴喂马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写出这样的一首温暖心灵的诗后,我们突然发现,幸福的内容变得如此简单,可是又不得不慨叹,通往幸福的路越来越遥远。
    舍得离开机遇俯拾皆是的欲望都市吗,舍得远离爱恨交错的滚滚红尘吗,尽管它的忙碌碾碎了你对生命的终极期待,尽管玻璃幕墙烤化了四季的颜色,可是你真的能够做到丢掉这一切,隐居在世界的角落里吗?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偶尔的出走,让内心在旅游的过程中短暂的放松,回来后依然在人群中步履匆匆。可是介末这个女孩问自己:“真的有必要非在这儿忍着吗?”如果逃离,会怎么样,不知道,可是不走呢,她清楚地知道,只有两个字“枯萎”。
    和男友T就这么义无反顾了,奔向海边的小城市。
    其实这永远都是人的世界,走到哪里也避不开食色性这些人类的情感,只不过偏僻的地方自有生命缓慢的速度,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烦恼。可是雨后的树木,墙外的蔷薇,飞过头顶的雁阵,蜷缩在面朝大海的沙发……会让你发现生活与理想其实很近。只是变换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麻烦,这起初的惊异感,无异于端起一只被当成艺术品的钧窑瓷碗,一口米饭吃下去,发现里面竟然有沙子。清醒过来后,渐渐失去了曾经绝对的是非观以及建立在天真之上的理想主义。
    所以你在读这本书时首先会产生一系列的恍惚感,一面是灰扑扑的,另一面却是清澈的绿色,无论从哪边开始读起,你都不得不在读到一半时,将书倒置过来,重新开始。倒是我那六岁的儿子无比智慧,他说你应该从灰色的一面读起,因为绿色的那面有着条形码。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简单了。
    灰色这面尽是文字,从逃离北京开始写起,及至在小城里的种种寻常人生,跳广场舞的中年妇女,保安的烦恼,像凡•高一样的老张,命运里颠沛的渔民,还有立志写作的木匠,突然离世的叔叔。在这些琐碎而庸常的日子里,介末将他们都归置于灰色,这是逃不脱的人世。也是在这些细微中,我们仿佛读到张爱玲般的洞穿,带着冷冷的远,甚至一种不易觉察的尖刻。可是介末又不似张爱玲般冷酷,她的远中有着对人世最亲切的暖,有着在大都市里走过后真心的宽容,虽然不喜欢,可是却愿意与世界和解。而我们在她的笔触中,会一同醒悟对生命与幸福的理解。
    看到她文中时不时轻描淡写提到的T,又让人会不由地想起三毛与荷西,T并没有以全面的形象出现,可是我想,那一定是一个智慧且包容的男子,愿意随着女友到天涯海角的男人,不是谁都能遇得到。而介末也没有三毛的多愁善感,她不在沙漠中哭泣,她在海风中自在,这多让人喜欢。
    再读绿色的那面,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图片是生命瞬间的显影,而文字则是显影的最好诠释,此时,你会一扫而空灰色那部分的紧迫感,转而为生命中如此清新的跳跃而陶醉了。美,就在那里,但是美需要发现与记录,正如凡•高所说:“如果不是这日常生活之中包含着某种更更美丽的东西,我就不会如此留恋生活。”灰色与绿色或者就是生活与理想的两个颜色吧,它让我们时而沉静思索又时而浮上水面。
    也许幸福并不遥远吧,它就在面朝大海的每一天里,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敢于靠近大海的心。
  •   说起“隐居”,我是当之无愧的半吊子专家。我的隐居启蒙老师是陶渊明陶老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至于你们,反正我是被他彻底地忽悠住了。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心潮澎湃地向我的笔友描述过我心中的桃花源。那时心目中的隐居生活就是山野乡居,没事喝喝小酒、赏赏小花、再奢侈点儿和心爱的人拉拉小手走在普罗旺斯那一望无际的薰衣草花田间。随着年龄和阅历地增长我有了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开始学会了怀疑。看看塔莎老奶奶光着脚丫子漫步在如海的花田中,我总会很煞风景地怀疑——这么大花园她老人家有体力照顾吗?!怀疑是隐居梦想最大的敌人。我的隐居梦被自己的怀疑精神推得越来越远。然而有的人就敢于放弃凡尘俗世、敢于圆梦自己心中那份“普罗旺斯”般的情怀。介末就是这样的勇敢者之一。羡慕嫉妒恨之余,我只有选择读一读她的这本《隐居日记》。


    我先读本书的文字部分。作者和T,告别了北京大北窑,前往海滨城市Q市去圆梦。性格决定命运,介末那“生活一进入固定轨道我就按自毁按钮”的性格注定了她的不安于现状,注定了她非黑即白的执拗品性。了解了这些,你才不会被这部分文字所击倒。作者写到:“一部分是以文字描述我遭遇的人物、事件与情感......用来体现人类生活之滞涩.......”在这部分作者拿起手中的笔来写,甚至来画——Q市的邻居、各色小人物、生活中的片段。沉重的、污浊的、散发着各种气味的、无可逃避的、抑郁而无奈的、怀才不遇的、牢骚满腹的、滑稽可笑的......。用作者的话来说:“真是生命不息,烦恼不止。”隐居生活不但没有避世,反而给作者更多的机会来异乎寻常地贴近凡尘俗世去观察、去思考、去批判。意图寻找“桃花源”的读者注定会铩羽而归。如果说生活环境是“汤”,那么生活就是“药”,隐居生活就是“换汤不换药”。


