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人、法人、中国人

出版时间:2005-11-0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储安平  页数:124  字数: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所集的四篇文字,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都是论英国人的。最前的一篇和后面的三篇在体裁上很不调和,但本书既是论英国人的,《英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一文的目的在叙述英国人的来历,所以编入本书,并放在第一篇地位。第二篇《英人·法人·西班牙人》并不是一篇独立的论文,它是根据著者读Salvador De Madariaga所著Englishmen,Frenchmen,Spaniards一书所作的笔记写成的;笔记还是在伦敦时候记的。第四篇《中国人与英国人》是著者写完《英国采风录》一书以后写成的,这篇文字叙述著者多年以来关于中国社会的种种感想;这篇文字所涉及的许多问题,至少在著者看来,就是今日我们需要努力的许多工作之中最基本的部分。    本书虽然写作于半个世纪之前,但是对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纵观四篇文字,分析鞭辟入里,文风清新明快,是不可多得之佳作。书中对英人的社会政治性格的分析,对中国人国民性的观感,至今仍然能够启迪我们对国际时事的观察,对中国世态人情的体悟。而且,在当今时代,本书对于了解异域民情民风,作为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旅游出国的指南,也是一个珍贵的资料。

作者简介

 储安平(1909一1966)江苏宜兴人。出身于宜兴望族,出生后六天丧母,十四岁丧父,依赖祖母抚养,生活节俭。 
  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1932年毕业。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做研究工作。
  1938年回国至重庆,先后担任

书籍目录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英人·法人·中国人》序序中国人与英国人英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英人·法人·西班牙人政治上的英人与法人储安平小传编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三    公共生活中的事业,依赖人人的群策群力。在简单的原始的社会中,以一二人的力量即可举办一件公共事务,而独善其身的人也可“一箪食一瓢饮”地过他独善的生活。但今则时代改变,近代社会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及合作,在公共生活公共幸福中所占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有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的社会,必定征服无组织能力无合作能力的社会,近代的历史摆在我们面前,事实昭彰,不容否认。但“组织”与“合作”却又为中英两国民性的一大异点,亦即两国一弱一强的另一原因。重行的英人有高度的合作能力及组织能力,而其主要原因则应归功于英人的能自我约束(self—control)。公共事业不可避免地要经过集体的行动,而在集体生活集体行动中,必须人人能自我约束。英人都非常真实,都能尽其本分,都有强烈的服务感,并有自省的习惯,所以他们在团体中都能成为良好的分子,各尽其职,各尽其能,他们不需要他人的监督,他们也不甚有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意识。同时,英人不长于抽象能力,缺乏抽象能力的英人既重行而不重理论,故人人能以团体为重,而愿牺牲他一己的意见。因为英人缺乏抽象能力,所以他们也缺乏妒忌的心理;妒忌实为公共事业的最大的敌人。英人重行动,只要对方也是行动之人(man of action),彼此即可组织起来。他们的人生观念大体相同,他们的做事传统也大体相同,再加上人人能约束自己的意志和感情,所以做事易于一致。行动一致则效率自然增高,效率高则事业自然蓬勃而能成功发展。    不重行的中国人组织和合作的能力都非常缺乏。中国人缺乏合作能力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抽象能力太强。每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和办法,而每人的理想和办法又都是那样精细,以致在团体行动中,意见总不易一致。