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之变迁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齐如山  页数:390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京剧之变迁》一书,乃余十馀年前应友人之请,书以刊登日报者也。后余主讲女子文理学院时,当事者即以之付印。仓卒出版,毫未校雠而出版月馀,即行售罄。友人屡劝再版,余以其文字琐屑,无关重要,遂未果。后友人傅芸子惜华昆仲,主撰《南金杂志》《北京画报》《民言剧刊》笔政,又嘱续为此文,盖国人多乐闻述旧事也,不获已,又勉书若干则。国剧学会发刊《国剧画报》时,因又续撰若干则,虽数次增加,然皆过眼云烟,事后便不复记忆矣。兹以国剧陈列馆开幕成立,为引起国人对于国剧之兴趣,并接各方函询此书再版之日期不下数十件,惜华怂恿再版,于是乃将三次所作者,略加排列,有关于剧本者、脚色者、戏园者、戏班者等等,各归其类,性质稍分有若干则,然皆连类混合记之,不易分析,故仍未详列子目也。高阳齐如山序。

内容概要

京剧之有今世,尚须借问前世。《京剧之变迁》就是恰到好处的这等艺术顾问、文化导游。    返观茫茫旷野上的戏班,走近星星村落里的行当。像漂流浩浩大河之时,捕获了小溪头跳跃来的浪花儿;是超脱煌煌戏院之间,琢磨出草台子缭绕着的野味儿。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或长或短,亦庄亦谐,不过是十个行当二百多位名脚儿的从艺评传,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能够予人以大写意的总感受。    “四脚”谭、陈、杨、余之《谈》,满目全然好风光,而个性禀赋,艺术绝响,则工笔高手,惟妙惟肖,非齐如山来不得。

作者简介

齐如山,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撰写并编辑大量戏曲著作、和大量介绍北京(中国北方)风俗掌故作品。 齐如山在台湾有“文豪”之誉,大陆亦推崇其“戏曲理论家”之实。其著述丰富、篇章浩繁、涉猎广泛,皆令人惊叹;尤其笔触所向之雅俗兼备堪称观止。

书籍目录

京剧之变迁 增订再版《京剧之变迁》序 京剧之变迁序 序 京剧之变迁清代皮簧名脚简述 序 凡例 老生 武生 小生 青衣 花旦 老旦 武旦 净 丑 票友  老生  小生  青衣  花旦  老旦  净  丑谈四脚 谈谈谭叫天  演员的六条件  身世与苦练  两个得力助手  演戏的过程  剧词的修改  叫天爱翻场  叫天与西太后  享盛名的原因  与小培一席话 谈陈德林   前言     青衣名词的来由   张不开嘴与张开嘴   洪杨战后戏班复活  小香到提调笑,喜禄病提调跳  划时代的脚色  德林对后人的影响  德林童年轶事  存心苦练奋斗到底  有志竟成嗓音复原  内庭供奉一鸣惊人  清官演戏规矩  德林清宫扮灵官  安殿本  扮相谱    李永泉的故事  白猿献桃西后大乐  宫中排戏情形  从乾隆到光绪  推翻从前规矩  作者来鸿    西太后自编唱词  史松泉的《施公案》  正宗青衣    初识德林    老夫子的由来  不要黑钱不收徒弟  晚年登台   漫谈杨小楼   小楼第三     戏界对杨小楼的批评   北平武生从前分三派   天津是小楼的发祥地   进宫当差     赏扳指故事   小楼与钱金福王长林   小楼的天才   小楼的毛病   没有慢板     没有昆腔底子   小楼路子太窄   不合短打的类型   发挥自己所长   小楼的长处   小楼是听话的   小楼也是懒的   回戏也是一种短处   小楼与谭鑫培   小楼与梅兰芳   小楼与尚和玉俞振庭  评余叔岩   拜谭鑫培为师  学了半出《战太平》  叔岩的学谭鑫培  从眼神说起  叔岩的武功  谭是谭,余是余  叔岩的幼年  陈德林给他说戏  提倡废除“梨园”    叔岩与王凤卿  想在宫中谋个差使  唱的退步,不唱进步  与梅兰芳合作  利用四种本子合编  余梅分手原因  包银与荀慧生  汉口之行    登台的第三天  叔岩人缘不好  时常讽刺同行  汉人念唐诗的问题  《凤还巢》与《循环序》 结论编后记

