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费希特  页数:234  译者:梁志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述评了关于德意志民族在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德意志民族复兴的途径、德意志民族独特性以及德意志民族复兴的砥柱和前景等方面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译者:梁志学

书籍目录

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梁志学前言《论马基雅维里》摘录  Ⅰ.这篇著作的结语摘录  Ⅱ.马基雅维里时代的巨大写作自由与出版自由  Ⅲ.未发表的“前言”摘录第一讲   绪论第二讲   概论新教育的本质第三讲   再论新教育第四讲   德意志民族与其他日耳曼民族的主要差别第五讲   上述差别造成的结果第六讲   德意志人的特点在历史中的表现第七讲   再论一个民族的本原性和德意志精神第八讲   什么是较高意义上的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第九讲   新的德意志民族教育应当同现实中存在的哪个点连接起来?第十讲   对德意志民族教育的进一步规定第十一讲 这一教育计划将归谁实施?第十二讲 关于在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以前维护我们自己的方法第十三讲 内容通报·业已开始的研究的继续第十四讲 结语译者注释人名索引事项索引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我已经预告过,我就此开始的演讲是三年前的冬天我在这同一个场地作过的一些演讲的继续,它们已经以“现时代的根本特点”为题刊印出来。我在那些演讲里表明,我们的时代处于全部世界史的第三大阶段,这个阶段以单纯喜欢感性享受的自私自利为其一切活跃的行为的动力;这个时代也完全是以这种动力的惟一可能性理解它自己的;它依靠对于它的本质的这种清楚的认识,在它的活生生的存在中拥有过深厚的基础,获得过牢固的支柱。    我们的时代胜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其他时代,正在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自从我这么解释正在前进的时代以来,在所述的以往三年当中,这个发展阶段已经在某个地方完全结束了。在这个地方,利己主义经过充分的发展以后,丧失了它的自我及其独立性,从而自己毁灭了自己;而在它除了它自己,并不喜欢设定任何其他目的的时候,外来暴力也还把另一个这样的外来目的强加给了它。谁曾经做过解释他的时代的工作,谁就必须使他的解释符合于他的时代的进展,如果他的时代有这样一类进展的话;所以,在某个发展阶段业已不再是现时代以后,我的职责就是要在我曾把它描述为现时代的听众面前,承认它已成为过去的发展阶段。    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谁也就同时丧失了深入地影响时代潮流、自由地决定其内容的能力;如果他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那么,他的时代的发展以及他本身的那种与他的时代结合在一起的发展,就都取决于支配他的命运的外来暴力;从这个时候起,他根本不再拥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时代,而是根据外族异邦发生的事件和所处的时代来计算自己经历的岁月。在这种状态下,整个迄今的世界都脱离了他的积极影响,他在这个世界里留下的也不过是能够服从别人的美誉;他只有在一个条件下才能超越这种状态,那就是在他面前出现一个新世界,他随着这个世界的创造而在时间上开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新阶段,并且随着这个世界的不断塑造而充实了这个新阶段;然而,既然他已经屈服于外来暴力,这个新世界就必须具有这样的性状:它对那种暴力始终是默默无闻地存在的,决不会引起那种暴力的猜忌,甚至那种暴力受其自身的利益的驱动,也决不会阻碍这样一个世界的塑造。对于一个丧失了自己过去的自我,丧失了自己过去的时代和世界的民族来说,假如现在存在着一个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作为创造一种新自我和一个新时代的手段,那么,对于这个可能的时代的全面解释就会提供对于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的说明。    