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03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奥尔波特 页数:172 译者:刘水平,梁元元,黄鹂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谣言心理学》讲述了大部分日常社交谈话总包含着谣传。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聊天时,也充斥着各种有根据或无根据的小道消息。这种社交谈话只是向我们的对话者表达一种含糊的友好感觉,避免沉默的尴尬,它们只是谣言传播的一种形式。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是非专业的,谣言就因此而产生。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检验我们所听到的是否背离证据的外在标准,即使有时这些标准存在,也能得到。所以我们抵御谣言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的态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战争时期的谣言 珍珠港谣言——谣言与国家士气——谣言防御——谣言攻势——武装力量中的谣言 第二章 谣言为什么会流传 谣言的基本法则——散布谣言的动机——投射(指个人意念、欲望等的外化)——谣言公式的归纳—— 谣言流传的间接原因——最后阶段的谣言 第三章 评述与回忆 评述——感知、记忆、描述——个体与群体记忆 第四章 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室方法——标准程序 第五章 实验结果:省略与突出 省略的限度——突出 第六章 实验结果:同化作用 不涉及情感的同化作用——更强烈刺激下的同化作用 第七章 实验结果:推断 主题变换——虚构和添加——自发行为的结果——语言的误解——时间和地点的错误——孩子们的报告 第八章 歪曲的基本模式 歪曲的三分模式的普遍性——创造性的添加——谣言是否都是假的?——夸张——虚构——凝缩——习俗化 第九章 社会中的谣言 谣言和历史——谣言和传说——谣言的分类——热爱和憎恶的融合——谣言受众——耳语运动——报刊和谣言——贴着标签的谣言——谣言和幽默——谣言和骚乱——小结 第十章 谣言的分析 谣言分析指导 附录 有关部门制止和控制战时谣言的标准
章节摘录
第二章 谣言为什么会流传 在上一章中,我们指出了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新闻的矛盾性;人们不相信新闻;或者某些紧张情绪使个人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新闻中所述的事实。 当然,谣言里经常有一些残留的新闻成分,一个“真实的核心”,但在传播过程中,它蒙受如此多想像的阐述,以致变得不可区分,也无据可查了。在一个谣言化了的故事中,几乎不可能确切地说出根本的事实是什么,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否有事实根据。 粗略地说,重要性和含糊性这两个重要条件似乎与谣言的传播有关。谣言的强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达: R~~iXa 用语言表达就是:流行谣言传播广度随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重要性与含糊性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为,如果两者之中有一个为0,也就没有谣言了。例如,一个美国公民一般是不会传播关于阿富汗骆驼的市场价格这种谣言的,因为这个话题对他没有任何重要性,虽然它具有相当的含糊性。他也不会传播有关斯威 士兰(非洲)居民行为的流言蜚语,因为他不关心他们。光有含 糊性不会产生或强化谣言。 光有重要性也不行。假如我在一次汽车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腿,虽然此事对我具有悲惨的意义,但我不会相信有关我受伤程度的谣言,因为我知道真相。假如我接受了一份遗产并知道它 所包含的数目,我就不会相信夸大它数目的谣言。军队中的高级军官与一般的美国兵相比,就不易于相信谣言,不是因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没那么重要,而是因为,按照惯例,他们对计划与战略知道得更多,没有含糊性,也就没有谣言。 在战时,正如我们说过的,谣言的条件是最理想的。军队事件是最重要的,然而军事机密,国家时局发展中自然的混乱以及对敌人行动的不可预知,有助于在那些我们最关心的事情上产生高度的含糊性。 我们指出的法则是高度可靠的,但是,还有一些条件,在其影响下它的作用会减弱。假若一部分人口在盖世太保的严密监视下,又假如对传播谣言者严惩不贷,人们也许会或多或少地约束自己。 此外,因为谣言只在想法相同的人中间传播,因此,在很少,交流而各不相同的一部分人口中,谣言也许避免跨越社会障碍,因而流行受到限制。 还有另外一种原因,该法则也许也不起作用。有时是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一旦明白是什么让他那么做,他便会不那么做。情况似乎总是这样:虽然在认识到自己像个机器人的过程中,人们就要摆脱这种局面,例如,一些心理学的学生发现为什么他们有这样那样令人讨厌的癖性后,会立即改掉它,或者,那些被指定观察其特殊情绪的表现过程是否与心理学家的预言一致的人发现,那种情绪无论是在感觉上还是在表现上都不自然。同样,一个“谣言灵通人士”明白了当他处于重要性与含糊性这两种传播谣言的条件下,易于相信并传播谣言。正因如此,分反而不容易信谣传谣了。 若由此推断:自知或洞悉会自动治愈我们的坏习惯,或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意外的无限制的自由,那是不正确的。还有一个心理学家很少察觉到的事实,即对一条法则运转的认识经常会 改变甚至否认,这条法则便有问题。 因此——具有清醒谣言意识的人不易于受骗,我们为在战争期间由心理学家、杂志作者、电台主持人和谣言诊所的编辑们所做的教育工作找到了正当的理由。这里还存在着在大中学校 的社会调查活动中是否包括一项对谣言的基本认识的争执。