    书的第二部分是一时间顺序编排的图片,是作者用相机采撷的隐居生活中的自然生灵之神奇。至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总算寻找到了隐居应有的味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是这一部分比较贴切地写照。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坚实的大地,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流云彩霞。我认为这两部分并非冲突,是浑然的一体。就如一朵玫瑰,有娇艳的花朵,就有尖刺。“没有人能在流沙上建筑城堡”。对待生活我们既需要柴米油盐,也需要阳春白雪。二者兼得才能达到一种生存的平衡。


    很不错的书,介末才女给你一份味道十足的“另类”隐居体验!
  •   买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朋友。最近她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离开,要不要去做她真正想做的事。然而现在的成就地位都对她造成困扰,已经习惯了的枯燥生活也牵绊了她,她说自己是一只鸟,渴望更自由的生活,却害怕离开待久了的笼子。她不知道离开之后是否能够承受寂寞,承受环境的变化,承受人生的变化。她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她向往的生活,在现实与内心的斗争中,她迷失了方向。
    当我看到介绍说介末坦然放弃都市生活,去到一个小城开始了隐居生活,我真的很好奇,她想要怎样的生活,当这种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她是否也像我的朋友担忧的那样,她是否也曾患得患失?
    书的一开头,CBD,中国北京大北窑,让我会心一笑。每天穿梭CBD,第一次感觉到幽默。关于北京的庞大,急促,拥挤和冷漠,其实我们也都有感觉,渐渐就成了习惯,用互不干扰作为借口安慰自己。朋友们花一整天来相聚,大半天都在路上,宝贵的一天过去发现毫无效率,是的,效率也成为了生活的衡量。因为太远了太堵了,厌倦了走动,因为各种便利,放弃了站在店里或者货架前挑选的乐趣,所有的一切都期待别人送上门。这确实是我们的生活,真实,近乎残忍。
    离开的心情很难揣测,介末说她抱着不能丢弃的行李,双脚搁在洗脚盆里,鼓鼓囊囊一车子离开这个城市。我想起自己每次旅行,只是带了回家的钥匙,出门的手机,可以取款可以透支的银行卡,什么都不想带,就好像想跟这里隔断一切联系,只有那串钥匙,提醒自己的属地。这种心情,和介末笔下的远行,看起来反差巨大,其实也是有联系的吧。
    而介末抵达之后的生病,正是我所担心的朋友的问题。究竟是身体的放松让我们生病来自愈,还是心灵的迷茫让我们逃避?我没有试过这样决然的离去,只能从文字里来揣度。之后介末描述的小城风貌,是真实的,不是旅游城市的不夜天,没有人造景色,没有人为表演,狭小的街道,八卦的邻居,夜里广场上全城出动的健身舞,还有那些让我们可能会下意识皱眉的音乐,都太真实了!那些小城里的居民,生,老,病,死,那些小城里早早就熄灭的灯,皎洁的月和明亮的星,和我们何时何地都能见到的写字楼灯光,和彻夜的路灯和交通灯,以及永不停止的汽车尾灯,是这样不同,恬淡的另一个说法也可能是寂寞,缓慢的另一个身份也可能是无聊。介末在这些文字里,让我看到她内心的坚定执著,从一开始的逃离大城市的隐居意图,到她终于写出“没有人能在流沙上建筑城堡”,再看她两年期间留下的时光的点滴,内心的感触和冲击无以言表。
    一千个人有一千人的生活方法。介末也好,我的朋友也好,还是形形色色的北京、上海、深圳街头匆忙的人也好,对于另一种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而敢于打破镜子去探究镜子后面的真实,实在是勇士、智者。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内心安稳,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安稳隐居。
  •   人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对于都市化的生活,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地怀着某种盲目而又矛盾的心情看待。这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类似的“围城心态”。没有步入大城市的人们,总是渴求着踏入都市的人生。然而,一旦进入大都市,我们又可能会向往着闲林野鹤般的乡野气息。与此同时,伴随着时代脚步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都市之人开始憧憬着那份与生俱来的洒脱性情:逃离梦,隐者情。我们需要逃离的是无奈之中被束缚的繁碌;我们需要追求的是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

    在介末的《隐居日记》中,读者可以比较随性地读到来自灵魂深处渴求释放的心路旅程。“沦陷都市,躲不掉的喧嚣响彻耳边;面朝大海,迎接来的宁静宽广如海。”难怪乎作者将此书由衷地献给有着同样共鸣的“身陷都市,心向海天”的读者。事实上,书中文字散发着无与伦比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事实上,书中图片挥洒着自然的灵性席卷而至。所以说,在这其中的是各成体系,而又浑然于一体的整合之美。这也许就是是本书比较独特的设计所在。读者可以从前半部分的文字之中由衷地漫步入介末所记载的自我隐居生活。里面不仅有着她远离北京的缘由;里面又包罗着她在小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里面更有着她由此及彼的有关于人的本质思索。读者同样可以从后半部分的精彩照片观摩和聆听到作者隐居之中所发现的美。

    通过此书,我们可以阅读到有关于生老病死,有关于人生价值,有关于现实生活的比对,有关于大都市和小城市的感慨。与此同时,文字的内层更是身为都市之人的你我无法感悟的豁达。以自己亲身经历的隐居生活,品味着那种慢节奏之下才有的舒缓轻音乐。“隐的是人,感悟的是情,享的是人生的慢慢思索。“ 尽管其中的某些内容看似平淡,但是换个眼光来感受的话,平淡之下有着很多难能可贵的感悟。太多的时候,忙碌的生活蒙蔽了诸多人们欣赏世间之美的惬意。而一旦回归到平静的隐居生活,所有的一切美却又在瞬息万变间展现出其最为婀娜多姿的魅力。与其让自己禁锢于繁忙的都市之苦,倒不如放慢脚步欣赏于人生的精华所在。

