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方钧 译者:范源廉、刘宝慈、沈颐、李步青校订
Tag标签:无
前言
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开始实行西式教育,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发觞。从最初以文言为书面语的国文,到以白话为书面语的国语,再到当代的语文,经过一百多年发展,语文教育始终都处在一个主导学科的地位。围绕着语文教育展开的讨论和争议,从未休止过。 语文教科书也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过去一百年来的语文出版史,20世纪前半叶是一个无法绕越的重要时期。从1904年起,商务印书馆开始编印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的、以学制划分的国文课本《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此后,这种以文言书面语为主体的国文教科书风行了十几年。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大出版社为主的出版机构,陆续编纂出版了几十种国文课本。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甚嚣尘上。1920年,当时的民国政府颁布推行国语教学。此后,国文与国语两种教科书平行并存了十余年。直至20世纪30年代,国语教科书完全取代国文教科书,并且出现了像《新法修身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等以白话文为主的辅助教科书、课外读物,白话文运动在此可以说取得了完胜。总之,整个民国时期的国文、国语课本达到了四百多种,涉及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四个阶段,可谓语文出版的繁盛时期。应该给孩子编写什么样的语文读物?怎样让孩子学好语文?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当下的家长、老师和学校。而早在民国时期,诸如朱自清、罗庸、吕叔湘、朱光潜、林汉达、夏丏尊、叶圣陶、王伯祥等国学大师,早已对此展开过讨论和评述。各种思潮与主张,都具体地呈现在当时趣向各异的教科书中。那是一个大师致力编写教科书的年代,张元济、高凤谦、陆费逵、沈颐、蒋维乔、戴克敦、方钧、庄俞、叶圣陶、吕伯攸、朱文叔、王云五、沈圻、秦同培、吴研因、范源廉、李步青、胡贞惠、沈百英……这一长串耀目的名单,几乎涵盖了现代教育史和出版史上所有举足轻重的文人、学者。他们将传统国学与现代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编写的语文课本注重从儿童心理出发,以掌握习字、扩充知识、涵养情操、养成阅读趣味、扎实写作能力等为宗旨,不好高骛远,切实考虑儿童的需要。在这样的编纂氛围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科书,树立起当时教科书出版的新标杆。与当下为了应试而进行的语文教育相比,那个时期的语文课,给我们带来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日常的语言习惯被直接植入书写,文字还带着刚刚来自生活的余温,与读者自然亲密。(即使早期的国文课本使用文言,也非常直白浅易,易于学习掌握。)在内容上,传统的日常生活规范、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新知识、动荡时局下的强烈爱国热情、新式学校与教育的新鲜内容,等等,都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范畴中,大有要在一夜之间将民众改造成新国民之势。在形式上,课文中大量精美的石印或木刻插图,均出自名家之手,与典雅的手写书法浑然交融,版面亲切美观,非常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曾讲过,母语学习应将儿童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任何讲解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语感应该在语文的使用中培养。如果说语文学习首要的目的在于让儿童领悟母语的美好、领会母语的运用,那么民国时期的优秀语文教科书,可以说完美契合了叶斯柏森的观点。“民国老课本”系列的出版,再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语文教育的风貌,也为当下语文课本和语文教育提供了另一种视野。在编辑整理过程中,我们收集了民国时期百余种版本的语文课本,将原书精美的手写书法和石印、木刻插图以彩色图片形式予以保留,以当下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了整理,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民国语文教育的面貌,同时又兼备切实的学习价值。比如,《国文老课本》(全四辑)是基于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修身老课本》(全两辑)是基于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修身教科书》。这两套书是首次将民国课本以全本的形式出版。此外,我们搜集了以《开明国语课本》《世界第一种国语读本》《小学国语读本》等为代表的数十种国语读本,精选出其中最优秀的篇章,汇编成《国语老读本》(全三辑)。在编排上依照儿童认知特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民国老课文》(全三辑)是从民国时期出版的百余种国文教科书、修身教科书和国语教科书中萃取经典课文汇编而成。课文篇目来源以国文教科书和修身教科书为主,另有一部分来自国语教科书,是以精选的形式来反映民国所有的小学教科书、课外读物的总面貌,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主要提供了简体对照,对文中的生字加以注音、释义,以及对国文课文进行了现代汉语翻译,对与现代更新后的语言习惯和知识有所出入的地方加以注释,更方便现在的小学生阅读。我们重新对民国课本进行整理出版,不仅能让当下的读者领略百年前的初级教育,也为儿童打开了另一扇通往传统国学和汉语修养的大门。如果借助这套书,能对当下的语文教育产生一定的启发,使小学初级语文教育更自然健康、朴素纯净,激发儿童对汉语和国学的热爱,启迪他们的灵性和心智,那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当然,我们的编辑水准无法与民国时期众编辑学者们看齐,编辑整理过程中难免会有失当之处,在此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和体谅。白驹过隙,匆匆百年。我们依然相信,最美的,往往是最古老的东西。“朗读者”编辑部
