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罗杰 页数:274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从来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因此,在真伪莫辨的所谓历史中拷问当事者的罪责,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中的一个个故事,在带我们亲历一段段留任的旧事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这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恶,其实从来不曾改变。
内容概要
罗杰从惊心、伤痛、恐惧、迷醉、残暴、贪婪、阴谋等历史瞬间,拨开历史迷雾,诉说历史本相,找寻人事归宿,结果却发现大事件通通是夫历史的过客。 《历史罪》带给读者的历史现场感和身份代入感,及叙事的节奏感和分寸感,使得罗杰区别于其他历史作家。每到关节点合理设问,直让人想到百家讲坛没有延请罗杰开讲也许是个错误。也正因此,我们说他是更具有现代性和当下性的作家。
作者简介
罗杰,生于北京,现居成都。他称自己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宅男,不入对不应景的型男,以及乐意码字换酒喝的作男。
峥嵘岁月,金戈铁马,英杰辈出,杀伐决断,大约每个人从小就有这样的梦想吧,哪个男儿不想“醒掌天下事,醉卧美人膝”——罗杰更想!
罗杰作品,极具
书籍目录
宫廷杀戮篇 吓死秦始皇的神秘预言(秦) 一定要干掉孔融(东汉) 夺宫:隋炀帝继位始末(隋) 李显登基真相(唐) 首席男宠暴死瑶光殿(唐) 斧声烛影疑云重重(北宋) 暗害王珪(北宋) 真假柔福帝姬(南宋) 兄弟赠你夺命酒(元) 晚清第一疑案:光绪帝死因之谜(晚清)权谋争斗篇 “禅让”骗局(上古) 巫蛊连环案(西汉) 拓拔珪“弑母立子”(北魏)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 马嵬驿迷雾(唐) 宋光宗私房话:我怎么可能不疯(南宋) 金朝皇统冤案(金朝) 谁制造了胡惟庸案(明) 建文帝失踪疑案(明) 把韦昌辉剁成肉块(太平天国)悚魂秘录篇 越小越暴虐:刘宋帝王骨肉相残(南北朝) 蒙哥大汗的5种死法(元) 乾隆朝大贪污幕后(前清) 袁世凯告密疑团与鸦片战争政策(晚清) 鲁迅祖父科场行贿(晚清) 揭秘晚清江湖帮会(晚清) 疯狂盗窃东陵墓(民国) 民国大案:暗杀史量才(民国) 1938长沙大火之谜(民国) 1942河南大饥荒(民国)
章节摘录
鲁迅祖父科场行贿(晚清) 这个案子,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8月下旬说起。 浙江巡抚嵩骏委派按察使赵舒翘,会同布政使刘树堂,以杭州知府陈橘,一同办理周福清行贿舞弊案。 动静挺大。看样子,非把这案子查个水落石出不可。刘树堂和陈橘先是审讯涉案人员陶阿顺。接过两次审讯,陶阿顺招认,自己只是奴才,替主人办事,背后指使的主人是周福清。于是,浙江巡抚嵩骏通令周福清的原籍绍兴府会籍县,迅即捉拿嫌疑犯周福清。 这周福清不是别人,就是鲁迅的祖父。 翻开清宫档案中,我们可以寻觅到周福清的名字,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七品小官。同治六年考取举人,四年后通过会试、殿试、成为三甲第15名进士。后又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3年。同治十三年,被派往浙江省杭州府金溪县任知县。4年后被革职,降为教官。 次年,周福清花钱捐了内阁中书官儿。也没什么要紧的公务,终日抄抄写写。至此,京城内多了一个庸碌的七品小公务员。 捐官这件事,可以说是周福清的前科。他有这份心计,才会干出以后的事情。 按照清朝定制,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要离职回原籍居丧三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案发的1893年3月,周福清的母亲过世,他离职回到浙江。刚一到家,就听到儿子周用吉要参加同年8月的举人考试。当爹的自然上心。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周福清四处打听,得知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居然是熟人——22年前,他和这位主考官殷如璋一起考中的进士。 殷如璋是江苏扬州人。混得不错,此时的官职是通政使司参议。周福清很兴奋,没想到是故交。好,该打点打点,该行贿行贿,老友面子和金钱双重保险,儿子笃定高中。 周福清说干就干,马不停蹄,立刻从上海赶到苏州。这一天是1893年7月25日。 清朝科考舞弊重要的是打通“关节”。这“关节”就是考生直接或间接与考官串通作弊的方法:进考场之前,在考生的试卷的某一处作下记号。考官则根据记号,给予照顾。 周福清当然知道打通“关节”的方法。他分别写了两张字条,一张字条上,写下试卷记号所用的字,他写了四个字“宸忠、茂育。”另一张字条上,他写了“洋银一万两”。这是事成之后酬谢的价钱。一切都写得明明白白。当然,案发后,这两张字条也成明明白白的证据。不光有字条,周福清还将自己的名帖和字条一起装信封中。安排妥当,周福清在船上安然等候他的殷年兄到来。 三天后,1893年7月28日,主考官殷如璋乘官船抵达苏州码头。他的到来,周围自然很热闹,人多眼杂,周福清不敢贸然前往。想来想去,周福清想出一个主意,自己不出面,让随行的奴仆陶阿顺去送关节。这样安全。 