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尹丽川 页数:1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经过三年策划,汇集两岸作者与摄影师心血,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书中有景点与热门吃喝玩乐场所的介绍,但它同时也掌握北京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变化,在变与不变里,既有对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生活方式迅速褪失的哀哀之情,也抓住北京几百年来从未改变的自在宽容的城市氛围。从古到今,北京吸纳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而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缝隙来休养生息。北京名人百种视角解读你所不知道的北京,书中更重文化性和娱乐性的风格,为人们展现更别致的生存体验和生活情趣。这是一本写北京的书,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解读。 这是汇集内地、港台作者与摄影师心血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是继多年前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之后,台湾大块文化公司以同一概念推出的企划性书籍,除介绍景点与热门吃喝玩乐场所外,也有对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生活方式迅速消失的哀哀之情,抓住了北京几百年来自在宽容的城市氛围。其作者群包括前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小说家尹丽川与李师江、欧阳应霁、来自台湾的艺评家洪米等。
作者简介
尹丽川,作家,著有《十三不靠》等书。
书籍目录
化石 Legacies 001 中轴线:北京生命线 002 紫禁城:关于帝国的回忆 003 天坛:与天辉映的蓝琉璃 004 钟鼓楼:沉默的建筑 005 什刹海:最古老的平民乐园 006 北京的海 007 圆明园:从废墟到艺术家村 008 颐和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009 明成祖与十三陵 010 恭王府夏日纪事 011 长城:帝国的象征天地 Heaven and Earth 012 雍和宫:产生两个皇帝的风水宝地 013 春风几度大觉寺 014 白云观里会神仙 015 蒙难悲堂 016 报国寺里访元宝 017 看不见隆福寺 018 沙尘暴:春风激荡的暴力美学 019 西山:北京人的后花园 020 柳絮杨花 021 瓜果蔬菜 022 夹缝中求生存的北京动物人 People 023 天安门与人民广场 024 红楼:新文化的摇篮 025 清华园和燕园 026 协和医院:人类亲密联系的明证 027 宋庆龄纪念馆:年年花开总相似 028 袁崇焕祠墓:三百年的守墓人 029 爱现的北京男人 030 小脚侦缉队 031 讨价还价 032 把持方向的人 033 老秀水的故事转变 Change 034 死而复生的城墙 035 菖蒲河的苏醒 036 消失的天桥:成功与不成功的艺人 037 北井胡同忆往 038 庭院深深四合院 039 从八大胡同到琉璃厂 040 大栅栏:旧商业街与永远的老店 041 王府井:中国第一街 042 东单体育场:历史的转折点 043 转而悲哀的向日葵 044 大院:阳光灿烂,动物凶猛新 Newness 045 建筑师竞技场 046 东方广场:站在老北京上的新北京 047 中关村:高科技的代名词 048 新东方学校:留学通行证、 049 奥运并发症 050 样板房:不求样板只要房 051 到宜家学品位 052 到钱柜去访亲会友 053 洗脚店的爽快人生 054 北京血拼地图 055 户外用品店 056 北京体育场爽 Rush 057 最美的风景线 058 北京的香烟哲学 059 不对称的爱情 060 穿:从光膀子到名牌 061 到北京别忘了骑自行车 062 吃遍中国 063 酒中的糟糠之妻 064 地道小吃 065 东来顺:一涮天下暖 066 全聚德:金炉长燃千年火 067 簋街和麻小:北京的“红灯区” 068 玩野长城 069 动物园印象 070 