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5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伶伶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于读者来说,开卷获益似乎是容易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不见还可以换《水浒》,换《三国演义》。相比之下,难的倒是作者,如何使作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新东西,使他人受益,受启发,而不只是为了摆弄出一个一己窃喜的玩意儿。《周家后院》这部书稿的有益之处,我的一孔之见,在于它间接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或者说,它可以引起读者对鲁迅的一些思考。比如我们对鲁迅究竟了解多少。由解放以来主流社会对鲁迅的极度推崇,使得专门与不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难以计数,导致鲁迅评述山积波委;新时期以来鲁迅成了话题人物,被专门与不专门研究的人予以不断的多方解读。结果之一是几乎使我们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以为鲁迅是我们熟悉的人,以为自己熟悉鲁迅。《周家后院》告诉我们,不见得。由《周家后院》,或可发现一个陌生的鲁迅。再比如鲁迅与发妻朱安的关系。鲁迅对朱安没有爱情,在他有了爱的对象后,他对新人,同时也是对自己说:“我可以爱”。许多人对鲁迅这样做对不对毫不怀疑——冲出封建婚姻樊笼有什么错!对他这样做好不好更是没想过——没想过朱安的命运。在那个农村女人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代,一旦被丈夫抛弃将意味着什么?她的人生就完了,哪怕有吃有穿有房住,她还是完了。《周家后院》也许会使人们忍不住要问:为改正一个旧错误去犯一个新错误,是唯一的选择吗?是最好的选择吗?作者由她法律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训练,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用法律的眼光去打量笔下的人物和事件,这样的视角在一般历史文学作品中不很常见,既给人以新颖之感,又往往使复杂纷繁的问题得以简捷明了的解决。比如她以前对梅兰芳与孟小冬婚姻关系的评析,现在对周建人离婚判决书的解读,都使人有一种以简破繁的痛快。随着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发展,单一思维模式与衡量标准的打破,读者对作品宽容度的增加等等,都使得“格调”在作品评价的各项指标的队伍中所排的位置,渐渐靠后。这种状况的出现,又误导了习惯以排序与位置判断人事的人们,以为后移或下降的,是“格调”的重要程度,而不只是被关注的程度。尽管决定一个作品格调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的趣味,但客观上,就历史文学作品来说,某些题材诸如家庭、婚姻、社交等,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内容,很容易使作者松懈了对品位的坚持,也容易被笔下人物的趣味所牵引。而《周家后院》在这方面,显然把握得比较好。 一千年前,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爱读巨著《太平御览》,一日不落。臣子觉得皇上每天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读这么一大本书,太辛苦,劝他少读点,也不一定要天天读。赵光义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读《周家后院》,或也不至于神劳精费,因为作者用了一种风趣的笔调。王一心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以周氏家族为背景。全景描绘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家事的作品,内容包括三兄弟的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庭、家务事等方方面面。该书没有学术书籍的盖棺定论和大是大非,完全着眼于周家后院生活的叙述,涉及多位女性,包括鲁迅原配朱安,周作人夫人信子,周建人夫人芳子以及许广平、王蕴如等。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视角选择了周氏兄弟身上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没有被打上印记的光鲜明丽,却有不刻意隐藏的真实,书中隐秘的故事和谜题,值得回味。
