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帅府 走近张学良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辽宁教育  作者:郭俊胜  

前言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告诉未来在风起云涌、人杰辈出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绝对堪称传奇人物。他们中:父以草莽之身,乱世崛起,踞守东北,问鼎中原;子以少帅威名,联共抗日,发动兵谏,震撼世界。父子两代在民国政坛纵横驰骋二十余年,一个被称为乱世枭雄,一个被誉为伟大的爱国者,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推动、改写着中国近代历史,他们虽有着迥然不同的政治生涯,却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父子两代同显共荣,这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的声名从没有因为时代的推移,历史风云的淡去,而为世人所遗忘。多少年来,他们的传奇故事曾被无数次地演绎、幻化成种种传说,喧嚣不已,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的历史功过曾在时人和后人的评说中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褒贬同具,或毁誉参半。这其间究竟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掺杂着多少欲盖弥彰?记载历史的笔砚,又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有多少政治恩怨、个人仇雠浸润其中?又有多少事实真相被掩没、堆积在了历史的泥沙之中?凡此种种,促使我们决心拿起手中的笔,拂去历史的尘埃,通过历史钩沉这种形式,告诉读者一段真实的历史、两个真实的人物。之所以叫“大帅府钩沉”,它不仅源于大帅府曾是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的官邸和私宅,而且源于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都存留着生动的历史瞬间,这里见证了张氏父子政治生涯的成败与得失,见证了发生在其间的刀光剑影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当年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和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见证了昔日在大帅府中,往来穿梭的众多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恩怨情仇。“大帅府钩沉”就是要“钩”出那些“沉”封在大帅府里,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钩”出那些“沉”进人们记忆深处,被曲解、误解甚至是以讹传讹的混沌;“钩”出那些“沉”在史事背后的因与果。通过“钩沉”达到廓清历史、勘误历史、还原历史,让真实浮出水面,让真情穿过时空,让真相跃然纸上的目的。“大帅府钩沉”以张氏父子为主线,但又不囿于此,其内容涵盖广泛,既涉及大帅府的建筑与生活在这里的张氏家族成员,又涉及众多与张氏父子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既涉及张氏父子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运筹帷幄,又涉及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大举措。以期从不同的侧面将张氏父子的形象丰富、丰满、立体起来,让读者从中领略和了解张氏父子曲折多变、荣辱沉浮的多彩人生。历史是渐行渐远的,但在我们的心里,它只应该渐行,而不应该渐远,是应该被记住而不应该是被遗忘的,是应该被秉笔直书,而不应该是被肆意扭曲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全面、客观、公正。因为此,我们给这部书的定位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是戏说,不是传说,但要具有戏说与传说般的魅力;不是故事,不是小说,但要有故事和小说般的魔力。以故事讲历史,把岁月风干了的历史激活,以鲜活的人物贯穿历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历史。对历史人物不隐恶、不溢美,对历史事件不夸张、不求全。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的前身是历史,我们的身后是未来。因为大帅府,我们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传承者,有了近距离接触这段历史的机缘;因为大帅府,我们又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对这段历史展开深入研究的使命。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发生在这个院子里的故事,把当年与张作霖、张学良有关的史实如实地告诉给今人、后人。我们之所以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方面是因为我们与多年的积累和研究成果;另—方面,我们通过大帅府这个平台,组建的张学良研究中心,已经汇聚了国内外二十几位张氏父子研究方面专家学者,他们的加盟,使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匡正具有了强有力的仅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帅府钩沉”就是我们将专业的学术论文通俗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就是想让更多的老百姓愿意读、读得懂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走进帅府,走近张作霖、张学良。在本书结集出版前,“大帅府钩沉”已在《辽沈晚报》上作为专栏连续刊出50多期,并计划推出100期。从目前的报社及读者反馈,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老百姓称它为。辽宁地产的‘百家讲坛”,专家说它就像“长了脚”的博物馆,是百姓版的历史教科书。正是读者和专家的高度热情和充分肯定,才坚定了我们将“大帅府钩沉”所有文字集结出版的信心和勇气。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我们出的这部书能走进千家万户,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把历史人物的人生体验、经验、教训,—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心愿足矣。张氏帅府博物馆馆长张学良研究中心主任郭俊胜2009年8月