    某些时候,我们总是无法冲破自我设定的理想怪圈。“得不到的总是好的”。所以我们也许会忽略原本手中的宝藏,而却追求于充满艰辛的都市人生。然而,这并非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细读《隐居日记》,我们或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般的开解。其实隐居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逃离梦下有着我们诸多隐者的真情流露。用着自己的真心,记载下这段难得的真情,勇敢地面对一切,更是一种放眼世间美好的壮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之味就让我们在《隐居日记》细细辨别与品味吧!
  •   想要逃离现在的生活,逃到一个随心自乐,悠闲自得的理想园,这大概是每一个对现实生活不能忍受,有着各式苦恼的人的同一追求。

    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我常惊叹周围那么多的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不要工作了吧,不要再奔波忙碌了,停下来,停下脚步来看看这个温柔美好的世界。尤其是可以用有限的钱,开一个临湖或临海的咖啡店,里面放满各类书籍,邀陌生人或好友秉烛夜谈,最好店门口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满园幽香。不用赚很多钱,够吃够用生活无忧就甚为满足。

    如此美好又如斯温馨,恨不得下一秒就变成那样。

    可是现实中,我们却按着计算器算了半天也抵达不到理想园。算了算开店的成本利润,似乎能够开个没有亏损点,只求温饱的店,都难上加难。于是理想在蠢蠢欲动,却永远不会在进行,抱着心里想的小日子,过着朝九晚五的凡人生活。

    其实也是,对于捉不到摸不透的生活,我们永远是充满念想的,想着它是怎么怎么得好,又是如何得让人心生愉悦,可是真正到了另外的生活,又重新出现了新的苦恼,周而复始。

    于是我们选择出门旅行,尤其像"间隔年"这样行动,背包出门,不仅仅在于路上的风景,还有接触到不同的人、事、物,充实内心。我想起在西宁的青旅听驴子讲起自己工作很久,过于压抑,果断辞职,然后整个中国到处跑,已经将近一年了。我问,等结束了旅程还要继续工作么,驴子回答自然要回去工作,在路上不代表不会回归,只是需要给自己一个状态去过一番不同以往的人生。在路上的每一头老驴,他们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绘声绘色的书籍,这远比简单的文字生动多了。

    有一年冬天去丽江,在束河古镇某客栈住了一周。客栈里住着一家三口,丈夫妻子和儿子,儿子再过一年便要上小学,已经在客栈里住了三个月了,而且我听说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长时间居住在束河。我和他们聊天得知,其实丈夫是做生意的,但却有动心想抛下一切跑去一个空气很好很舒适的地方"隐居"一段日子,他能够选择放下,并且妻子也愿意随同。他平时每天都会去爬山,每天行走超过5个小时,他笑着和我说,在那里,轻松多了,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闲来无事还可以和陌生的客栈旅人一起出游,每天能够睡得很舒服,心情也格外愉悦。我指着他们儿子打趣"他该成了野孩子了!"

    我在束河借宿的几天内,客栈的老板娘和好几房长期住客都把我当家人般,冬至节到了拉着我一起吃水饺;一起出门旅行后买了刚宰的新鲜牛肉炖汤给我喝;拉着我一起去陌生的纳西族当地人家吃"杀猪饭";带着我徒步8小时来回一天去看一眼沉睡在深山里的海子,宁静又美丽。我在那里感觉到了简单和幸福,这些,永远是你跟着团,走马观花得游览完花花风景,感受不到的。那里简单的人事交往,没有任何得功利性,却让我深怀感激。

    我不知道那一次去丽江所感受到得一切,算不算得上是一次"隐居"。因为每一次出游所接触到的人,说起他们的职业和生活,各自不同,但大多数都依然热爱生活,并且能够走出来去欣赏和体验一下"在别处"的生活。当然,我说的自然不是跟团,而是另类的行走,即便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殊途同归。

    我挺佩服那对夫妇,在这样一个繁忙拥挤纷杂的世界里,他们能够停下来并且享受一下生活,实在难能可贵。记得那位大叔和我说,"钱赚得再多也赚不完,我现在每年停下来两个月,回去的时候在丽江的生活都和做梦似的。每天爬山锻炼身体,慢慢得先挑战一两座山,总有一天能够挑战我想要征服的那座山。"这些年过去,我不知大叔是否已经回到了杭州继续经营自己的生意,还是,已经挑战了几座山脉?他们在现实和理想间自由切换,却更安于自己的心,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

    在丽江的时候认识了一位私人向导,他对比了一下他和他哥哥的生活令我深有感触。他在丽江,并且喜欢这样的生活,没有太多压力,没啥客人闲来无事的时候搓搓小麻将,天南海北的旅客都是朋友。钱不算太多,但足够开销。并且早已经把父母接到昆明,在鸟语花香的城市里安度晚年。他有个哥哥在上海做投资经理人,赚很多钱,却没有假期,永远像高速陀螺一样旋转,让他出来休闲一段时间都放不下手头上的生意。不过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可是,现实中的新新人类,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却赚不来太多的钱。于是,我们有了"逃离梦""隐居梦"还有各种其他的梦想。我不知道出去走走看看到底能获得什么,但绝对比现在的视界更为宽广,能够寻找到一方宁静。

