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海峰 页数:5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举是一种离我们既远又近的传统考试制度,它已走入历史,属于已经过去的时代。在当今中国已不可能再度恢复,但它又有抹之不去的历史记忆时常被唤醒,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踪影可以追寻,甚至还以不同的形态在现实社会重新复活。《中国科举文化》五个部分的内容虽然不能囊括中国科举文化的所有方面,但基本上涉及了科举文化的主要方面。无论科举制的是非功过如何,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要素,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重大存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或是否承认,科举文化这种存在照样在起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文化,在今天还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愿《中国科举文化》的出版,能促进中国科举文化的研究,并为科举学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作者简介
刘海峰,福建人。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毕业后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88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1994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开始担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已出版《科举学导论》《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研究》《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科举制与“科举学”》《中国科举史》等著作1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部、省级一等奖6次。2005年被新浪网评选入围“年度文化人物”。
书籍目录
自序一、科举制百年祭科举制百年祭为科举制平反重评科举制度终结盲目批评科举的时代科举制为何需要平反昭雪为科举正名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榜进士二、科举制的兴起“科举”释义与科举制的起始年份唐代秀才科存废与秀才名目的演变唐代俊士科辨析唐代的科举出身与铨选入仕唐代考试糊名起始时间再析“韩门弟子”与中唐科举唐代学校与科举的消长唐代选举取士中的经术与文学之争贡院——千年科举的背影三、科举教育的得失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科举学与书院学的参照互动双刃剑:科举考试的利弊分析科举考试的发展规律科举能否选拔真才科举:中国古代的高教自学考试论科举的智力测验性质“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四、科举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科举文学与科举学东亚科举文化圈中国对日朝越三国科举的影响科举西传新证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博状元饼——科举文化的独特遗存从状元筹到博会饼五、“科举学”的形成“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科举学的旨趣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科举学:一门古老而全新的学问科举学:一门引人入胜的专学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科举文献与科举学“策学”与科举学百年回眸科举学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但是,对待古代文艺作品,许多人以现代的观点来取舍,例如,批判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中的内容被选人语文教材,而大量称赞科举为贫寒士子改变命运的戏剧作品或传奇小说,被看成题材落后而被忽略。即使在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课程中,谈到状元戏或才子佳人小说时,也是先人为主地对科举持批判的态度。其实,除了清末时期,多数时候,许多有过中举和及第经历的人与屡试不第者对科举的态度往往不同,他们一般对科举不至于那么痛恨。不少人有肯定科举之词,古代不少文化巨人也曾称赞过科举。科举时代,不仅许多通过科举阶梯获得成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一般的知识分子多是拥护科举制度的。至于普通老百姓,往往以为科举是一种可以让人经过奋斗而改变命运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好,不过,一般百姓许多赞美科举的言论既无法成文,也难以刊刻流传下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不少以往人们想不到的肯定科举的言论。这里我们略举一些史实,便可看出科举时代也有大量的正面评价。唐代的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对考试取士和进士科都有过肯定的言论。宋代的苏轼曾极力为科举取士作辩护,欧阳修则高度称赞过科举制度②。科举制度受到赞扬最主要是因为其公平性。五代时王定保认为,科举考试以才取人,“有其才者,糜捐于瓮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公子孙”③。也就是说,不管家世出身高低,以才学为标准公平竞争。对于科举制是否能够选拔人才的问题,宋代陆九渊曾辩护说:“人才之不足,或者归咎于科举,以为教之以课试之文章,非独不足以成天下之材,反从而困苦毁坏之。科举固非古,然观其课试之文章,则圣人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乱兴亡得丧之故,皆粹然于其中,则其与古之所谓‘学古人官’‘学而优则仕’者何异?困苦毁坏之说,其信然乎不也。”④陆九渊认为科举制度与“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理想本质上相同,认为科举制度能够选拔人才。
编辑推荐
《中国科举文化》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