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宋忍燮 页数:212
前言
每天,聚到小区楼底下的妈妈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的话题,肯定是家里宝贝儿子或宝贝女儿的教育问题。为了自己子女的成长,哪怕是一个字的教育心得也不舍得漏掉。聊过家常之后,妈妈们总是兴高采烈地交流着各种各样新潮的教育信息。“这次我家孩子参加了智商测试,我家敏秀的智商有137呢。还有啊,前几天学校的统一考试,我儿子各科都答得轻轻松松,全都是90分以上呢!”邻居家的董妈妈自豪地夸赞自己的儿子敏秀,既聪明又懂事,真令人羡慕。再想想自己家不争气的女儿小美,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整天就知道对着钢琴弹啊弹啊的,心思根本不在书本上,连家里的亲戚们都替她的前途担心。再说女儿小时候上幼儿园的事情,那时就听邻居说,要想考上国内一流的大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入高品质的私立幼儿园、上国际交流班。但夫妻二人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工薪族,实在负担不起私立幼儿园高昂的学费。所以,虽然心中万般不情愿,也只好将宝贝女儿送进小区附近的普通幼儿园。带着烦乱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一进门听到的仍旧是每天都能听到的女儿弹奏钢琴的声音。“就算钢琴弹得再怎么好,再怎么喜欢弹钢琴,也应该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啊,也绝对不能因为弹钢琴而荒废学业啊,否则以后怎么进入社会,怎么独立生活……”带着心里的这些想法,我慢慢推开了女儿的房门。“妈妈!你来得正好,快来快来,听听我刚谱好的曲子!”小美今年刚刚上小学5年级,年纪虽然不大,却已经可以熟练地弹奏钢琴,甚至还会自己谱曲。从小就对钢琴情有独钟的她,今天也小试牛刀,谱上了一曲。听到女儿充满喜悦的声音,再看看她那清澈得像泉水一样的眼睛,我不满的情绪立刻飞到了九霄云外,平心静气地听完女儿新谱的钢琴曲。优美的乐曲确实证明女儿对于音乐似乎有那么一些天赋,可是又没办法百分之百地完全确定。再说了,就算女儿真的在音乐上有天分,可是想得到音乐方面的专门培养,需要相当多的资金;即使投入了资金,要想能够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还是非常难的。想来想去,还是无法下决心让女儿走音乐这条目前还看不清楚前途的路。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路,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快,走出更加绚烂多彩的人生呢?像小美的母亲这样,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妈妈们整天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想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究竟应该如何培养、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促使孩子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保证孩子能够顺顺利利、稳稳当当地踏上通往顶尖高校的青云之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唯成绩至上、唯学历是从的现代社会当中,年轻妈妈们拥有这种想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行为。事实上,韩国大学的入学考试就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只有在所有科目的成绩都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有可能迈进心仪的大学校门。正因为这样,孩子们从出生时起就避免不了承担巨大学习压力的命运。孩子们从小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以外,还要额外接受语文、英语、数学等主修科目的课外辅导,整日都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夜以继日地苦读万卷书籍。这种苦学成才的观念不仅仅植根在了孩子们幼小稚嫩的心里,而且连已走过童年和学校生活的家长们也对这种教育方式深信不疑。这就是目前韩国普遍存在的、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智商高人一等、各科考试成绩出类拔萃的敏秀是所有妈妈们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范本,也是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甚至将孩子按照这个标准培养成才,是所有妈妈们心中的期待与希望。这也难怪,自家的孩子能成为智商高、成绩好的模范学生,难道不是全天下所有妈妈都梦寐以求的吗?但是,让我们一起理性地看一看我们所生活的21世纪吧。原来工作的种类没有现在这么多,有时候,一份工作就代表了一种相对应的社会身份。但如今的工作种类相当丰富,而且一种工作通常很难代表任何固定的社会身份。据统计,现阶段韩国的工种数已达一万多种,与以前的社会状况相比,增加的不仅仅是工种的数目,每一个工作领域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发生了转变。这种工作高度细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个人特有的创造力和专业性。据美同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特(JoyPaulGuilford,1897-1987)的研究,人的各项能力大体上可分为180种。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所提及的、所谓具备了创造力或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并不是指这个人具备所有这180种能力,更不是指所有这些能力都达到较为精湛的水准。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社会,虽然不乏能人雅士,在各个领域中都屡创佳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存在同时具备这180种能力的人。就现代社会而言,父母们应当认识到的现实就应该是,在某一个领域之中,只要高出一般水平5%~10%,就可称得上是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了。毫无疑问,在学校里敏秀是智商超群、成绩优异的模范学生,但换个角度考虑,全世界具备像敏秀这种程度智商、并能获得同样优异成绩的孩子,应该为数不少或者说不计其数。