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苏)高尔基 著,赵春香 主编 页数:143
前言
《我的大学》写于1922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为《童年》和《在人间》。 《我的大学》描写了主人公马克西姆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但到喀山后,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他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出去找工作。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他没有栖身之所,就与人共用一张床板。他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他陆续接触到了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阅读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后来还参加了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在喀山的四年,主人公在思想、学识和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后,他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社会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从书籍中汲取知识是他得以成长、从而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整部作品虽然人物众多但却形象鲜明、性格各异,读来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罗马斯的深沉干练,老警察的居心叵测,纺织工的质朴纯真,捷连科娃的矫揉造作,“托尔斯泰主义者”的口是心非……无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它以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勇敢热情的生活态度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问世以来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代青年都是读着这一作品,踏进了大学的门槛。书中的许多章句已经成为众多有志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在任何困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内容概要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描写了主人公马克西姆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但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他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后来,他接触到了大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后,他终于成长为一名革命知识分平。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十月革命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章节摘录
我就要到喀山大学去念书了,不管怎样,至少是圆了我的大学之梦了。 我之所以产生上大学这个想法,是因为一个中学生——尼古拉·叶夫列依诺夫的提示。他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长着女人般温柔的眼睛和漂亮的脸蛋。他住在我那栋房子的阁楼上,由于常常见到我拿着一本书在读,因此他对我格外关注。于是,我们便互相认识了。不久以后,叶夫列依诺夫便试图劝说我,并且我真的有一点儿相信,对于科学研究我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 “您是科学方面的天才,或许天生就是为科学而服务的。”他甩了甩浓密漂亮的长发,用很肯定的语气对我说。 对此我那时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在我看来,就算一只平常的兔子也可以为科学服务。叶夫列依诺夫很热心地鼓励我说,现在大学里需要的正是我这样的青年。我们还谈到了米哈依尔·罗蒙诺索夫,自然他的例子对我起了催化作用。叶夫列依诺夫说,到了喀山我可以住在他家,不但可以在那里过完秋天和冬天,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学完中学课程。然后应付几场考试,得到大学的官费助学金,过个四五年,我就可以成为一名有身份的学者了。从他的思维看来,一切都再简单不过了,要知道,这个热心肠的叶夫列依诺夫只有19岁。 一考完试他就回家了。两星期之后,我也动身去了喀山。 那天,我的外婆来送我,她不停地嘱咐我: “你不要经常跟别人发脾气,你要是总生气,就会变得暴躁,容不下人!你这个毛病是从你外公那儿学来的,可你外公是个什么人呢?一个苦命的老头子,活了一大把年纪,临到老却成了个痴痴傻傻的人。你要记住:上帝不会总责备人,只有魔鬼才偏爱此道!再见吧,我的孩子!唉……” 她用粗糙的手拭去松弛的、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几滴眼泪,说: “我们怕是再也见不着了,你这个玩心重的孩子一下子去那么远的地方,我又是个命不长久的人……” 近几年来,我和亲爱的外婆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甚至很少去看她,这下子也许有可能永远也见不着这个与我相依为命、骨肉至亲的人了,我突然感到十分伤心。 我站在船尾,直直地望着她,她衰老的身子立在码头边上,一手在胸口画着十字,另一只手用那破披巾的一角,擦拭着一双对人们永远闪烁着慈爱之光的黑眼睛。