没有招牌的酒吧飘 Drift 071 会馆:百年前的北漂据点 072 北漂族:理想与现实的候鸟 073 人,诗意地还乡 074 宋庄:艺术家的村落 075 外来人的天堂 076 来自他乡的胡同串子 077 朝阳公园地雷区 078 星巴克:小资快速养成所 079 漂浮城市的温暖角落 080 艺术家的餐厅隙缝 Niche 081 饭局:饭桌上搏感情 082 艺术的门槛 083 红门画廊 084 艺术文件仓库 085 剧场:英雄不问出处 086 古典音乐:北京人的一张高雅面具 087 锣鼓喧天说戏楼 088 雕刻时光和盒子:影迷俱乐部 089 国家图书馆:读书人的天堂 090 万圣:续一份书缘,作一回醒客 091 潘家园文化之旅 092 高碑店:营造消失时空 093 DVD机与影碟:在家与国际接轨 094 摇滚基地:让我们撞起来 095 迷笛音乐节:我们在这里听摇滚 096 Shall We Dance? 097 使馆区的白天 098 马克西姆:第一家法国餐厅 099 莫斯科餐厅:红星照耀的餐馆 100 四合:燕子飞翔的所在
章节摘录
插图老秀水的故事/文 赵赵 1989年左右吧,秀水市场悄然成形。 当时“练摊儿”的,都是北京当地人,现在基本上全换作江浙一带的了。问最早那批“摊儿爷”去哪儿了,不好说,但肯定是都发了大财,据说民间最早挣到百万的,就是秀水街出来的。 从已经拆了的秀水街,到现在刚盖好的大楼,秀水市场都是集中了各阶层人民的购物场所。从演员、模特,到白领、家庭妇女,都到秀水市场淘货。尤其老秀水的假名牌,谁都知道是假的,但做得真像真的,一次有个朋友去买钱包,卖货的说了:“五百,不能砍价——你看看,多像真的啊!”假的也分等级,最高等是A货,能买到A货已经很幸福了,那几乎跟真的没区别。我有个在网站当CEO的朋友,身上永远挂满名牌,但她悄悄说:“全部made in秀水,我一CEO,谁能怀疑我穿的是假名牌,全觉得我倍儿有品位。”至于她为什么那么有钱还穿假名牌,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苦孩子出身,会算计。 当年秀水街上的“摊儿爷”,没什么会英语的,所以好多外语学院的小孩,假期就到那儿勤工俭学去,一个月挣一千多块钱没问题,那可是90年代初,算高薪了。现在,“摊儿爷”不但能用英语砍价,还懂流利的俄语,现在俄罗斯人成为秀水的一支主要消费力量,这是从前的“摊儿爷”所不齿的。 以前什么时候去秀水,永远是人挨人人挤人,如果夏天去买东西,无异于蒸桑拿。不过二百多米长的两条街,爱出汗的能两个来回瘦下两斤去。后来在“秀水”的北面又有两个小楼里开设了摊位,里面卖的东西更高档些,江湖人称“小灰楼”,“小白楼”。 我认识一对夫妻,90年代初在动物园那边练摊儿,挣了钱以后搬到秀水,更加挣钱。两个人一齐到南方进货,把大包小包运回京,挣的真是辛苦钱,但钱挣到手,人就不出意外地变了,男的与女的离婚,另外成家,也不要孩子,女的也没说什么,除了孩子,也只留下了那辆早早买下的“桑塔纳”,卖摊位的钱也归了男的。最近听说,那男的买股票,钱都赔光了,想跟女的复婚,她拒绝了。这并不意外,但意外的是,女的把世事看穿,什么挣钱呀,打扮呀,全放在一边,到公交公司当了一名售票员,等着吃养老金了。其实不过四十岁,年轻时极漂亮的一个人,现在如果肯打扮,追求者不会少。但她就是算了,富过了,也穷过,什么都无所谓了。 老秀水街上,有好多这样的故事。其实,真是值得写一写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看北京的一百种视角/陈冠中 近年国内外写上海的书比写北京的多,令一些北京粉丝忿忿不平,其实在北京是要看你降落在哪里,稍转向就可能找不到北。芜杂,是因为头绪线索太多,你的北京可能不是我的北京。我知道十多年前,很多老外直把偏东北的酒仙桥那边的丽都假日酒店当作是北京的城市中心,而我自己在北京住了前后九年,至今还基本上离开朝阳区就算是出游———上述地点在不久前大多还是郊区农地。 我们常看到上海人与北京人的反差对比,但现在谁是北京人呢,只能再做一个比较,连一个新字都不够用,且不说三代在这里的老北京本身就需要细分,民国时期进京的人士是新北京人,1949年以后来的已应算是新新北京人,再排下去,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和扩市后的郊区居民应叫新新新北京人,至于一些长住北京的外籍人,只能是“其他”北京人。大家对北京的体验、记忆与期待是不一样的,我们真需要大量的论述,才能较像样地拼出一个北京的临时图像。 来北京玩几天,然后去西安、拉萨的游客是幸福的,光是观光世界级的历史文物已不枉此行。