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博  页数:206  
Tag标签:无  

前言

长期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由于人们对于北京城市建筑的历史沿革缺乏系统的了解,因此造成了要么是“褒”,要么是“贬”的情感宣泄。从形式上说,中国建筑是世界三大建筑系统之一,即中国的、欧洲的、西亚的。如今,当西亚的迪拜正在享受着它的建筑高度的时候,这座城市俨然变成了文化的空壳。反观我们自己,当北京城墙被毁掉以后,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无论是保护者,还是破坏者,充其量不过是扮演了一个徒劳无益的“城市玩偶”的形象。可想而知,一座已经失去了历史文脉的城市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呢。研究一下历史就会知道,北京城之所以能够辉煌上千年,其根本原因就是建立在发达的、无与伦比的封建文明之上。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经济并不占优势的中国则变成了全球化的牺牲品,充当了“后现代主义”的试验田。其建筑形象因为求大、求异而失去了格调,这种普遍性的建筑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在浮躁的利益驱使下,失去了独有的建筑哲学。历史上的北京城可以和同时代的任何一座城市相媲美,而且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是世界城市史上的典范。为了让这座伟大的城市在传承中发展,有必要对其建设规划进行深度剖析和理性批判。罗马和北京在历史上都是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城市,城市文明程度长盛不衰。该书从同一时期的古罗马和北京城进行比较人手,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规划哲学观,以及城市遗产所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从城市交通功能的角度讲,长安街的交通功能大为减弱,而且街道两边的建筑成为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浮躁的象征物。更令人遗憾的是,  “长安街现象”被中国其他城市竞相效仿,城市特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被忽视。北京从来不缺建造一座宜居城市的激情,缺少的是构建良性制度的大环境。之所以出现“找不到根”的建筑,除了经济驱使所造成的文化真空以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利益不均衡所导致。在光鲜亮丽的建筑背后,部门利益的盘根错节造成了自成体系和不成体统的建筑规划。本书的出版旨在唤起民众对北京的关爱,更期望在广泛的层面上,建立起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均衡的架构体系。在此基础上,顺承并发展属于中国的建筑哲学文化,让北京真正成为“自己的北京”。

