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梁衡  页数:248  

前言

   序 言   梁 衡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有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像我已经失踪。我的活动领域基本都在新闻界、政界,从来没有参加过中学的活动,我说这次一定参加。到现场一看,令我大为感动,同学们几乎人手一册我的散文集《觅渡》。当时我就感到实在对不起热爱我的中学生读者,决定要为他们编一本散文集。好让那些可爱的同学知道他的这位大朋友还活着,还没有失踪,还在为他们写作。   我的一些文章,同学们当然是在刊物上零星读过的,书店里也有其他选本。2010年,我出版了专门为配合教学而编的《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文化艺术出版社)。为此我曾请教了几位中学语文教师,定下当时结构,即全书分为教材解读、扩展阅读、教学研究三单元。后来有读者反应,扩展阅读这部分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于是我又将入选中学、小学和示范课本的文章整理一下,加入一些新的篇目,来进行扩展阅读,就是你正在读的这本书,但总的来讲是想回答两个问题:怎样做人和怎样作文。当然这个大问题不是一本书就能讲清的,但是中学生阶段所有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却绕不开这个话题。本书中写到十多位名人,他们都堪称我们的人生楷模。相信,只要第一次阅读,你就会把他们当作人生的坐标。同时,作者又尽量复原当时的写作过程,披露背景资料,解析写作方法。目的是想告诉同学们文章是这样写成的。另外,除了人物散文,还解读了其他文体的写作。我认为一篇文章,不管是教师讲,还是学生学,要从中得到三个东西,即:思想内容、语文知识和美感。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充满激情、汲取知识和享受美感的氛围中度过。我中学时代的一些语文课就是这么过来的,它让我终身受用无穷。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给同学们找到一点我昔日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最后,感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李郦老师为本书撰写“美文解读”的文字。   2011年10月20日

内容概要

  《青山不老》精选了梁衡先生最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选文章以入选中学教材的篇目为主,分为写人篇、记事篇、抒情篇、说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解读赏析,极具学习价值,供学生和老师谢谢品读,吸取文中之内涵。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学新闻》,散文集《觅渡》《红色经典》《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李郦,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曾点评过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人皆可为国王》《古典幽梦》《夹缝中的历史》《坟》等。希望通过评点名家作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爱上语文学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写人篇
匠人与大师
武侯祠前的沉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
把栏杆拍遍
青山不老
周恩来让座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觅渡,觅渡,渡何处?
百年明镜季羡老
大无大有周恩来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读韩愈
读柳永
第二章 写景篇
晋祠
夏感
壶口瀑布记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长岛读海
雨中明月山
第三章 记事篇
夜市
在欧洲看教堂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
第四章 抒情篇
母亲石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红毛线,蓝毛线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西柏坡赋
第五章 说理篇
年感
谁敢极言
你不能没有家
人人皆可为国王
文章五诀
书与人的随想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章节摘录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的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则鲜花掌声过眼烟云,新题层出,开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个,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他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气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2006年5月19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美文解读   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细致,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的论证方式分析了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有三:分别是“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并于文章最后总结了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匠人”,而是至少要从思想上循大师的思路,要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要善于识别,勇于创新。这篇文章极具思想深度,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写诸葛亮,作者抛开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诸多事迹,抓住了两个人。一位是君:刘备;一位是臣:岳飞。这两个人捕捉得很有意思。   刘备是诸葛亮的君主,武侯祠之名本为昭烈庙,但是在民间意志和力量的选择之下,刘备却渐渐让位给诸葛亮,不管当权者再有什么不合礼法的顾虑,老百姓的选择始终无法阻挡。作者在文中甚至捕捉了这样一个细节:“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足见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岳飞则是另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将,作者在文中着意写了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绪共鸣就一直延伸到了今天,传递给了作者,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的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则鲜花掌声过眼烟云,新题层出,开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个,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他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气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2006年5月19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美文解读   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细致,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的论证方式分析了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有三:分别是“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并于文章最后总结了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匠人”,而是至少要从思想上循大师的思路,要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要善于识别,勇于创新。这篇文章极具思想深度,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写诸葛亮,作者抛开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诸多事迹,抓住了两个人。一位是君:刘备;一位是臣:岳飞。这两个人捕捉得很有意思。   刘备是诸葛亮的君主,武侯祠之名本为昭烈庙,但是在民间意志和力量的选择之下,刘备却渐渐让位给诸葛亮,不管当权者再有什么不合礼法的顾虑,老百姓的选择始终无法阻挡。作者在文中甚至捕捉了这样一个细节:“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足见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岳飞则是另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将,作者在文中着意写了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绪共鸣就一直延伸到了今天,传递给了作者,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

