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腧穴与刺法发挥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颖  页数:306  

前言

  针道发祥于《灵枢经》,肇兴于《针灸甲乙经》,历《群书治要》、《外台秘要》、《铜人针灸经》、《资生经》,渐羽翼丰满,盛行神州,至《针灸大成》而登峰造极。夺造化之功,演神奇之效,降福众生,活人无数。  然针道所依者,经络、腧穴也。不知经络、腧穴者。不可为针也。而今有为针者,无知者无畏,取穴便错,指鹿为马。不辨经络,更遑论经络之无穴走行,莽撞逞强,汗颜圣贤。  针道所寄者,手法、临证也。经络、腧穴,强记可得;有自以为得经络、腧穴、针道者,按图索骥,自曰可应针而廖,未料事与愿违,犹泥牛入海,何也?针灸取效,得气最贵,何由得气,皆在手法,手法之成,非一日之功,须勤学苦练,可窥门径。更宜遍览先贤医案,寻访名师,临证救人,方可成就。  余学针近卅年,授业解惑廿载,偶有所得,时有所感,临证施针之奇效,速窥针道门径之验法,集成一册,博一嘻于贤达,冀有益于后学。  针灸腧穴书籍,自古迄今,主治混乱,主次不分,令学者难于掌握,故本书精简主治,弃其繁杂,并加功效一项。便于记忆。  更有甚者,刺灸法一项,几乎皆仅有一个方向、一个深度。言语了了,晦涩不明,其缘由无从揣测,庶几或由保险起见,或有保守原因,抑或因撰书者不知针灸治疗为何物也。刺灸法一项,最为高深,不同方向、不同深度,主治疾病不同;针乃手之余脉,可感受穴下,催气守神,扶正除病。

内容概要

  针灸手法概述、如何提高针灸疗效、精研针灸手法,以期化境、传统针刺深度与现代临床针刺深度的差别、手太阴肺经经络循行及穴位、经络循行与歌诀、穴位、手阳明大肠经经络循行及穴位、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及穴位、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及穴位、手少阴心经经络循行及穴位等等。

作者简介

王颖,男,45岁,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1982年就读于辽宁中医学院针灸系,1987年获针灸学士学位。后师从著名针灸家——人称“王一针”王耀斌先生,1990年于辽宁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任教至今。编撰了多部针灸专著,如《临证选穴施针指南》、《中医针灸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经络穴位图解》、《10分钟手部按摩》、《l0分钟足部按摩》、《泡脚搓足——洗出健康精神爽》、《摩腹减脂——揉出健康和靓丽》、《常用经络穴位按摩挂图》等。在教学中言传身教,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深受广大学生热爱;在针灸临床中本大医之精诚。精研针理穴法,针灸疗效卓著,提出了在同一穴位针刺方向不同、深度不同、作用不同的理论,

书籍目录

总论 针灸手法概述 一、如何提高针灸疗效 二、精研针灸手法,以期化境 三、传统针刺深度与现代临床针刺深度的差别各论 经络腧穴及刺法发挥. 一、手太阴肺经经络循行及穴位    (一)经络循行与歌诀    (二)穴位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络循行及穴位    (一)经络循行与歌诀    (二)穴位 三、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及穴位    (一)经络循行与歌诀    (二)穴位 四、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及穴位    (一)经络循行与歌诀   (二)穴位 五、手少阴心经经络循行及穴位    (一)经络循行与歌诀    (二)穴位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络循行及穴位    (一)经络循行与歌诀    (二)穴位七、足太阳膀胱经络循行及穴位八、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及穴位九、手厥阴心包经经络循行及穴位十、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循行及穴位十一、足少阳胆经经络循行及穴位十二、足厥阴肝经经络循行及穴位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十五、经外奇穴附录

章节摘录

  1.古今针具不同  针灸疗法的针具起源于砭石,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记载“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由此可知.早期的针具(即砭石)是用来泻刺痈肿的,并无针刺深度与手法可言。  以后,随着针灸的发展,针具也逐渐多样化。历史上曾出现骨针、竹针,直至金属针具青铜针,用途细分,至《素问·血气形志》则说:“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而王冰注曰:“夫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石谓石针。则砭石也。”能够针对不同病证采用不同针具。古人又进一步研究针具,分工细密,功效完备。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形成著名的“九针”,亦即饞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至此针具分类的研究达到了最高峰。以后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也出现铁针、金针、银针、合金针,但最终由于制造技术所限,针具细则易折、易弯,难以刺入皮肤、筋肉,所以一直较粗大。针具粗大则刺入后容易引起出血,也容易产生强烈的针感.从而限制了针刺深度。而现代得益于冶金制造的先进技术,不锈钢针具可以制作得非常纤细而硬度、弹性十足,为适度深刺打下良好基础。故此古人视为“一针二穴世间稀”的透刺已屡见不鲜,广泛用于针灸临床。  2.古今人体质的区别  由于社会的进步,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随之而来的营养过剩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古人已不可同日而语。《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瘴……肥贵人膏粱之疾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针灸腧穴与刺法发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不错的一本书,对初学中医的我很有帮助
  •   腧穴的讲解,还带有一个光盘,可作针灸者的工具书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