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张隐庵 页数:363 字数:327000
内容概要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要籍,由於书中积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只把它交给中医界来发掘是远远不够的。《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组成,成书於西汉之前,文字古奥,素称难读,要想进入这一宝库,优秀的注解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在林林总总的《黄帝内经》注本中,张隐庵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堪称翘楚,问世以来评价一直很高,这就是我们选择它的理由。
作者简介
张隐庵,名志聪,生于1644年至1722年间,清代医家,浙江钱塘县人。自称为东汉名医张仲景之后裔,其11世祖游宦钱塘,遂定居于此。张隐庵从当时之伤寒大家张遂辰学习,得其传授。博览群书,对《内经》、《伤寒论》等研究颇深。有其独特的贡献。张氏构“侣山堂”,招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探究医理。当时学医者,大多投奔其门下,盛极一时。张氏一生著述颇丰,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等。张氏门生甚众,以高士式最为有名。张隐庵继承其师张遂辰的观点,主张维护旧论,提倡用气化学说解释并研究六经及六经病证,是“六经气化说”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甚大。
书籍目录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提要
序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
经脉第十
附:肺经诸穴歌(照马氏补辑)
分寸歌
附:大肠经诸穴歌
分寸歌
胃经诸穴歌
分寸歌
脾经诸穴歌
分寸歌
心经诸穴歌
分寸歌
小肠诸穴歌
分寸歌
膀胱诸穴歌
分寸歌
肾经诸穴歌
分寸歌
心包络诸穴歌
分寸歌
焦诸穴歌
分寸歌
胆经诸穴歌
分寸歌
肝经诸穴歌
分寸歌
附:督脉歌
分寸歌
附:任脉歌
分寸歌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三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论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四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六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七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第六十三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八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九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章节摘录
【眉批】血者神气也。二十七气,三百六十五会,总属血气之流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观其色,察言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此言上工观五色于目,知色之散复,即知病之散复矣。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眉批】风乃天之正气,四时有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此言用针者,必先诊脉,视五脏之气剧易,乃可以治也。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无气以动故静,此言五脏之阴,生于中焦之阳,故外致其阳,则内重竭矣。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人,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此言阴内而阳外,阳气内入,则为逆矣。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框,致气则生为痈疡。 此言取气之太过不及,而皆能为害也。夫气生于精,故刺之害,中病而不去其针,则过伤其气,而致泄其生原,故病益甚而眶。刺之害,中而即去其针,邪未尽而正气未复,则致气留聚而为痈疡。《痈疽篇》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血脉荣卫,周流不休。气血不通,故为痈肿。盖荣卫气血,运行于外内上下之不息。是以首篇与第八十一篇始终论精气之生始出入。若阴阳不调,血气留滞,则为痈疡矣。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