章节摘录

京剧之变迁《珠帘寨》的李克用,原来本系染脸,自春台班朱大麻子扮演,才勾大花脸。余三胜去李克用,又用本色脸,谭鑫培宗之,现在都用本色脸了。从前四喜班青衣有余紫云,时小福。春台班,青衣有陈宝云,王长寿,陆春兰,各脚身分都是一样。俗语说八两半斤。所以原先排演对儿戏都好,如《五花洞》《孝感天》《双沙河》等戏,都非常叫座。因为两个脚,分量一样,唱着才有意思。现在一个戏班里头不能容两个好旦脚,就是有两个旦脚,比方演《五花洞》的时候,也都是争着去假潘金莲。这个没什么道理,不但旦脚如此,各种脚色都是这个情形。比方从前三庆班,老生有程长庚、卢胜奎、刘桂庆、华雨亭,花脸有何九、黄三,武生有杨月楼、罗七十(小宝之父)、牛长宝。四喜班,老生有王几龄、李四巴、王仙舟,武生有姚增禄、杨荣寿,小花脸有杨鸣玉、朱苣侬。春台班,老生有张玉奎、张奎官,武生有任七、张七(武二花)、俞润仙,花脸有陈三福、庆四、钱宝丰、朱大麻子,小花脸有麻德子、化虎、杉高王、孙大堂(《打砂锅》极出名)等等。足见各脚都极整齐,所以演《群英会》《双包案》《双天师》《定计化缘》《真假李逵》等等对儿戏,都非常精彩。如今这些戏都是对付着演,要想像从前那们精彩是不容易的了。走路的人在大街上随便唱戏,与戏园子里头唱的戏,最有关系。鄙人在光绪十几年进京的时候,大街上的人一张嘴便是“杨延晖”,因为彼时杨月楼的《探母》最时兴。后来一张嘴就是“小东人”,因为彼时戏园子里正时兴《教子》。再往后满街上都是“借灯光”“伍员马上”“店主东”“大喊一声”等等,因为彼时孙菊仙的《朱砂痣》,汪桂芬的《文昭关》,谭鑫培的《卖马》,金秀山的《锁五龙》正走运。后来又改“在月下”,因为黄月山及他徒弟李吉瑞,正以《剑锋山》出名。再往后因为刘鸿升的《斩黄袍》走运,所以满街上又改唱“孤王酒醉”了。近来大家随便唱不是《南阳关》,就是《珠帘寨》,不然就是“保镖路过马兰关”,若堂子里大半是唱“儿的父投军无音信”。所以在大街上一听,便知戏园子里头是什么戏正走运,不但北京如此,到处都是如此。《搜孤救孤》一戏,原先以公孙杵臼为重要脚色。后因谭鑫培与卢胜奎合演,卢去公孙,谭去程婴,谭说我也有我的身分,不能专去配脚,无所事事,于是自己添了儿段唱功。自此以后,这出戏变做程婴的重头戏了。《卖马》一戏,原先乃是店主的重头戏,后亦因谭鑫培演唱,加了些材料变为秦琼的正戏了。《探亲》一戏,从前贴戏报子总是乡下妈妈算正脚,自王瑶卿演后,正脚便归了城里的亲家母。可是从前演此戏,有城里的亲家老爷上场,且话白很多,如今永远不带这一段了。再者从前于乡下妈妈进城时,路上要见许多行人,比方前头有一妇人行路,后头一和尚跟着化缘,说“老太太,慈悲慈悲罢”等等的话也极有意思。如今把这一场也免去了。现在都是丑脚故将驴倒骑,他儿子说“倒了”,妈妈便说“到了”,就此下驴。用倒到两字打诨也算有趣。《女起解》一戏,从前因总是接《会审》连唱,所以头一场只有原板四句,后经王瑶卿将祭狱神添了一段,反二黄,以后就永以为例。