    也许我的"隐居梦"并不能做到长时间游离在现实生活外,却能够在间或的一小段时光里去体味"生活在别处"的乐趣。他在我漫长的生命之河里不过投入了一颗石子,我却希望他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思考和感动,还有幸福。

    PS书中的光影记录很温暖,那些绚丽的色彩,细微的片段都是大千世界给予我们的恩赐。因为我相信,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理想中行走,生活都能给我们不同的思考,并且让我们更热爱生命。
  •   安静的外表下,藏着不安分的因子。
    时时,陷入迷空的幻想。
    向往自由,去遥远的地方流浪。陌生的地方,总有着那么一种神秘而幻致的吸引力。
    做大地上的行者,流连在异乡的孤旅者。
    愿意,追随,那些随心而走,的生命。
    骨子里,深藏叛逆。时时,蠢蠢欲动。然欲望之火,往往熄于理性之钳。时点,心情,人,不对,事事羁绊。终归是,缺了那么一份义无反顾的勇气,那么一份果决的魄力。对生命之热爱,往往妥于现实之冰冷。心渐稳,渐安麻,生活渐失味。
    总是在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活着,是为什么?
    我,为什么,要像现在一样活着?
    不断地追问,追问,到最后,却似乎成为无意义者。
    活着,只是活着。
    叔本华说,人生是在无聊与痛苦中渡过的。
    我不知道,只是,不想心竟然如此不由自主地倾向于他。
    尼采说,生命的本然,是自我实现的欢乐。为了乐于过你的生活,你要置身于生活之上,欢乐总是比心中的忧伤更深沉。
    我,希冀去获得那样一种欢乐,却无从着手。
    置于生活之上?我只是溺于生活之水中,找不到方向。
    有时候,在想,是不是一直活在自己对自己的谎言中……
    老师说,生命因其有限性,才体现出意义。人生匆匆,你应想想,自己能够给世界留下什么,世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
    有时候,在想着这样漫无目的地,是否是一种生命和时间的耗散?但苏珊.桑塔格说,追求生命意义的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在我们没有思考这些问题时依然活得好好的。
    不知道了……
    黑夜来临的时候,在手机上敲出一段文字:“人一生为求得什么,又会记得什么?心不是在念着过去,便是在张望未来。匆匆忙忙。独独忘了当下此刻。过去与未来,凭借记忆与想象,你可以在时间与空间轴上去无限地延伸。但此刻,即是稍纵即逝的一点,却很少能完完全全地投身于中,去感受与体会。心又在追逐些什么…..”
    旅行开始之前,有着对未知的一点点不确定的不安感,试图去寻找支持,然而有时候,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增添了旅行的秘密。旅行的意义何在,只能自己去摸索,如果你真的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就会走上这条命中注定的路途,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唯有,走到更宽更广的世界,在陌生的点,才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趣事发生。旅行,让生命,多了一点点不可预期性。生命在流动,灵魂在游走。
    生命走在行旅中,贴近和拥抱每一个真实。The road is home*Just be out there in it*The freedom and simple beauty is just too good to pass up …在路上,收集凝落在草叶的甘洌的露水,补汲心灵的力量。
    有时候,望着空发呆,突然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去相信什么。很多时候,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信息,我们总是会受到一些伪评论者的影响;有时候,只是徒增更大的困惑。看《罗生门》,看得心累。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坚实的事实与被毁掉的事实,以及语言重塑的事实。语言与事实的距离又有多远?我只想看善良的,美的事物,难道这样便算是愚懦么?电影《十二怒汉》说,以生活的真谛而非世俗的眼光探寻真相。但生活的真谛,又在哪里。眼,看到的,“‘精’装修”过。听心的声音,但它太年轻,不辨明晰。笑着,想着,要不去终南山上隐居吧,去追寻生命的本真。人,总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找回自己。
    要接近自己的心,是困难的。万象喧嚣的世界里,人,总是离自己,最远。人们总是一窝蜂挤在一条路上,互相竞争、推攘、阻挡、践踏。前面有什么?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赶,肯定错不了。因为个人都是脆弱的,会本能地去寻找集体性的背景,集体性的支持。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深渊,想要认识这个深渊,需要莫大的勇气。追问书本,追问历史,追问世界,其实最终是追问自己。然而如此层层剥离,回归于,寻找到自己,站在生命的临界点上,去遇见真正的真实,这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自我喜欢捉迷藏,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如同蒙田所说,“我找我的时候找不着;我找着我由于偶然的邂逅比由于有意的搜寻多” 。过于执着地追寻,有时候陷入另一种偏执的迷失。
    一次一次,透过落地窗,站在19楼向外俯瞰,眼底没有绿色,感觉整个城市像是建立在废墟上,远处苍茫的雾气缭绕,灰蒙,灰蒙的,像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仿佛瞬间就会覆没。人,在这样一个城市,是很容易丢失灵魂的,曾今保有的灵魂,会被扭曲,和倾覆。所以,想要逃离。
    在想,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也许是一种召唤吧。
    在话剧《暗恋*桃花源》里,有人问:人生的尽头是什么?回答:是时间的悬崖。我们的一生,只是不停地,不停地,向它奔跑,向它靠近。然后,到了。然后,落入它。一路上,哭,笑,碰到喜欢,抑或不喜欢的人。欢喜,冷漠,自心知。走得远了,突然忘了为什么走得这么远……有时候,需要停歇下,回望下,不至于下一步路,走错了方向。
    哲学课上,老师曾说过,人有时候需要向后看,用哲学的方式寻找人生中的原点。回到原点,反思自己,获取力量。人应该给予自己这样一个回旋的余地。
    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我,不知道,命运将置于我,哪一个点。但我不希望,在开始的时候,就望到了它的终点,以及过程。若有时机对点的时候,便出去。心中,总存着那么一份念想。虽然,生活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也要舞得精彩。
    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也许是我们的心不够坚韧,敏感得总容易受到浸染,无法守住一些东西。唯有回归简单的自然原野,摒去一切的尘世倾轧、嘈杂噪音,才能找到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这的的确确,属于一种逃离。心里,存着一份对现实的抵触,对繁杂俗务的厌倦,一种内在的反抗,就是那么一种,追寻自我的欲望,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渴望,愈来愈清晰,愈积愈激烈。于是,某一天,终于,跳出原来的生活,奔赴所往。
  •   题记:地球万事万物,在天堂都有理想版本,其重要性不在于他们是否真实存在,而在我们无瑕的追求。

