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法国)儒勒·凡尔纳|主编:赵春香 页数:158
前言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作品。这部科幻小说在1870年问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本书作者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为了弄清事物的本源,他博览群书,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这部小说的出版使得凡尔纳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后来他接连创作了一系列科学幻想冒险小说,全部被收入在一套名为《奇异的旅行》的丛书里。《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凡尔纳的想象并不是凭空遐想,而是以科学为依据的,他想象的很多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所以,当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很真实的感触,不会觉得虚无缥缈。 故事是由一个“海怪”的出现引起的,围绕着阿龙纳斯和他的同伴在这个“海怪”身体内的生活,和奇幻的海底之旅的所见所闻展开。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只“海怪”。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追捕过程中,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叉手尼德?兰三人,发现这个“海怪”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叫做“鹦鹉螺号”,它的主人叫尼摩。阿龙纳斯及其同伴在尼摩的带领下,开始了环球海底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充分领略了大海的魅力,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海底生物。最后阿龙纳斯知道尼摩船长心中隐藏的巨大仇恨和残忍,离开了“鹦鹉螺号”,结束了他们的海底航行。 《海底两万里》记录了阿龙纳斯和他的同伴在海底的十个月的旅程。这里的“里”指的是法国古里,而古法里又有海陆之分,一古海里约合5.5 56公里,一古陆里约合4.4 45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游,这里的两万里,理应为两万古海里。11万公里的行程,一路所见到的可以说无奇不有。亲身穿越海底森林、脚踩海底煤矿、采摘价值连城的大珍珠,以及和鲨鱼展开搏斗,追捕濒于绝种的儒艮,还有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血战的惊心动魄的罕见场景。我们很难想象,主人公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精彩的旅程。 阿龙纳斯是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为他的生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尼摩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什么是太平洋黑流,什么是墨西哥暖流,飓风是怎样形成的,马尾藻海又是什么样的,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海洋究竟有多深,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有多快……在这本书中都做了生动的解释。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尼摩,是一个拉丁文名字,是子虚乌有的意思,但是读者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融合了科幻元素的小说,这使得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于青少年更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领域,是青少年在成长中非常值得一看的佳作。
内容概要
本书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深海旅行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闹得满城风雨的怪事。全书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想象力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所展现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丽更令人兴味盎然,同时也能使人从中学习到有关海洋生物、气象、地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他的主要成就是著有《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奇妙的漫游》这套科幻和冒险小说。所写内容从地球到宇宙空间,从地质、地理到航海、航天,可谓包罗万象。这些充满奇幻叙述的小说使他名扬世界。
书籍目录
飞逝的“巨型怪礁”赞成与反对遵照先生的安排尼德·兰寻觅奇遇去全速前进无名类鲸鱼动境中之动尼德·兰的怒气水中人“鹦鹉螺号”一切全靠电几组数字黑潮一封邀请信漫步海底平原海底森林太平洋下4000里万尼科罗群岛托雷斯海峡陆地上的几天尼摩船长的雷电强迫睡眠珊瑚王国印度洋尼摩船长的新主张一颗价值千万法郎的珍珠红海阿拉伯海底隧道希腊群岛地中海里48小时维哥湾沉没的陆地海底煤矿萨尔加斯海抹香鲸和长须鲸大浮冰群南极意外还是事故缺氧从合恩角到亚马孙河口章鱼海湾暖流北纬47.24度,西经17.28度大屠杀尼摩船长的最后几句话结尾
章节摘录