内容概要

  北京城之所以能够辉煌上干年,其根本原因就是,城市形制建立在了发达的、无以伦比的封建文明之上。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经济上并不占优势的困家变成了全球化的牺牲品,城市规划和建筑形象因为求大、求异而失去了独有的哲学美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龙与鹰的对话第一节 追寻千年城市气质第二节 马可·波罗的震撼第三节 帝国复活的象征第二章 风水的造化第一节 天人合一第二节 气从何来第三节 北京城的天地规划第四节 紫禁城的风水格局第三章 四合院:北京城血脉中的精灵第一节 丢弃的北京符号第二节 四合院流变第三节 四合院解码第四节 一位日本建筑师的启示第四章 国家大剧院:浮躁年代的北京胎记第一节 大剧院之谜第二节 安德鲁的理由第三节 请用事实来说服我第四节 彭培根:城市需要民族的灵魂第五节 大剧院游戏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之殇第一节 中国建筑有“根”第二节 CCTV新楼:一场浮华的盛宴第三节 鸟巢:外国建筑师的中国元素第四节 抄袭的地标第六章 长安街:人马路的困惑第一节 救赎长安街建筑第二节 贝聿铭的对与错第三节 北京,被长安街毁了?第四节 街道的格调第七章 大首都的责任第一节 建筑的力量第二节 “软刀子”的杀伤力第三节 保护旧城之本第四节 大首都的责任第八章 从革命到制度的反思第一节 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性”第二节 陈占祥:学者的激情与迷茫第三节 梁思成哭了第四节 从革命到制度建设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龙与鹰的对话第一节 追寻千年城市气质在所有延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文脉的城市当中,恐怕只有意大利的城市能够和中国的城市相比较了。历史是最好的教材,我们幸运地通过对比发现,2000多年前的中国似乎和古罗马保持着某种默契。根据考证,中国城市的最初轮廓出现于公元前771年前的西周时期。在巾国古代最早的文学名作《诗经》里,人们发现了有关春秋时卫国“文化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的记载,这大概是中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城市”一词,而实际上城市的出现应早于记载的时间。而在西半球的罗马,据说该城的最初的奠基时间为公元前753年,这种惊人的时间上的相似性也为我们比较两种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城市提供了更为公平的证据。公元前207年,西汉企图将它的影响力扩展到巾亚,而罗马则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将自己的势力伸到了亚平宁二半岛之外。在东汉于公元220年灭亡时,罗马帝国也陷入了长期内乱之中,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在共同的兴衰起落之间,两大帝国的城市建设并没有因此停顿下来。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能够和古都长安相抗衡的城市大概就是罗马城了,如果说当时的其他欧洲人正在住着简陋居室的话,罗马城则不在其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这本书不错有文化,有分析,有内涵博古论今,通晓中外值得一看
  •   从字里行间的城市建设的批判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高度赞赏;而此时中国文化已经上升到了人类的文明高度了。很有意思,推荐!
  •   社会需要这种带有评论、鉴赏性的书籍;带大家在概念上走出误区,不人云亦云,有思考有批判;特别对易于接受、灌输的青年人,还有不那么了解建筑艺术的行政长官、媒体,推荐认真看看。当全民文化素质提高时,法律法规不形同虚设,对不合理的设计迎合的、大肆赞扬的、妄为的行为则消失,取而代之是依法的科学的人性化的设计程序和方案。不要成为如同梁思成提出保护古城建议遭到愚昧的反对,50年后才觉醒的结局。现在就有些象大跃进似的,乱局。企盼。
  •   一直想买这本书,今天终于拿到了这本书。很不错的
  •   还可以,虽然有些粘贴成分
  •   很一般。看的我都犯困。
  •   “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你知道这句话在说谁吗历史的车轮总在无情的前后碾压她分不清伟人、学者、古典或者后现代她只是在不断的破坏、重建、然后继续破坏也许我们昨天排斥的,正是今天保护的也许我们今天保护的,正是明天反对的... 阅读更多
  •   作者的意思就是 北京本来可以是个文化精粹之地,结果因为建国后的错误建设方案,和现在持续的非理性的,功利的开发,导致北京面目全非,惨象横生。国人以及世界热爱文化之人的痛心之都。至于负面信息是否过多,我认为不然,面对如此惨景,大家看呢?
  •   反正买完就后悔了,弄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作者想说的意思!
  •   分析的挺好,值得看,但是总觉得负面的思想太多, 好像北京就没有好建筑了
  •   不错,很有针对性,虽然稍微专业了点,但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
  •     是反映了一些问题,但有些观点未免偏激。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应对此产生悲观的情绪,但对于已经发现并提出的问题,的确需要我们反思。作为一个学建筑的,看了不免有些无力感,太多的因素无法左右。
  •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首都,古老的遗产更多的是保存在了我们已经渐渐淡忘的记忆力,后现代的建筑充斥着我们的每一个角落,偶有仿古的也做的是不伦不类,看后让人不由得不痛心疾首。
      
      对于已经淡忘祖宗的现代北京人来说,这本书也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给人们以更广阔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认知,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得?到底我们的那些行政领导们还有多少荒唐事要继续贻笑大方?
      
      真的等我们都已经迷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后在神位后面再去祭奠吗?
  •     "本书从同时期的古罗马和北京城进行比较入手, 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规划哲学观."
      
      古罗马的建筑规划哲学观在哪? 只在第一二章看見古罗马建筑的簡單介紹. 如何比较?
      
      其他豆友說得對. 全書給人的感覺就是拼拼凑凑.....
  •     全书不适合作为研究一个课题的形式来阅读
      
      
      到是作为蒙太奇的拼贴,比较有趣味
      
      
      尽管在建筑方面显得并不是很深刻
      
      
      但是观点清晰并且有力,对于一些专家学者的不足,能鲜明地指出。
      
      
      可以一读的书
  •     刚开始翻觉得很新颖,看多了死板的建筑评论尤其是关于北京改造的文章,都比较凝重,这个看起来比较轻松,就买了。
      后来仔细阅读后发现文章条理性不强,有时说着一件事情就跑到另一件事情上面去了,不知所云,论点表达的也不是很清晰。想玩儿个新但是又玩的不到位,用古今和中外建筑与城市规划这样的手法来写,挺有意思,但是就是没按照逻辑深入进去,略有遗憾。
      另外这本书在今年4月底的世界读书日评奖建筑图书里,得了个优秀奖,在会上也见到了笔者,很年期,希望他还能厚积薄发把文章写的更深入一些吧。
  •      北京的问题不是一本书可以解决的。是否保证北京有好的建筑应该有个标准,一,协调性的问题,北京是古都,如果当代建筑充斥其间的时候,没有更好地和这座城市协调,就不是好建筑;二,公共建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如果不能透明公开地让民众知情并参与,也不是好建筑,请注意北京不能代表中国,中国还很穷;三,体制问题,建筑的好坏还应该尊重“专业的精神”,国外搞建筑是建筑师说了算,中国搞建筑是甲方说了算,不解决这个问题,就难以有好的建筑产生,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制度设计才是关键;四,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要再往里“挤”了,北京的交通应该引起重视了。
       这本书能够从文化普及的角度让公众可以理性反思地看待问题,也就够了。
  •     硬生生整成一本书,汗!
      
