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03-0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章炳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章太炎的白话文》读来叫人不忍释卷。章太炎原是主张文学上复古的大将,他纡尊降贵,为革命事业,同意将他的白话文出版在光复会的机关刊物上,但最终也被舍弃在他自己的文集之外。文是不同,理却依然。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当时初出茅庐,但匠心独具,编了《章太炎的白话文》。现摘录编者说明全文,只作一些案语缀乎其间: “太炎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泰斗,这是谁也知道的,并且谁也乐意承认的。不过他著的书,往往说理太深,又用的是‘老气横秋’的文言(案:老气横秋原来不妨形容文章的一种颇具气势的风格,而此老气横秋一词却被加了引号,并且是用来形容“文言”这种语言形式的,这在张静庐实在是含着一种立场问题,即在他这个新文学出版家看来,文言这种东西是老气了,是秋天一派肃杀的景象了。试想当时1921年,正是新文学运动有声有势的时候。),初学的人,看了总觉得不大舒服(案:瞧,张静庐用的是“不大舒服”,而不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比如我辈无能[看见先生一个《訄书》的书名竟不知怎样念法,觉得自愧无地],所以对着先生的大学问会谦虚低头。)因此便自然发生一种要求:就是,怎样能直接听他的讲?好了!有了!你们的唯一讲义,就是《章太炎的白话文》。
作者简介
章炳麟,即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年)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而后又遭败落的家庭,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的学者。鲁迅先生曾十分推崇他那“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豪杰精神,并誉之为“后生的楷范”,(参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六卷)辛亥革命后,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一生著述颇丰,文字较古奥难懂。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编辑本段]附:章太炎生平: 一八六八年 一岁 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即公历一八六九年元月十二日,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父章浚,曾任县学训导,并在诂经精舍担任监院多年,好经术。有子女四人,太炎排行第三。 一八七三年 六岁 入私塾就读。 一八七六年 九岁 外祖父朱有虔自海盐来,对章太炎进行系统的文字音韵学教育。 一八八〇年 十三岁 朱有虔归。在父章浚、表兄章篯指导下研读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顾炎武《音学五书》、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引之《经义述闻》等,打下初步汉学基础。 一八八三年 十六岁 参加县试,癫痫病突然发作,没有考成。从此放弃科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一八八八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农历11月),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京师一时为之哗然。 一八九〇年 二十三岁 父章浚去世,遵父遗训,进诂经精舍学习。时诂经精舍由经学大师俞樾主持,授学者有高学治、谭献等。 一八九一年 二十四岁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刊行。《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以下简称《自定年谱》)称本年“始分别古今文师说”。 一八九二年 二十五岁? 纳妾王氏。 一八九三年 二十六岁 女■生。 这一时期完成作品有:《膏兰室札记》四册及《孝经本夏法说》、《子思孟轲五行说》等。 一八九四年 二十七岁 与夏曾佑相识。夏氏主《公羊》、《齐诗》之说,与章多有辩论。又好佛学,劝章氏购览佛典。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撰《独居记》。 一八九五年 二十八岁 四月十七日(3月23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五月二日(4月初8日),康有为“公车上书”。 十一月,寄会费银十六圆,加入康有为在沪设立的上海强学会。 