作者简介
李伶伶,早年因一个意外,从站在三尺讲台诲人不倦,变为闲坐家中奋笔疾书,开始了写作生涯。十多年来写了一套《京剧四大名旦全传丛书》,其间也写了几本传记,有法学家“倪征燠”,革命家“葛健豪”等;还曾获律师资格。之后转入现代文学领域,写胡适、徐志摩、新月社。鲁迅一直是心中渴望描绘的人物,准备写一套,这是第一本。这十多年间,得到一些鼓励,有中国图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十年报告文学奖一等奖等。著作曾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 现为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上上一辈,上一辈说起
一、周爷爷:妻妾成群
1.爷爷的日记本,被孙子们烧掉了
2.爷爷的脾气,很坏
3.爷爷的妻子,不是原配
4.爷爷入狱,奶奶临危不乱
5.爷爷的姨太太,一二三
6.爷爷死了,潘姨太跑了
7.一生不得意的继奶奶,死了
二、周爸爸:一夫一妻
1.爸爸和叔叔,兄弟相差二十二
2.爸爸的老婆,只有一个
3.爸爸死了,长子顶门立户
4.弟弟死了,妈妈很伤心
第二章 男大当婚:周家三兄弟的婚事
一、周老大的婚事:奉母成婚
1.鲁琴姑,青梅竹马小表妹
2.朱安,母亲的礼物
二、 周老二的婚事:自由恋爱
1.杨阿三,单相思的初恋
2.郦永平,青梅竹马大表姐
3.羽太信子,白头偕老的日本婆娘
三、周老三的婚事:亲上加亲
1.马珠姑和鲁招官,两个青梅竹马的表妹
2.羽太芳子,初婚的日本妻子
第三章 周氏大家庭,其乐融融只是一厢情愿
一、兄弟怡怡的美好年代
1.兄弟如手足(一)
2.兄弟如手足(二)
3.兄弟如手足(三)
4.老婆如衣服(一)
5.老婆如衣服(二)
二、迁居——从绍兴到北京
1.大嫂和小叔
2.兄弟和战将
3.卖田和买房
4.搬家,和故乡说再见
第四章 兄弟失和,依然一笔糊涂账
一、失和前,情深又意长
1.八道湾的群居生活
2.八道湾的“背叛者”
二、失和中,剑拔又弩张
1.长庚和启明:永不相见的星
2.一封绝交信
3.撤,搬离八道湾
4.失和原因,猜,猜,猜
三、 失和后,老死不往来
1.战斗在继续
2.你的《伤逝》、我的《伤逝》
第五章 外遇,以爱情的名义
一、 外面的两个女人
1.羽太芳子,独守八道湾的日子
2.外面的女人之一,王蕴如
3.朱安,短暂的“女主人”的日子
4.外面的女人之二,许广平
二、 家里的两个孩子
1.朱安的蜗牛理论
2.周海婴的生
3.羽太信子的猜忌
4.周若子的死
第六章 鲁迅身后的事
一、哀悼,在南北之间
1.最后的十年
2.北京:噩耗飞来(一)
3.北京:噩耗飞来(二)
4.上海:一对孤儿寡母
5.两个女人的通信
三、 纷争,利益至上
1.寿宴上的刀光
2.八道湾11号,换户主
第七章 周作人的滋味生活
一、抗战中,“苦住”北平
1.家累,苦住的一个原因
2.赡养纠纷(一)
3.赡养纠纷(二)
4.谜!叔被刺、侄自杀
5.和母亲说再见
二、 抗战后,坐牢南京
1.鲁迅藏书,卖或不卖(一)
2.鲁迅藏书,卖或不卖(二)
3.“寿则多辱”的辱
三、朱安的最后岁月
1.她说,想死又死不掉
2.寂寥的死
3.纷纷扰扰身后事
第八章 周建人的“寿则多福”
一、 一桩离婚官司
1.都吃“鲁迅饭”
2.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
二、谢幕,一个接一个
1.周作人和信子的最后岁月(一)
2.周作人和信子的最后岁月(二)
3.许广平的最后岁月
4.周建人和芳子和王蕴如的最后岁月
章节摘录
问题是,她似乎从不向儿子抱怨,总是盯着许广平诉苦。1939年2月,她写信告诉许广平:“旧历年节费用更多,而且百物昂贵,现在北京的白菜要一毛钱一斤呢!”一个月后,她又写信:“惟物日昂,尤其是米面菜蔬、日常用品。”又一月,她写:“东南角的院墙,自去秋大雨被毁,现在招工兴筑。”再一月,她又写:“百物奇昂,大米已卖到卅一元多。时势艰难可怕很呀。”再再一月,她再写:“惟物价日涨,较数月前又涨一倍。”苦叫得震天响,归根结底一句话,钱不够。7月4日的那封信,她明确提要求了:“今年此间百物奇贵,冬季洋炉用煤拟早点定购。予房内用煤,当由老二供给,惟家内用煤,拟于八九月家用内向李先生多取三四十元,以便定购。”——也不管许广平同意不同意,手头宽裕不宽裕,“多取三四十元”先。先斩后奏!