    天空弥漫灰尘的雾气笼罩下,这个氤氲扭曲的世界,是如此荒凉与冷酷的华丽,声色犬马的人造森林,长期肠梗阻的车流,人们就像洄游的鱼类,固执地夺取单一的绚烂欢乐,天地间充斥着醉生梦死的味道。但是人们只是苟活在无边的抱怨中,艰辛而又猥琐的过着叫人无望的日日夜夜。如果堙没于人潮的自己,拥有平凡无感一生,生活空虚得像是囚禁,不是在这个地方过这样的生活,就是在另一个地方过这样的生活,那将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

    作者芥末的骨子里充满了对幸福的生活的向往,心底开始有了波澜,她终于还是决定出走了,哪怕以逃遁的方式,找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短暂停留,去追寻自己的内心与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有能力不干什么。就这样,芥末与她的爱人双双远迁至有大海的 Q市,置身一个迥异的生活环境,她记录安宁的隐居经历,所知晓的一些恍然醒悟的事实,与我们分享那份日记。

    其实太多人过着不如意的一生,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伤”,于是有时候,你不得不假装很快乐,只是为了不让别人问“你怎么了?”,可是社会却又不吃你“撒娇”的一套,实在是狼狈而疲倦的事情。

    “东方梵高”的老张,因为画画,被“全民梦想”的泡沫陶醉得晕头转向,好似自己早已获得过梦想一般,无法解脱的老张默默地发了疯。我们演技再好,也不能忽悠既定的命运。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本来是要去做某件事,但是一起身就忘记了要做什么了,那是因为上帝取消了这个动作,可悲的你只是“不厚道”的上帝的操控对象,供他游戏的丑角。
    “烦恼”的保安,因为怀才不遇的境遇潦倒,要么继续怨天尤人,要么无所期望的赖活着,同样是辛苦操劳的船上的“渔民”,人却渐渐习惯并且麻木起来。话语越来越少,对冷暖毫无知觉,这一切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辛酸,生活的艰辛不会因地域不同就不同。
    因为我们不是作家毛姆所说的被选中的一小撮人,而是剩下的沉默的大多数,不断的接受了原本以为不能接受的,哪怕不喜欢。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充满了无奈,不得不慢慢学会适应。活着是一种躯体感觉,而存在是一种精神感觉。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存在,与好好的活着。

    “老人与退休”,你会发现那群老人沐浴着怎样辛酸的眼泪。奋斗了一辈子的父母们,正在憧憬退休的美好,可是那些垂垂老去的老人们,带着一身的伤病,正数着微薄的退休金,为自己的生计与身体而黯然发愁,只有药物与疾病,留下来陪伴他们残喘的步履,这真是一种集体命运的悲哀。我们这具躯壳,终会被岁月的年轮碾压成苍老,颓朽的模样。直到一场葬礼,完成彻底的止息。衰老,永远是让人无奈的心酸。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时光里。

    B面的照片都很漂亮,也许是对A面的逆转,收敛了机锋,多了份静止的沉淀,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有一种宁谧的姿态,一些散散的泰然文字,散发出经久的醇香,令人心喜,也许沉重的留给写作,轻松的留给生活。你我的江河梦,何时再续?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上学的时候喜欢这一句诗,对大海有很多向往。
    上班之后更喜欢这一句诗,对于写字楼之外的世界全部都充满向往。
    但是人生还是要打拼,没有资本也没有资格去隐居,也许我对自己设定了太高的目标。
    现在看看介末的生活,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
    感谢一本书带我在意念里隐居,在现实中我还是要每天给自己打气,每天面对压力,坚持不懈。
    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这个书。
  •   以前追《裸婚》的时候,经常关注介末的博客,后来她把过往都删了,偶尔放出一些美景图片,如此也有两年。原来是隐居去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难的恐怕是急流勇退,功成名就的时候离开花花世界,而且是和爱人一起,去一个海边小城生活,我看书里一开头介末描述了北京的生活,拥堵,冷漠,浮夸,可真的要说来,小城市也有闭塞,八卦,和虚荣,城市到哪里都一样,从北京迁徙到海边的过程,介末用了很多笔墨,描述花开了,道路清净了,抵达后,人也病了。
    我对这样的开头非常有感触。这和每一年春节离开帝都,返回老家,必然会生一场不大不小的病有关系。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灵在高速运转的突然喊了暂停,必然的缓冲和休憩。每年我都拿那短短的一周,当做一次隐居,隐居在心灵之乡,尽管还有寒暄和走动,也有饭局,但它带来的意义是这样不同。
    在介末的书里,我再一次重温了这种感觉。那种纯粹的采菊东篱下是不存在了的,可这种离开的勇气,或者说,能出世入世的能力,以及在这过程中检视到的一切情绪,都值得回味。
  •   