可是因《起解》唱功已多,于是大家就只唱一出,不接连《会审》了。近来尚小云乃一直唱下去,且连演《狱中相会》,苟慧生又格外加多,这也足可证明二人的气足。旧戏的词句,经谭鑫培改过的很有儿出,有改的很好的,也有改的很坏的。比方《汾河湾》一戏,在窑外所唱一大段,从前王九龄所唱的旧辞,所说的都是未离家以前的意思,谭鑫培改的辞句都是离家以后的意思。按道理说,应改说离家以前的话,不应说离家以后的话,因为柳迎春信不及他是薛仁贵,所以让他在门外将从前的事说明,听听对不对,如果说的对,方才开门相认,若薛仁贵说离家以前的事情,柳迎春才知道说的对与不对,倘说离家以后的事情,柳迎春一点也不知道,怎么能够判断他对不对呢?所以说应该说离家以前的情形。再说进窑之后,柳迎春的旧词句,是对薛仁贵说“你原先出门的时节,说做了官才回来见我,如今回来,一定是做了官了”等语,如今旦脚还是照旧这样说,可是薛仁贵在窑外唱的一大段都是说的这些事,难道说柳迎春没听见吗?又何必再问呢?这总算两人词句太不呼应,这都是鑫培改坏了。梨园行的规矩不许翻场。什么叫翻场呢?就是几个脚同在场上,倘有一人说错或唱错,别的脚不但不许笑场,并且还得要替他遮盖,因为别的脚不乐,台下或者可以不理会,若别的脚一乐,则台下便知,该脚或因此得倒好,所以各脚以同行道德的关系,不会给别人翻场。可是谭鑫培最爱翻场。一日演《斩马谡》,李寿山去马谡,于问斩下场的时候,大笑三声。盖旧规矩本没有这三声大笑,鑫培嫌李寿山胡来,于是便说道“招回来”,手下便将马谡带回,诸葛亮问马谡“你为何发笑?”李寿山无词,大窘,台下给以倒好。一日演《回荆州》,麻穆子去张飞,白中有“俺大哥东吴招亲,为何不叫咱老张知道?”麻穆子念成“为何不叫咱老张知大”。盖花脸张嘴音容易得好,所以麻穆子把道字念成大字,台下并不理会。乃鑫培说“叫你知大也要前去,不叫你知大也要前去”,也把道字念成大字,台下便知是凶麻穆子念错,所以也如此,于是大乐。又一日演《捉放》,按规矩二人同上时,曹操唱完“八月中秋桂仡香”一句后,便须往旁边稍退,容陈宫往上走两步,接唱“路上行人马蹄忙”一句。乃某票友初下海,与鑫培演此,唱完一句后,正往回退,鑫培便从其袖下钻出,接唱一句,于是台下报以倒好。以上这些事情,都叫翻场。鑫培都算不对。可是鑫培也有特别的本领,比如有一配脚虽然不会此戏,若在后台向他说几句,说他照应的客气话,或是求他给说一说,俟该脚上场,无论有多少错处,他都能替该脚遮盖的包水不露,能使台下观客一点也见不出来。历来学界中人,研究戏曲的很多,但不过都是摹仿。戏界的好脚没有能够教导戏界的人,问或有之,不过是学于彼脚,教与此脚,自己总没有多少发明。闻数十年来,只有两人:一为孙春山先生,即商务印书馆北京经理孙伯恒先生的叔祖;一为林四先生,英美烟公司总经理沈昆三先生的叔岳。听说这两位前辈,研究曲律甚深,自己发明的腔儿很多,孙先生唱的字正腔圆,林先生唱的灵活圆润。陈德霖的腔儿,大半得传于孙先生,王瑶卿的腔,也有许多得之于林先生。