      全书八章,窃以为与“建筑哲学”话题沾边的,也就是第2、3、5章,其他的,要么是在建筑史书籍翻来的陈芝麻,要么是49后北京城的大破坏的资料,要么是北京新建筑介绍。晕啊~~~
      
      版式上,大量图片充斥其间,并且图片都是设置在页面的不中不晌的位置,无非是为了让书显得厚点。版权页标明280千字,我很怀疑。
      如此一来,书倒是厚了,策划出版的太不厚道则一目了然。可恨!
      
      敝人不是搞建筑的,也不是搞哲学的,因此对本书是否有3、5句话的真知灼见难以置喙。《新京报》曾经在同一版面推荐此书和《城记》(王军著,三联书店 2003年),私意以为,以该版面编辑应具备的水平判断,他一定是受了某种力量的驱动违心为之。敝人觉得,此书之水准,决难望《城记》之项背也。。。。。。。
      以上仅非专业之业余爱好者个人观感。
      
      
      还卖的贼贵,暴汗!
  •     总体感觉,一本书啥都说了,啥也都没说。
      
      首先说说作者吧,通篇看下来,不知其人也。在卓越上搜作者,发现又一个叫王博的,写过一些中国哲学的书。如果此王博即彼王博的话,你从哲学角度分析分析北京建筑,也在行啊。可是通篇看下来都是对解放后的北京规划和建筑的批判。
      
      第一章第二章倒挺吸引眼球,说说中国城市史,说说风水。我就是在光合翻了一二章才决定买的。可是后面的章节完全是资料的堆砌了。如果你想知道新十大建筑中的国家大剧院,cctv新楼,鸟巢等建筑设计的来龙去脉的话,看这本书适合。然后呢,再完全以批判的角度批一批。很有意思的是,每一个章节里,还会拿出莱特、安藤忠雄这样的建筑大师介绍一下,进行一些普及工作。再接着写呢,就是批判一下北京的交通,批判一下北京的旧城保护,陈谷子烂麻子的都拿出来晒一晒。最后呢,写写梁思成,写写陈占祥,通篇都是历史资料的介绍,看不到作者一点点的思考。
      
      更恶劣的是,这么一本大量引用史料和观点的文章,居然全书一个注解都没有!选了较差,其原因是,总体来说,好歹对很多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可以作为知识普及的读物吧。
  •   总的来说,是哲学的问题,中国现代人的哲学问题。
  •   书厚与不厚重要吗?字多少重要吗?还是图片放在哪里重要吗?
    策划出版的厚不厚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引起怎样的反思,促进了什么的发展等。
    笔者的观点,未免狭隘了点。
  •   都不重要,书的意义在哪里?像白云的“月子”一样?呵呵。
  •   确实充其量是篇高中生论文。
    前面大段的风水,您是起铺垫呢还是把书垫厚一点。
    看了那么多风水,没有一本能够真正看懂。这家抄那家的,每家都一样,又都看不懂,就跟飞机上教你使用氧气面罩一样。
    硬生生的把中国的建筑跟外国扯到一起。具体说什么我忘了,记得讲到天人合一的时候大段大段的讲到安藤,这是哪儿跟哪儿。
    还好我没买,找人借了本。真沉。
  •   字数是不少的,不过都是生拼硬凑的,
  •   大部分是在发牢骚,真正有水平的评论是没有的。很遗憾现在的畅销书都是这样的。唉。
  •   比较赞同笔者的观点,补充一下吧,此书涵盖内容比较广泛,但不够深入,专业上来说,“抛砖引玉”比较适合形容它。
  •   他先前也写过上海世博 我也搜过王博 甚至怀疑是否为笔名 介绍甚少太不全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