鲁瑞这么做,并非没道理。在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东西当然早买比晚买好。煤,总是要用的,它又不像生鲜蔬果那样放着会变臭变坏。但是,在许广平看来,完全没必要。冬天还早着呢,谁知道到了那时物价会怎样。如果手头宽裕得像周二叔家那样,不说买米买煤,就连奢侈品也买得绰绰有余,那自然另当别论,可是,她,名副其实的一穷二白。多取三四十元,说得倒轻巧。许广平一急一怒一委屈,就顾不得分寸地出言不逊了。首先,她也叫苦。不是嘛,你苦我也苦,我们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她说:“海儿多病,一切延医及病症忽生,俱由自己主张,无从请教,生活压迫,收入毫无,俱由自己东罗西掘,幸顽躯粗健,未致倒病在床。近来上海物价也贵到不能细说,加之海儿体弱,西医及药,较前涨数倍,鱼肝油等补品,也买不起。近来出书的朋友,也负担不起,停顿了。一个钱也收不到。”所以呢?就连“李先生的借款,能设法维持多少时,都不敢预想”,哪还有多余的钱提前买煤?她心有怨言,拒绝得干脆:“大人婉商大师母,至好家用一切在每月四十元内撙节支配。盖以前似闻每月用度八十元左右即是,现每月共九十元,而另外买煤等再借款,恐媳仍难负担得起。”话越说越不客气了:“长此以往,卖身也无补,真不知如何是好耳。”之前,是她苦她也苦。现在,是她气她也气。鲁瑞看了这封信,立时气得脸发青腿发颤声发抖。怎么?怪我们不节制,不懂节省?怨我们比之前讲好的多用了10块钱?你要知道,那多出来的10元,又不是你赏赐的,而是我儿子心疼我多给我的。你卖身?我一直觉得你是知书达礼的人,怎么这么难听的话也说得出口。这不是威胁我么。可能有侏儒症的朱安,生不出孩子;高大健壮的许广平,不仅能生孩子,而且一生就生个儿子。周家长子,终于有承继香火的后代了。朱安一下子就输了个精光。母凭子贵,她再也没有翻身得解放的机会了。后宫的斗争,很多都是为了肚子里的那个种。许广平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具体地说,1929年5月,鲁迅回了一趟北京的家,探老母,就算是内心很不想看望一下老妻,也由不得他。这是他携手许广平离京南下后第一次回京。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他不仅远游,而且长游,一游就游了将近三年。这三年,他和老妈的感情,仿佛只靠金钱维系——他按时寄家用。时局变化得翻天覆地,不变的是老妈和老妻。鲁瑞见了儿子独自一人回来,很关切地问,害马(鲁迅为许广平起的昵称,害群之马的简称)怎么不跟着一块儿回来?——儿子三妻四妾不重要,重要的她们都是她的媳妇。爱儿子,就爱儿子的女人,特别要爱为儿子生孩子的女人。这是很多母亲的心里话。她才不会为顾忌大媳妇的感受而让儿子不开心呢。他说,她有点不舒服——实则是怀孕。之前,他没有明说过,但这样的小道消息往往跑得比兔子还快,也最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两个月前的一个早晨,朱安照例起床后到婆婆房里请安。她很郑重地告诉鲁瑞,夜里她做了一个梦。什么梦啊?鲁瑞随便那么一问。她很严肃地说,她梦见大先生回家来了,还带回了一个孩子。在梦里,我很气愤。她实话实说。哪个做妻子的能容忍丈夫带一个私生子回来?朱安也是女人嘛。鲁瑞很不以朱安的气愤为然。既使私生子,也是孙子,也是周家的种周家的根!其实,她也早就听说了传闻。听朱安这么说,她干脆挑明:是啊,外面确有此传说,只是你还蒙在鼓里。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你怎么知道?二太太告诉我的。
后记
倘若死者地下有知,鲁迅大概是现代中国,躺在九泉之下最不得安宁的人物。一个时代既然把他树为旗帜,风一天不止,他也就只能晨昏一直猎猎了。除此之外,他那手术刀一般的笔,犁地一般地写作,直刺与刻画人性、国民性。有了这两条,社会上还有什么事情,能不与他发生联系呢?他再想回归宁静与安息,是永远不可能的了。围绕他的作品是否应当从中小学课本中撤减,最近就又喧闹了一阵。记得念中学的时候,课文中有一篇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是用第一称写的,说的是我乘人力车外出,车在路上碰倒一个老妇,我认定那老妇讹诈,车夫却不理会我,不怕承担责任,把那老妇搀到警察所里去。车夫的行为使我惭愧,他的背影高大起来,“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小”,指的究竟是什么?老师有个解释,可敏感而多疑的少男少女们显然对常规答案觉得不满足。越是隐晦的东西越使他们眼睛发亮。大家在课堂上面面相觑,交碰的目光中有什么东西在闪烁。