编辑推荐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的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有新思想,但有新思想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这也是写作人追求的理想。   我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看到此情此景又可写一篇好文章了。但我大多数情况下却心静如水,没有创作的激动。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喷一次,也可能永远地怀抱岩浆,沉默不语。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内容一般分成三类: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山水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风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有独立性、长久性、多样性。在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启示,而自然风物给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与享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山不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5条)

 
 

  •   这书一本散文书,有几篇散文和在一起成的书。十分的受益匪浅!!而且还是梁衡先生写的散文真的观看!
  •   因为自己中学时课本里的一篇《晋祠》让我记住了这位同乡梁衡,再加上名师的点评确实不愧为一本好书。只是不知道孩子会不会也一样喜欢?
  •   青山不老 中学生读名家 老师介绍的一本书,不错
  •   买了两本梁衡的书,梁老师知识渊博,让人佩服!
  •   支持梁衡的所有作品很真诚的作者。
  •   梁衡的书写得很好,值得去读。书的质量、包装、印刷都很好。
  •   周围同事都在读,所以也跟风买了梁衡的书看看,作者的视角独到,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   梁衡先生的书,孩子都喜欢!
  •   梁衡先生的书,很棒,感悟文字的魅力……
  •   文章写得真好,正在拜读之中,应该有所收获
  •   给孩子买的,希望他好好读一读这些文章,对他会有很大的帮助
  •   这本书真的不错,从包装到印刷。从作者的文章到点评都很好。
  •   得到老公和孩子的喜欢,大家的东西写出来就是朗朗上口还有哲理性。推荐中学生必读。
  •   很好。中学生的很好的读物。
  •   虽是中学生版,但家里小学生也喜欢
  •   帮助写作好看好看看好看
  •   印书精美,而且内容更好,我和孩子读了都有收获。
  •   文学性很高,而且适合学生阅读,不会觉得太难,不愿意读
  •   书的内容还不错,很适合中学生看
  •   孩子陶冶性情,学习写作方法
  •   买给孩子读的,帮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
  •   值得中学生使用
  •   老师让读的
  •   儿子喜欢,导读版的容易接受。
  •   老师推荐的书,给儿子买的,希望他能静心阅读,我有时间应该也会阅读吧。
  •   读了很受触动 推荐一下
  •   这类书娃娃喜欢,建议多读。
  •   孩子喜欢读,大人也喜欢读。
  •   多读一点书总是有好处的。
  •   这本书很有看点,深刻、犀利,值得一读!
  •   价格给力,要是物流再快一些,就更好了。
  •   开卷有益,这本书真的很好!我很喜欢!
  •   好书,不愧为中国当代的散文家,大师级的,包装很有品位。
  •   书不错,是老师推荐的。当地书店没有买到。
  •   老师推荐的,孩子还没开始用,以后追加评论吧。
  •   给孩子们选的好书。
  •   内容还没有看,相信不会差吧,但字体偏小,留那么多的空白,为什么字体不能大一点呢?
  •   非常好的一套书!买早了
  •   很好的一本读物,值得购买!
  •   很有教育意义,是给女儿买的。
  •   孩子五年级 ,估计欣赏不了,待用!
  •   看了一部分了,很不错的书,推荐给大家
  •   不错,到得很快
  •   这本书我挺喜欢的
  •   儿子很喜欢看!
  •   给儿子买的,增强他的阅读能力。
  •   送给她,她说好看
  •   帮同学买的,他觉得不错
  •   值得买,我们很喜欢!
  •   梁衡的散文都写很很美,值得一看!
  •   字体大小合适,看着很舒服,文章也很精美
  •   看了书名,以为这本书情感很深沉,但是仔细翻阅才发现思想不是很高,适合初中生读。
  •   适合中学生作为科普读物。
  •   要做让人满意的人很难,做自己吧
  •   大气,磅礴,理性中带着思索,很好。
  •   老师推荐的,还可以。对孩子有帮助
  •   儿子喜欢读。
  •   给女儿买的,加强她的阅读能力。挺好
  •   不清楚孩子感不感兴趣,还没有看
  •   老师要求买的没办法,个人不喜欢学术
  •   老师不知道暑假阅读作业
  •   物美价廉,买书**当网,最正确的选择。
  •   很好的一本书........
  •   不错,很有意境,文字也很优美,就是有点年代久远
  •   图比较丰富,内容中学生看还可以
  •   纸张不喜欢,内容还好,但是有时事图片
  •   一本可买可不买的书 纸张质量很好
  •   封面印刷不咋样。
  •   还可以啦……就是书的封面有点脏
  •   书还将就
  •   内容重复 骗人
  •   老师推荐,内容还行
  •   给儿子买的,他很喜欢看。儿子上六年级
  •   不错,应该正版的。
  •   不一定是中学生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