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林锦枝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林锦枝
前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瞬间,山峦异形、江河断流、桥梁塌毁、房屋倾覆,数万同胞顷刻罹难,上千万群众痛失祖祖辈辈辛勤经营的家园。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这场特大地震的受灾范围,相当于西班牙的整个国土面积,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赈灾难度之大,需要救济的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繁,世所未见。世界在关注,亲人在期待。中南海彻夜不眠,一道道决策指令连夜发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全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先后走进灾区,走进最需要他们的人民中间。“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无数国人擦掉眼泪,握紧双拳,奋然而起。震后不到一个月,2008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重大决策,决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国支持灾后重建。6月11日,国务院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6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对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6月16日,中共福建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立了以黄小晶省长为组长,4位省领导为副组长和27个省直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对口援建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对中支援各项工作:并在彭洲市设立前方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我省在彭洲市第一线的援建工作,从此拉开了福建省对口支支彭洲市灾后恢复重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瞬间,山峦异形、江河断流、桥梁塌毁、房屋倾覆,数万同胞顷刻罹难,上千万群众痛失祖祖辈辈辛勤经营的家园。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这场特大地震的受灾范围,相当于西班牙的整个国土面积,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赈灾难度之大,需要救济的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繁,世所未见。世界在关注,亲人在期待。中南海彻夜不眠,一道道决策指令连夜发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全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先后走进灾区,走进最需要他们的人民中间。“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无数国人擦掉眼泪,握紧双拳,奋然而起。震后不到一个月,2008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重大决策,决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国支持灾后重建。6月11日,国务院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6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对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6月16日,中共福建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立了以黄小晶省长为组长,4位省领导为副组长和27个省直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对口援建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对中支援各项工作:并在彭洲市设立前方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我省在彭洲市第一线的援建工作,从此拉开了福建省对口支支彭洲市灾后恢复重建的序幕。
内容概要
《特殊的使命:援川日记(3)》内容简介:中共中央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对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6月16日,中共福建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立了以黄小晶省长为组长,4位省领导为副组长和27个省直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对口援建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对中支援各项工作:并在彭洲市设立前方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我省在彭洲市第一线的援建工作,从此拉开了福建省对口支支彭洲市灾后恢复重建的序幕。
书籍目录
序正文读后感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协调好幼儿园的“三通一平”后,我们就到自来水厂现场。水厂建在距葛仙山镇区6公里、距楠杨社区2公里的建新村。现在已有一条道路通到厂区,用水可以利用村民的水井,剩下的问题是架设高压线路。袁所长通过实地勘察后,表示可以特事特办,以最快的速度架设这条线路,保证水厂的施工用电。回到镇政府工作队办公室,我们继续讨论“三通一平”费用的支出以及由哪家单位提出用电申请比较合适。大家认为,以镇政府的名义最合适。于是,阳副镇长立即拿来纸笔要我帮她写申请,我开玩笑地说:“就连这点小事都要‘林老工’帮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我普通话念不准,将“林老工”念成了“您老公”,说得大家大笑,她也笑着说:“这是从未有过的头一回,以后,‘林老工’不帮忙,我就找别人。”接着她补充道:“我写字写不好,怕写出来不好看。”“那好我就帮你写,留个笔迹当个纪念。”我又逗趣地说,大家又笑了。就这样我们在笑声中办妥了“三通一平”相关工作。想必这是个好的开端,自来水厂的建设肯定能够顺利进行。
后记
《特殊的使命——援川日记(1)》《特殊的使命——援川日记(2)》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阅读之后.人们纷纷议论、评价,有些话语是我当面听到的,有些是寄来书信与我交流,更多的则是他人的转述。我将反馈来的评论梳理一下,觉得很有必要利用本书的后记,集中地向关注本书的广大读者和同仁朋友作个回答。有位乡镇领导问我,你学的并不是文科,哪来这么好的文笔功底?我以前确实没有专门从事过文字工作,曾经的“爬格子”也只是写写一些科技论文或者科普读物或者公文报告,搞文学创作却是个“门外汉”。想当初,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常常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词汇的贫乏更让我苦恼又烦闷。有时为了一个日记标题,往往苦思冥想很久,特别是在描写人物的情态时,搜肠刮肚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动词或形容词,再要讲究炼字、造词和修辞什么的,更是难上加难。不过,使命是最好的学校。既然下决心要把援建灾区的过程记录下来并结集出版,只好多做点努力,多向别人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因为自己不是学文出身,不怕别人笑我写不好,思想上没有顾虑,写起来也就不拘泥于文法的限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语句不让人产生歧义也就心满意足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班门弄斧之后,终于摸索出一些方法来。
编辑推荐
《特殊的使命:援川日记(3)》:这是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重建家园,开创美好生活的奋斗过程,这是援建人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奋进的援助历程,这是全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肩负的特殊使命,这更是举国援建这一伟大创举最真实的历史记载。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