至孙先生尚有专为二本《虹霓关》的夫人研究的八句西皮慢板,德霖还记得很清楚,常教与姜妙香、梅兰芳诸人,然台上总没有用过,日久就怕要失传了。有人说中国戏都是一节一节的,无始无终。这话大错,中国戏自元明清以来,无一出不是整本的戏,所有剧本现尚存在,不必细讲。现在只把戏园中最流行的说几出,比方:《汾河湾》独本,是全本《薛仁贵征东》的一出,系渊源于元曲《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搜孤救孤》,是全本《八义记》,系渊源于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六月雪》,是全本《斩窦娥》,系渊源于元曲《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桑园寄子》,是全本《黑水国》;《奇冤报》,是全本《乌盆记》,系渊源于元曲中《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珠帘寨》,是全本《沙陀国》;《刺汤》,是全本《一捧雪》;《宇宙锋》,是全本《宇宙锋》;《钓金龟》,是全本《孟津河》;《二进宫》,是全本《大保国》。这一时也不能写完。至于《法门寺》《武家坡》《捡柴》《鸿鸾禧》《御碑亭》等等,现在都是往往演全本。至所有的《封神》《列国》《三国》《隋唐》《说唐》《西游》《水浒》《说岳》《南北宋》《杨家将》《济公传》《白蛇传》《包公案》《绿牡丹》《彭公案》《施公案》等等说部的戏,更是可想而知。就连不要紧的一出《请医》,都是整本《幽闺记》里的一出,病的小生便是蒋世隆。至于《小放牛》《打花鼓》《小过年》《顶砖》《打皂王》等等小戏,虽非整本大套,然也是自完其说,有始有终。总而言之,中国戏长短虽有不同,但其原本都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这些年戏园中不大演全本,只演单出,这也有个原故,因为台下观客不爱看整本,只爱拣好的听一段,所以戏界也就只拣好的地方演一段。可是只演一段不够看,所以在这一段之中,又加出许多材料,这位加上一段唱功,那位脚色加上一段做功,又一位加上一段把子,加来加去,演的这一段就够吃力的了,谁还能够连演全本呢?比方全本《回龙阁》一戏,若连《许愿》《赠金》《彩楼》《别窑》《击掌》《探窑》《武家坡》《登殿》等折,一人一次都唱下来,试问哪一个旦脚了的了呢?所以就是演全本,也是几人分唱;就是一个旦脚唱,他也得减去若干的词句,省去多少腔调,才能了的下来。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原先各折中没有这么些词句,更没有这们长的腔儿,所以原先一个人可以唱全本,如今一个人不能唱全本,不但《回龙阁》一出戏这个样子,其余的戏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

