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河北科技出版社 作者:闫桂芳,白国芳 主编 页数:90 字数:7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脑性瘫痪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如果患儿失去早期最佳康复治疗时机,可影响其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从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飞速发展的康复医学为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当然,脑性瘫痪不是局限、短期治疗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职业、教育和其他措施,治疗与训练并进,从而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后果,尽量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能力和智力水平,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这是一个长时间、付出大量人力物力的综合治疗过程,不仅需要医师和家长的配合,而且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因此宣传、普及脑性瘫痪的防治知识极为重要。 本书分六个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脑性瘫痪的病因类型、康复评定、治疗方法、家庭护理、训练器材、康复管理等。编写以实用为原则,参考了关于脑性瘫痪方面的最新资料,力求内容新颖,通俗易懂。本书是社区康复工作者以及患儿家长学习治疗脑性瘫痪的方法、进行自我康复、有效开展家庭康复教育的应备教材,也可供初中级儿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师、康复医师和残疾人工作者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一、概述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病因 小儿脑瘫的流行病学 小儿脑瘫的类型 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二、康复评定 评定的原则 评定的目的 评定的内容三、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 言语治疗 其他疗法四、家庭康复护理 喂养 转移 睡眠姿势 交流 游戏五、系统康复管理 意义 方法六、常用康复器械
章节摘录
一、概述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瘫痪是指小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简称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伤残疾患。 小儿脑瘫的病因 根据引起脑性瘫痪形成的时期,可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内)因素,见图1—1。 小儿脑瘫患病率发达国家为0.1%~0.4%,我国为0.15%~0.5%。我国目前有31万0~6岁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 我国脑瘫患儿流行病学特点为,发病率和患病率高,大部分为中轻度患者,全国分布不均,以农村为多,男孩多于女孩。 小儿脑瘫的类型 可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运动障碍涉及的部位及病情轻重程度进行分型。本书着重介绍根据运动障碍特征的脑瘫分型。 1.痉挛型 由于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经常处于共同收缩状态,以及各种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阻碍了有效运动的发生,使随意运动迟滞、笨拙甚至丧失。在做复杂运动或激动时,肌张力明显增高。 2.手足徐动型 其特点是肌张力的高低和性质不时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当患儿兴奋、激动或做出努力时,不自主运动的幅度和频率都会增加,呈非对称性姿势。 3.软瘫型 患儿的肌张力低于正常,一般是暂时性的,常见于2岁以下的患儿,随着患儿的成长,肌张力可变成波动型。 4.共济失调型 以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步态不稳,容易跌倒,不敢迈大步,当患儿企图运动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和频繁的过度动作或多余动作。
编辑推荐
在社区,在家庭,用我们的呵护与关爱,帮助亲人战胜疾患,直面人生! 康复锻炼——最注重时机和方法,康复锻炼——最讲究切实可行和简单有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