在公共的集会中,总是辩论热烈,有时且不免发生剧烈的争执,人人都要贯澈他自己的意见,人人都不愿牺牲或放弃他自己全部或一部分的意见。意见上的争执又常常影响到私人的情绪,以致在行动时不能获得和谐的精神和一致的步骤。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争执的结果使一部分人消极退出,退出的人且会作反对和消极的行为。有者则讨论多时而一无结果,使最初的热情都烟消云散。抽象能力丰富的另一结果是妒忌心理的尖锐,人人不愿他人成功而乐见其失败,领袖欲强烈的人更不甘接受他人的指挥。因此在团体生活中不是明争就是暗斗,这些都易使公共事业受到致命的伤害而常中途夭折。    中国人不能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无论在做人做事各方面都缺乏一种同一的传统(tradition)。包尔温尝言:“一律是一件坏东西”(Uniformity is a bad thing),实则英人在做人做事的基本习惯上,差不多是全国一致的。工业社会中的英人,人人都是积极的,前进的,现实的。说话诚实、做事负责、遵守时间、讲求效率、尊重他人的自由、生活富有规律等等做人做事的基本习惯,是全国普遍的。中国则完全缺乏这种情形。中国人有些做人很认真,有些做人很随便。认真做人的人,他的生活态度一定很严肃,不苟且;随随便便的人则有酒且醉,得过且过。做人的精神根本不同,做事的方式自然大相径庭。因之有些人讲信义、守诺言、重效率、有热忱,又有些人则有诺不守、有信不复、约时不到、借钱不还,应做的事情一天一天的且推且过,一切马马虎虎。做人做事的根本精神没有最低限度的同一标准,要彼此合作共事,实极苦痛,而事业之不易顺利进行,亦势有必然。中国人的私生活也极不一致。私生活本来无须求其一致,假如人类在私生活上尚不能自由自在,则人生更将缺少乐趣。但在英国,第一,至少在工作、休息、睡眠、饮食等一般生活上有大体相同的习惯;第二,假如参加团体生活时,各人必能约束个人的私人习惯而适合团体的公共习惯。在中国,很少人在公共生活中能约束他个人的意见,约束他个人的感情,约束他个人的习惯与嗜好,想到自己以外的他人及团体。所以在中国,一切关于公共生活的组合如公共食堂、公共宿舍,以及公共厕所等,最难管理,最难得到圆满的成绩。你要睡眠,他偏唱戏,你爱清洁,他偏不顾公共卫生。中国人无论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尽量放纵他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而毫不知有所约束。中国人只知一己而不知他人,只知独行其是而不知与他人协力合作,所以中国的社会散漫而不凝结,松弛而不严密,只有一时的集合而不易有经久的组织,只有小规模的经营而不易树立大规模的企业,人民的能力总是分散而不易集中,不能发挥出庞大的威力。    在中英两国,都有几句谚语,这几句实可充分表示两国的民性。英人有言:    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    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    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    中国的谚语则为: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P12-P1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而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一个国家的兴衰隆替,究不能说和这一国人民的性格习气一无关系。”文风明快,鞭辟入里,书中诸多观点直到今天依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是认识国民性不可多得之佳作。    英人为行动之人、法人为思想之人、西班牙人为感情之人。英人的心理中心在意志,法人的心理中心在智慧,西班牙人的心理中心在灵魂。因为英人是力的、动的,所以他们的生命趋向向于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的争斗。因为法人是智慧的,所以他们的幻觉特别尖锐,他们爱观察宇宙。西班牙则侧重灵魂,他们歌颂万物合一,将一已的存在,溶化到整个宇宙的生命的源泉里去。                         ——《英人·法人·西班牙人》    我们从大体着眼,看今日中国社会的通病,究不能不承认大多数国人之好高而不切实际,重虚文而不重实质,喜放言而不埋头实行,以致我们有多少事,唱了多年而无结果,或仅有外表而无实际,化费了许多金钱、时间、精力,而与实际的民生一无裨益。                                                                ——《中国人与英国人》