后记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之后,齐如山出国游历,注意了解欧美各国的戏剧和剧场组织,辛亥革命回国后即在北京正乐育化会演讲,极力主张改进中国戏曲,并身体力行,一边编写京剧戏本,一边探索中国戏曲理论,终于成为创见最多、著作最富的理论大师。所以,除了《梅兰芳游美记》已收进《齐如山作品系列》,我们还计划编进《国剧艺术汇考》和《京剧之变迁》,以彰显齐先生这方面丰功伟绩之大端。不同的是,《国剧艺术汇考》是戏曲艺术之经之典,作为一部专著立于《系列》,而《京剧之变迁》则一并集入《清代皮簧名脚简述》和《谈四脚》两书,成为《系列》中的一部合卷,一部类如“诗话”“词话”的“戏话”作品。《京剧之变迁》(卷中书)是齐如山早期著作,1927年(丁卯)出版,1935年再版。这次选编,依据的是台北联经公司《齐如山全集》第二册中的采取原本影印版。

编辑推荐

《京剧之变迁》是齐如山早期著作,1927年(丁卯)出版,1935年再版。这次选编,依据的是台北联经公司《齐如山全集》第2册中的采取原本影印版。是一部畅销长生不衰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剧之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齐如山先生国学根基雄厚,曾游历西方各国,学贯中西,对中西方戏剧均有精深的研究。在京剧艺术达到顶峰的清末民初时期,便观谭鑫培、汪贵芬、孙菊仙、李顺亭、王福寿、钱金福、王长林、萧长华、程继仙、陈德霖、贾洪林、王瑶卿、杨小楼、尚和玉、余叔岩、梅兰芳、侯喜瑞等京剧大家的演出,采访了无数位京剧名角,在此基础上,把京剧表演艺术升华为理论,总结出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律。可惜自四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京剧艺术的发展愈来愈背离了京剧艺术的发展轨道。我想,广大的京剧艺术工作者和普通热爱京剧艺术的观众,都应该仔细研读齐如山先生的著作,当当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极其难得的平台,使我们有机会拜读齐如山先生的著作,应该说是我们读者之幸,更是京剧艺术之幸,为此,向当当网深表感谢!李书林
  •   认识梅兰芳也就认识了齐如山,读他这本书就好比浏览了整个京剧从萌芽到逐渐成长的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喜欢京剧的朋友来说,这本比较专业介绍京剧知识的书是值得一读的,可以对国粹京剧的起源、历史、各流派和各行当的专业知识增加细致的了解,同时让戏迷对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怀念追忆,领略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   齐如山先生的这本书,真了不起!希望爱好京剧的人都读读。
  •   前一部分写的有点杂乱,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看完之后对中国京剧的名角至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此书是三本合成,包括《京剧之变迁》、《清代皮黄名脚简述》、《谈四脚》。整体感觉有点散。齐先生,从书中的确可以看出他像京剧的百科全书一般,有关京剧的各种掌故、人物,枝枝蔓蔓都可以如数家珍。《京剧之变迁》写出了京剧发展道路,但显得有点零散,特别是对于没什么京剧常识的人来说。《谈四脚》讲了谭鑫培、陈德林、杨小楼、余叔岩四位名角(当时“脚”可能相当于现在的“角”),也是随笔漫谈性质,因为专门谈一个人,看起来更整体些。三本书所用的材料有些重复所以合为一本出版。许多趣闻轶事倒是很有意思。比如《京剧之变迁》里讲,谭鑫培爱“翻场”,所谓“翻场”就是在台上别的演员有什么唱错作错的地方,你不替他兜着反而故意出他的洋相。一次演《斩马谡》,马谡被推下去问斩的时候,那演员自己设计了一个戏,大笑三声。谭去的诸葛孔明,嫌“马谡”胡来,便喝令左右:“招回来”,问马谡,“你因何发笑?”马谡无词大窘,台下大喝倒好。《清代皮黄名脚简述》里讲,谭鑫培把录唱片当作演戏,一次录音时“走了一板”,谭却坚决不肯重唱,理由是“他们给我一片的钱,我为什么给他们唱两片呢?”于是这走了一板的唱片就留了下来。
  •   挺好,全面,适合京剧爱好者。
  •   圈内人写的史书,可信;大家写的史书,可读。
  •   之前看的谈京剧掌故的书,大多是四大名旦同时或以后的专家,比如说翁偶虹、许姬传、吴晓玲等,更老的京剧历史,就有赖于齐如老这一辈的人通过采访19世纪末以来的老供奉记录下来,所以弥足珍贵。期望辽宁教育出版社把齐如山文集一口气出完,我们会支持的!
  •   书封面比较旧,里面是新书,但最后一页有铅笔书写的痕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   齐如山的书都有看头,有自己的想法,不同俗流。
  •   感谢卓越寄书时的细心,加了保护膜,但,书怎么这么脏呢??脏的就像是买了一本九成品相的旧~书哇!
  •   齐如山先生的书,只要是欣赏京剧的人就应该认真研读
  •   不错 就是买了后没时间多去看 或许时间太充裕了吧?
  •   辽教早就开始出齐如山的书了,绝对不是跟风应景。
  •   凭电影《梅兰芳》的影响,京剧及相关的一些历史又开始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这应该是件好事。但愿这不是大众娱乐的三分钟热度,再不应该是出版商谋利的快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