内容概要

《走进大帅府 走近张学良》内容简介:之所以叫“大帅府钩沉”,不仅源于大帅府曾是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的官邸和私宅,而且源于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都存留着生动的历史瞬间。这里见证了张氏父子政治生涯的成败与得失。见证了发生在其间的刀光剑影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当年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和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见证了昔日在大帅府中往来穿梭的众多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恩怨情仇。
“大帅府钩沉”就是要“钩”出那些“沉”封在大帅府里,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钩”出那些“沉”进人们的记忆深处,被曲解、误解甚至是以讹传讹的混沌;“钩”出那些“沉”在史事背后的因与果。通过“钩沉”达到廓清历史、勘误历史、还原历史,让真实浮出水面,让真情穿过时空,让真相跃然纸上的目的。

书籍目录

张学良生不逢时却备受宠爱东北第一公子张学良“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喜结良缘的背后张学良的军校生活张学良:谁叫“少帅”我跟谁急张学良首功——吉黑剿匪张学良的二夫人谷瑞玉张学良与宋美龄的旷世情缘东北空军的天上地下画为缘,字为媒,情归何处爱就爱他个死去活来张学良七战涿州张学良为什么不炸黄河大桥让青天白日旗在东北大地升起帅府里的惊天血案张学良处死杨常的原因张学良败走中东路调停中原大战达政治巅峰少帅与公主,在天愿作比翼鸟东北,铸剑为犁一夜之间,沈阳城陷落神秘收据毁了日本反战派“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哀沈阳》,泼向张学良的污水热河抗战又让张学良“吃了苍蝇”张学良戒毒,死去活来张学良对红军的资助你这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慨然一送再无归期幽禁岁月中尝尽世间冷暖张学良的兰花情戏迷张学良京剧寄乡情于凤至,至死难舍张学良赵四:这一生,我无怨无悔张学良九十寿辰公开亮相张学良长眠异国他乡张学良的四大保镖张学良的“洋哥们儿”伊雅格东北“武训”——冯庸最先扛起义勇军大旗的黄显声忠心不贰的王以哲被乱兵杀死于学忠,进退只为张学良张学良三请张恨水张学良与溥仪的“哥俩好”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憎恶被人遗忘的张家二公子走上革命道路的帅府四公子人民海军的好参谋长张学思张家的叛逆——张学成之死张家后人今安在

