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文心 编著 页数:190
前言
伟大的作曲家巴赫是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的人。巴赫把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音乐传统中的精华集中起来,再加以丰富。他一生写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巴赫作品全集》就有厚厚的47册。他虽然逝世20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现在仍然经常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演奏。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河、小溪流的意思,但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 巴赫很幸运地成长在一个音乐世家中。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小提琴手,两个叔叔是极有才华的作曲家,几个堂兄弟是非常受尊敬的音乐家。他从小就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里,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 不幸的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了,10岁时又失去了父亲,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他跟着哥哥继续学习音乐,他哥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 哥哥有了家室,境况也不富裕。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小巴赫就参加了“乞童歌队”。走街串巷,靠唱歌乞食。后来他又进教堂当了歌童。15岁时。开始拉小提琴,演奏管风琴。 巴赫非常喜爱音乐,为了把音乐学好,他任何困难都不怕。坚毅顽强。刻苦好学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后来,他取得很大的成就。当他受到别人赞扬时,他总是谦虚地说:“这算得了什么呢。谁像我一样用功,谁也会有我一样的成就。”
内容概要
尽管贝多芬去世已经100多年了,但至今仍被全世界的人尊为乐圣,即使距离贝多芬居住地有半个地球之遥,在精神方面,他仍然给我们莫大的鼓舞,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欢愉。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力,真是“无远弗屈!” 不过,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却十分悲惨。他一生穷困,饱受病魔的困扰,也遭到骨肉至亲的捉弄。甚至他那两只可以说是“音乐的生命”的耳朵,也失去了听觉,真是受尽了折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征服了这些不幸,而且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 贝多芬的音乐所以能够那样真切地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他突破了重重苦难,而从苦难的深处,引发出欢欣和幸福来馈赠给我们的缘故。 当我们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当我们被困在烦恼中的时候,贝多芬就会向我们悄悄地说“摆脱你的烦恼,高兴起来吧!” 贝多芬的音乐抚慰了人类的心灵,我们相信,只要不从地球上消声觅迹,贝多芬的光荣成就,就不会灭!
书籍目录
从苦难中成长的幼苗 母与/子 父亲的野心 风光明媚的波昂 一位新老师 到荷兰去 恩师与爱友 白朗宁一家人 到维也纳去 母亲去世以后一代宗匠 强烈的求知欲 像一颗天上的明星 社交界的红人 爱的考验 一帆风顺人生短促艺术永恒 祸不单行 遗书 柳暗花明 替海顿老师出力 不断的磨炼 爱的终结 访问文豪歌德 约翰的婚事 可诅咒的耳朵 照料遗孤 重逢巨星陨没 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 言归于好 卡尔自杀 孤苦伶仃 一部老爷马车 陷入绝望的深渊 好友来访 寂寞的死 身后哀荣贝多芬年谱
章节摘录
巴赫诞生地 咦,这是怎么回事啊?当你打开权威的音乐辞书《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找到“巴赫”这一条目时,你一定会大吃一惊:怎么这么多巴赫呀?原来这些什么什么巴赫、什么什么巴赫,全是巴赫家族的成员。 是的,生活在德国中部的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繁茂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16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有78个姓巴赫的任管风琴师、唱诗班领班或市镇的乐师,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300多年悠长的历史中,最繁盛的四代巴赫家族中就曾经出现过52位音乐家。 在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巴赫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的早晨,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风景优美的爱森纳赫的一座二层红顶楼房内,传出一阵阵特别洪亮的啼哭声,就连楼房的外边都听得到。 孩子的叔父克里斯多夫无限喜悦地对孩子的父亲说:“嚯,这小子将来准是一副好嗓子!” “但愿如此。”