殊不知,正是周福情自认的安全举措,把他推向绝路。 陶阿顺临行前,周福清千叮咛、万嘱咐,说你到了官船上,先投拜会帖,争取让殷主考官接见,当面送上“关节”书信。如果主考大人不见,再送信函。 事儿交代的清清楚楚,可周福清忘了一点,主意再妙也得看什么人用。陶阿顺是个粗人,原来在绍兴府陈顺泉家当佣人。就在7月才被周福清借来。这主仆二人相处没几日,周福清就安排办这等重要机密的事情,这实在是致命的大意。 小纰漏,惹大祸,世间万事,大抵如此。 话说陶阿顺上了官船,立马就把机密全部泄露,周福清嘱咐的全白搭了。事情经过虽然很简单,但历史上却有三个版本。 这第一个版本,说事发当时,苏州知府王仁堪正在官船上,向主考官周福清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两人正寒暄间,殷如璋的仆人递上一封书信,并说说信人叫陶阿顺,就在船外等候。按照规定,主考官是不能接受私人信件的。何况还当着苏州知府的面儿。为了避嫌,殷如璋干脆让王仁堪拆信来看,显得自己很廉洁。王仁堪拆开信一看,眼睛都直了,信里装着舞弊和一万两行贿的银票。王仁堪感到事情严重,立即下令拘捕送信人。愣头愣脑的陶阿顺被拿下。殷如璋的反应也很强烈,他拍案大怒,请求王仁堪将送信书严加审讯,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这个版本具有多少真实性暂且不论,先看第二个版本,说当时官船上确实有两个人,一个当然是殷如璋,另一个却不是苏州知府王仁堪,而是副主考官周锡恩。两位大人正在品茗闲聊,陶阿顺来了,送上书信,殷如璋是个明戏的人,知道这信里内容不凡,于是他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把信往桌上一搁,让陶阿顺先回去,自个儿继续若无其事地喝茶。哪知天才般的陶阿顺冒出一句:“此信关系银钱大事,怎么不当面打个回条? 这话当场把殷如璋雷翻。殷如璋恼恨交加,为了保住自己的清白,他立即下令把陶阿信交到地方官府查办。 还有第三个版本,殷如璋靠岸后,大小官吏人来人往,热闹喧嚣。陶阿顺托殷如璋的仆人将信送去。殷如璋此时正忙乱,无暇接待陶阿顺。陶阿顺站在岸边,左等不见人,右等不见人,心里焦躁不耐烦,索性大喊起来。他这一嗓子惊动船上的官吏。喊的具体内容估计是“怎么还不接见、回复之类”。殷如璋无奈,只得拆开信看,于是猫腻暴光。殷如璋多油,官场混了二十多年,反应超快,立刻把陶阿顺逮捕,交官府查办。自己把这事儿推得一干二净。 三个版本三种说法,哪个离事实真相更近呢?我认为,不是第一个,殷如璋是个精明的人,这一点,在事发后他果断表明自己的清白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精明人,是不会草率让一个知府来拆信的。何况,他是主考官,有人忽然送来书信,自然会感觉到这书信里藏有特别的内容。不管当时谁在场,他应该是摆出不在意的样子,越淡然越平常,旁人越不起疑。因此,第二个版本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陶阿顺虽粗莽,但好歹也是在大户人家当仆人。他要一个回复,一方面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另一方面是自作聪明。主动询问,也不是无礼。而第三个版本说他站在岸边大喊大叫,这不太合情理,询问可以理解,大喊大叫就有些傻过头了,也有些过分无礼了。 实质上,哪个版本更真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三个版本虽在细节有些差异,但案情发生的过程是一致的——周福清派仆人陶阿顺送信,而后事情败露。败露之后,整个苏州沸沸扬扬。 此时,周福清已经逃跑了。他本在船上等候佳音,哪知道陶阿顺一去不复返,他很敏感,觉得事情不太对头,立刻开船从苏州去往上海藏匿。 由于案发地点在苏州。苏州王仁堪将案子上报江苏按察使司,并先行提审陶阿顺。 一开始,陶阿顺拒不交代实情,支支吾吾,闪烁其词,只交代自己是浙江人,案子没有太大进展。到了八月初六,江苏按察使司向浙江按察使司发了通报公函,将人犯陶阿顺及行贿舞弊证据一并移交案犯所在地浙江。 这一案件,引起了浙江按巡抚嵩骏的高度重视。他安排按察使赵舒翘,会同布政使刘树堂,以杭州知府陈橘一同查办此案。 这三个人两度提审陶阿顺,陶阿顺终于招供,他在受审讯时称“系周福清令伊投信”但是,“信内之事,伊实不知”。这句话,也证明案发过程的第二个版本更具有可信性。 根据陶阿顺的交代,浙江巡抚嵩骏和办案大臣们商议,一致认为,此案的关键人物在于周福清,若不将周福清捉拿到堂,便不能查出案情真相。于是,追捕周福清的行动开始了。 八月下旬,浙江按察使赵舒翘命令仁和、钱塘二县访查周福清踪迹。得到的报告是未见周福清其人。其实,这时候周福清悄悄地从上海回到了绍兴原籍。浙江按察使赵舒翘命令会籍县,一旦发现周福清,立刻查传,押解省垣质省。与此同时,光绪帝下了一道谕旨:“内阁中书周福清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查办。” 这下子,周福清不但丢了官儿,还成了被追捕的要犯。从皇帝到封疆大吏,从浙江省会到会稽县,上上下下,一并通缉周福清。周福清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插翅难逃,于是选择自首,只身来到会稽县衙投案。 会稽县衙当即将他转押到省城,送往杭州接受审讯。 对周福清的审讯,并不轻松。第一轮审讯,由杭州知府陈橘主审。第二轮审讯,由按察使赵舒翘、布政使刘树堂“藩臬两司会审”。最后,由浙江巡抚嵩骏亲自提审。周福清原原本本交代了事情经过,没有一点隐瞒。可交代归交代,态度却很不老实,他振振有词,为自己辩解:“交通关节,已不止一科,也不是我一人,某科某人,就是通关节中了举人,我不过是照样子来罢了。”