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

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作者:周国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迄今为止,周国平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这三种可视为其他所有版本和选本的母本,有了它们,就有了周国平将近二十年间所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
在作者的生命中,本书写作的那十余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岁月。那时候,周国平刚读完研究生,以接近不惑的年龄迎来了迟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切都仿佛正在开始,要在哲学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然而,也是在此期间,在周国平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守望的距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本书之所以我给了低分,是因为只有前几章还是让我比较触动的,后面的文章之所以不好,多数是给我一种读书笔记照搬观点的感觉,同时那些作者自己的感想也像读者一类的文摘书上那种没有多少营养的随感文差不多。
      
       那就说一些前面让我觉得很有感触的东西吧。
      
       最开始说到孤独。
       其实孤独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因为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那么他就必须面对死亡面对孤独。人与人实际上无法完全的交流和合为一体的。就像是村上春树所说的,人就是一座孤岛。只能在自己的岛上远望,却并不能脱离自己得到去与别人结合。
      如何去面对这样一种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如何去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去追求一种自己的灵与肉的结合。灵魂属于天上,却被肉体拉扯堕入凡间,如何去与自己的肉体妥协,在凡间的同时从不忘了天上的一切真善美,是追寻的过程中要仔细去回答的。
      
       关于婚姻。
       只有不断有新的出现的才是好的婚姻。爱情不能够死,只有不断地去有新的刺激,新的追求新的一切,才能维持爱情,维持婚姻。这似乎是周国平想要表达的观点。
       其实在我自己的婚姻观里,我也觉得不能够相互太熟悉以至于一切都可以被推测和预期。总要给对方留有幻想和惊喜。谁都有责任去给自己的伴侣不无聊的生活。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或许会很难吧。但我以后会试着努力看看。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无奈的生活在世界上。
       离真理很远,不停地犯错误,不停地自救,不停地成长变化。要去面对寂寞孤独和死亡,要去选择一个分岔路,而另一条路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尝试了。
       生命只有一次,这短暂又珍贵的机会。如何才能过好,谁都会胆怯吧,手上拿着唯一的筹码要如何去抉择。
       只能听从自己的心了吧,或许这才是唯一的路。
  •     我们守望着什么?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守望?
      是死亡,这与永恒等价的死亡。死亡就是永恒的内容。
      
      哲学发源于死亡,艺术也发源于死亡。生活给了我们某些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们认识到这些终将一文不值。在我们明白必将死去的那一天,我们的童年就结束了。
      
      每个人都在生命的悬崖边上眺望死亡,就好像我们在黄山的光明顶眺望日出。那一轮太阳很远,却很美!有人说,死亡是黑暗的,永恒的虚无和寂灭。其实,死亡就是太阳,是光彩夺目的,没有它,生命将不会发芽和开花。在众多守望死亡的人中,有那么几个人发出了呐喊,有那么几个人开始怀疑自己,他们是叔本华,尼采,庄周,蒙田......
      
      无论哲学家用多高深的语言和多绕口的表述,他们对死亡的态度,总逃不过:悲观,乐观,以及麻木。悲观如叔本华,告诉你生命本身就毫无价值,Ein mal ist kein mal,存在一次就是不存在。乐观如伊壁鸠鲁,认为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我们死后就不知道自己死了。麻木如庄周,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死生只是大道的阴阳两极罢了。乐观混合着悲观就产生灵魂不死,这承认了死的可怕,同时又给出了死的裂缝,灵魂能不死。如果灵魂具有不死的性质,那么灵魂除了是死本身,还能是别的什么呢?
      