一八九六年 二十九岁 撰成《春秋左传读》(初名《春秋左传杂记》)五卷及《驳箴膏肓评》、《砭后证》,驳难清代常州今文学家刘逢禄《左传》不传《春秋》之说。 八月九日(7月初1),《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 一八九七年 三十岁 一月,离诂径精舍赴沪,任职时务报馆。读谭嗣同《仁学》,“怪其杂糅”,不相许。 四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围攻殴打,愤而离沪返杭。返杭后,与宋恕、陈虬等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本年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刊于《时务报》);《变法箴言》、《平等难》、《读管子书后》、《东方盛衰论》(刊于《经世报》);《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侠》、《异术》、《重设海军议》(刊于《实学报》);《译书公会叙》、《论民数聚增》(刊于《译书公会报》)。 一八九八年 三十一岁 一月,上书李鸿章,末有结果。三月,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戊戌政变后,为躲避清政府迫害,携家避难台湾,于十二月抵达台湾。 一八九九年 三十二岁 春,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书信往来,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上发表诗文多篇。六月,应梁启超及留日学生之邀,东渡日东,与孙中山相识。不久离日回国。夏秋间,辑订并出版《訄书》初刻本,收入文章五十篇,由梁启超题名,木刻刊行。冬,在沪任《亚东时报》主笔。 本年发表作品有:《答学究》、《客帝论》、《分镇》、《儒术真论》(刊于《清议报》)和《今古文辨义》(刊于《亚东时报》)等。 一九〇〇年 三十三岁 义和团运动兴起。六月,八国联军进军津、京,清廷决定宣战。 七月,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断发以表示与清政府决裂。唐才常自立军失败后,思想发生较大转变,撰《客帝匡谬》、《分镇匡谬》,并开始修定《訄书》。 一九〇一年 三十四岁 往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苏巡抚恩铭的注意。 发表《正仇满论》批判梁启超《积弱溯源论》;撰《征信论》批判康有为借今文经学以治史。 一九〇二年 三十五岁 二月,为避恩铭等人追捕,东渡日本,暂寓横滨《新民丛报》社,与梁启超、孙中山相会。四月,与秦力山等发起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七月,由日本返回故乡杭州,删定《訄书》重刻本。 本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发表《文学说例》,与梁启超通信谈修改《中国通史》。 一九〇三年 三十六岁 三月,在上海爱国学社任教,结识邹容、章士钊等。五月,邹容写成《革命军》,章太炎为其撰序,并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改良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六月三十日(闰5月初6日),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制造“苏报案”,章太炎被捕入狱。次日,邹容自投入狱。 本年发表:《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刊于《国民日报》)、《与刘师培书一、二、》、《释真》(刊于《国粹学报》)。 一九〇四年 三十七岁 章太炎被判刑三年,邹容被判刑两年。章氏在狱中开始研读佛经。 五月,《訄书》重印本在日本出版。冬,光复会成立,推举蔡元培为会长。 一九〇五年 三十八岁 在狱中继续研读佛经,读《瑜伽师地论》等。 二月,《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邓实主编,撰稿人有章太炎、刘师培等。 四月三日(2月29日),邹容死于狱中。 八月二十日(7月20日),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一九〇六年 三十九岁 六月二十九日(5月初8日),章太炎出狱,孙中山自东京派人来迎,遂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主办民报。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章氏发表演说,认为当前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 十月,成立国学讲习会,作《论诸子学》等讲演。 清政府下令预备立宪。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鼓吹立宪,反对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报》撰文予以批驳。 