编辑推荐

“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而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一个国家的兴衰隆替,究不能说和这一国人民的性格习气一无关系。”……《英人法人中国人》虽然写作于半个世纪之前,但是对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纵观四篇文字,分析鞭辟入里,文风清新明快,观点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是不可多得之佳作。书中对英人的社会政治性格的分析,对中国人国民性的观感,至今仍然能够启迪我们对国际时事的观察,对中国世态人情的体悟。而且,在当今时代,《英人法人中国人》对于了解异域民情民风,作为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旅游出国的指南,也是一本珍贵的资料。英人为行动之人、法人为思想之人、西班牙人为感情之人。英人的心理中心在意志,法人的心理中心在智慧,西班牙人的心理中心在灵魂。因为英人是力的、动的,所以他们的生命趋向于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的争斗。因为法人是智慧的,所以他们的幻觉特别尖锐,他们爱观察宇宙。西班牙则侧重灵魂,他们歌颂万物合一,将一己的存在,溶化到整个宇宙的生命的源泉里去。            ——《英人·法人·西班牙人》我们从大体着眼,看今日中国社会的通病,究不能不承认大多数国人之好高而不切实际,重虚文而不重实质,喜放言而不埋头实行,以致我们有多少事,唱了多年而无结果,或仅有外表而无实际,化费了许多金钱、时间、精力,而与实际的民生一无裨益。            ——《中国人与英国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人、法人、中国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现在这类的话题多了,但都没有超越两人的视界和深度:鲁迅和储安平。虽少许观点未必对,虽有些观点看似老生常谈,但近一个世纪前发出的话语,这就是开拓性。一个世纪前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写的《中国人德行》也有鞭辟入里的描述,值得一读。
  •   此书值得诸君一读。虽作于50年前,犹呼应于当下。内容虽有老生常谈之嫌,亦发警醒众生之效。
  •   五十多年前的民国报人的文章 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反映了当年的国人未来康乐的中国而所做的社会努力 除了致敬 别无其他!值得拜读,为储安平先生的“失踪”表示遗憾!
  •   英人国人。。不管是写中国人的劣根性,还是写中国人的本性,都是值得反思的
  •   厚实的书。厚实不仅在于其作者,更在于其内容。这本书是认识国民性的绝佳选择。
  •   书很薄,不过印刷什么的还不错。。。是一本即使放到现在看也举得很深刻的书,关于国民性的分析非常值得深思
  •   老师推荐下看的~~不过个人不是很喜欢
  •   一代文人的良心,渺茫的迷失在天宇。。。。
  •   好书.储安平的观点仍振聋发聩.今天已无储安平!!!!
  •     Britain people:务实重行 很少虚文 明线朴实 实实在在 脚踏实地 不夸大 不游移 不侥幸 直截了当 简单扼要 高度自我约束 高度合作能力 真实 尽其本分 重理性 容忍异己并尊重对方 崇拜自由 重品性 强意志 酷爱运动锻炼性格 勇敢 决断 自持 英国贵族确保有高尚的心灵和人品 不空谈 诚实可靠 气质为fair play 沉默寡言 精力集中 actions 功利主义 绘画音乐方面无灿烂花朵 语言不合逻辑 calm 感情隐藏在心底
      French people:较感性 善分析 思想性 风趣 活泼 善坦白感情 感情常流于浮面 气质le droit 智慧型
      Chinese:醉心于抽象理论 好表面虚文 先兜圈子再说话 社会上充满理论 口号 演说 座谈 守则 其实都只是一股空气 行动力低 感情冲动 缺乏合作能力 个人不能自持 缘于抽象能力强 陷于辞令 依赖强力 而不依赖理性 多于应付人事 人人重私 导致社会无公道 无是非
      
      which is powerful
  •      最近读完储安平先生的《英人 法人 中国人》一书,掩卷长叹,古今一理,让人喟欸不已……中国国民之民性,确乎存在不少的问题。近年来的纷纭,让人体察到的国之虚妄,更是让人痛心疾首!而其中国民性由於受到蒙蔽和愚弄,加之受到某些传统沿袭下来的民气、民俗,让人无语凝噎!数千年的文明,本应造就一个更理性、更智慧的族群,何以至此,有识者心知,我也就不多言了……
      
       储安平先生细致的爬梳和对比英人与国人之间的差异,其分析之透辟、准确,今人读之,犹有感念……因为我们的民性与储安平先生所处的民国中期的时代而言,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国民视野与国民理性的部分回归,大部分国人犹在梦中,令人心内难安!而这些的根源所在,储安平先生也撰文揭示得很清楚:“几乎没有例外,执政的人上台后,最急切的工作就是尽先利用执政期间所持有的种种优越,放肆的扩充其权力或巩固其政权,凡一切足以加强其‘政治控制’的,皆不惜耗费巨大的金钱及众多的人力……”纵观今日,何其相似……许多时候,民性之中的弊病丛生是从政权的虚妄开始的。储安平先生从英人与国人之间的对比中看到,我个人的理解,英国人务实重行,国人浮华虚文;英人严谨刻实,国人空泛自夸;英人不重视抽象的理论,不尚辞令和一切空泛的虚文,国人恰恰相反,重视所谓虚无缥缈的理论,却不得其要旨,极喜演说,语涉荒唐,好为人师,缺乏实际的联系。总体说来,这些对比确乎是两国民性的差距,然而,是什么造成今日之民性仍然一体如旧,有识者当深察!
      