    陆幼青在《死亡日记》里讲过一个故事,某天某个小城的小公司来了一个应聘的极为优秀的年轻人,短短月余的时间就让公司的各项业绩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老板很是欣喜,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甚至有意把自己的女儿连同公司一同交给年轻人。可有一天,年轻人突然失踪,小老板好生打探才知晓,原来年轻人是行业内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这段时间正好是他的假期,就顺便在这小城的小公司“放松”了一把。
    十年前读到这个小故事感觉有如传奇一般,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这个小故事,更多的是无奈和心有戚戚焉。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得不紧绷着神经,小心翼翼的工作,诚惶诚恐的面对着每一天的到来。我相信,都市里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田园山水的梦想,都“妄想”着什么时候可以扔下工作扔下烦恼逃离喧嚣的城市,可又有几人能真的放下手中的一切放纵一把呢?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真实的生活情景是《蜗居》中海萍口中所描述的那样: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这些数字逼得我们每天都不敢松懈,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时代所抛弃,跟不上生活的脚步。
    介末是幸运的,还能拿得起、走得出,虽然出走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和惬意,但是能走出便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   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觉得太有那种质朴的感觉了,让我想起之前去旅游的时候看到过的小木屋,没想到翻开里面大大的惊喜,竟然有那么多图片,一年四季,都是我未曾在生活里见到过的。现在想来,身在城市,每天看到最多的都是钢筋混凝土,闻到的都是汽车尾气,早几年还有麻雀,现在天上除了飞机什么都没有,连吹过的风,都没有了混合青草和泥土的湿润气息,只剩下灰土。内心被钩动得不可收拾。
    介末的文字一如既往,睿智,清醒,有幽默感。这样一个女人去隐居,直接让我联想起三毛,不同的是,三毛和荷西住在撒哈拉,而介末和爱人住在海边。远离了都市,人就会更纯粹,更真实吧!
    一定要找个机会,给自己一个隐居的机会!
  •   买了这本书来度过周末的。
    在阳光和雪景里看介末的隐居日记,竟然也产生了几分逍遥感。
    很佩服也很羡慕她离开了北京,可惜在这里还有太多我无法放弃的东西。
    她描述的海边小城Q市,真得很像我的家乡。
    像春天的风吹过身体,尽管还有一丝冷,但那是自由而舒缓的。
    想家了。
  •   应该说,还在打拼的年龄,但真的太累了,不是身体的累,是心灵的累。
    介末和爱人辞去工作,双双归隐,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
    但是我没有勇气踏出这一步。
    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爱人。
    每一个在城市里的人都像打了鸡血,每天亢奋不已,耗尽心力。
    但是离开之后的落寞和缓慢也不是一下子能适应的,
    那种失落茫然更加令人手足无措。
    大抵因为这样,我们还在这里。
    真想和心爱的人放下一切,一切去一个节奏慢,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的小镇,
    每天细致地感受时间流逝,感受四季变化,感受阳光,清风,微雨,还有在这种流逝中的自己。
  •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隐居是很多人的梦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隐居是宁静的;在这个浮躁的现实中,隐居是安祥的。想隐居的人都会想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真正的隐居不在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你的内心。心安则到处都可以隐居。可能很多人觉得隐居不现实,那就来个“间隔年”吧,向作者学习,休息一下反思一下,别忘了当时为什么出发。
  •   从《裸婚》开始关注芥末,喜欢芥末的文笔,一直期待她的新书,读芥末的书,轻松幽默中折射生活的真谛,虽是随笔,但是不觉乏味,越看越喜欢,期待芥末多出新书,永远支持!