我现在本着我的职责认为,这样一个世界是存在的,这些演讲的目的就是要向你们证明它的存在和真正拥有者,在你们眼前展现出它的一幅生动景象,说明创造它的手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演讲就是以前所作的那些关于当时的现时代的演讲的继续,因为它们将揭示出这样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在外来暴力毁灭利己主义的王国以后,是能够和应该接踵而至的。        就像以前的教育的领导人的确几乎毫无例外地会说的那样,有人现在也会这么说:任何教育都要给学子们指出正义的事情,提醒他们忠于这样的事情,大家怎么能对它有更多的要求呢?他们是否愿意遵循这些劝告,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如果他们不遵循它们,那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因为他们拥有任何教育都绝对不能从他们那里夺走的自由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精确地阐明我所设想的新教育。我想回答说:以前的教育的首要错误,这种教育的软弱无能和毫无价值的明白供认,恰恰在于这么承认学子们有自由意志,这么信赖学子们有自由意志。这是因为,以前的教育供认意志在它发挥过它的一切最强有力的效用以后依然是自由的,即依然在善恶之间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也就是供认它既不可能,也不打算或希望培养意志和人本身——因为意志是人的真正根本——,供认它认为这类培养工作毕竟是不可能的。与此相反,新的教育必定恰恰在于,它在它承担加工改造的土地上完全消灭了自由意志,给意志造成了作出决断的严格必然性和优柔寡断的不可能性,从今以后,大家就可以确实指望和依靠这样的意志了。    一切教育都以塑造一种果断有力、不屈不挠的性格为宗旨,这种性格不再是变化的,而是永远存在的,并且只能像它存在的那样存在。如果教育不以这样一种性格为宗旨,那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是某种漫无目标的游戏;如果它没有塑造出这样一种性格,那它就还没有臻于完善地步。谁还必须自己提醒或让他人提醒自己立意从善,他就还没有任何坚定的和永远抱有的意志,而是每每想在用到的时候才形成这种意志;谁拥有这样一种坚定的意志,他就会立意做他永远立意做的事情,而且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不会立意做得不同于他永远立意做的;对他来说,意志自由已被消灭,合并到了必然性里。正因为如此,迄今的时代表明,它既没有一种关于人的教育的正确概念,也没有表达这种概念的力量,它希望依靠劝诫性的说教,使人们得到改善,而在这些说教毫无成效时,它就变得怏怏不乐,到处骂人。这些说教怎么能有成效呢?人的意志已经在受到劝诫以前,不依赖于劝诫,而拥有了它的固定方向;如果这种方向符合于你的劝诫,那么,劝诫就未免来得太晚了,而且不听劝诫,人也会做出你劝他做的事情;如果这种方向与你的劝诫相矛盾,那么,你至多能在若干时刻抑制他,时机一到,他就忘记了他自己和你的劝诫,而顺从了他的天生偏好。如果你想能对他有某种影响,那你就必须做得超过单纯劝说他;你必须造就他,而且必须这样造就他:他完全不可能希望做得不同于你希望他立意做的。对于不长翅膀的人说“你飞吧!”这肯定是白费力气,他决不会依靠你的全部劝诫而飞离大地一步;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你就要培养他的精神羽翼,让他锻炼这种羽翼,使它炼得坚强有力,而且他不依靠你的全部劝诫,也除了飞翔,根本不打算或不可能再做其他事情。    新教育必须按照一种确实可靠、普遍有效的规则,培养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靠必然性,创造它所企及的必然性。以往变好的人,是由于他那种能够克服不良环境的影响的天赋素质变好的,而决不是由于受过教育变好的,因为否则,一切受过教育的人就都必然已经变好了。同样,以往变坏的人也不是由于受过教育变坏的,因为否则,一切正在受教育的人就必定会变坏;相反地,以往变坏的人是由于他自己,由于他的天赋素质变坏的。从这方面来看,教育在以往是完全不起作用的,也决不是有害的,而形成性格的真正手段是精神因素。因此,对人的教育工作这时就应该从这种神秘莫测的力量的手掌中,被转移到一种深思熟虑的做法的管辖之下,而这种做法在一切信赖它的人那里都会毫无例外、确实可靠地达到它的目的,或者,在它达不到它的目的的时候,它起码也知道它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教育工作还没有结束。所以,在人心中培养坚定不移的善良意志的这样一种确实可靠、深思熟虑的做法,应当是我所提倡的那种教育方法,而这就是这种教育方法的首要特征。    