本年发表:《俱分进化论》、《建立宗教论》、《人无我论》、《无神论》、《革命之道德》、《箴新党论》、《衡三老》、《悲先戴》、《哀后戴》、《伤吴学》(刊于《民报》);《与人论朴学报书》、《古今音损益说》(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国学讲习会略说》,收入《论语言文字之学》、《论文学》、《论诸子学》三篇。 一九〇七年 四十岁 继续主《民报》笔政,因《民报》经费问题与孙中山发生矛盾。 二月,康有为将保皇党改为国民宪政会。九月,梁启超、蒋智由在东京筹组推动立宪的政闻社。章太炎撰文予以批驳揭露。 四月,章太炎与张继、刘师培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亚洲和亲会,主张“反对帝国主义而自保其邦族”。 本年在《民报》发表:《社会通诠商兑》、《讨满洲檄》、《中华民国解》、《五无论》、《定复仇之是非》、《国家论》、《官制索隐》。《春秋左传读叙录》在《国粹学报》刊完。撰《新方言》,并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另撰《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国粹学报祝辞》、《与刘师培书六》、《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一、二》等,均刊于次年出版的《国粹学报》。 一九〇八年 四十一岁 光绪、慈禧死去,溥仪即位。 从四月开始,为留学生开设讲坐,讲授《说文》、《庄子》、《楚辞》、《尔雅》等。七月,又为周树人、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等单独开设一班,另行讲授。 刘师培、何震夫妇受清政府指使,于五月二十四日的上海《神州日报》刊登《炳麟启事》,对章太炎进行诬蔑陷害。章太炎登文予以否认。 十月十九日(9月25日),《民报》因宣传革命被封禁。 本年发表:《大乘佛教缘起说》、《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龙树菩萨生灭年月考》、《排满平议》、《驳神我宪政说》、《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四惑论》、《五朝法律索隐》、《马良请速开国会》(刊于《民报》);《小疋大疋说》上下、《八卦释名》、《六诗说》、《原经》、《毛公说字述》、《刘子政左氏说》(刊于《国粹学报》)。《新方言》在《国粹学报》续完。 一九〇九年 四十二岁 因《民报》复刊和筹款等事与孙中山发生尖锐冲突。撰《伪民报检举状》,指斥汪精卫等复刊之《民报》为非法,并对孙中山进行攻击。 编订《太炎集》,舍弃了一些曾起了重大政治影响的政论文章,追求“俗或末之好”的“传世”之文。 本年发表:《与刘光汉(师培)书七》、《原儒》、《原名》、《致国粹学报社书二、三、四》、《庄子解诂》(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小学答问》。 一九一〇年 四十三岁 一月,黄兴在《日华新报》发表《章炳麟背叛革命党人之铁证》,指斥章太炎为清政府特务、革命党之叛徒。 二月,章太炎、陶成章等于东京重组光复会,章太炎任正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创办《教育今语杂志》作为机关报,与同盟会正式分裂。 夏,黄侃创办《学林》杂志,刊登章太炎《文始》、《封建考》、《五朝学》、《信史》、《思乡愿》、《秦政记》、《秦献记》、《医术平议》等许多重要著作。 本年撰定《文始》、《齐物论释》。编定《国故论衡》上卷小学十篇,中卷文学七篇,下卷诸子学九篇。在《国粹学报》发表《驳皮锡瑞三书》,批驳皮锡瑞所撰《王制笺》、《经学历史》、《春秋讲义》三书。对《訄书》再次修订,原件现存北京图书馆。 一九一一年 四十四岁 继续在东京讲学。 十月十日(8月19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京,章氏中断讲学。 十一月三日(9月13日),上海发动起义,次日“光复”。 十一月十五日(9月25日),章太炎回到上海。在上海国民自治会演说:“宜先认武昌为中央政府。”当黄兴就扩大同盟会问题相询时,章太炎以“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告之。 槟榔屿《光华日报》连续刊载章氏政论《诛政党》。 一九一二年 四十五岁 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一月三日,中华民国联合会在上海宣告成立。章太炎、程德全被选为正副会长。章太炎发表演说:“本会性质,对于政府立于监督补助地位。”认为“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 一月十四日,陶成章在上海被蒋介石刺杀,章太炎与孙中山隔阂进一步加深。 孙中山函聘章太炎为枢密顾问。二月七日,章太炎应邀赴南京。在建都问题上,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旋即返沪。 三月一日,中华民国联合会改名统一党,选章太炎、程德全、张謇、熊希龄、宋教仁为理事,后又与民社等合并为共和党。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总统职位。冬,任章太炎为东三省筹边使。 