       另外,储安平先生还在英国留学时,就对英国历史和现状有过深入的观察。对英国之历史,有过极其精辟的撰文分析。英人民性实受多个族群的“入侵”慢慢浸润而成,罗马人、盎格鲁萨克逊人、高卢人等对英国本土的征服,历史的沿袭相传,各民族的民性相融合,才造就了英人严谨细致、不尚虚文的行动气质,同时,也造就了英国殖民海洋时代的辉煌。
      
       储安平先生又通过对比英人、法人、西班牙人,来看待欧洲三国民性的异同。他的透避分析今日看来亦不过时:英人为行动之人,法人为思想之人,西班牙人为感情之人。英人的心理中心在意志,法人的心理中心在智慧,西班牙人的心理中心在灵魂……英人崇尚行动,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起源於Game,他们从比赛中锻炼和磨砺了社会组织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储安平先生言英人“因为他们觉得那种有规律有组织有目标的游戏,较之散漫而无纪律并无目的的游戏为愉快而有意义。”而国人对於比赛、游戏,仅仅是认为只是Game,而并没有从中汲取团队协作、精诚团结的意识。英人重践行,这一点的借鉴,对於国人而言,尤为重要。法人,由於他们生性浪漫而不乏理性,故而称他们是“思想之人”并不为过。“法人在行动之前,必加思索。”相较於国人,大多数时候行动往往不加思索,故而临事变乱、不知所措。法人对於理论的重视倒有点相近国人,但国人对於理论,过多的流於空洞乏味的语言,而缺乏实际的解释与定义。缺乏范畴和定义的理论,往往会走向虚妄和易被权力所利用。而法人不是,他们“除了将这一事或一物的本身详为分析之外,还得将此一事或一物加以一个最清晰正确的解释与定义,务使不再有一丝的含糊。”这样的理性,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国人之智慧,多用於口诛笔伐与自炫,恰恰少有自我反思和对名词的深入领悟和定义,这种缺失常常导致国人思维的混乱与盲从,这也是中国民性中值得注意和反省之处。西班牙人则相对英人、法人更为感性,从其斗牛和西班牙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西班牙人是热情洋溢、情感丰沛的民族,加之他们有种“尊荣”的自傲,使得他们的感情常常不加控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储先生所言,“西班牙人的思想富於天才(genius),而贫於干才(talent)。”所以,西班牙人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创造,很有声色。
      
       其后又收录了储安平先生对於英法两国政治的对比,限于篇幅和个人学识,暂且搁下。不过有一点可以思索的是,英人之於议会政治,确实富於理性和容纳异见。就其宪政之初辉格党、托利党,虽然有政争,但止於议会和政治领域,对於社会生活并无太大影响,民众安堵,社会安宁。两党虽然政见不同,但有时也理念相近,因为在英国,执政必须考虑民众的意见,而民生、民瘼的考量,往往是两党都要面对的。所有政治家的政见和发言,都力避好高骛远、浮华虚文,切合实际而不是唱高调。相较之下,国人及虚妄之国的种种表征,令人汗颜!当然,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公民教育和公民阅读推广的坚持,我觉得,至少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读一遍储安平的这一本书,读完以后,再看看我们自身,会发觉,我们其实是如此的浅鄙和虚文。
      
       书不尽意,言尽於此。时下的国人,都应该好好阅读一下这本书,从中汲取的教益和对人生、民气、族群的体悟,也会有另一种角度和判断。希望我写下这一段文字,能够淬砺自己的性灵,同时也会带给诸君一些感悟和反思。在希冀与绝望之际徘徊的时间愈久,愈希望这个国度能够慢慢走上正轨。然而,正如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公民社会也同样需要大家的践行和努力,慢慢地趋近彼岸之风……
  •     豆娘保佑我写的很辛苦让我过吧!!!
      豆娘万岁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有错别字烦请提醒。
      以下。
      --------------------------------------------------
      寻找未来,必观照过去。看见洋人,必想起中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留过洋的知识分子的本能。
      
      储安平时代的学人热衷于三件事:救国,救国,救国。救国派又下分:养军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国,卖圝身救国等等,不一而足。
      
      鉴于知识分子常有的 “世界世界快脱了衣服给我看你的本质” 和 “世界世界我给你个规定个理论你马上给我闭嘴” 倾向,救国dang也发展出了一显赫分支:改造国民性派。我童年时的偶像周老师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周教主目光太犀利,对我们的爱太深沉,逐渐看出我族积怨太深,改造无望,终于走上了犬儒不归路。后由于本族本世纪灾难深重,今日这一派仍然香火未绝。君不见钟祖康老师还在对我国群众的投胎选择循循善诱,人圝民群众也纷纷表示选择“hard”模式是高估了自己。
      
      相比之下,储安平当年留英后所作各国“国民性”观察,还是明显浸润着一位青年学人留洋归来的壮志踌躇。颇有胡适当年“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吧!”的气概。
      
