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温源宁 页数:1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南星翻译的《一知半解》,还收入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温源宁30年代英文评论的中译,其中既有对英美现代诗的赏析,也有对中国画的品评,还有对英国散文集的推介。虽然有些译文较为粗疏,仍足以窥见温源宁多方面的学术成就。有必要指出的是,温源宁是目前所知最早向国人介绍大诗人T.S.艾略特和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诗作的,功不可没。附录部分收入林语堂所译《吴宓》《胡适之》两篇,以与南星所译对照;还收入钱锺书的书评《不够知已》、张中行作岳麓版《一知半解》序和香港书话家黄俊东的《不完全的了解》,以稍稍展示《一知半解》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影响。
作者简介
温源宁,广东陆丰人,出生于1899年,是一名留英归来的法学博士。1925年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1927年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和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系讲师。1928年5月,《中国评论》在上海创刊,林语堂为编委之一。1933年温源宁南迁,也成了《中国评论》的编委,这些人物小传就是他这一时期主持专栏的成果。1935年,英文月刊《天下》在孙科支持下创刊,温源宁任主编,林语堂、吴经熊、全增嘏、姚莘农(克)等任编辑,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停刊。
书籍目录
本书说明一知半解小引吴宓先生胡适博士徐志摩先生周作人先生梁遇春先生王文显先生朱兆莘先生顾维钧博士丁文江博士辜鸿铭先生吴赉熙先生杨丙辰先生周廷旭先生陈通伯先生梁宗岱先生盛成先生程锡庚博士集外现代英美四大诗人A.E的诗高剑父的画二十四年我爱读的书《前世纪的回忆》《林达小品文集》附录吴宓胡适之不够知已《一知半解》不完全的了解编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非给你介绍一百回不可,而且,到一百零一次相逢的时候,还得重新介绍。这些人,面貌实在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特色,“什么”也没有,无非是一般的张三、李四。吴先生的面貌呢,却是千金难买,特殊又特殊,跟一张漫画丝毫不差。他的头又瘦削,又苍白,形如炸弹,而且似乎就要爆炸。头发好像要披散下来,罩住眼睛鼻子,幸而每天早晨把脸刮干净,总算有所修整了。他脸上七褶八皱,颧骨高高突起,双腮深深陷人,两眼盯着你,跟烧红了的小煤块一样——这一切,都高踞在比常人长半倍的脖颈之上;那清瘦的身躯,硬邦邦,直挺挺,恰似一条钢棍。 吴先生头项端正,胸背笔直,像个骰子,好一派尊严之气。他以学者自豪,他的朋友们也因这位天生的名士而得意。他绝不小气,老是热心给别人帮忙,而又经常受到某些友人和敌人的误解;对别人的良好品质和能力,他有点过于深信不疑;外界对他有意见,他也过于敏感。这样,对自己也罢,对外界也罢,吴先生都不能心平气和。工作起来,虽非奋不顾身,也是狂热之至,他对哥德极为钦佩,却远远达不到哥德所说的“不忙也不闲”的境界,正如拼命自讨苦吃的人远远达不到受上帝恩宠的境界一样。 有些人不懂得年轻的滋味,吴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实际不到五十岁,从外表上看,你说他多大年岁都可以,只要不超过一百,不小于三十。他品评别人总是从宽,对自己则从严,而且严格得要命。他信奉孔子,在人们眼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孔门学者。他严肃认真,对人间一切事物都过于一丝不苟,采取了自以为是的固执态度,然而,在众人中间,他是最容易相处的。 作为老师,除了缺乏感染力之外,吴先生可说是十全十美。他严守时刻,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像个苦力。别人有所引证,总是打开书本念原文,他呢,不管引文多么长,老是背诵。