进一步说,人只能希望得到他爱的东西;他的爱是他的意愿和他的一切生活发展过程的惟一的、同时也是不容置疑的动力。迄今国家使用的做法,作为对社会的人的自我教育,是把每个人都热爱和希求他自己的感性幸福生活预先设定为确实可靠、普遍有效的规则,并且这种做法依靠对这种生活担忧与希望的心情,把它所希望确立的善良意志,即把对共同体的关切,人为地同这种天生的爱联系起来。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那种在表面上业已变为无害公民或有用公民的人在内心方面却依然是邪恶的,因为这恰恰是造成下列恶果的原因:大家只爱自己的感性幸福生活,只能由那种对这类生活的担忧或希望——无论这是在现今的生活中,还是在将来的生活中——策动起来;撇开这个情况不谈,我们也已经看出,这样的规则已对我们不再适用,因为担忧与希望的心情不再用来支持我们,而是用来反对我们,所以,感性生活中的自爱决不可能被列为我们的长处。因此,我们也就由于身陷困境,而不得不从内心方面和根本地方打算培养善良的人,因为德意志民族只有依靠这样的人还能继续生存下去,而要依靠邪恶的人,则势必会与外国人融合到一起。因此,在我们愿意算作我们德意志人的那一切人的心中,我们必须设定和确立另一种直接指向单纯的善本身、以善自身为目的的爱,而取代那种早已同我们希求的任何善都无法联系起来的自爱。    至于特别大的辛劳,那当然要落在拥有活生生的语言的民族身上了。一种活生生的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相比,能站在高度的文明发展阶段上,但它自身却从来都不能获得僵死的语言轻而易举地获得的那种完善和发展。在后一种语言中,各个词的外延是封闭的,它们的可能的、合适的组合也将逐渐穷尽。所以,愿意说这种语言的人,必须恰好照它的原样去说;但一俟他学会了这么做,语言就在用他的嘴说它自己。在替他思考和想象。可是在活生生的语言里,只要它确实是生机勃勃的,各个词和它们的涵义都会不断增加和改变,正由于这个缘故,它们的新的组合就成为可能的,并且这种从不停顿,而永远变化的语言,决不是在说它自己,而是谁想使用它,谁就必定会按他的方式,创造性地为他的需要去说它。后者无疑远比前者需要作更多的勤奋努力和实际锻炼。同样,拥有活生生的语言的民族进行的研究工作,如前面已经说过的,都要穷根究底,挖掘由精神本性产生概念的根源。相反地,拥有僵死语言的民族进行的研究工作,则只打算钻研某种外来的概念,使它成为自己能理解的。因此,后一种工作事实上只是历史学的和注解性的,而前一种工作则是真正哲学的。不言而喻,后一类研究能比前一类研究结束得更早,也更容易。    因此我们可以说,外国的天才将沿着古代走出来的征途散播鲜花,为那种很容易被他视为哲学的处世之道编织秀丽的外衣;与此相反,德意志精神将开辟新的矿井,将光明和白昼带入它的深坑,开采出大块的思想岩石,未来的时代将用这样的岩石给自己建造住所。外国的天才将成为迷人的气妖,他靠轻盈的飞行,飘舞在从它的土地里自动萌生出来的花朵上,他不必把这些花朵压弯,就降落到了它们上面,吸吮它们那种能使神清气爽的甘露。或者,外国的天才将成为蜜蜂,它东奔西忙,从这些花朵里采集蜂蜜,极其井然有序地把蜂蜜淀积于合规则地筑起的蜂巢。然而德意志精神是一只雄鹰,它那雄壮有力的躯体高高腾飞,依靠强健的、千锤百炼的翅膀,翱翔于太空之中,以期上升到更接近于太阳的地方,在那里观看太阳,会使它心醉神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下列演讲是在柏林于1807—1808年冬季作过的,它们构成一个演讲系列,是1804—1805年冬季在同一个地点所作的报告《现时代的根本特点》(1806年也同样在中学书局印刷出版)的续篇。要用它们向听众说的内容已经在它们本身完全说出来了,所以也就不必再写什么前言。印刷这些演讲的方式在这期间造成了一个需要加以填补的空白,因此,我利用了一些东西把它填补起来,而它们当中的一部分是已经通过书报检查机关的审批刊印过的;现在出现的这个空当使人想到了它们,而且我特别还要让人参看第十二讲谈到同一个问题的结语,因而一般来说,它们在这里也有用途。                                                      费希特                                                 柏林    1808 年 4 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按语: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8)》中,思想家费希特像个巫师一样,在因拿破仑入侵导致的德意志政治溃败之际,他在形而上学、语言、历史和民族精神中为德意志民族招魂。这一惊人而含混的行为甚至不惜冒险将天国引入此世、并以一种强制的外在意志塑造来取代优雅而缓慢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从而留下了深刻甚至阴郁的思想遗产。
      
