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作者:胡小伟 页数:646
Tag标签:无
前言
出于个人学术兴趣,我曾经花费二十年时间,寻求中国历史上对于三国时代蜀将关羽崇拜文化的由来演进。说来由于《三国志演义》及戏剧、说书的影响,对于关羽崇拜,几乎人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为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陈寿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祗。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代史学家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裎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内容概要
由于《三国志演义》及戏剧、说书的影响,对于关羽崇拜,几乎人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为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陈寿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千载以后,关羽作为武圣人竟然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清代关庙中的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溉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明清两代关羽已经赫然成为国家神,绫摄三教,覆盖全国。但今日宗教学界各自独立,似乎并不清楚对于历史上关羽人而神、神而圣的提升过程。
作为一个长期的,影响广泛的“活”信仰,关羽的形象从来没有封闭凝固在文字或传说中,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如何将各个不同时代的关羽形象,恰如其分地放置在具体生成的背景之中,凸现其变化的因果联系,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宗教、社会、民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互动影响,然后又如何展现在文学艺术之中,这是本书的研究所在。
作者简介
胡小伟,1945年生于成都。1967年大学毕业。1978年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红楼梦》研究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参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及《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明清小说的撰稿或副主编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国小说史或中国文化史论文近百篇,编辑或主编《红楼梦研究集刊》、《闲磕几》等。曾任中央电视台多个文化类节目策划、撰稿及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有益》特邀主持人。著有《中国文化史研究·关公信仰系列》五册。
书籍目录
一.《三国志》及裴注辨析
三家夺荆州
“大意失荆州”?
“蜀疑其眩”
荆州民心
裴松之注中的关羽神迹
“威震华夏”
荆州城隍神
“关公后裔”疑
二.关羽成神与佛教“中土化”
“关公显圣”
护法北禅
“关三郎”
佛教战神毗沙门
“战神”关公
三.社会转型与价值重建
唐宋转型
江湖社会
“义”之为道
异姓结义
四.忠节观念的确立
五.春秋学与关公崇拜
六.“神道设教”与理学确立
七.“关公斩蚩尤”传说
八.道教复兴与关公崇拜
九.关公形象的确立
十.跨越民族共同虔敬
十一.汉民族的自觉与关羽崇拜
十二.关公信仰的普及
十三.关公信仰的扩散
十四.民间托经与全民道德神
十五.国家封祀
十六.近代民间的关公信仰
大结语
附:关公信仰形成发展简明年袁
章节摘录
插图:要言不烦,但也开启了中国民族学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聚讼纷争之始。一般以为,“汉族”的称呼源于汉朝。如王桐龄《中国民族史》从民族间的通婚、各民族王朝王室和高官显贵的民族出身、民族之间互相更名、改姓等问题人手,以汉族为中心缕述为八期,分别是“汉族胚胎时代”论述“汉族内部之融合”;“汉族蜕化时代”论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血统之加入”;“汉族休养时代”;“汉族第二次蜕化时代”论述“匈奴、乌桓、鲜卑、氏、羌血统之加入”;“汉族第二次休养时代”论述“高丽、百济、突厥、铁勒、回纥、沙陀、党项、吐蕃、奚,契丹血统之加入”;“汉族第三次蜕化时代”论述契丹、女真、蒙古及西域诸国血统之加入”;“汉族第三次休养时代”;“汉族第四次蜕化时代”论述”满族、西藏血统之加入”。啉惠祥《中国民族史》则以为“汉以前只称‘华夏’,汉以后则称汉族。”③自“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传人以后,范文澜辄以汉族为秦汉以下“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民族。”④这曾经引发过一场“部族”还是“民族”的争论,反对学者也分为两派,一派以为“汉民族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一派以为“汉民族形成于明代后期”。以“形成”得如此之晚,其实是因为两派都在套用苏联专家格·叶菲莫夫“封建制度消灭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为民族的过程”的模式。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汉族形成的看法依然未能统一,只是差距在逐渐缩小。一种意见认为“汉民族形成是分为两步完成的”,第一步华夏部族联盟或者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或者形成于夏代。然后在秦汉形成民族;另一种则认为分三阶段形成,分别是夏商周、春秋战国和秦汉。③有的学者还试图定义,说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汉文化为主体”,“以汉朝为标志”。④但以上诸说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当时或稍后称呼“汉族”、“汉人”者,主要是周边民族和地区,并非中原民族的自主称谓。
编辑推荐
《关公崇拜溯源(套装上下册)》:儒称圣 释称佛 道称天尊 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 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 宋封王 明封大帝 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 真所谓荡乎难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