      据说“死”是守在地狱入口的一个魔鬼,他是魔王撒旦和自己的女儿在天堂乱伦生下的。撒旦堕落时,他也落入地狱。在某一个时候,上帝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刻,“死”也会死。到了那个时候,人就永生了,就又重返伊甸园了。
      
      人们常常假设,如果能长生不老,生活会不会失去激情。肯定会啊,因为他看到他周围的一切都去死,只有他不能死,说不定该有多么的羡慕呢!
  •     偶然在朋友那里得到了这本书,没有刻意的说每天必看,只是心情浮躁时,总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静下来,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的扉页,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天生就是一个词穷的人,无论自己看过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在表达却是发挥不出十分之一来的,而这本书呢,说出了很多我想的,心灵上有了共鸣,让自己纠结很久的事突然一下就全都释然了。
      这样安安静静的喝着牛奶,放着轻柔的音乐,捧着书的日子在如今是多么的奢侈呵
  •      不知道用怎样的标题,只因两年来的种种生活感受萦绕内心剪不断理还乱。想起朱自清的《匆匆》,想起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站在海边礁石上呼喊“努力,奋斗”的片段,那就暂借他山之石做个标题,凑几段文字闲扯几句吧。
       五月在安徽出差,闲暇时在一家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让我感兴趣一是因为仰慕先生已久,读过《在黑暗中并肩前行》,思维缜密言辞理性,透彻、深刻;一是发现第一篇《幸福的悖论》写于1987年,那时我还没出生。在我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对幸福有着怎样的感知和领悟——怀着这样的好奇,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回住处一篇篇翻阅。
       一位朋友的网络签名是这样的:一生很短,一天很长。玩味越久愈觉真实,玩味越久愈觉深刻,大道至简,大有醍醐灌顶、如露入心之感。
       这样短暂的一生,你是谁,你要成为怎样的自己?
       这样漫长的24小时,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事、想些什么呢?
       生活,就是每个人自己雕刻的艺术品。你,要怎样的生活?
       他说他权且做个超脱的守望者在激烈的竞技场上吹几声临近退场休息的哨子,接着分享了关于幸福、自我、岁月、生死,平淡与绚烂、淡泊与守望、书与人生、男人女人这些话题的认知。在序言中讲到所谓“超脱”并不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个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他对天下事仍有的一份责任心,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做这样的守望者不轻松,却幸福。
       男人女人、爱情与婚姻是先生常常讨论的话题,尤为喜欢玩味这一部分,苏岑写《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也是我看过的写饮食男女颇有见地的书。
       生命能承受之重,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尤其是男人,需要强健的身躯和坚强的心。成为如李白《侠客行》里浪迹江湖的豪侠。
       工作的选择给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输赢之间几多复杂心情,难得的却是活的明白。
  •      越来越觉得散文就是一种杂志文,闲散文,确实适合闲散时看。文学家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学家。因为文学家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是沉侵在文字中的。用文字表达,就是和自己在对话,所以他们往往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们更容易抵抗寂寞,很难被世俗化。也没什么逻辑,就是这样断断续续在心里拼凑出对文学家的印象。
       我也是个不喜欢社交喜欢安静的家伙。所以,我喜欢看文学家的散文,喜欢听他们诉说一些人生哲理。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很难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倒是觉得慢慢被修正,处于一种修正的状态中。有时候看到自己的状态同文中观点有契合,会有一种欣喜的感觉。看到文中有观点是自己认同,但是还没达到的,也会知道自己修炼的方向在哪。文学大家,是被认同了的智者,聆听他们的教诲,顺着他们的心灵去旅行总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人的世界是由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构成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这种欲望,多数指的是物欲。其实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达到温饱,生活不困窘的状态,接下来物质的积累其实就已经无关幸福,至少和幸福感的提升不再是同一比率了。所以物欲应该向内收。我们花费这样多的精力去积累构建自己的物质世界,殊不知,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搭建,是更重要的。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说人的生活层次分三个递进的阶梯。第一层是物质生活,大部分人都在这一层。第二层是精神生活,许多专家、学者、艺术家等脑力劳动者在这一层。第三层是宗教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种观点,我是认同的。没有理由不把精神生活摆放在物质生活之上。
       孩子的感官世界。我自己的孩子已经五岁了,我喜欢在旁边凝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她心无挂碍的笑脸很容易就能感染到我,这也是我人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孩子能很容易感染到我的情绪,可是,我却完全无法进入到她的内心,无法和她一样用同一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最大的悲哀。一直很抗拒成长,抗拒世俗化,可仍然无法避免地被社会同化。我常常就想,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看起来离自己好遥远,看起来好艰难。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本能,快乐的本能,敏感的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本能退化得太快了。
       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爱惜生命。每个人都知道,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怎么样才能算是珍惜生命,怎么样生活才是一种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这就是爱,是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以会格外珍惜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每一段美好时光,因为爱,让这种共度的时光更深刻,更美妙。因为自己青春时光的一去不回,所以我们格外怀念那些美好时光。其实回不去的又岂止是青春时光,是每一个当下。所以因为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就是对当下时光的珍惜,因为珍惜,我们才要用心去看、去听、去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自己的苦难。追求安全,享受安逸是我们的本能,在一种安全、安逸的生活中难免精神放松。唯有苦难能锻炼我们的精神,压力越大,反抗之力也就越强大。强大的精神世界,能带我们到达不一样的人生高度。
       孤独。强大的内在必然要求能忍受孤独。孤独是一种内心不假他求的平静心态。不等同于孤单。孤单是一种渴望被关注的心态。内心圆满的人是不会害怕孤独的。越能享受孤独的人,内心越强大。孤独是修炼内心的必然途径和最终状态。
       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本身。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高惩罚。这不是说善恶报应,不是说因果循环。总有那么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总有那么些人不畏鬼神、无所顾忌。其实不需要审判,行为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人的精神性有两种姿态。当登高俯视尘世时,看到限制的必然,从而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就是智慧。当仰望天空时,因追求永恒不得而必然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就是信仰。因为无法达到超越,只可能无限由此岸接近彼岸,所以信仰是一种稳固的存在。
       内心生活。其实也就是精神生活,和孤独有关。内心生活可以有无限精彩的可能性,同物质生活相比,无限可能、无限精彩是它无可比拟的优势。
  •     我是一片将落未落的秋叶,
      在寒冷的枝头,
      等待属于自己的飘零。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写在扉页上的话。
      