自命较认真的初次游客,譬如那些要去逛潘家园或非去利群吃烤鸭不可的文化客,也只需要翻一下《孤寂星球》或本地《这是北京》每年度编的英文北京指南就够使了,可能已经是过量了。 但喜欢文化的重访者呢?北漂呢?在京住了一段时间,仍没感到熟腻者,如我呢?我们知道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大场域,不管过去与现在如何毁它灭它,不管它有多少不足与讨厌,它还是伟大丰盛的,作为基本知识,随随便便可数出一百个以上、非知不可的谈资,但我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谁来照顾我们这些杂食者?我们应看哪一本书?答案是没有一本书,你要看的是很多本书。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是为文化杂食者而设计的,如满汉全席的每一道菜都给你试一小口。《化石》一节十一章,由中轴线写到北京的海,《天地》十一章,由看不见的隆福寺到沙尘暴的美学,《人》十一章,由清华园和燕园到小脚侦缉队,《转变》十一章,由八大胡同到阳光灿烂、动物凶猛的大院,《新》十二章,由新东方学校到北京血拼地图,《爽》十四章,由北京的香烟哲学到没有招牌的酒吧,《飘》十章,由艺术家村宋庄到来自他乡的胡同串子,《隙缝》二十章,写到红门雕刻时光盒子万圣迷笛马克西姆老莫高碑店潘家园……可见选题之心思,兼顾着经典传统与当时得令,从文字看,执笔者有地道北京人、学者、北漂与港台文化人,都不是在写导游,而是带功摆姿态的,每人多少融入些个人视角,故不乏可读性。 当然,一百篇文章远不足说遍北京,何况,每群人的“一百”是不一样的。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拟出的是喜欢文化的重访者、北漂、在京住了一段时间仍没感到熟腻者的“一百”。 老舍《四世同堂》小说里有个英国人叫富善先生,是个在京住了三十年、热爱一切旧的中国文化的“北平通”,“他的眼睛变成了中国人的,而且是一个遗民的”,他最讨厌新的中国人和那些到北平来旅行的外国人。今天的富善先生应该看些什么书呢?姜德明编的《北京乎》和邹仲之编的《抚摸北京》收集了最多文人写北京的文章,从上世纪初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相信在北京呆久了的人都会看得津津有味,不过里面很多作家是外来的,有些文章读起来更有点夹生味儿,但这不影响这些文章的可贵,只是上几辈的富善先生们和京味遗老遗少,当时恐怕还看不上。 谁也不敢包办北京。 林语堂在《辉煌的北京》中说,才住上十年就说了解这城市,是勇敢的妄言。老向说:“我在北平住三十年了,但是我不能说已经认识了北平。”看北京真是一百种视角也不嫌多。 北京可写未写的更多得是。譬如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我对此间生活一无所知,在北京却对官场留白,我反问自己还算懂北京吗?当然不算。 只是,我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才有个当代的德龄公主(其实是郡主,1911年就写了《清宫二年记》),或来个揭北京上流社会底的,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的再世张恨水?奈何就是没人没文没书。
编辑推荐
经过三年策划,汇集两岸作者与摄影师心血,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书中有景点与热门吃喝玩乐场所的介绍,但它同时也掌握北京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变化,在变与不变里,既有对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生活方式迅速褪失的哀哀之情,也抓住北京几百年来从未改变的自在宽容的城市氛围。从古到今,北京吸纳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而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缝隙来休养生息。北京名人百种视角解读你所不知道的北京,书中更重文化性和娱乐性的风格,为人们展现更别致的生存体验和生活情趣。这是一本写北京的书,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解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