飞逝的“巨型怪礁” 1866年,对于欧洲和美洲所有的海员乃至政府来说,都是令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年。当时,许多在海上航行的船都碰到过这样一个形似纺锤,不时发出磷光,体积比鲸鱼大好多倍,运行速度也比鲸鱼快许多的“庞然大物”。不少航海日志都记载了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惊人的移动力、天才的特殊本领等等。这个东西的出现给生物学家们带来了困惑。它最初被看做是鲸鱼,然而它那过于庞大的体积又远远超过了生物学家们曾经加以分类的任何一种鲸鱼。因此,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声明,除非他们亲眼看见,否则他们绝不承认有这样一种怪物存在。然而,这样的否认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人类天生就具有对神秘之物的好奇心理,这一超自然物的出现很快在全世界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骚动。 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伯纳西汽船公司的“黑金森总督号”在澳大利亚东海岸5海里处遭遇了这个正在移动的巨物。起初,贝尔船长还以为这是一座无人知晓的暗礁,然而正当他打算测定它的准确位置时,两道高达150英尺的水柱突然从这座“巨礁”身上呼啸着喷射而出。由此可见,除非这座“巨礁”上有一眼间歇喷泉,否则它一定是某种还不为人所知的海洋哺乳类动物。同年7月23日,也就是在“黑金森总督号”遭遇这个怪物以后的第三天,西印度洋——太平洋汽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弗?哥伦布号”在与上一地点相距2100海里的太平洋水域也看见了它。从这一事件可以推断出,这个不同寻常之物能以惊人的速度从一处移到另一处。两周以后,在距离上述地点6000海里的大西洋海域,又有两艘轮船同时看见了它。根据两船观察到的结果推断,这个怪物至少有350英尺长。而我们知道,最长的鲸鱼也不过才100英尺长。 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各种各样的奇闻在报刊上应运而生。这一切使得这一怪物在各大城市成为时髦的话题,在学术团体间也产生了争论。向来以客观性自居的新闻记者们和以想象力为生的文人们之间爆发了空前的论战,甚至出现了流血冲突。六个月当中,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吵闹不休。最后,一家著名讽刺报的一位著名编辑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这个怪物存在的说法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大家的笑声中把它结束了。 在1867年的头两个月,这个话题显然已经寿终正寝,不会再有复活的可能了。然而就在这一年的3月5日,新的事件又发生了。当时,蒙特利尔航海公司的“摩拉维思号”在夜间高速航行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域时,其右舷撞上了一座在地图上没有标记的暗礁。要不是船身质地优良,“摩拉维思号”连同它从加拿大搭载的237名乘客全都会葬身海底。事后经过检查,发现船底的一部分龙骨被折断了。这件事本身是严重的,但要不是一个多月以后又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它很可能会像其他一些事件一样很快被人们所遗忘。 同年的4月13日,海面上风平浪静,著名的库纳德海运公司的“斯各脱亚号”行驶在北纬45度37分、西经15度20分的海域上。下午4点17分,乘客们正聚集在大厅里享用茶点,突然,左舷稍后一点的地方发生了轻微的碰撞,要不是船舱里的工作人员冲到甲板上来喊船在下沉,或许没有一个人会去在意它。旅客们闻讯十分惊慌,但安德森船长很快就使他们安静下来。危险并不大:“斯各脱亚号”的七间船舱都是由防水板分隔开来的,因而个把漏洞造不成什么致命的危险。安德森船长下到底舱,发现第五间船舱已被海水侵入,从海水的涌动速度来看,漏洞不小。幸好这间船舱没有蒸汽炉,不然炉火就要熄灭了。尽管“斯各脱亚号”一半的船身浸在水中,但它必须继续行驶。当它终于驶入利物浦的码头时,已经耽误了三天的航期。工程师们把“斯各脱亚号”架起来检查,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船身吃水线以下八英尺的地方,有一个极其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缺口。这个缺口的形状相当完美,即使是精密的工具也不见得能比它做得更好。显然,弄成这个缺口的物体一定非同寻常——它在以惊人的力量撞人船身1.5 英寸后,又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抽身而退。 这次事件的发生又一次引发了公众的兴趣,但人们对怪物是否存在已经从好奇转为恐惧了。不可解释的海上遇难事件都被算在了这个怪物的账上。此后,这只怪物便因此而受到了人们公正或不公正的谴责。人们认为它的存在威胁到了各大洲之间的海上安全,因此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将它彻底铲除。
编辑推荐
一本好书,收获百味人生。它不仅能为我们排除心中的困扰,为我们解开心中的谜团,更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开阔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品位。 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它们的哺育滋养,我们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没有它们的意味深长,我们的人生是缺憾的;没有它们的充实诱导,我们的精神是虚无的。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海洋的精华。阅读它们,不仅是对文辞的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它们所赋予我们的比现实更美,它们把关好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触景生情,因情而赋,因景而歌,用歌赋表达真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