      1997年在北京公主坟地铁站东北角有个书店忘了什么名字,经常在乘地铁时去那书店里转,《守望的距离》是那的收获,并曾经在那一段在北京工作的时间里,陪伴左右,时常读起。
      
      多少年过去了,这一段距离,还在守望,而且越来越长,在我与自我之间。
  •     还未打开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我的内心已是波涛起伏,难以冷静。只是因为我还未曾真正踏足哲学的殿堂,我不知道该以何种姿态去朝拜这我所未能企及的流域,生怕自己的浅薄玷污了它的圣洁和高贵。我宁可选择沉默,也不愿做任何尝试,静静仰观,岂不更好。
      周国平先生在序言中写到:
      一个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为他定位的一个确切名称。“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不敢把自己归于此类,从来,我都是把自己贬得很低,血液里流淌着的关于生命的念想里,也从未让自己站在凌驾文学、文艺和哲学的高度,哪怕遥想站在了这个物质领域的高处,我都不敢逾越形态世界一步。
      不过,且容我假想一番。倘若我是属此类人,那么我应该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我没有走在潮流的最前方,亦没有落得很远,这一点我做到了;守护人生永恒的价值,在我的意识流域里,人生无非放浪形骸,尽己所能,在偏离规制不远的前提下,尽可能做些自己想做,而很多人想而不敢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借此某种程度警醒麻痹的社会众人,那就谢天谢地了,与此我仍有距离;而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我们的民族正在丧失其独立人格,虽然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我有,我也看到了中华意识形态的衰弱而非新生,更看到了尸横遍野的满目苍凉席卷大洋彼岸,不是我无动于衷,是我不知如何而动,抑或存在些许胆怯以至不敢行动吧。
      然而周国平先生所言的“守望者”的境界着实太高,年轻无为的我又岂敢肆意攀登,然,又想到百十年前学术风潮里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少年有成的大师们,我是该无地自容,还是不断勉励自己朝着他们的境界迈进?
      我希望在书里,能再有所动。
  •     周国平,出身上海;他的书也读过很多。他的书很受欢迎,他的文字魅力绝对不会令人空乏;只有一句话让我有看他书的理由。女人就看“周国平”喜欢是个人的爱好,不能让每人认同这种。透读过他的文字,与自己对话,道出我想说的。朦胧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已经读出了安宁、安静,并且还要再读下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受益,总能在感到难过,内心浮躁,欣喜若狂时给予镇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