    《隐居日记》收到后惊喜无比,先感谢下敬业的当当物流人员,让我在周末前能拿上期待已久的书。《隐居日记》分两部分,图片部分也是精选美丽的景色,全部出自芥末之手,将美好的景色精心编排配以简短的文字,可见隐居时光的芥末多么悠闲惬意,能在美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真实。文字部分风格依旧,刚拿上书就迫不及待开始读,总觉得文字有些短,不尽兴,因是喜欢,所以觉得时间过的飞快,希望芥末快点出新书,期待你的新作。《隐居日记》第二遍正在读,越看越喜欢。一直在关注芥末的新浪博客,真希望芥末可以加大创作力度,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作品。
  •   裸婚之后 隐居日记 ,很期待介末的文字带给我第二次感动
  •   我不是高级白领,我没有隐居的资本,只能坐在办公室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看着书,感悟作者的隐居体会,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逃离吧。
  •   精致的文字,精致的图片,精致的书。
    好几处图片,都有一种湿漉漉的气氛扑面而来,恰逢周末大雪,真是赏心悦目。
    在书里没有看到那种做作的隐居,所谓大隐隐于市,在集市,邻里和海边,介末用文字和图片带领我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
    为此我将书桌重新布置,把盆景放在上面,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丝出尘气息。
  •   隐居日记写出了每个人内心的渴望:逃离现在的生活方式;逃离喧嚣的城市生活;寻找宁静的世外桃源。隐居是太多人的梦想,像作者这样真正敢于去尝试的人很少,这本书告诉我们,赶快行动吧,不一样的人生在远处等待着你和我,去尝试你会有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收获!
  •   介末在隐居的地方,闲适地看着别人的生活。我也想要!
  •   这本书很漂亮,很适合周末这样的天气在家里看。
    那些高压力的人渴望隐居,其实我还是很渴望打拼的,不过书里写的那些小城生活非常真实,看完让我想家了。现在已经不存在与世无争,想隐居的人大约都是希望内心得到平静和休息吧。
    尽管22元有点贵,但我还是觉得买了很值得。推荐。
  •   封面设计高雅、漂亮,我很喜欢。我是城市一簇,上班非常紧张,总是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心向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但每次出去最难的事情就是请假。现在想开了,自己给自己放假,每年都找理由请假,去过一段田园生活。我喜欢古镇,总是愿意在古镇上住一段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那种生活真是惬意,每次都不愿离开,今年一定要再去个古镇,带着这本书去,在镇上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   介末说,这本书写给身陷都市,心向海天的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有点热泪盈眶……
  •   “隐居日记”这个书名非常的吸引我,让我想起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人,如果真的能隐居在自己的内心里,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   面对就业、生活的压力,我想逃离,没有恐怖的经济数字、做不完的事业。只有一片桃花源。但见此间花开落,生活自给自足。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贫贱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我想逃进理想的生活里,伴随日升日落,徜徉在艺术里,创造美的梦。那里莺飞草长,花香四溢,埋首自然之海,只愿做一朵永不消逝的浪花,奔流在波涛之上。
    去哪里开垦这样一块理想的田地?“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还没有跟上来”。带上灵魂,一种安心的心情,架上美好的视角,拉好镜头记录生活转瞬即逝的安宁。种上绚烂幻想的种子,用灵魂的工具开拓幸福的源泉,把理想的家园开拓成真实的景色。
  •   收到书很惊喜,从裸婚之后就在等介末的新作品,这本书拿在手里都觉得书香扑鼻。
    非常喜欢双面阅读的感觉,那些图片都好美,让我蠢蠢欲动想出去旅游了!
    可惜当当没有办法晒单~
  •   昨天一直很不开心,不知道为什么情绪就上来了。看了隐居日记,也想去隐居。但是内心如此不平静,我能放心尘世中的一切吗?而且,跟谁去隐居?一个人?……好迷茫。。
  •   裸婚完了隐居,作者是能驾驭生活的人
  •   从《裸婚》开始喜欢介末,当时就很喜欢她的不世俗,活的真实,现在看来,真是勇敢的女人!
  •   隐居海边的日子,很舒服,很向往,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作者一样,离开北京,隐居海边。
  •   这是帮同事买的一本书,结果我先睹为快了。面对大海,春暖花开。从小就想往这样的生活,直到现在也没过上这种日子。很是欣赏作者的勇气,放弃朝九晚五的日子,给自己自由的生活。这本书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作者的距离,因为我就想过这种海边的自由生活,书中那些美丽的摄影心生喜欢。那些凡人俗事也是娓娓到来,是本好书,与心贴近值得一读!!!
  •   在繁华的都市里 很想找一个静谧的地方隐居起来
  •   喜欢介末,因为看她裸婚,喜欢她的文笔。
  •   很喜欢作者,从裸婚过渡到隐居。
  •   芥末不裸婚,改隐居了,哇哈哈
  •   “这段隐居时光,是一所装满镜子的房间,我不能闭上眼睛继续做梦,说自己什么也没看到。”
  •   双面翻的创意不错。好像是说隐居了三年?那也挺不容易,等于是完全中断了和外界的联系啊,一般人也很难做到。
  •   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
  •   为以后的隐居生活做个心理准备~
  •   所以找来一本,这个题材,蛮有意思。应该有不少人都想要隐居吧。
  •   这个年代能去隐居的人真不多 了,其实大家都想去,可……,看书吧
  •   工作压力很大,看了这一本,也想去隐居,但是还是没勇气放下。
  •   从白领到闲人,都市中的人很多人都梦想着,作者在做闲人时,反倒有了很多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   应该是符合了现在很多都市人的心理吧,想要逃开一切,去隐居之类的。应该说是一本很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书。
  •   习惯了大城市的喧嚣 很想找个安静的小镇隐居
  •   手握这本书,也想像书中说的那样,静静的隐居。
  •   喜欢一句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觉得非常美好,就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看了 这本书 好想去隐居
  •   我们都想去隐居,都想
  •   世事纷纷扰扰,什么时候能隐居?做不到,看看这本书也好
  •   羡慕啊,还没有隐居的资本。。。只有羡慕了
  •   个人隐居的记载
  •   难道这中间是去隐居了?
  •   看书吧,有机会了在去隐居
  •   隐居 很向往 但是好需要勇气啊
  •   现在特别向往缓慢的生活,向往那种用走的就可以走完的小镇,向往漫山遍野的树,向往一望无际的大海。拿到这本书后在摇摇晃晃的公车上看得入迷,现在在家里看,又是另外一种感觉。
    真想出门去啊!
  •   书是好书,但是被骗了.....
    第一眼看到书时就被介绍中的“书摘与插图”第一张照片给吸引了(凤凰印宅),拿到书后翻边全书也没找到这几张照片,甚至书中根本没有提到凤凰古镇。难道我的这本少印了吗???
    不得不承认书写的很好,值得一读。
    提醒同样是被图片吸引的朋友们先考虑下再出手,照片真的有些让人失望,,,,,,
  •   我也不止一次YY,想象像作者一样,抛家舍业的这么来一回。
    但是没想到,我害怕的那些琐碎和落差,在作者笔下变成了爆笑捧腹的故事。
    老阿姨们的舞步,邻里之间的捣鼓,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无奈又那么好玩的事情。
    每个小区都有这样的一群接地气生活着的人们,顶着发卷,汲着拖鞋,穿着睡衣,也许不用搬家,只要从套装里挤出身体,打开门,再打开心。
  •   其实作者和她丈夫就是逃开了大都市,去了自己想去的宁静的地方小住了一阵。期间遇到一些人,平凡而有趣,他们个个有故事;遇到了一些事,世俗又意味深长,耐人回味。书中还配了好多他们自己拍的照片,不华丽,但很温馨美好。我现在还必须在我生活的地方奋斗,无法去个世外桃源。可能我的心灵还没有作者那样活在当下,想做就做。但读一读他们的事也让我找到了释放的快乐。
  •   价格合适,内容也好精彩,喜欢,非常好,让人读了之后真的有春暖花开的感觉
  •   喜欢这本书,看书的地点床上、沙发,作者的笔触调侃幽默不失文采,有时忧伤,有时明亮。真的显现出了身陷都市,心向海天的感觉。
  •   
    因为信任芥末思想和文笔,因为读过她的《裸婚》,看到她出新书,毫不犹豫就下了定单。事实证明,她禁得起我的信任!我向朋友们推荐了此书!
    智慧的文字,干净的画面,一页页翻下去,如同沐浴在阳光里!