一九一三年 四十六岁 章太炎在长春设筹边使署。 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 四月十七日,章太炎从长春赶回上海,受到孙中山的欢迎。又前往武昌见黎元洪,“以为联合之图。”五月上旬,通电袁世凯,要求罢黜四凶:梁士诒、赵秉钧、陈宦、段芝贵。下旬,由武汉返回北京。袁世凯授与二级勋章一枚。六月,由京来沪,由蔡元培主婚,与汤国黎在哈同花院举行婚礼。 六月十九日,袁世凯通令各省尊孔祀孔。孔教会成立。章太炎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七月,二次革命爆发,不久失败。八月,章太炎昌着危险返回北京,为袁世凯幽禁。 一九一四年 四十七岁 被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手定《章氏丛书》,并将《訄书》定名为《检论》,从分卷到内容,都有很大变动。 一九一五年 四十八岁 仍被幽禁。 四月,《太炎最近文录》出版,钱须弥编,收录章氏辛亥以来电文演说。章太炎对此书深为不满。 五月,《国故论衡》增订完毕。《检论》定稿,共分九卷,正文六十篇,附录七篇,大半为新写或据《訄书》旧稿重新写定。 七月,上海右文社出版《章氏丛书》,铅字排印,两函二十四册,包括《春秋左传读叙录》一卷、《刘子政左氏说》一卷、《文始》九卷、《新方言》十一卷附《岭外三州语》一卷,《小学答问一卷》、《说文部首韵语》一卷、《庄子解诂》一卷、《管子余义》一卷、《齐物论释》一卷、《国故论衡》三卷、《太炎文录初编》文录二卷别录三卷。 冬,章太炎口述,吴承任笔述整理成《菿汉微言》。自述“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 十二月,袁世凯复辟称帝,申令明年为“洪宪元年”。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一九一六年 四十九岁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愤怒讨伐中死去。 六月,章太炎恢复自由。七月,抵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九月,出国赴南洋考察,十二月,回国。 一九一七年 五十岁 三月四日,章太炎在上海发起亚洲古学会。 七月一日,张勋等拥立溥仪复辟。十二日,复辟覆灭。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掌中央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与国会。 九月一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章太炎被任为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前往昆明争取云南军阀唐继尧的支持,因唐缺乏诚意末果。 一九一八年 五十一岁 赴四川,到邹容祠行礼。在重庆等地讲学。又赴湖北、湖南,十月归抵上海。 十一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把一九一三年拟定的注音字母公布,注音字母采自章太炎。 四川观鉴庐出版《太炎教育谈》。汪太冲编《太炎外纪》出版。 一九一九年 五十二岁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刊本问世,较上海右文社版新增《齐物论释》重定本、《太炎文录初编》、《补编》、《菿汉微言》三种,校勘颇精,改正了右文社版不少错误。 一九二〇年 五十三岁 一月至三月,身患黄疸,病卧。六月,热病大作,几死。 章太炎由反对军阀割据逐渐演变为赞成军阀割据,提出“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一九二一年 五十四岁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夏,主张“武力统一”的吴佩孚率军南下,打败主张“联省自治”的湘鄂川军,“联省自治”运动遭到打击。 《太炎学说》上下卷由四川观鉴庐出版。上卷为章氏一九一八年在四川讲演记录,下卷为一批书札。《章太炎的白话文》出版,吴齐仁编,泰东图书馆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二年 五十五岁 黎元洪就职总统,章太炎受勋一枚。宣讲“联省自治”,还主张“南迁武汉”。 四月至六月,应江苏教育会之邀,主讲国学,每周一次,共十次,讲题为《国学大概》、《治国学方法》、《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国学之进步》。讲演记录有两个版本,一为曹聚仁所编《国学概论》,一为张冥飞所编《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 柳诒徵对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诋孔”的观点提出批评,章太炎公开答复,表示接受,还懊悔“前声已放,驷不追舌”。 《章太炎尺牍》出版,上海文明书局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三年 五十六岁 三月二日,孙中山在广东宣告大元帅大本营成立,章太炎以为“广东帅府之欲以武力统一西南,亦西南之吴佩孚也”。 