章节摘录

马车上出生,咚的一声,脑袋磕破张学良出生的前后,是张作霖最疲于奔命的年代。身为保险队的团练长,他不但要保护地方,与土匪抗衡,还要与正统的官军周旋。与之相伴的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怀着张学良的赵氏就在这种情况下,带着惊恐与担忧,随张作霖四处奔波。1901年的6月3日(农历四月十七日),赵氏在逃难途中,突然有要临盆的感觉。举目四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身边只有一个年轻的车老板。赵氏心中暗暗叫苦,这可怎么是好?没有接生婆,没有铺盖,车上连个布片甚至连把草都没有。孩子啊,你可不能选在这个时候出生啊!赵氏心急火燎地催促车老板:“快!快!赶紧找个有人的地方,哪怕是个窝棚也行!”车老板扬起鞭子,大声地吆喝着,马车飞快地跑起来。乡村土路,坎坷不平,马车又跑得快,赵氏坐在车上被颠得坐立不住。她极力地忍着,坚持着,但还是未能挺住,只听咚的一声,孩子生出来了,头撞在硬硬的车板上,血流不止……晚年张学良回忆说:“那个道不好,颠簸得厉害,又在慌乱之中,所以我刚一出生,头就被磕破了,落下了疤痕,现在这个疤痕还有。”赵氏生下张学良后来到堂侄赵明德家落脚,在这里一直住了两年,后人便将这里——今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窝棚作为张学良的出生地加以纪念。张学良呱呱坠地的同时,张作霖刚刚消灭了宿敌金寿山匪帮。这是张作霖在保险队生涯中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双喜临门,张作霖大喜过望,便给儿子起名“双喜”。随后,他又请来几位当地名儒给儿子起大名。名儒们翻经阅典,绞尽脑汁,终于由张作霖的不凡抱负,想起汉高祖刘邦,想起辅佐刘邦的重臣张良,便为小双喜起名为“学良”,字汉卿。在此前,赵氏曾经生过一个儿子,但不久便夭折了。后来她又生了张首芳,但首芳毕竟是个女孩。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里,张学良的降生无疑给心怀大志的张作霖带来莫大的欣喜。庙里跳墙,双喜改名小六子张学良三岁的时候,家里请来一位算命先生,笃信命相的张作霖请他给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算算命。算命先生仔细地看了看张学良,又要来张学良的生辰八字。一阵煞有介事的推算之后,算命先生满面喜色地对张作霖说:“恭喜先生,你这儿子将来是骑大马、挎大刀的大官,高官做得,骏马骑得。”张作霖一听,乐得合不拢嘴,连忙让人去取酬资。“不过……”算命先生话锋一转,欲言又止。张作霖忐忑起来,连忙问道:“大哥不必客气,有话就讲。”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这个孩子命太硬,将来上克父母、下克兄弟姐妹,不克则自己天亡。”张作霖一听更着急了,忙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算命先生说,办法倒是有,就是要改名,还要到庙里去跳墙,寄名给和尚。跳完墙,还了俗,出庙门后听到的第一声呼喊,就是他的小名。从此,孩子脱胎换骨,重做新人。按照海城当地习俗,张作霖在农历四月十八、民间传说佛祖生日这天清晨,把张学良带到庙上,让张学良给佛祖敬香磕头,把写着“双喜”的纸条压在佛前香炉下,再由僧人给张学良剃成光头,张学良就成了小和尚。一切做好后,张作霖把张学良带回家。庙里的和尚叮嘱,回家后,孩子的头发长出来了,就剪短头顶发,剃光外圈;四年后再到庙上举行还俗仪式。四年后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这天一大早,张学良由张作霖带着到庙上还愿。按照还愿的规矩,在庙里放一条长板凳,当做墙。庙里的住持领着张学良跪在佛祖像前,先磕三个头——每磕一个头,站在旁边的住持就敲一下铜钵。参拜完,又上了三炷香,然后住持一边摩挲着张学良的头,一边念着经文。经文念完后,主持说道:“此子多灾害,父母担惊骇,自许人空门,全凭佛爷带。前殿不打扫,后殿不礼拜,脱下僧袍来,赶出山门外。”说完,回身拿起敲铜钵的木槌就打向张学良。张作霖适时喊一声:“快跑,儿子,不许回头!”张学良跳过长板凳,撒开两腿就向庙外跑去。张作霖等人赶紧在后面追赶。张学良跑出庙门不远,听见有个老太太喊:“小六子,抱柴火。”从此,小双喜改名小六子。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香港凤凰电视台采访时调侃说:“出庙门后,若是听见有人喊王八蛋,那我的小名就叫王八蛋了。”要饭老妪与大黄狗张学良降生后,母亲赵氏无奶,用一块银元雇来一位40多岁的奶妈。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民不聊生,穷苦的农民大多数营养不良,花钱雇来的奶妈奶水也不足,张学良几乎是喝高粱米汤长大的。1902年,张作霖接受新民府的招抚后,日子相对稳定下来,但张作霖一年到头很少在家,家里也经常缺吃少穿,加上赵氏向来节俭,儿时张学良在平常日子里衣服穿得破旧,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还要与邻居借件新衣服,以装点门面。随着张作霖地位的不断升高,家里的日子才逐渐好转起来。张学良家中养有一只大黄狗,他特别喜欢,外出游玩也常把它带在身边。这只大黄狗见到自家人,不论大人、小孩,总是晃着打圈圈的尾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人,表现出友好的样子,很会讨人喜欢。一天,张学良和姐妹们一起玩。玩得正高兴,张学良问姐姐张首芳:“姐姐,小狗、小羊、小猴,你喜欢哪一个?”首芳回答说,她喜欢小猴,因为小猴的动作有些像人,非常有意思。随后,他又问小妹张怀英喜欢什么。小妹说,她喜欢小羊,因为小羊老实可爱。接着,张首芳反问张学良:“弟弟,你光问别人,你也说说你喜欢什么?”张学良看看姐妹们,搔了搔脑袋后回答说:“我喜欢大黄狗。大黄狗既不像小猴那样整天乱蹦乱跳,本事不大,装得挺吓人的,也不像小羊那样太老实,谁都敢欺负它。大黄狗对谁都一样,不分大人、小孩,也不分穷人、富人。”然而,这话却说错了。一天,张学良外出,大黄狗如影相随地跟在他身后。张学良在街上遇到个讨饭的老太太。老太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胳膊上挎着个破筐。她走到,张学良面前,伸出了手乞求道:“行行好,给点钱吧。”张学良看着老太太,问道:“老奶奶,你家呢?”老太太的眼泪流了出来,说:“孩子,我哪有家呀!就一个儿子,前几年当兵还给打死了。”张学良听了,心中不忍,刚想掏钱,跟在他身后的大黄狗蹿了上来,几声狂吠后,照着老太太小腿肚子就是两口,老太太被扑倒在地。张学良赶紧将大黄狗赶跑,扶起老太太,一个劲儿地道歉。老太太一边看着被狗咬下的几行牙印,一边说道:“唉,人交有的,狗咬丑的。我这穷老婆子连狗见了也要咬两口。”张学良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钱,说:“老奶奶,您老别生气,我这有几块钱给你,您老拿去看病吧!”从此,张学良再也不喜欢这条大黄狗了。张首芳觉得奇怪,问他,他说:“它坏,是奸臣,我再也不理它了。”个性少年,没少挨打张学良随父移驻新民府后,读书很少、尝遍了没文化的苦头的张作霖,遂在家中设馆请自己当年的老师杨景镇给张学良、张首芳姐弟授课。杨景镇的古文底子深厚,学识渊博,他的教育使张学良打下了良好的古诗文基础。与同时代的启蒙教育一样,张学良也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学起,然后是《论语》《孟子》,直到《史记》。张学良虽然聪敏,但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尤其是对杨景镇的陈腐十分不喜欢。其时已经是民国了,杨景镇还留着长辫子,不仅自己不剪,也不许张学良剪。张学良认为留着长辫子是件很丢人的事,就趁杨景镇回家过年时,偷偷把辫子剪掉。杨景镇回来后很生气,认为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乱动。张学良却说:“既然老师这样说,就该留全发,留下一半不也是对父母的不敬吗?”杨景镇说:“留辫子是皇家的旨意。”P2-4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帅府钩沉”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历史,让关东文化深入人心。  ——张氏帅府博物馆馆长、张学良研究中心主任  郭俊胜“大帅府钩沉”把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相结合,将专家论文转化成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文字,用故事来讲述历史,是东北的“百家讲坛”。  ——“大帅府钩沉”总策划、总编审  黄世明张作霖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人物,有着多难的定位,“大帅府钩沉”就是将一个多面的张作霖展现在大家面前。  ——张学良研究专家、辽宁大学教授  胡玉海“大帅府钩沉”是大制作,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读者读者解馋,解渴。它一个长脚的博物馆。  ——《辽沈晚报》常务副总编  徐晓民“大帅府钩沉”有开创意义,办得好,有新意,有影响。  ——民俗专家  刘振超“大帅府钩沉”文史结合,非常不错,深入人心。  ——民俗专家  齐守成“大帅府钩沉”颠覆了人们过去对张作霖的看法,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既有霸气又很普通的张作霖。  ——退休干部  高树勋“大帅府钩沉”让我们看到了张作霖作为丈夫、父亲的一面。  ——辽宁大学学生  高新我很喜欢“大帅府钩沉”的文章,其实“90后”对张氏父子也十分感兴趣,希望看到更多的惊喜。  ——中学生  孙岩

