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池连信  页数:299  

前言

临床病证,不仅指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及中医学的证,而且还应包括病、证结合下的脏腑兼证。本书即着重论述了脏腑兼证及证症治疗的药物组合模式等内容,其具有如下特点:一、充实、延伸、拓宽了脏腑兼证之间的原发证与继发证、合并证、并证等的辨证施治的具体关系,谓之一新。二、在发扬中医传统治则基础上,又对本书近千条药物组合——方药,赋予了现代中药药理新内涵,用其诠释中药治病治证的理,为构建中医药现代化添砖加瓦,谓之二新。三、源于临床实践,科学性和实用性贯穿全书的始末,谓之用。本书适合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参考使用。由于选题新,难度大,若对每个问题都逐一阐释清楚是很困难的,因此书中尚有某些不足,甚至不当之处,肯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本书时,参考了一些中医药学文献,现向有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内容概要

  临床病症,不仅指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及中医学的证,而且还应包括病、证结合下的脏腑兼证。《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即着重论述了脏腑兼证及证症治疗的药物组合模式等内容,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充实、延伸、拓宽了脏腑兼证之间的原发证与继发证、合并证、并证等的辩证施治的具体关系,谓之一新。  二、在发扬中医传统治则基础上,又对《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近千条药物组合——方药,赋予了现代中药药理新内涵,用其诠释中药治病治证的理,为构建中医药现代化添砖加瓦,谓之二新。  三、源于临床实践,科学性和实用性贯穿全书的始末,谓之用。  《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适合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由于选题新,难度大,若对每个问题都逐一阐释清楚是很困难的,因此书中尚有某些不足,甚至不当之处,肯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籍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证治与兼证第一节 证治一、证的界定二、辨证的扩充三、经典的施治与施治的演化第二节 兼证第二章 心与其他脏腑的兼证一第一节 心肺气虚证一、病、证结合的心肺气虚证二、心肺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二节 心脾气虚证(心脾两虚证)一、病、证结合的心脾气虚证二、心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三节 心肾阳虚证一、病、证结合的心肾阳虚证二、心肾阳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四节 心肾不交证一、病、证结合的心肾不交证二、心肾不交证的兼证问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五节 心胆气虚证一、病、证结合的心胆气虚证二、心胆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六节 心肝血虚证一、病、证结合的心肝血虚证二、心肝血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三章 肝与其他脏腑的兼证第一节 肝胃不和证一、痛、证结合的肝胃不和证二、肝胃不和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二节 肝胃郁热证一、病、证结合的肝胃郁热证二、肝胃郁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三节 肝火犯胃证一、病、证结合的肝火犯胃证二、肝火犯胃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四节 肝旺脾虚证一、病、证结合的肝旺脾虚证二、肝旺脾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五节 肝郁脾虚证一、病、证结合的肝郁脾虚证二、肝郁脾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六节 肝胆湿热证一、病、证结合的肝胆湿热证二、肝胆湿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七节 肝肾阴虚证一、病i证结合的肝肾阴虚证二、肝肾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四章 脾与其他脏腑的兼证第一节 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弱证)一、病、证结合的脾胃气虚证二、脾胃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二节 脾胃虚寒证一、病、证结合的脾胃虚寒证二、脾胃虚寒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三节 脾胃湿热证一、病、证结合的脾胃湿热证二、脾胃湿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四节 脾肾阳虚证一、病、证结合的脾肾阳虚证二、脾肾阳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五节 脾肾气虚证一、病、证结合的脾肾气虚证二、脾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方法与方药第五章 肺与其他脏腑的兼证第一节 肺心气虚证第六章 气阴两虚证下篇 第七章 心的证症治疗第八章 肝的证症治疗第九章 脾的证症治疗第十章 胃的证症治疗第十一章 肺的证症治疗第十二章 肾的证症治疗第十三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某些证症的治疗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的部分 证症治疗第十五章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 炎的治疗第十六章 内科疾病的某些皮肤证症的治疗

章节摘录

及以病统证的诊断模式,来确诊疾病。一种疾病可以有几个不同性质的证型,而某一个证型也可以包括现代医学上的多种疾病。中医有些证型同西医的某些病一样,通过“望、闻、问、切”或“望、触、叩、听”的四诊方法就能够基本确定,勿需其他手段。四诊是中医诊断学传统意义上的诊断方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且仍被临床广泛采用。它也是中医诊断学的经典诊断方法。然而客观存在的许多证型,通过临床大量具体病例的观察表明,不能单纯依靠证的外在表现就做出对某个证型的正确诊断。因而还得研究某种证型的病理及其与临床证症、证征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借助于现代的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创伤性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够做到缜密地定型诊断。所以辨证是在宏观与宏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上的辨证。从中医现代化角度讲,辨证的过程,也是运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的过程。有人对慢性胃炎进行分型研究发现:①脾胃虚寒型:胃镜检查以胃体、胃窦部黏膜苍白及(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胃黏膜出血,幽门形状不规则及舒缩不良为多见。②肝胃不和型:以胆汁淤积及胃窦部黏膜炎症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等多见。③胃阴虚型:腺体萎缩,胃黏膜局部或大部分变薄等。这提示了慢性胃炎的三个基本证型病理上的大致表现,为确定证型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甚至是依据。个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医药科技乃至高科技的进步,定将给中医的诸多证型注入新的内涵,为临床医生对各种证型的诊断提供依据和方便。在中医临床诊断上,古人的医籍名著中所记载的疾病证型非常多,后人应对其中有争议的证型进一步深入研究,保留取得共识的证型,删除有争议或多余的证型,使现代医学的每种疾病的中医分型、定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这是中医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客观的必然。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新医学模式应遵循为了一切病人及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了解什么样的人患怎么样的病,远比了解一个人得什么病更重要。这就得吐故纳新,方能做到与时俱进。  ——池连信

编辑推荐

《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指导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对临床病证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经典药理、现代药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为临床提供了新的药物组合模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