九月,《华国月刊》在上海创刊,章太炎任社长,欲发扬“国故”,挽救“人心”。 一九二四年 五十七岁 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发表宣言,实现国共和作。 在国民党右派冯自由、居正的怂恿下,章太炎发表公函,反对国共和作。 《章氏丛书》上海古书流通处印本出版。 一九二五年 五十八岁 三月十二日,孙中山逝世,章太炎撰文祭悼。 五卅运动爆发,章太炎发出通电,欲“使水深火热之民,早登衽席”。 一九二六年 五十九岁 三月二十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篡夺北伐军领导权。 四月七日,章太炎在上海组织“反赤救国大联合”,任理事。发出通电,叫嚷“反对赤化”。八月八日,章太炎应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江苏省长陈陶遗聘请,到南京任“修订礼制会会长”。十三日,通电全国,反对蒋介石组织北伐。 一九二七年 六十岁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 五月至六月,被上海市党部临时执委会指名为第一号学阀,呈请国民党中央加以通缉。 七月至十一月,居同孚路赁寓,终日宴坐,兼治宋明儒学,借以惩忿。 一九二八年 六十一岁 写《自定年谱》,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十五岁止。 一九二九年 六十二岁 终年闭门杜客,对国事、学术俱保持缄默。 一九三〇年 六十三岁 撰《春秋左氏疑义答问》。自称“为三十余年精力所聚之书,向之繁言碎辞,一切芟■,独存此四万言而已 ”。 一九三一年 六十四岁 五月一日,《国学丛刊》由中国大学出版,章太炎弟子吴承仕编辑。章氏在该刊发表文章有:《与吴承仕论宋明道学利病书一、二》(1917年撰)、《论古韵四事》、《汉儒识古文考》上下等。 “九·一八”事变后,通信中多次议论时事,对蒋介石、张学良拱手将奉、吉让予日本不满,也不满粤方乘机倒蒋。 一九三二年 六十五岁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章太炎愤怒之下,北上见张学良。在燕京大学演说,号召青年拯救国家的危亡。 秋,赴苏州讲学,组织国学会。章太炎亲撰《宣言》,主张“范以四经”。四经指《孝经》、《大学》、《儒行》、《丧服》。 一九三三年 六十六岁 民族危机严重。二月,章太炎与马相伯联合宣言(“二老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领土。 《章氏丛书续编》于北京发行,章太炎弟子吴承仕、钱玄同校刊,收录著作七种:《广论语骈枝》一卷、《体撰录》一卷、《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一卷、《古文尚书拾遗》二卷、《春秋左氏疑义答问》五卷、《新出三体石经考》一卷、《菿汉昌言》六卷。 一九三四年 六十七岁 秋,章太炎由上海迁居苏州。因与“国学会”旨趣不同,另创章氏国学讲习会。 一九三五年 六十八岁 三月,蒋介石派丁维汾(鼎臣)慰问,并致万金为疗疾费,章即将此款移作章氏国学讲习会经费。 四月,开办章氏星期讲演会,共九期,讲题为《说文解字序》、《白话与文言之关系》、《论读经有利而无弊》、《论经史实录而不应无故怀疑》、《再释读经之异议》、《论经史儒之分合》等,一一都有记录单行出版。 九月,《制言》半月刊创刊,由章太炎主编。其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 一九三六年 六十八岁? 冬、春间,于章氏国学讲习会授《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学略说》,俱有讲演记录刊行。夏,给国学讲习会学生讲完《尚书》。六月十四日,于苏州病逝。时人评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国民政府令以国葬,葬杭州西湖畔张苍水墓侧。 注释: [1] 我国标年方法,辛亥革命以前,用帝王年号计年与干支计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计年。今均采用公元纪年,而于重要事件同时标明农历计年。 章太炎寓所 ——钱粮胡同19号 王之鸿 钱粮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大佛寺东街和东四北大街,长500多米;南侧自西向东依次与钱粮西巷、钱粮南巷、人民市场西巷、轿子胡同相通,北侧与钱粮北巷相通。明代,称“钱堂胡同”,因胡同内有铸钱机构——钱局而得名;清代,胡同内有宝泉局的铸钱机构之一的南作厂,因宝泉局隶属于户部,所铸之钱用于充军饷,故俗称宝泉局为“钱粮局”,胡同亦从俗改称为“钱粮胡同”,沿用至今。 钱粮胡同19号,旧时的门牌是12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是一座颇具规模、颇为气派的宅院。今为北京工业大学宿舍,1913年至1916年,袁世凯曾软禁章太炎于此。 宅院的街门为“广亮大门”①,大门迎面是一座“座山影壁”②,又称“靠山影壁”;大门外是“反八字影壁”③,又称“撇山影壁”。大门外原有的一对“上马石”经历了历史的风尘,大门前新增的一道“安全门”折射着时代的韵味。 