      储安平开书就交待了“国民性派“的假说:
      
      "但吾人于此至少可以同意两点,第一,中英两国人圝民的性格及社圝会风气确实不同;第二,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中国为一弱国。”
      
      这固然推不出两国国民性之优劣,但“著者认为,后一事实与前一事实有大大的关系”。我们且看本书中储安平对两国国民性的分析与例证。
      
      ---------------------------------------------------------------
      
      1. 英人务实重行,对事业孜孜不倦,与人来往直截了当,沉默寡言而重视行动。中国农民亦基本具有这一性格,然而中国的知识阶层与一般上层人物,"醉心抽象的理论而好表面的虚文",“重言不重行”。值得注意的是储对底层人圝民与知识分子的划分及对其一般品质的描述,都称得上有强烈的民粹倾向,这可以为他1949年后的倒转提供解释。
      
      储安平所举最直接例子,当属二战时中英都遭空袭,而反应不同:国圝民政圝府强圝制疏散一切活动,伦敦则生活照常。我在丘吉尔回忆录中还特读到这段故事。丘吉尔曾指示,防空警报勿轻易发出,即使发出也勿停止工作,因为生产停滞的间接损失比空袭更大,也不利于士气。
      
      2. 英人长于组织和与合作。个人善于自控,服务感强,能就事论事。中国人则“抽象能力太强”,各自想法难以调和则事功全毁。储安平提出中国缺乏“同一的传统”,公私生活都大不相同,极难调和。 这点我完全同意,大致可以归根于两国不同地理与幅员?
      
      3. 英人重理性,乃有政治上法治与不流圝血之渐进改圝革,人际中fair play与容忍精神。而中国人晚近以来,政治事多靠强力,人际事多讲私情,世无公道,人心零落。这观察我都认同,但未见得以理性概括便佳,梁漱溟不是讲,古代中国人最讲理性么..我到底信哪位师傅的?还是两位师傅先给理性这词做一语义分析?
      
      4. 英人不以政治为唯一,也不以其为重,小政圝府,大社会;而国人则事事讲政治,崇拜权力,执圝政者热心于“政治控制”。作者又提出国人“政治自圝由太少”,“社会自圝由太多”,意指中国人不重社会礼仪习惯,在争取自圝由上又畏畏缩缩。
      
      储安平对于英国外战以“保卫自圝由贸易”为主要目标的论断,我完全赞同。至于储安平对于最高工作时间,最低工资,取缔童工,不得私定劳工条约等英国社会立法的歌颂,我就不吐槽了。见《百辩经济学》。
      --------------------------------------------------------
      
      读者至此已可以看出,类似“国民性”派文章所有的弱点,储安平亦不例外:A. 文化想象与误读,平常之物常大作文章,复杂传承则失之简略;
      B. 见其一不见其二,要对比,一边便只有好没有坏,一边便只有坏没有好,普遍化(generalization)实在是作者时时要注意避免的;
      C. 以偏见证偏见(confirming bias),先戴上有色眼镜,再看世间万物全是镜之颜色。研究着gay脑子里便总想着菊花,全不顾世间万千直男。这乃是分析方法的通病,我们也不应过度苛责。
      
      --------------------------------------------------------
      
      中英两国品质分析至此,储安平就进一步究其起因。他说英吉利性格来源于“游戏,宗教和有规律生活中的种种传统”。游戏养人实干精神,公平品质,协作品格;宗教传授道德戒律与自省精神;家庭与社会又不断对后来者展示其常识,习惯和传统,从而养成种种优异性格,薪火相传。
      
      至于中国今日,“在思想上倾向管制,在性格上容忍放纵”。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脱节且无筋骨。书本主义不重行动,只看分数不重人格。分无独立思想,合又一盘散沙。待到少年长成,还要再入社会之大染缸淘洗至污黑方可生存。
      
      我用“今日”,实在是因为直到现在,储安平的这些批评还是直达要害,令人汗颜。他当年以为“经过合理的改圝革的教育,仍有希望改造中国人圝民的性格,而使之合乎一个新的现代国家的需要”,使我这个乐观派都得吐个槽: 65年过去了,妈圝的,我们才刚上路呢。
      
      
      