      另一方面,这些演讲也是在民族危亡之秋爱国者费希特呐喊出的动人心弦的泣血悲歌:“危难时刻正在逼迫我们,我们必须说出危难时刻要求我们说的话:我们正在为生命搏斗,…我们正在洪水中沉落下去。…你们所有的德意志人,无论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演讲都向你们提出了恳求…我的声音中掺有你们远古时代的祖先的声音,他们用自己的躯体阻挡了罗马人统治世界的洪流的涌入…你们的尚未出世的后人也会向你们提出恳求…”【194,234,236】
      
      仍然是Fichte的“绝对自我”学说的政治呈现:精神世界而不是感性世界才是真实的。韦伯的那著名的演讲与费希特有类似的感觉,却相对有点弱爆了。
      
      基本内容如下:拿破仑入侵,德意志联盟溃败,政治上屈服。费希特呼吁德意志人自救:严肃生活,退回到本原的精神世界,由新教育着手来为德意志的复苏做准备。在这样做的时候费希特诉诸民族语言(本原的德意志语)、形而上学(精神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和民族(纯洁的民族就是德意志的)。】
      
      
      
      讲1 绪论
      
      对于丧失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自我、时代和世界的民族,“假如现在存在着一个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作为创造一种新自我和一个新时代的手段,那么,对于这个可能的时代的全面解释就会提供对于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的说明。”【9】费希特宣称自己是对德意志人演讲的,暗示德意志人应该自救:“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神,也没有可能性世界里的任何事件,能够救助我们,而是唯独我们自己必须救助自己,如果我们能得救的话。”【12】德意志在自利阶段中丧失了自我,“解救之道就在于培养一种全新的自我。”【18】而唯一的手段在于新教育,即德意志的民族教育,“把新的教养施给一切德意志人,以致这种教养不是成为一个特殊阶层的教养,而是不折不扣地成为这个民族本身的教养。”【21】
      
      
      
      讲2-3 概论新教育的本质
      
      费希特的新教育或许是西方思想家第一次背弃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传统,强调意志的(外在)形塑:“以前的教育的首要错误,这种教育的软弱无能和毫无价值的明白供认,恰恰在于这么承认学子们有自由意志,这么信赖学子们有自由意志。…新的教育必定恰恰在于,它将在它承担加工改造的土地上完全消灭自由意志,给意志造成做出决断的严格必然性和优柔寡断的不可能性,从今以后,大家就可以确实指望和依靠这样的意志了。”【25】方法在于摒弃感性的自爱,“以善自身为目的的爱,来取代那种早已同我们希求的任何善都无法联系起来的自爱。”【28】费希特强调了强的纪律来禁止利己主义进入生活。
      
      新教育的本质在于纯粹的伦理生活(pure morality)。费希特甚至贬低了理智,“Mind的发展并不是首要的,独立的目的,而仅仅是将道德教育施于学子们的制约手段。”【40】精神生命才是真实的,直接从上帝流出,“新时代里永恒境界并不是在坟墓的彼岸才开始的,而是切入了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核心。”【42】宗教教育是新教育的最后任务。【42】“人类在尘世的真正使命在于,它应该把自己自由地塑造为它原初本来样子。…从空间方面来看,我们却认为,首先应该要求德意志人开始一个新的时期,成为其它民族的先驱和典型。”【50】
      
      
      
      讲4-5 德意志民族与其它日耳曼民族的主要差别、及其后果
      
      在日耳曼人中,德意志人“定居在这个本原民族原初居住的地方。”【56】有联邦制;另一个区别是语言。“语言塑造人远胜于人塑造语言。”【57】超感性的东西的指称依赖于感性的东西,“超感性在永葆活力的语言中是以感性形象表示的。”【67】“德意志人说的是一种最初的由天然力量迸发出来的时候就一直活生生的语言,其余日耳曼部落说的则是一种只在表面有活力,在根部却僵死的语言。”【68】本原民族表现为诚实、勤奋和认真。
      
      活的语言民族那里,精神影响着生活;否则则精神与生活分道扬镳。表现在哲学、诗中。“德意志人合乎自然,外国人随意和矫揉造作,这是双方根本的不同点。”【79】“拥有活生生的语言的民族都会勤奋努力和严肃认真,对任何事情都会不辞辛劳,相反地,拥有僵死语言的民族则宁可把精神活动看做一种天才的游戏,让这种活动为它那幸运的天性所左右。”【80】
      
      
      
      讲6 德意志人的特点在历史中的表现
      
      费希特说德意志民族的伟大最近的一项表现在路德的宗教改革。是人民的、是严肃认真对待宗教的结果。
      
      
      
      讲7 再论一个民族的本原性和德意志精神(originality and Germanness of a people)
      
      这里比较有趣的是,费希特说外国人的本质是“对某个终极的,固定不变的东西的信仰,即对极限的信仰,在极限的此岸,自由的生活虽然可以展示自己,但决没有能力突破极限本身,靠自己的力量使极限成为流动的,把自己融入极限中。”【103】而德意志的,则是神圣而内在的。则是就哲学而言。
      
      就国家艺术而言,非德意志的视管理国家为机器,最终是君主制;而德意志的则是精神的有机体。这里费希特谈到自由的本质在于本质参与的决断。“谁的生活受到本真存在的感召,变成直接来自上帝的生活,谁就是自由的,并且相信自己和别人是自由的。”【115】
      