章太炎(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幼名学乘,浙江余姚人。因敬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更为绛,号太炎。 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1890年,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兼向黄以周、高学治、谭献等著名学者问学,深造七年。甲午战争后,“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同时,开始涉足西学,觅取“学理”。戊戌政变后,因参加维新运动遭通缉,逃到台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1895年,东游日本,初次会晤孙中山。1903年,在上海因“苏报案”被捕入狱三年。1906年出狱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11年,回国后被聘为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只身赴京声讨袁世凯,被禁锢三年。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既离民众,渐入颓唐”。“九一八”事变后,年过花甲的章太炎再度拍案而起,奔走于京沪等地,呼吁抗日。1935年,为“阐扬国故,复兴国学”,在苏州再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章太炎兼革命大家与国学大师于一身,一生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鲁迅为之倾倒,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书籍目录
本书说明 编者短言(吴齐仁) 留学的目的和方法 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术的发达 常识与教育 经的大意 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论诸子的大概 中国文字略说(钱玄同撰) 附录 论文字的通借 我的平生与办事方法
章节摘录
照以上的话,求学不过开自己的智,施教不过开别人的智,是最大的坦途了。既然求智,就应该把迷信打破,迷信不是专指宗教一项;但凡不晓得那边实际,随风逐潮,胡乱去相信那边,就叫做迷信。中国十几年前,相信欧洲的学问,没有路去求,求着教士,就觉得教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后来听得福建严几道的话,渐渐把迷信教士的心破了。又觉得严几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后来有游学日本的风气,渐渐把迷信严几道的心又破了。又觉得日本的博士、学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及到日本了,晓得分科,也知道一个人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看日本全体的学者,依然觉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一边的迷信破了,一边的迷信又起么?欧洲所有各科的学问,日本人学了一科,到底能否登峰造极?没有欧洲的学者来对质,总不能破。就有欧洲的学者要来对质,不识得日本字,也难得破。至于中国的各种学问,日本的深浅,兄弟已经略略看得明白了。现在不必揭他人的短处,只说诸君回去施教,若信了日本的语,就要防防学生的伏兵,且看中国历史一项,一部《纲鉴易知录》,向来中国略读书的人,是看得最浅陋的,但到这边来听的历史,一部《支那通史》,翻来覆去,缭绕了许多,比《易知录》更加浅陋。学校以外,就有几个讲历史的人,只记得一点儿事迹,许多正史的书志,早已抛在九霄云外,并不是专忘记细碎,连大端也实在不讲。万一学生看过《资治通鉴》,或者又看过几卷志,问出一句话来,先生不晓得,恐怕只好说:“你在《图画集成》、《册府元龟》里头翻来的僻事,那里能够记得许多!”过了一会,学生就拿这部原书,折了一只角,放在先生案上,岂不是遇着伏兵,没有处躲闪么?中国的地理,本来有许多沿革,有一位什么博 士,把湖北杨惺吾做的《沿革图》钞去,改头换面,变为自己的著作,称为《支那疆域沿革图》,已经好笑了;还有那边画的中国地图,一省里头,胪列了许多府,却是缺了一两府。一府里头胪列了许多县,却是缺了一两县。所缺的府县,并不是于形势上无关紧要;所列的府县,又不是于形势上最关紧要。不过那边画图的人,精神错乱,偶然忘了,万一学生来问,某省的某府,某府的某县,现在在什么方位?古来叫什么名字?请问怎么样答对呢!只好说:“恐怕没有这一府,这一县,是你随口编造。”那个时候,学生取出中国自造的地图来对质,不是又遇了伏兵,到辙乱旗靡的地位么?中国的哲学,近的是宋明理学,远的是周末九流,近来那边人也略略把周末九流随口讲讲;有一位什么博士,做一部《支那哲学史》,把九流的话,随意敷衍几句,只像《西游记》说的猪八戒,吃人参果,没有嚼着味,就囫囵吞下去;那边的人,自己有一句掩饰的话,说我们看汉土的书籍,只求它的义,不求它的文。这句话只好骗骗小孩儿。