    两年过去了,芥末不仅思想成熟了,摄影技术更上一层楼!
    读着这些干净阳光的字,看着美仑美奂的画面,
    欣喜在心中一朵一朵开放.
    芥末,看到你好,真好.
  •   每个人都想过从高级白领到山野闲人的悠闲生活
  •   个人的恬淡生活真实可感,也激荡人生
  •   世外桃源的生活,只能在书里面看到。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鸽笼里的人,“望洋兴叹”。
  •   一句多么诱人的诗,有多少人向往,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不顾一切地尝试,身先士卒的作者能告诉了我们都想知道的生活的真相
  •    好书,很喜欢作者那种散漫自由但是却很惬意的生活,结果他的文字看似没有章法,但是读起来确实觉得舒畅
  •   适合在一个舒服的下午,喝着茶,静静的阅读这本书,再重新审视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书的质量很好,图片拍得很美,给了我另一种想要的生活,很简单,很恬淡
  •   读这本书,文字赏心悦目自不必多说,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节奏,有用心的安排,文字之间也有呼吸吐纳,跟着这节奏进去,细细体会作者笔下的一人一地一风景,真是无一不佳美,掩卷之余,恨不得要当机立断,抛弃所有,也去流浪天涯。
  •   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离开,要不要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然而现在的一切都对我造成困扰
  •   我这才开了个开头,就爱煞这本书了。这描写CBD贫得让你笑到合不拢嘴又觉得切切实实说到心坎里去了!——好吧,就算不能逃,也在心里有一个地方是安静快乐自然自由的!
  •   用两个下午的时间,看完整本书,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
      最迫切的愿望是:不上班,不赚不想赚的钱,不做不想做的事,我要任性,任性,再任性......
  •   作者文字给人一定的思考余地,图文并茂,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   优美的文字,漂亮的图片,身在闹市,心已静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适合当代年轻人,尤其是身居城市,每天忙于生计,忘了自己的人
  •   逃离都市,放空身心,美呀美
  •   有新意的装帧!装帧很好地阐释了本书的内容:人生走过一小半,一切看似就要稳定下来,保持一成不变的时候,突然把世界颠倒,就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柳暗花明
  •   是因为看了《裸婚》跟来的。看来芥末还是挺有想法一人。
  •   比裸婚有深度了
  •   现在忙碌的工作,似乎为了生活,但事实上是舍了生活,为工作而工作!
  •   脱离繁杂喧嚣的都市,寻找清新静谧的港湾,那般幽静,那般神秘,那般令人向往。。。。。。
  •   理想与现实总是矛盾的
  •   文字还是比较喜欢的,懒散的氛围和稀松的状态,是我的初次印象,剩下想要说的话,等我慢慢读下去。
  •   我也渴望逃离城市,去四处行走,去感受自由。
    没有勇气,就只能如此这般羡慕别人的勇气与洒脱。
  •   羡慕这种豁得出去的人,洒脱得不像话,她传递给我们的,应该是内心的平静与强大。
  •   到一个没人找到我的地方,肆无忌惮的放肆一场,生命自此才开始
  •   惊喜~ 没想到芥末的新书这么新颖,双面翻的,一面是文字,另一面是图片,手感很好,印刷和包装都很精美~
  •   远离城市的喧嚣,选择自我放逐,时间可以短似一个星期,也可以长则数年。
  •   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   羡慕这种生活
  •   尊重自己,尊重内心,这个是生命中对自己最好的一部分
  •   很喜欢这样轻松风格的书……不用一定要平心静气,浮躁来看是不能读的,我们可以挑一个轻松的下午,挑一个放松的姿势,来读一本好看的书。一切都很适宜。
  •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真正的隐者虽位处喧嚣,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
  •   找个时间去实现
  •   芥末做了大多数人想做而不敢做的
  •   买会来就看了,写的真不错,很有趣,虽然是点滴小事,但读起来趣味盎然,值得推荐
  •   看懂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比你看懂这个世界更难
  •   没想到这次的快递这么快,东西也很完整,没有任何褶皱的迹象,看包装的质感感觉是正版,我一直都在当当买书,以后也还是会继续购买的!谢谢啦
  •   喜欢纸的手感,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感到很满足,纸的颜色看着很舒服,图文并茂,适合一天疲劳后给精神放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