  •      一本小册子,四篇不长的文章,不是枯燥的学术著作,却因为作者储安平先生对中英法西各国国民性的深刻和细腻地观察而发人深省。
       储先生1936年赴伦敦大学做考察研究,时年27岁,之前在社会上做过《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多年,对中西各国的社会体验及观察自不同于从东方象牙塔走入西方象牙塔内的书生,也不同于隔岸观之兜售二货的往后诸公,定然更细致印象更深、比较更通透。
       历史在演变,几十年来我们的国民性究竟进步了多少?我不抱太大信心。诚如储先生所言,难以判断中英性格孰是孰非,但时至今日,这本小册子对从“他者”的角度来关照我们自身,依然保有重要的价值和魅力。
       本书中,最精彩处却不是作者和论者所旨的中英对比,而是那篇“政治上的英人和法人”短文。英美与欧陆政治理念的分野,几乎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论题,从此文中,我们大概可以管窥一二,启发不少。
      
      
  •     编者将原版第四篇《中国人与英国人》调整为第一篇,甚好。在我看来,这一篇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其创作的直接起因,大概源于作者在1944年夏秋的逃难生活中,受过教育程度不一的邻居那类似的骚扰吧?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文中所列的种种现象依旧存在,让人感叹国民性进化的艰难。
      《英人•法人•中国人》一书,引用了不少妙语,比如包尔温的“一律是一件坏东西”,比如英谚“不到桥边不想桥对面的事情”,都很不错。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那一针见血的实话,抄两段:
      “多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实以强力为核心。我们即使不能说没有一个中国的政府是建筑于人民出于衷心的支持以上的,我们至少可以说,在中国,当政者若无足够的武力,其政权必不易稳定存在。”
      (“中国执政者固无一不希望得到人心的归附,但在实际上,政府的政权稳固与否,常常看它所拥有的实力大小而定,至少我们可以承认,人民的爱戴与否不能成为政府在位与否的决定力量。”)
      “‘自由’只是一个总称,其内容尚可别为种种不同的‘自由’。著者将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大别为‘政治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两类,而其结论则认为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政治的自由’太少而享有的‘社会的自由’太多。大体言之,在中国人民的行为及一般生活中,凡涉及政治的,处处受到限制;只要与‘政治’无关,极尽自由。”
      (“在思想上倾向管制,在性格上容忍放任。”)
      
  •      终于读完了,虽然战线拉得有点长。可能是民国与当前的翻译习惯有差异,有些地方:比如异族的入侵一章关于英国东南一郡书中是SULFOLK(萨福克郡),但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现在英国萨福克郡应该是SUFFOLK,可能是自己有点吹毛求疵了,呵呵!总体而言,虽当初读此书是慕储安平先生之名,但读完后发现这本书主题鲜明,确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读!
  •   看你写的这篇文字!决定要买这书读一读!
  •   谢谢谬赞!可以,一睹原书会收获颇丰,我的转述评价可能过於简略,不能一展其中的精义,实为抱撼!
  •   中国人的奴性是因为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原因,储安平先生更着眼于政治上层,不能说不对,储先生很犀利,被你省略的一段(p33)对当前而言也是针炙时弊的,问题是下层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监督,上层也只能小车不倒推着走,最后大家倒霉。想想只能悲伤。
  •   慢慢看吧,我也是在绝望和希冀之间徘徊,完全绝望祇会徒增伤感……
  •   我读到教育那段跟你感受完全相同。汗颜呐。感觉还在原地踏步。
    我觉得是对理性的定义不同吧。
    还有就是,他们那时代观察的局限性是肯定的,毕竟我们这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要多得多。
  •   理性这个词已经完全被滥用成cliche了,写好几本书都澄不清了。
    我觉得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经验更加丰富了,知识分子,总要试错了才甘心。
  •   嗯,有理。
  •   自由主义 实用主义 是森在骨子里了
  •   着眼于国民性会弄得似是而非,这是储安平先生的弱点。不过他的结论是对的,中国社会威权主义化。但是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他挖掘不深。我不知道
    储安平先生是否反儒,如何反儒。我想在中国如何反儒是一个大问题,辩证的扬弃的反儒是我们需要的。中国的威权主义在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中扎下了根,这是中国奴性化的根本。
  •   国民性格实非朝夕可改,六十多年过去了,本书的观点仍不过时便可证明。
    至于当年储先生大力赞赏的英人务实之优点,在今日看来,是需要辩证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
    就拿英国的判例法制度来说,我是一直都不对此抱有好感的。
  •   确有启发,每个国人都不妨一读,比无聊庸俗的某些小说启迪人心的作用要大得多……
  •   楼主的分享和评语都是一针见血,储安平先生的至理名言,确乎让人钦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