仔细说来,读别国的书,不懂它的文,断不能懂它的义,假如有人不懂德国文字,说我深懂康德的哲学,这句话还入耳么?说是这样说,到底掩饰不过去。那位博士,不知不觉把《史记》里头“士为知己死”一句话,引做《论语》的话了。若是相信了这位博士的话,回去施教,学生随便举一句古书,问先生在那一部书?先生就不免对错。到后来学生取出《史记》、《论语》来对校,说这句话,果在《史记》上,并不在《论语》上。我想先生只好说日本的古本《论语》,还在《汉石经》、《唐石经》以前有这句话,岂不是又遇着一路伏兵,把先生的脚都陷了下去么?中国的文法,本来句句顺的,那边的文法,是颠倒的居多;所以那边几个大儒,做了几百年的汉文,文理总不很通。宋朝以后的文章,还勉强看得下去,唐朝以前的文章,就看不下去。他自己说:只求义不求文,倒也罢了!却有一个什么学士,自出心裁,做了一册《汉文典》,硬用那边的文法,来强派中国的文法,有一大半不通。本来中国有一部《马氏文通》,做得颇好,近来有人说马氏的书旧了,倒是这位学士的好。唉!真是好笑。别的有新旧,文字的通不通,也有新旧么?中国沿海的人,已经迷信了,只望内地的人和日本留学生纠正几分,假如不能纠正,反用了那学士的书做文法参考书,自己的文章,也必定变做不通,何况去教学生?万一学生看了先生的文章,在墙背后指天画地的笑,先生怎么能够自己解说?恐怕只好说:“现在的新文法,要不通才算通。”岂不是又遇了一路伏兵,使先生进退无门么?唉!真是苦!学生的伏兵很多,先生的军备很少!在中国做先生,不像日本做先生的容易;一边是学生程度已经整齐,一边是学生程度还没有整齐。入京师大学的,或者只有入得小学校的程度;入小学中学的,或者也有入得大学校高等学校的程度。先生的知识,要百倍于教科书,十倍于学生,方才支持得下,(为什么比教科书要高百倍?比学生只要高十倍呢?因为学生的知识,颇有在教科书之上的。)不然,就一生要吃苦了!(这句话,也并不专为应对学生起见,其实自己本来应该要有这种知识。)问这个苦是谁给你吃的?也怪不得日本教习,只怪自己迷信。兄弟近来有几句话,使许多人解一解迷信,什么话呢?说日本人学欧洲的学问,第一是从欧洲人那边直接受来的,第二是懂得语言文字以后,再去研究的,第三是分科学习,不混在一起的,所以破绽还少。对着中国学问就不然,一向是不从中国学者亲受,也不学中国语言文字,也不知分科去求,所以做了一千多年的大梦,至今没有醒悟。还有许多自己不懂,向横滨、长崎的商人去问(这是二十年以前的事)。还有几个江湖游客,捏造许多古事古迹来,有意诳骗他们。以前是这边骗那边人,现在那边受了这边人的骗,又转来骗这边人。假如诸君见着几个商人游客,想来总不把学问的话去请教他。现在转了一个小弯,倒不知不觉入其玄中,自己想想,好笑不好笑?得了这一声笑,迷信自然瓦解冰消了。以上单说关于中国的学问,若关于欧洲人来破。 常识与教育 现在有许多人说: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使人有常识;我说这句话是最不错!只可惜他们并不晓得什么是常识!原来精深的学问,本来有两路:一路是晓得了可以有用的;一路是晓得了虽没有用,但是应该晓得的。譬如天上的北斗星,我识得了也无益,我不识得也无损;又像甲子乙丑这种名目,排得下也没有利,排不下,像元朝的诏令,称子年作鼠儿年,称午年作马儿年,也没有害;这个就叫晓得了没有用,但虽是没有用,毕竟应该晓得;若不晓得,就算常识不完全,这是第二路是晓得了可以有用,看来总是应该晓得的,但也不能一定;因为事业是各人不同,作这一项事业的人,晓得了这件事就有用,作那一项事业的人,晓得了这件事却没用,也有这一项人,晓得这一件事,到这一步田地,觉得常识已经有了;那一项人,晓得这一件事,到这一步田地,也有这种差别。所以常识也难得定准。且看中国古来,大概分人作士、农、工、商四项。这四件名目,原是管仲分出来。和《周礼》也不同,和近日也不很同。管仲所说的士,只是预备作官作书办的材料,今日却是各种读书的人,都叫作士;其余农工商大概相同。但《周礼》分人为九职,农人以外,要加上二项:一项是种菜种果的人,就叫作园圃;一项是培养木材柴薪的人,就叫作虞衡。这两项人,便统统叫作农人,也过得去,不过事业到底不同。还有一项,专作畜牧的人,叫作薮牧。更有一项,专作纺绩织红的人,叫作嫔妇,这两项人,应该特别归一类的。其余工人商人,古今所同。此外《周礼》所说的臣 妾,就是奴婢,这一项人,近来是渐渐少了。至于预备作官作书办的人,和各种读书的人,依《周礼》看来,不过是一种闲民。大概士、农、工、商、薮牧、嫔妇六种,可以概全国的人了。在这六种中间,又还有各项分别,所以各项人所要的常识,也就不同;譬如士人不识得五谷的很多,农人却多识得;如果农人不识得五谷,就算不得农人。一国中间,原是农人最多,农人的种类,又没有工人商人的繁,似乎农人所晓得的,别人也该个个晓得;那里知道分别五谷的常识,除了农人,只有米商药商还略略备些,其余却多没有。这个也怪不得,就识得五谷,于他的事业上,没有用处,所以就不去理会。但是有句通融的话,不识得它的实,总须晓得它的名,就像五谷是那五项?本来正名是什么?现在通名是什么?跷得了这一点儿,就看见五谷的实形,不能分别,也就罢了!那里知道连这五项名目都不晓得的,还是尽多。这个真要算常识不备了。至于工人商人,种类是非常的多,自然这项工人,不晓得那项的手法;这项商人,不晓得那项的货物;本来不晓得也无害。却有一种人说,不晓得极深的算学,并不算常识不备,加减乘开方都不懂得,就要算常识不备了。我说这句话颇不对,仿佛寻常买卖的商人,只要晓得加减乘除四率比例,也就够用,连开方法,也用不着。