内容概要
修身教育始于清末,兴盛于民国初期。当时的编写都只有一个目的,即培育儿童的品性,使他们懂得自爱、自立、自助、自治的道理,了解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鼓励进取的志气,并指导实践生活。
在选材上,本套修身课本博采众长,以“诚”为宗旨,从学校、家庭、自身、社会以及国家五个方面,采用德目主义和人物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编写。所谓德目主义,是把人类道德经验概括为德育内容,罗列成各种“德目”。人物主义,则是将中外著名的道德典范人物的故事,选编成具有德育价值的课文。
本套修身课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现代公德意识的培育,采用温故而知新的圆周法编写,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课文内容紧贴近代国民道德要点,从儿童生活环境出发,不好高骛远,非朴实可贵。
本套《修身老课本》系列,是经过重新整理编辑的,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新式修身教科书》原书手写书法、一课一图的风格和全部内容,还附有简体对照版和现代白话文翻译,力求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道德的浸润,树立修身的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简介
方钧:生活在清末民初,江西婺源人。
刘宝慈(1873-1941),号竹生,天津人,1905年被提名为天津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首任堂长(校长)。他注重革新旧教材,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在中国近代小学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册
第一课 上课
第二课 游戏
第三课 守时刻
第四课 守规则
第五课 敬师
第六课 爱同学
第七课 敬同学
第八课 应对
第九课 洒扫
第十课 亲恩
第十一课 孝亲
第十二课 兄弟
第十三课 姊妹
第十四课 不争
第十五课 家庭之乐
第二册
第一课 起居
第二课 清洗
第三课 整理
第四课 慎食
第五课 运动
第六课 仪容
第七课 诚实
第八课 敬客
第九课 敬老
第十课 睦邻
第十一课 爱人
第十二课 不拾遗
第十三棵 合群
第十四课 爱物
第十五课 好学生
第三册
第一课 勤学
第二课 好问
第三课 专心
第四课 守规矩
第五课 孝亲
第六课 敬兄
第七课 爱弟
第八课 敬祖
第九课 卫生(一)
第十课 卫生(二)
第十一课 整理(一)
第十二课 整理(二)
第十三棵 行路之礼
第十四课 食礼
第十五课 礼貌
第四册
第一课 自立
第二课 尽职
第三课 储蓄
第四课 礼让
第五课 奋勉
第六课 正直
第七课 合群
第八课 守秩序
第九课 友谊
第十课 恤贫
第十一课 不妄取
第十二课 公益
第十三课 公德
第十四课 尚武
第十五课 好学生
第五册
第一课 苦学
第二课 重规律
第三课 孝行
第四课 报恩
第五课 卹宗族
第六课 俭朴
第七课 改过
第八课 慎言
第九课 反己
第十课 知耻
第十一课 习劳
第十二课 诚实
第十三棵 戒迷信
第十四课 卫生(一)
第十五课 卫生(二)
第六册
第一课 睦邻
第二课 交友
第三课 友谊
第四课 守信
第五课 宽恕
第六课 正直
第七课 爱人
第八课 公德
第九课 公益
第十课 尚武
第十一课 御侮
第十二课 守法
第十三课 忠义
第十四课 精忠报国
第十五课 良国民
第七册
第一课 报师恩
第二课 爱学校
第三课 敬祖先
第四课 守家业
第五章 家庭之道德
第六课 戒嗜好
第七课 诚实
第八课 谦让
第九课 立志
第十课 有恒
第十一课 自省
第十二课 自立
第十三课 公益
第十四课 慈善
第十五课 博爱
第八册
第一课 公德
第二课 职业
第三课 守法律
第四课 纳租税
第五课 服兵役
第六课 受教育
第七课 慎选举
第八课 地方自治
第九课 自由之真义
第十课 平等之真义
第十一课 亲爱之真义
第十二课 爱国
第十三课 对外人
第十四课 良国民(一)
第十五课 良国民(二)
编辑推荐
《修身老课本(套装全2辑)》:“若要儿童有坚定的信仰,就应当追求传统的道德。”——这是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修身教科书》所呼吁的。这套在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修身教科书,已经成为民国时期修身教育的经典之作。如今,儿童依然需要这种来自传统的修身教育,只有完善的道德、高远的追求、开阔的胸怀,才足以建立健康的人格。清末民初这一历史巨变的年代,旧有的伦理观念正面临崩溃,而新的观念还未成形。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来塑造下一代,因此涌现出的修身教科书五花八门。尤其是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起后,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在各种教科书中。1916年,中华书局在原有的《中华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了《新式修身教科书》,在保留传统道德修养的前提下,掺杂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向近代国民教育迈进。课文内容中既有敬师睦邻、祭祖守业的传统训导,也有卫生科学、国民道德和自由平等的新内容,体现出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面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