掌握谣言法则的年轻人,能够在证据不确切的各种情况下管住自已,但是,必须努力防止小心正当的怀疑主义变成不加鉴别的怀疑主义(即否定一切)。对谣言太清醒的人也许会发展成连最可信的报道都不相信。 这里必须指出谣言的复杂用途,通过抨击某人厌恶的事情,能缓解他最初的感情冲动。同时,也为他当时的感觉作了辩解,又对自己和他人解释了为什么他那么感觉。因而谣言在起缓解作用的同时,还起到了作自我辩解的作用。“为什么我不应该厌恶俄国?他们只是在得到我们许多好处后才来援助我们……”“为什么我不应该感到恐慌?我们的舰队在珍珠港全军覆 没……”“为什么我不该讨厌犹太人?他们这么排外……”“为什么我不该觉得比我的邻居高一等?我就没有像他那样不正当的生活行为……” 但是,缓解感情冲动并给其找点理由并不是自我辩解的惟一方法。除了特殊的情绪压力,我们继续试图从周围找到“理由”。可以这么说,除了情绪上的压力还有理智上的压力,给混,乱的形势寻找一条花言巧语的理由本身就是一种冲动。这种寻求“好结尾”(即使没有人为因素)的因素,有助于解释许多谣言的持久性。我们想知道周围世界的究竟,我们的思想反对乱七八糟,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问为什么,这种“穷根究源”比我们自圆其说与为自己的瞬时情绪状态辩解的冲动倾向要更广泛。好奇是谣言产生的原因。一个情况不为人知的陌生人到一个小镇上居住,会滋生许多传说,来解释人们对他为什么来镇上的好奇心。城市里一条看起来奇怪的坑道会产生许多有关其用途的奇异解释。 总之,谣言提供一种能供排解紧张情绪的口头发泄途径。它们通常能为这些情绪的存在作辩解,而如果直接面对这些情绪,当事者也许难以接受;它们有时能为周围环境中令人费解的 现象提供更广泛的解释,从而在使周围世界变得可理解的理智 驾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谣言传播者是很少能明白这三重推动力的,他搞不清为什么他对某种谣言有强烈的兴趣,并立即广泛传播。他也不知道他所传播的谣言反映他自己的程度。因为他不明白投射的心理机制。 第三章 评述与回忆 按照定义,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制造出一则谣言至少需要两人参与。但是,在任何特定时刻,每个个体都是谣言的传播媒介,他在想什么是整个事情的关键。诚然,一条链大于其连接点数目的总和,但正是各个连接点组成了链子的要素和实体。因此,如果不对组成谣言链的一系列个体意识的典型运作作一仔细分析,我们就不能完全理解谣言。 评述 虽然在战争之前,心理学家们很少注意谣言中的连续(多个体)复述,但是他们早就对谣言出现在个体中的基本模式——感觉—记忆—描述——感兴趣了。大约是五十年前,他们开始认 真着手评述的研究,或者,用第一个德国调查者的话来说叫陈述。 评述——对“作为描述者的观察员”的研究,是许多心理学家很感兴趣的领域。正如惠普尔所说,描述来源于感知的过程,因此牵涉到感觉、注意和统觉(领悟)的整个心理学;它随记忆与回想而转移,因此牵涉到整个记忆心理学;因为它是以口头表述形式出现的,因此牵涉到语言与表达心理学;它取决于许多客观因素;性格倾向、情绪、猜测的敏感性等。 当时惠普尔写道,心理学家们发现自己被评述研究所吸引。有人认为,因为这是惟一使他们感到,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高级心理过程的实用领域,它令他们能解释法庭与报社在忙乱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比奈和斯特恩属于这方面的先行者。比奈致力于系统性的实验研究,而且是最早进行此类研究的人土之一。他是使用“图像测试法”的先驱,通过该方法可以研究出对图像化材料描述的精确度。他的资料也包括主观描述测验和口头素材记忆的测试。描述的能力包括在他的测试标准中,并构成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的一部分。 另一位系统化的研究者是威廉·斯特恩,他写的《陈述心理学》是评述领域中的经典之作。主要受斯特恩的影响,陈述得以沿着两条基本线发展——图像测试与真实性试验。在图像测试中,出示给实验对象一幅图像,他必须凭记忆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来。为了使条件更逼真,真实性实验展现一些生动的事件,实验对象觉察不到他们目击的“事件”是经过仔细排练的。一个典型的“接近生活”的实验涉及下述事件:在一次科学研讨会期间,两名学生助手吵了起来,他们的争吵越来越激烈,直到其中的一个持枪威胁另一个。正在那时教授把双方分开,并要求目击者详细描述一下该事件。 在检验观察者描述能力的过程中,用了两种方式:(1)实验对象不用实验者帮助、引导或干扰而给出叙述或自由描述。这类描述的优点是不受建议的影响。但是,它不像第二类描述那 样能彻底详细地探查对象的记忆力;(2)询问或盘问,它包括一系列准备好的问题,覆盖了有关刺激素材的所有细节和所有方面,当然,这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假设的危险,目击者被“指引的问题”所提示,是在法庭上经常出现的。 斯特恩(1938年)发现,许多因素影响观察者的描述。最早的歪曲与疏漏似乎出现在对图像、事件本身的最初感知期间。观察者倾向于抹掉对主旋律次要的细节,有许多细节他根本就 视而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描述越来越不准确,歪曲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目击者受盘问支配时。当允许他给出一个自主的描述时,他能在原始事件中挑选出细节,仅将记忆中出现的最清楚大概也是最准确的部分描述出来。然而,在盘问中,他被迫对记忆中并不清楚的部分作肯定性的描述,在这种条件下,他很容易被试验者问题的形式与暗示所引导。 斯特恩也发现,如果想得到适当准确的描述,要描述的事件应当单独存在于对象的意识中。如果他把景象与其他类似经历混淆,那么描述将是使人沮丧的混合物。斯特恩指出(这一点在谣言中有很大的重要性):“有无数人在他们的意识里,过去的事情很少有条理”。一些在特定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与发生在其他时间里的事被混为一谈。任何想对他的童年记忆按时间顺序作一有序描述的人都能证实,出现在记忆的时间框架中的东西是模糊不清的。 ……~
编辑推荐
希望读者通过对《谣言心理学》的阅读能形成谨慎的怀疑态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