编辑推荐

《走进大帅府 走近张学良》编辑推荐:对于被赞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少帅”张学良,其传奇故事曾被无数次地演绎、幻化成种种传说,喧嚣不已,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其历史功过曾在时人和后人的评说巾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廓清历史、勘误历史、还原历史,“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对读者负责”。张氏帅府博物馆暨张学良研究中心组织张氏父子研究专家,精选50多个热门话题,利用他们多年的积累和研究成果。拂去历史的尘埃,通过历史钩沉的形式,还原张学良从“东北第一公子”到陆海空军副司令、从“不抵抗将军”到“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传奇一生,讲述了张学良的成长经历、思想演变、情感生活、军政处理、幽禁岁月及晚年牛活等方方面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鲜为人知、首次面世的,体现了近年来有关张氏父子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过去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说法也有准确的修正与勘误,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故事性和可读性俱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进大帅府 走近张学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不错,就是我要的,张学良还是很值得看的
  •   非常好,值得一看试试
  •   敢问楼上,这也叫文采不错???语言平平,实在不敢恭维,甚至可以列为下等水平的叙事,不喜欢,而且这次卓越的发货速度也有点慢。 出版商太抠门了,这么贵的一本书,竟然用这种质量的纸张,看着就不舒服。买者慎重。
  •   旅游时发现这本书的,很喜欢,因不方便携带,就没买,回来就上卓越查,还真有,而且还便宜,省时省力省钱!
  •   翻了几页,感觉作者叙事比较煽情,内容还算不错。自己没时间看,给老头老太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