至于做工人的,像木匠石匠一流,就只晓得开方法,还不够用,到底少广勾股必要晓得,固然现在的木匠石匠,不是真正明白,但指着一件木器石器问他,这边竖的是几数,这边横的是几数,你说那条斜弦应该几数,他对出来的,总没有什么大差。就因为这个法子,他必定要晓得的。若不晓得,合不成一个器皿,造不成一架房屋,岂不是商人可以不晓得的,工人却必须晓得么?大凡一国中间少数人,特晓得的,可以说不是常识,木匠石匠并不是一国中少数的人,难道算术的常识,就到开方止么?不过寻常教育的话,差不多是为闲民说法,所以说得地步极浅,但我看了也有几分不对。且看通常的读书人,和打卦行医的人,一样是闲民,本来差不多略读经典,除出经典以外,别的书原是各人各读。 但这经典里头,通常的读书人,应该比打卦行医的人,识得多一点儿。那里知道,《易经》里面各宫的卦,有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魄的名目,打卦的人都晓得,通常读书人倒不能都晓得;《尔雅》里头说的月名,行医的都晓得,通常读书人倒不能都晓得。假如说打卦人记得各宫的卦,是因他的职业上不得不用,那么医生晓得月名于他的职业有什么相关?难道写了正月为陬二月为如,药方就处得好,不写药方就处得坏么?这种本来是经典里头最明白的常识,通常读书人倒不知,打卦行医的人倒知,这样看来,通常读书人的经典常识,反比不上打卦行医的人,这就不能用职业的话去推诿了。现在也不要和打卦行医的人比较,且说古人的教育法,不过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到孔子以后,历史、地理,哲学、政治各项,都渐渐起来,射、御两种,近来用处固然是少。乐呢,大概少理会得的。但历代政府都还有太乐,就是民间用的乐器,也还不少!俗乐、雅乐,虽是不同,但是调子可以相转。洞箫、长笛,到底雅俗没有大差。也不该把今日的乐,统统忘了。不过不甚要紧就是,礼的古今雅俗不同,比乐的古今雅俗不同,差数更大。但现在也有常行的礼,丧服一项,和古礼不同的,不过十分之三。其余古礼太烦重的,近来原不能行得去,不过独呼名号,却是要紧,断不可随俗乱写。所以礼比乐是要紧一点。惟有书数两项,是一切学问的根本,论致用呢,致用也最广;论求是呢,求是也最真。书就一向唤作小学,数就一向唤作算学(本来汉朝也唤小学)。小学从宋朝以后,渐渐的衰落,到明朝就全没有。算学却到宋末反好起来,近来二百年间,小学算学,是同时长进的。却是近二十年来有算学知识的,比有小学知识的反多。要两项双提起来,也还不难。最可笑是那一班讲政治的人,小学算学都不懂,对着算学,因为外国人原是精的,还不敢菲薄;对着小学,自己不学,还要加意的诽谤。总之,讲政治的人,常识实是不备,也不必多说了。讲了政治呢,法理学、政治学的空言,多少记一点儿,倒是中国历代的政治,约略有几项大变迁,反不能说。这还算是久远的事情,只问现在的政治,几种的款目?几种款目中间,真正的利弊在那里?又说不出来。看来他们所说的政治法理,像一条钱串绳子只得一条绳子,并没有一个钱可穿。没有钱,只有绳子,也罢了。又不预先想想,钱孔有多少大!这条绳子穿得进穿不进?钱有多少重?这条绳子会顿断不会顿断?就是钱都备了,这条绳子,还未见用得着,只好在没钱的时候,用这条空绳子,盘弄盘弄就是。政治本来不是最深的学问,还不能说,他的常识在那里呢!再说历史,历史本来是方格的,不是圆扁的,自然晓得本国的历史,才算常识,不晓得本国的历史,就晓得别国的历史,总是常识不备。但近来人把拿破仑、华盛顿都举得出来了,李斯、范增倒反有举不出的。这种原是最下等的人,高一点儿的呢,晓得欧洲诗人文豪的名字,却不晓得中国汉朝,是着怎么样的衣冠,这还算有历史的常识么?再说地理个个人都晓得五大洲的名,和欧洲美洲各国的名了,倒问中国各省,湖南、湖北,本来不到两广的地面,为什么两湖总督,称为湖广总督呢?江西省只在江南,为什么为江西呢? 却是不能对的尽多!这还算有地理的常识么?哲学本来不必个个都晓得,只问倍根、笛怯尔,你都晓得了,近代中国讲理学的,那几位算成就?梭格拉地、柏拉图,你都晓得了,中国战国时候的九流,你也数一数看。若说得不对,就算没有常识了。所以我曾经对着好讲常识的人,发几条策问。 ……
编辑推荐
《章太炎的白话文》的特色:第一,章先生一生亲笔做的白话文,极少,编者煞费苦心,才收集这几篇;第二,篇数虽少,差不多把求中国学问的门径,与修生立世之道,网络无遗,读之,既曾知识,又可以培养道德;第三,以极浅白的白话,说最精透的学理,可以作白话文的模范。(案:这三个项目,加在章太炎的头上,实在是编者"别有用心"啊。因为复古家的道理原来可以用这么简单的文字说个透彻,那还要他那些古物做什么?看,新文学的倡导者的战斗方法,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了!在一个文言白话争得正热闹的时候,把一个敌对阵营里面的旗帜贴上自家的标签,既可以以归谬法借力出力,又把人家讽刺了一把,真是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据说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也难怪了。但把这些都放在一边,编者有些话说得倒是确实的。这个小书的确讲经史子集小学大学讲了个遍,可以作为我们的引导,并且也的确以浅显话道至深理。其中论为什么现今学者读书无心得,谓其存了两个"偏心"的话,最叫人觉得透彻。至于要求一个"自心"的勉励,则更令人温暖。另外,就中把日本的欧洲的汉学骂个灰头土脸,在章太炎这样的大师,自然可以骂得,读者也无妨痛快一下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