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王艳娥 编  页数:181  字数:128000  

前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他们或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凭着超乎常人的坚强毅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引路;或者是卓越的科学家,为探索自然奥秘、改善人类生活而不懈努力……总之,他们由于在某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航标,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加精彩的物质世界。  这套丛书不仅告诉你名人成功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展示他们奋斗的历程,展现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中所表现出的杰出品质,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精神元素。  这套丛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物全面。本套丛书精心选取了从古至今全世界40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些人物均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被广为传颂。  二是角度新颖。本套丛书不是简单地堆砌名人的材料,而是选取他们富有代表性或趣味性的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们波澜壮阔、充满传奇的人生和多姿多彩、各具特点的个性。  三是篇幅适当。每篇传记约10万字,保证轻松阅读。本套丛书线索清晰、语言简洁、可读性强,用作学生的课外读物十分理想,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四是一书多用。本丛书是一部精彩的名人故事集锦,能够极大地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培根说:“用名人的事例激励孩子,胜过一切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名人是最好的榜样,向名人看齐,你将离成功更近!

内容概要

  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诗篇。
  这本传记,讲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历程。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转折,他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关心国家命运,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艰苦的生活使他变得伟大,是多难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才华。解读他的一生,我们深深感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凡是让人下跪屈服的东西,才真正令诗人振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20岁后漫游中华大地,与诗人李白、高适等结识。杜甫生于唐代由盛转衰时期,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流离转徙。他关怀国家安危和黎民疾苦之情,都倾注于诗中。他的诗又能揭露朝廷弊政,真实反映官僚军阀的荒淫无度。故后人称之为“诗史”。和李白并成“李杜”,被公认为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对后世有极深的影响,许多诗人把杜诗奉为最高典范,并尊称他为“诗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年与家事
 家世与出身
 早慧的诗人
第二章 壮岁交游
 走出书斋
 漫游吴越
 初试未捷的前因后果
 齐赵游历
 与李白会合
第三章 困居长安
 再试失利
 唐都风云
 沉郁的诗风
第四章 艰难岁月
 安史之乱
 携家流亡
 重回长安
 三吏三别
第五章 西南漂泊
 逃难成都
 成都草堂
 幕府生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六章 凄楚的晚年
 寓居夔州
 湘楚流离
 最后一个清明
 杜甫的诗歌
 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章节摘录

  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他在那一年夏天写的《夏日叹》一诗中,就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那一年,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  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想到这些,杜甫心中十分沉痛,连饭都吃不下。  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现在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  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  那年,虽然关中大旱,但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雨水却比较充足,庄稼长势不错,收成应当不成问题。杜甫的从侄杜佐居住在秦州城东的东柯谷,他的朋友僧人赞公遭到放逐,也居住在秦州的西枝村。  于是杜甫决定带着全家到秦州去。刚到秦州的时候,杜甫一家就住在东柯谷,那里山谷很深,有着数十户人家,藤蔓爬满了房头,清澈的溪水从山岩中渗透出来,翠绿的竹子倒映在溪水中,地里可以种小米,向阳的坡地上适于种瓜。不久,他去西枝村拜访僧人赞公,觉得西枝村也是很适合自己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夜晚,杜甫就住在赞公的土室里。白天,赞公陪伴着他,寻找可以建构草堂的地方。找来找去,觉得村西的西谷整日都有阳光,气候暖和,土地肥沃,长满了杉树、漆树,很适合定居。但最终杜甫并没有搬到这里来,而是暂时寄居在秦州城。  辞官来到秦州,杜甫似乎对隐居生活发生了兴趣。他与隐士阮防成了好朋友,并写诗赞扬了阮隐士粪土富贵、避俗隐居的品格。阮隐士会不时给予杜甫生活上的接济。  杜甫写的《遣兴五首》,对历史上几个著名的隐士表示了深深的崇敬和向往,五首诗分别写了诸葛亮、庞德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五位隐士。  杜甫还写了《佳人》一诗。杜甫很少有专篇写美人的诗,这首诗却描写了一个品格高贵的绝世美人。  这个美人出身官宦人家,安禄山的叛军攻破长安时,兄弟们都被杀死了,连尸骨都收不回来。她的丈夫是个轻薄子弟,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现在她独自一个人居住在幽静空寂的山谷中。这个女子孤高清雅,虽然生计拮据。不得不让侍婢变卖珠宝,换取米粮;有时屋漏,只好牵扯藤萝来补缺,但她的品质有如山泉之清,坚持隐居,“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美人清寒孤寂,却美丽脱俗,追求馨香贞洁,持守高风亮节,像香柏、翠竹一样。  这个佳人的形象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志趣。虽历经变乱,生活艰难,却始终能保持一颗热爱民众、关心国事之心,哪怕孤独寂寞,也不会改变高洁贞纯的心志。  秦州是个边防重镇,邻近吐蕃,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互处。这里崇山莽莽,地势高峻。新鲜有趣的边塞风俗和光景,让杜甫诗兴大发,也时时激起他对边防危机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杜甫的诗中写到了悲风、朔风、浮云、穹庐、烟火、烽火、牛羊、骆驼、胡雁、降虏、鼓角、胡笳、羌笛、戍鼓、羌童、羌女、羌妇、胡儿等边疆风物,使杜甫诗中出现了一股新奇的边塞气息。  当时的秦州,唐军与吐蕃军队之间常常发生战斗,双方互有胜负,因此那一带气氛很紧张。有时候,深夜也能听到鼓角声,时时能看到烽火警报,听到战斗的消息。  杜甫对朝廷政治和平叛前线的局势更是忧心忡忡,担心战事反复,朝廷军队失利。他觉得自己就像立在遍山秋草中,向着满天浮云长声哀鸣的战马一样,“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二十首》),空有平息安史之乱和报国立功的壮志,却无法实现。  在秦州时,杜甫彻底摆脱了公务的羁绊,闲暇的时间较多,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人与事,从而写下了一批咏物诗,比如有《归燕》、《促织》、《萤火》、《蒹葭》、《苦竹》、《除架》、《初月》、《废畦》、《病马》、《蕃剑》、《铜瓶》等,这些诗有的赞叹,有的悲悯,有的痛惜,有的怀思,有的慰藉,有的嗔怪,有的讽刺,有的嘲笑,有的劝诫,有的议论,都寄寓了杜甫的思想和情感。  在秦州,除了从侄杜佐、僧人赞公和阮隐士外,杜甫很少与其他人交往,有时觉得十分孤独寂寞,因而更加思念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朋友。  杜甫在秦州的时候,他的几个弟弟散居在河南、山东。那一带当时处于战乱之中,战事不断,道路阻隔,音信不通,生死不明,令人焦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杜甫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