而且,据历史证明,被人们所熟知、拥护和爱戴的伟人、名人,通常在智商、能力、学习等方面并非是卓而不凡的全能人才,更多都是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方面造诣高深、能力超群的“单项冠军”。那么,站在妈妈的立场来看,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判断,孩子是否在某个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特殊才能呢?由于大多数父母受到了自己从小就接受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内心里认同了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衡量模式,自然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是否优秀。然后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孩子的兴趣,逼着孩子们埋头苦读,跟着求学大军,挤上考试的独木桥,以求在书本题海中奋斗若干年之后能迈进名校的大门。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盲目性,准确描绘出孩子的发展前景呢?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为天下的父母们解答以上提出的问题。如果您曾经简单地用智商数值或考试成绩掩盖孩子不同寻常的潜能,真诚希望借本书归还父母一个清醒、明智的判断能力;如果您对孩子有心栽培,却苦于无从下手,但愿这本书能够带给您一些启发、一些思考。
内容概要
社会激烈的竞争使天下所有父母都想尽自己所能将孩子培养成为英才。然而怎样才能成为英才呢?父母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准确发现孩子所擅长的领域,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培育,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完整发挥和快速提高。即使孩子的才能与父母心中的期待有所不同,但只要孩子将来能在这方面昂首挺胸屹立于社会的舞台,父母就应该做出让步。要记住,孩子不应是任人摆布的木偶,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那么,女如何才能发掘出躲藏在孩子身上的才能呢?父母真的能够找出孩子的才能吗?据调查,老师能找出孩子才能的可能性只有4%,而父母能准确找出孩子才能的概率则高达60%。这说明父母对孩子持续不断的观察和关爱有多么重要。 在本书中,作者以多年来对英才教育的研究为基础,以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们介绍了“准确发现和培养孩子才能的方法”。相信本书会为那些由于没有找到孩子的潜在才能而苦恼的父母们指出适应性教育的正确方向,还会帮助父母及时、准确地找出子女的非凡才能。
作者简介
宋忍燮,韩国英才教育学会会长,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历任韩国教育心理研究会会长、韩国教育评价学会会长、韩国英才研究院院长等职。
宋忍燮教授以其提出的“自我主导型”学习方法,在教育界具有极高的权威。多年来,宋教授从人.类心理学研究开始,一
书籍目录
PART l 创造21世纪的教育神话 神话l 所有事情都能做好的全能超人 神话2 学习好的孩子和有才能的孩子 神话3 头脑好才会成功 神活4 天才是天生的 神话5 因材施教 神话6 父母引导孩子的成功pART 2 父母的战略——如何发掘孩子的潜能 战略l 行动派的父母找出才能 战略2 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战略3 坚守“积极观察、消极养育”原则. 战略 4扮演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战略5 “不要做”就意味着“成不了” 战略6 自尊心鞭策孩子不断努力 战略7 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之路PART 3 阶段式教育——让孩子成为21世纪的英才 阶段l 发现孩子的潜在才能 阶段2 多元智能测试 阶段3 用游戏提高孩子的潜在才能 阶段4 取长补短 阶段5 活用专门化教育体系 阶段6 通过适应能力测试了解孩子的类型 阶段7 为孩子规划未来 阶段8 不平凡的孩子成就不凡附录 附录l 检查类型和相关学科、相关职业介绍 附录2 其他国家对英才的判断及其教育概况
章节摘录
插图:以前,对于天才和有能力的孩子很难进行明确区分。正因为没有确切的划分标准,所以通常人们只能通过测智商(IQ),并按照智商数值的高低对孩子聪明与否进行判断并分类。当然,这种对于天才'的判断同时也离不开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作为参考。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术界开始有人主张:除智商数值以外,人还有其他诸多能力,因此对孩子进行评价时,不应只注重智商(IQ)高低,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各种能力,比如说,现今引起诸多关注的“对创意性能力的判定”等。自然地,所谓“英才”所涵盖的范围也如前所述,从最初的“高智商”这一单一标准,逐渐扩大到“在某一方面或单一领域内具备非同寻常的能力”。即,在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表现出非凡的潜质或超群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也属于“英才”,通常被称为“美术英才”“音乐英才”或“体育英才”等。不仅仅是这些专业领域,在其他学术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孩子在这一方面才华出众、具有天赋,即可堪称为“数学英才”“科技英才”等。这样的孩子虽然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堪称为罕见的英才,在其他方面却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普普通通的孩子。这样一来,对孩子的判断与评价,从简单的智商(IQ)测定,扩大为某一特定领域内潜质与才能的发掘。因此,培养和教育孩子,即使智商(IQ)数值并不算高,如何去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对在特定领域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如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被认为是“美术英才”的孩子,他们的智商数值的范围通常是在79~133之间,平均智商为107;而被认为是“音乐英才”的孩子,其智商数值通常分布于95~139之间,平均智商数值为121。像这样智商数值只达到一般水平,却在某一专业领域表现出超群的潜质和才华的孩子,可堪称为某方面的天才。