无论讲解什么问题,他跟练兵中士一样,讲得有条有理,第一点这样,第二点那样。枯燥,容或有之,但绝非不得要领。有些老师无所不谈,却不发任何议论,吴先生则直抒己见,言之有物,也可能说错了,然而,至少并非虚夸。他概不模棱两可,总是斩钉截铁。换句话说,他不怕直言对自己有什么牵累。在事实根椐方面,尤其是见于各种百科全书和参考书的事实,他是无可指摘的,只在解释和鉴赏的问题上你还可以跟他争论。这方面,他有缺点,并非出于糊涂或不老实,而是他的观点所固有的,即人道主义者的缺点,而且是巴比特式的人道主义者。很可惜,吴先生为那种人道主义所迷惑,以致他的一切观点都带有相应的色彩。他把道德和艺术混合在一起,乌烟瘴气,常常谁也摸不清他发表言论所谈的是文学问题还是道德品质问题。 作为编辑,吴先生对胡适博士所反对的一律拥护。他几年前创办了《学衡》,公开承认其目的在于与白话运动作战,尽力维护陈旧的文言。那是没有胜利希望的斗争,不过那种苦斗是勇壮的。吴先生编辑《大公报》文学版期间也是勇往直前,努力使中国文学界关心西方文学的实际,而不是关心它的皮毛。是啊,除了极少数以外,中国的青年作家,的确都下了决心要抓西方文学的皮毛,对它的实际不闻不问。实际,时代,学识:全都太枯燥,太难掌握。目前要做的事是,顺流而下,碰上什么浮在水面的失事船只上的东西就捡起来——道孙,波特来尔,法雷芮,维金妮阿·沃尔夫,阿尔道斯·哈克斯里,等等,等等。在当代中国文学界,像吴先生那样不识时务,认为研读荷马、维琪尔、但丁和密尔敦的著作总有些好处,只有招人嘲笑罢了。 一个孤独的悲剧角色!尤其可悲的是,吴先生对他自己完全不了解。他承认自己是热心的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不过,从气质上看,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这一点,因为吴先生那么真挚,那么表里如一,昕以谁都看得出来,除了他本人!他赞赏拜伦,是众所周知的。他甚至仿照《哈罗尔德公子》要写了一篇中文长诗,自相矛盾,然而,谁也不觉得这是个闷葫芦,除了他自己! 一想起吴先生来,我总是想到他那十分痛苦的微笑和清华园里他那干净整齐的、空空落落的几个房间,那些窗子帘幕低垂,对着一片美好的野景。我有一个想法,也许是幻想:他要是把所有的窗帘都拉开,多看看屋外的景色,他常有的苦闷之感和微笑时的痛苦之感就会少一点,或者,他要是一心无挂,尽情享受美丽的户外田野风光,那就越发畅快了。P5-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胡适博士—— 脸刮得挺像样,衣服穿得挺像样,他真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头发漆黑。不见二毛;前额突出,跟奥古斯都大帝相似;一双坦率的大眼;两片灵活的嘴唇,显得能言善辩…… 吴宓先生—— 头项端正,胸背笔直,像个骰子,好一派尊严之气。他严守时刻,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像个苦力。 徐志摩先生—— 他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永远不会长成大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觉得清醒的世界与梦寐的世界并无差别…… 丁文江博士—— 矮个子,很结实,双眼放射出来敏捷、果断的光芒,上唇胡子告诉你,搞业务,不许说废话! 辜鸿铭先生—— 他留着辫子,有意卖弄,这就把他整个的为人标志出来了。……以反常态、逆众意为准则。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南星翻译的《一知半解》,还收入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温源宁30年代英文评论的中译,其中既有对英美现代诗的赏析,也有对中国画的品评,还有对英国散文集的推介。虽然有些译文较为粗疏,仍足以窥见温源宁多方面的学术成就。有必要指出的是,温源宁是目前所知最早向国人介绍大诗人T.S.艾略特和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诗作的,功不可没。附录部分收入林语堂所译《吴宓》《胡适之》两篇,以与南星所译对照;还收入钱锺书的书评《不够知已》、张中行作岳麓版《一知半解》序和香港书话家黄俊东的《不完全的了解》,以稍稍展示《一知半解》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