父亲心底也止不住欢乐。 “是啊,是啊,咱们家族该出个歌唱家啦!”婶婶欢天喜地地应和着。 老奶奶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不住叨叨着:“好哇,好。咱这图林根可真是个好地方咧,出个唱歌的家,也不错!……” 但是,恐怕谁也没有料到,他后来却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为巴赫家族大增异彩。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格奥尔格教堂接受“洗礼”。神甫先用手指在盛着净水的池里沾了沾,然后把水滴在孩子的额头上,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这是基督教接受人受教时所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他的第一个教父是一位林业官员,叫约翰·格奥尔格·科赫;第二个教父是附近哥塔城的乐师,叫塞巴斯蒂安·纳格尔。根据当时的习俗,这孩子用了两个教父名字的合称,于是他一生都被称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我们习惯于叫他约翰·塞巴斯蒂安,但其实叫塞巴斯蒂安就行了,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这么称呼他。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河、小溪流的意思。 这孩子是约翰·阿姆布罗修斯和伊丽莎白·莱默赫特夫妇的小儿子。他们从1668年4月8日结婚之后,一共生了七个子女,可是只存活了三儿一女。 这图林根的确像老奶奶所说,是个好地方! 巴赫家族从16世纪初便开始在这里生活。 图林根地区,素有“古老文化之乡”的美称。 巴赫的童年就是生活在这丘陵起伏、森林茂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火山区。 这里呀,成年有各种有利于人身健康的矿泉水儿,从土壤中、石缝里涌出来,喝一口,又甜又爽,可清凉呢! 小巴赫与小伙伴,常常爬到山上看风景,享受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无限乐趣: 在那丘陵和田野之间,星星点点地散布着红顶的农家房舍,乡村教堂的尖顶矗立其中。 高低宜人的山势,黄绿相间的田野,林梢飘动的白云,不时掠过的飞鸟,教堂悦耳的钟声……这一切的一切,引起小巴赫愉快的沉思。 整个的环境显得是那样的祥和、安谧。 这里的人民自给自足,独立性很强,对宗教十分虔诚,热衷于文化和音乐活动。 巴赫,他好幸运哟,诞生在这人杰地灵之乡! 小巴赫从老人那里听了好多好多令人荣耀的故事: 在图林根地区,有个叫瓦尔赫堡的地方,它是匈牙利公主伊丽莎白的故乡。她因保护穷人和失业者而非常闻名,被教皇封为“圣徒”,称她为圣伊丽莎白。 艾斯勒本是马丁·路德的出生地。老人们说,他可是德国产生的惟一真正的革命家。他把难懂的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译成当地人们通用的德国方言。他对宗教进行了大胆改革,创立了新教。他还创作了带有宗教改革战斗口号的众赞歌,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在这块山地,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人物,他就是神学博士托马斯·闵采尔。他担任过茨维和阿斯塔特的神甫与牧师。他领导了德国中部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米尔豪森市贵族统治,建立了由人民选举的“永久政府。” 在图林根地区,还有才华出众的魏玛公爵家族领地梅宁根。那里的戏剧与音乐非常繁荣,幼小的巴赫十分向往,希望有一天到那里去看一看。 小城魏玛,18世纪下半叶由歌德把它变成了德国文学生活的中心。1775年,歌德到瑞士旅行之后,来到魏玛公国的首都,受到了上宾的接待。宴会、跳舞、旅行、滑冰,殷勤备至。歌德在这里花450塔勒买了一座带有花园的小屋。歌德对他的住宅非常满意,作小诗一首,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小庐幽圃中,洵未便夸许。 旧雨惠然来,亦足娱心意。 歌德在魏玛当过枢密顾问,当过部长,后来还升任首相。最初十年,他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后期写出了剧本《塔索》、《伊菲格尼》、《锿格蒙特》,还写了小说《威廉·麦斯特》,叙事长诗《浮士德》的一部分。除了致力于文学创作外,还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歌德还与著名作家席勒结为朋友,互相帮助,不但合作写了许多警句与谣曲,而且各自完成了他们的一些重要作品。开创了18世纪90年代德国文学史上“魏玛古典主义”的繁荣时代。半个世纪以后,弗兰兹·李斯特又使魏玛成了德国音乐的中心。匈牙利人李斯特作为一位钢琴家,在欧洲享有极大声誉。他的演奏技巧、弹琴艺术具有一种魔力,令人回肠荡气。他到各国旅行演出,足迹遍及欧洲各国,所到之处,人们都把他当作“音乐皇帝”一样拥戴。他被誉为“欧洲第一钢琴家”、“钢琴之王”。 1848年,37岁的李斯特厌倦了东奔西跑的音乐旅行生活,渴望安定下来能集中精力从事作曲。怀着这样的心情,他接受了德国魏玛宫廷的邀请,担任了宫廷乐长一职。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有钢琴曲、合唱曲、交响乐,宗教音乐,几乎各种音乐形式的作品都有。其中《浮士德交响乐》、《但丁(神曲)交响乐》以及12首交响诗,被认为是李斯特的代表作。尤其值得当地人纪念的是,他以圣伊丽莎白的事迹写成了清唱剧《圣伊丽莎白的传奇》。 巴赫诞生地爱森纳赫,绿树成荫,风景美丽。更由于宗教、传奇和音乐的气氛,使它极富诗意。 早在1207年,这里就举办过恋诗歌手的赛歌节,德国的游吟艺人在这一带红极一时。 这个地区的人们勤劳、诚实、严肃,酷爱音乐。 巴赫在这里诞生,多荣幸! 这里为巴赫的诞生而荣耀!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