      这里费希特将德意志人等同于纯粹民族,“具有本原精神的人,当他们被视为一个民族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本原民族,一个单纯的民族,即德意志人。”【117】“谁信仰精神东西,信仰这种精神东西的自由,并希望靠自由使这种精神东西永远得到发展,谁不论生在何方,说何种语言,都是我们的族类,他属于我们,并将站在我们这边;谁信仰停滞不前,信仰倒退,信仰那种轮回,或是把一种僵死的自然力量提升为统治世界的舵手,谁不管生在何方,说何种语言,都是非德意志的,是与我们格格不入的。”【118-9】
      
      
      
      讲8 “什么是较高意义上的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
      
      费希特说,“只有德意志人,只有这种本原的,不在任意组合中消失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民族,才有权期望做一个民族。”【120】费希特将民族放到一个神圣而流动的永恒秩序之中,“一个民族就是在社会中一起生活,不断从自身自然而然地在精神上产生出自身的人们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服从于自己体系那的神圣东西发展的某种特殊规律。”【124】
      
      “民族和祖国作为尘世中的永恒性的支柱和保证,作为在这个尘世能够永恒的东西,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的国家,超过了那种单纯用清晰的概念理解的,根据这种概念的导向建立和维护的社会秩序。”【127】“这种对祖国的爱必须支配那种作为绝对最高、最终和独立的行政机构的国家本身。”【127】因此个人的天赋自由可以被限制。不过费希特承认,“一个本原民族需要自由,自由是这个民族坚持自己的本原性的保证,这个民族在自己的延续中可以毫无危险地承受程度越来越高的自由。”【128】国家也有比维护内部和平、私有财产、个人自由更高的目的。对国家的爱必须支配国家。在危急的时候,国家和民族才能作出决断,可以要求作出牺牲。“高度热爱祖国的熊熊火焰,这种爱囊括了作为永恒东西的外壳的民族,高尚的人乐于为这样的民族牺牲自己,不高尚的人也应当为这样的民族牺牲自己。公民对宪法的那种爱却不是这样;它停留于知性,绝不能做到这一点。”【129】
      
      日耳曼人曾为了独立自主而抵抗罗马人。
      
      费希特呼吁“这些演讲向你们提议,在把我们民族理解为一个永恒的民族和我们自己的永恒生活的保证以后,通过教育,把对祖国的真正的和万能的爱深深地,不可磨灭地建立在一切人的心中。”【138】
      
      
      
      讲9-14 新教育如何与现实联结?以及其他
      
      开始,费希特表明了对共和制的信仰和对君主制的厌恶。
      
      政治失败后,德意志人必须把对祖国的爱奠定在更深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上,这就是精神世界,而新教育就通向精神世界,“通过新教育,在大多数人中间,甚至不久就在所有的人中间,将只有精神是活着的,并驱动着人类。”【143】抛弃感性世界。具体教育学习Pestalozzi的教育方法。
      
      在讲10中费希特的教育中也构想了某种柏拉图理想国的隔离程序。
      
      这种教育由国家来完成,“但愿国家能活生生地认识到,除了未来几代人的教育这一领域外,国家决没有剩下什么其他的活动领域。”【173】
      
      讲13反对了均势和普世帝国的观念的虚幻性,坚持了德意志民族的特质。
      
      讲14向听众呼吁和恳求。
      
      江绪林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      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由此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这是世所公认的。如果不仔细研讨文中每一个字句的意思,人们会很轻率地认定,费希特教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家主义者、民粹派——他公开引导公众驱逐犹太人、波兰人——在当时的“小德意志”心中即种下了大国沙文主义的种子。
       但毫无疑问,费希特是世界主义的,他的思想也是世界主义的。他一再大声疾呼的是即将传遍全世界的普遍信念,是一种带有特定色彩的普世价值观。纳粹上台以后,只是刻意曲解了这一信念,放大了它的“民族主义”那一面。
       要思考《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里边为什么着重于民族主义式的探讨,其色彩尤甚于费希特原本更痴迷的世界主义,这要从时代特点着眼。如果不是拿破仑的入侵战争,如果不是耶拿战役一败涂地,如果不是法军在勃兰登堡门下羞辱性的入城,都不会引起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反抗情绪,也就没有后来自强不息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狂飙。此中意味,比之施特劳斯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后的心情当可见一斑。
       那时的形势,正如费希特所说:但愿国家能认识到,除去未来几代人的教育外,国家没剩下什么其他的真正领域。所以,首要问题既是解决民族的真正独立。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方才可能论及其他。
       简言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hao wen zhang, kao shi bang le da mang le
  •   拿来一个民族,改造成一世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