鲁迅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领袖早在昨天就已告诉过我们,专家随后也有了定论。可是问题还是顽固地存在着,因为我们以往被耳提面命地告知的,是身着光亮皮袍的鲁迅,至于他皮袍下藏着的小,却长时间地被忽视了;人们目光如炬地看出了鲁迅的自我道德追求,称赞他的自检,他的自觉,他的惭愧,却忘了看一看那小的究竟。鲁迅曾被揄扬具备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人之所谓“五最”的超人品质,本书无意花力气对此做鉴证,而将视线从宏大高阔的思想文化、江山社稷、人民大众上移开,转向更能表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的家事;专注于鲁迅及其两个胞弟的我之所喻“四为”,即在家中怎样扮演他们为人子孙、为人父夫、为人兄弟、为人叔伯的角色;探究错综但并不复杂的祖孙、父子、母子、夫妻(贱内与外遇)、叔嫂、妯娌、叔侄、姐妹、兄弟等家庭关系与周氏兄弟性格的相互影响;在看似琐碎与缺乏意义的家务是非中补全对一个人完整的认识。简言之,从小处着眼。一个圣人,应该是慎独也慎小的;一个伟人,在这些背人的方面,至少也应该是有所追求的。而早在九十年前,鲁迅就借用他的小说人物之口引导与暗示人们了,可群氓不觉悟,集体无意识,这当然怪不得鲁迅。本书是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周氏三兄弟,特别是鲁迅和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乃至政治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研究周氏三兄弟的著作也已不止一部,但《周家后院》自有其鲜明特色。作者独辟蹊径,从周氏三兄弟的婚姻切入,以大量鲜为人知或不被关注的史实,辨析揭示了周氏三兄弟“为人子孙、为人父夫、为人兄弟、为人叔伯”的始末,凸现了在平淡而又复杂的“家事”中更为真实而又完整的鲁迅和周作人。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 鲁迅家里无小事,这是鲁迅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了解鲁迅的家务事,也就是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世界。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鲁迅、周作人、周建人,这三兄弟的声名功业,人生选择,其辉煌与诡异,几乎是个世纪之谜。勘透了这个家庭的盛衰,勘透了三兄弟间的恩怨,差不多也就勘透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从“后院”进入,该是最聪明也是最便捷的路径。 韩石山(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熟悉了周家“前庭”的读者,转到“后院”看一看,也许会有新发现;习惯了正襟危坐谈鲁迅及其胞弟的读者,尝一尝诙谐的笔调,当然会有一种轻松。而作者的真意,是要在轻松的叙述中道出并不轻佻的话题;将家庭日常场景、亲情与琐事等复色生活,透过三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单色光来。 吴义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编辑推荐: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鲁迅三兄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际遇。直到今天,他们的名字也没能回归宁静与安息。不久前,围绕鲁迅作品是否应当从中小学课本中删减,又喧起一阵波澜。究竟何以至此?鲁迅三兄弟活脱脱的生活细节,不为人知的家事,会给出答案。他们的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务以及跟在身边的女人们,一起构成那个耐人寻味的周家后院。
名人推荐
鲁迅、周作人、周建人,这三兄弟的声名功业,人生选择,其辉煌与诡异,几乎是个世纪之谜。勘透了这个家庭的盛衰,勘透了三兄弟间的恩怨,差不多也就勘透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从“后院”进入,该是最聪明也最便捷的路径。——韩石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