意思很明了,就是说这行贿舞弊,打通关节的事,早就有人干了,我只是不过是其中效仿者之一。 周福清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呢?我认为,这时候的他,一方面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这么干,法不责众;另一方面,他还是不服气,自己是被暴光了,如果没暴光呢,还不是无罪逍遥法外。 晚清科场舞弊丛生。周福清的心理和想法,就是一个的反映。他的所作所为是一个毛细血管,一路进入到晚清科场腐败的主动脉。 周福清行贿舞弊案,经过长达数月的审理,终于在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十一月初十日,由浙江巡抚嵩骏向朝廷上报了审理意见。意见中说,周福清暗通关节,按大清律例该处斩,但是,他是作案未遂,一万两银票的赃款只是口头承诺,并且,他主动投案自首,因此建议从轻处理。 这份审理意见很有些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认真说来,这就叫执法力度太弱。嵩骏的这份奏折,传到光绪帝手里,光绪帝提主笔批示四字:刑部议奏。 十二月二十五日,刑部最终议定,赞同浙江巡抚嵩骏的意见,提出:“对周福清于斩罪上量减一等,拟杖一百,流三千里。” 打一顿流放。这个决议光绪帝不接受,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天就颁下谕旨,宣布将周福清处以死罪。只不过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所谓斩监候,就是死缓,不立即处决,等到次年秋天执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到了第二年秋天的时候,周福清没有被执行死刑,具体原因不明。更让人迷惑的是,非但不处决,而且再次减刑,改为“牢固监禁”。死缓又改无期了。这就是晚清的执法。 就这样,周福清一直被关押在杭州监狱里。关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时候,按照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趁乱逃跑出狱,事后又主动回归的罪犯均给予宽免减刑待遇的特例,周福清被获准出狱。 算起来,周福清一共蹲了八年大狱。在出狱后第三年,他病死于家中,他的儿子周用吉,因为父亲的舞弊案不但没当上举人,连秀才的功名也被革除,终日郁郁寡欢,积忧成疾,年纪轻轻刚35岁就死去了。 原本富庶的周家,也因这场重大变故,急速败落,生活窘困,举步维艰。那时候,鲁迅才十多岁,不得不跟着母亲到乡下去避难,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鲁迅曾在回忆中说: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在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此段回忆里的“乞食者”就是乞丐,要饭的。其中“很大的变故“,就是指祖父周福清舞弊案。 案子背后是晚清科场不可告人的勾当,看在眼里都是悲哀,看不到的都是秘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历史罪》这部书中,罗杰对“暴力历史”的风格化处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给全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历史的全新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历史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著名历史写作狂人 赫连勃勃大王 代表作:《极乐诱惑》《帝国的正午》 罗杰自人性黑暗处着眼,放才于历代迷案之间,洞幽抉隐,囊括古今,极尽精彩。作者虽云“不忍细读”,而读者实当细读。 ——最受读者欢迎的历史作家 曹三公子 代表作:《流血的仕途》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因此,在真伪莫辨的所谓历史中拷问当事者的罪责,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历史罪》中的一个个故事,在带我们亲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旧事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这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恶,其实从来不曾改变。 ——畅销书作家 雷米 代表作:《心理罪》系列
编辑推荐
《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 有多少历史的罪恶,我们从来未曾改变! 吴宇森“暴力美学”奠定电影里程碑;罗杰“暴力美学”开创历史阅读新纪元! 赫连勃勃大王、曹三公子、雷米,众名家倾心力荐! 罗杰文史“暴力美学”派精粹之作,全新美学视角审视暴力历史!带给你与众不同的历史细节与真相。(可选) 从来没有人,敢于如此揭露这不忍细读的历史事件。 有新的卖点,作者罗杰是从暴力的角度来诠释历史中的美学,并非平庸无奇的传统通俗 众多历史畅销书的名家作序作词推荐,版式设计精心,封面极为出彩,工艺复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