船开动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变成了海平面上的一点,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 我就这样来到了这个半俄罗斯半鞑靼式的城市,住在一间狭窄的小屋里,这所小小的平房孤零零地立在一个小土冈上,位于一条狭窄偏僻的小街道的尽头。房子的一边是一片废墟,这是大火留下的痕迹,野草又在这里蔓延。在密密麻麻生长着的苦艾、牛蒡、马蔺的杂草丛和接骨木的灌木丛里,有一堆砖瓦建筑物废墟矗立在那里,下面是一个很大的地窖。一些无家可归的野狗住在这里或者死在这里。这座大地窖我会永远记着它,因为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叶夫列依诺夫一家只有孤寡的母亲带着两个没成年的儿子,他们三口人仅靠微薄的抚恤金来支撑生活。我刚来的头几天,常常看见这个瘦弱矮小、面色苍白的可怜寡妇从市场上回来,她把买回的东西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怀着苦楚的心情想尽办法去解决难题:怎么样用这一小块劣质的肉为三个正在长身体的健壮的青年人——就算自己不吃,做出一顿足够吃的美餐呢? 她是一个沉默内向、不爱说话的人。她那双灰色的眸子里蕴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温婉的执拗劲儿,就像一匹已经筋疲力尽的、拉着重车爬坡的老马,即使知道无能为力,却还拼命地往前拽。 我来到她家的第四天早晨,两个孩子还在熟睡时,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谨慎地小声问我: “你来这儿干什么?” “我是来上大学的。” 听完我的话,她的眉毛微微上挑,连同额头上毫无血色的枯黄面皮也一起皱了一下,菜刀割伤了她的一个手指,她随即把手指放到口里吮吸,重重地跌坐在身后的一张椅子上。但她马上又跳了起来,说道: “哎哟,见鬼……” 她用旧手帕把割伤的手指包扎好,夸奖我说: “你挺会削土豆皮啊。” 嘿,怎么可能不会呢?我把自己在轮船的厨房里做事的经历告诉她,她问: “您以为,凭这些就可以去大学学习吗?” 在当时,我对“幽默”这两个字的含义还不能完全理解。我当真以为她是在对我提问,于是把自己的全部计划告诉了她,并可笑地肯定,只要按着计划去做,我就会步入科学殿堂的大门。 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 “唉!尼古拉呀尼古拉……” 正在这时,尼古拉睡眼惺忪,一头乱发地到厨房来洗脸,和平时一样,神情看起来还是挺愉快的。 “妈,要是能吃顿饺子该有多好!” “喔,好的。”母亲应着他说。 我十分想显示一下自己的烹调知识,就插嘴说道:“这肉质不好,不适合用来包饺子,再说也太少了点儿。” 不料这话竞惹恼了瓦尔瓦拉·伊凡诺芙娜,她大着嗓门奚落了我几句,说得我耳根都红了起来。她把手里的胡萝卜往桌子上一扔,转身出了厨房。尼古拉冲我挤了挤眼睛,对此解释道: “情绪不佳……” 他坐在凳子上,继续向我说:“女人一般说来比男人更爱生气,这是她们的天性。”关于这一点,有一位瑞士的大学者似乎做出了无可辩驳的有力论证。英国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对这个问题也有过一些见解。 尼古拉很喜欢像个长者似的教导我,他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利用时机来向我灌输某些必不可少的生活知识。而我也对他那声情并茂的说教极有兴趣,甚至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听到后来,我竟然把他故事里的那些人都混淆了,情节也一样。我也记不清是谁把谁的脑袋给砍了,是拉法西砍了杜莫利的脑壳呢,还是正好反过来?这个年轻人的心肠实在是太好了,殷切真诚地“教导我成长”,他或许有把握做到答应我的一切吧。但是,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其他条件来认认真真地帮助我。年轻人头脑里的利己主义和轻佻浮夸的特性,使得他对母亲殚精竭虑、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务视而不见,半点不为此所动。他的弟弟,一个木讷迟钝的男孩,对于母亲的辛苦劳累反而多少有些感觉。我倒是理解那位母亲复杂的厨房经济和化学戏法,对这位巧妇的心灵手巧也看得很清楚。她每天都要想尽办法来喂饱两个孩子,还要养活我这个因为“崇高的理想”跑到别人家里,外貌平庸、举止粗俗的流浪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分的每一份面包都如同石头一样压在心头。我于是开始寻找一点儿活干。为了不在这个家里吃闲饭,我大清早便离家外出;如果遇上天气恶劣,我就去那废墟的地下室里去躲一下。在昏暗肮脏的地窖里闻着腐猫烂狗的令人作呕的尸臭味,听着外面狂风暴雨的嘈杂声。我这才醒悟到,上大学念书只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要是当初去了波斯,那一定会比来这儿要明智一些。我经常想象着自己是个神气的白胡子大法师,有着神奇的法术,能够把每个麦粒变得像苹果一样大,能让每个土豆长到三四十斤。总之,我的小脑袋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幻想,不仅是为了我在这个地方艰难度日,更为了能够给灾难深重的人民造福。
编辑推荐
一本好书,收获百味人生。它不仅能为我们排除心中的困扰,为我们解开心中的谜团,更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开阔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品位。 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它们的哺育滋养,我们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没有它们的意味深长,我们的人生是缺憾的;没有它们的充实诱导,我们的精神是虚无的。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海洋的精华。阅读它们,不仅是对文辞的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它们所赋予我们的比现实更美,它们把关好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触景生情,因情而赋,因景而歌,用歌赋表达真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