可见,智商并不是判断孩子是否为“英才”的绝对标准。通常,大多数人认为,较高的智商数值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实现或获取成功等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而对高智商的孩子有所期待。但事实上,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商数值的高低。在我们身边,并不具备高智商的人却成就一番伟业的例子早已比比皆是。正如人们所熟知,科学家爱迪生是一位发明奇才,可以说他的人生是闪烁着无数智慧之光的一生。但爱迪生的智商并不超群,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智商与发明创造并不能划上等号。由此,家长朋友们需要进行一次检讨,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因为孩子并不突出的智商而否定过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即使孩子在艺术或技能等某一领域表现出独到的创造意识、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但作为家长却在心中不由地否定:“不会吧……,智商不高,更不是学习的料,怎么可能会是“英才”?……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忽略掉孩子初露的才华、否定孩子的能力,继而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20世纪时,社会对高智商人群赋予了优先权。所谓的“精英”一词,也并没有按照不同领域得以严格地区分,而只在极少数个别领域,人们才会偶尔提及。值得一提的是,在非生产性领域,比如文学、艺术等,显现出超凡潜质和能力的人群,通常不被认为是“英才”。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拥有一技之长或稍多一些天赋的普通人而已,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值特别关注。但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过去因为人类活动范围单一、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受限,通常情况下,只有头脑灵敏、智商较高的英才才能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成就一番事业,在社会上发挥一定作用。也正因为这样,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就得不到充分重视,人们也无暇关心和分析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孩子。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产业多元化和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样、更加全面、也更具专业性。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只应具备高素质、高学识,同时还要在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领域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而测定智商得出的简单数值,根本无法体现出被测定者的特殊才能,更无法为社会发掘并提供所需的专门性人才。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划分、归纳“英才”的含义和基准的时候,也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仅靠简单的一个标准——智商数值来断定是否为“英才”,应从更多角度、更大范同内研究并思考判定“英才”的标准。另一方面,人们常说: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并不是只要头脑好就可以。但也没有必要过多关注高智商的孩子是否具有特殊的才能、是否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独特天赋。这种关注只会影响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而且,在本书中,我们对“好头脑是孩子成功的关键”这一观点的否定,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对“英才”的解释具有局限性。而并不说明“好头脑”的孩子绝对不是“英才”。事实上,头脑聪明的孩子的的确确是“英才”。而对于这些头脑好、学习好的“英才”们,应实施“针对性教育”。关键是,不能总习惯于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因循守旧,带着误解和偏见看待孩子的特殊才能,这样只能错过孩子的特殊才华。父母绝对不能只是依靠智商指数来判断孩子有无潜能、有无发展潜力,而一定要更为仔细、更为周密地观察孩子,关注孩子除智能外是否还存在其他才能。只是在一个领域、单一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孩子,即使刹那问父母觉得难以置信,也要尽可能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一事实,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即使父母具有难以表述的不满情绪,也不能只凭借智商高低来断言孩子的可塑性。其实,真正的现实是孩子除了智商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才能与发展潜力。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抱以轻松的心态,就算觉得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在学习和研究上能获成功的好苗子,也不用心灰意冷、沮头丧气。仔细去观察孩子,努力去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特殊潜能,这才是父母真正的任务,也是为孩子打造未来成就之基础的明智之举。
编辑推荐
《发掘孩子的潜能》: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英才教育的核心在于发掘孩子的潜能。如何准确发掘孩子的潜能?在《发掘孩子的潜能》中跟着宋忍燮教授,学习如何跟孩子心对心地交流与沟通,如何坚守“积极观察、消极养育”的原则等各种方法,就可以让您准确发现孩子的潜在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精英,将孩子引向成功的巅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